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释〔*〕
2022-03-02王先俊
王先俊, 苗 笛
(1.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现代化首先是一个过程,过程性、历史性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历史意识,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阐释,首先是从中国历史的纵坐标来看的,为我们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史线索。
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矢志不渝的梦想。鸦片战争使中国被动卷入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由此,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曾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曾想以“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来维新,期望能够找到一条中国现代化之路。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是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提出不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强调在工业化过程中“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以避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弊端。但其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现代化没有也不可能取得成功。”〔1〕“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中华民族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2〕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受挫的产物。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就把实现中国现代化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孜孜以求,带领人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3〕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4〕为了完成这一双重任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不屈不挠,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令实现国家现代化有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就着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5〕1956年,毛泽东也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6〕他还警告,如果搞得不好就会被开除“球籍”。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7〕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四个现代化”并未完全展开,“尽管如此,从1949年到1978年,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迈出了坚实步伐”,〔8〕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保障和物质基础。
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在此基础上,不仅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且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了开创性、奠基式的贡献。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在理论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在实践中,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不断探索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捍卫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远谋划和战略思考,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观点,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目标、战略步骤、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教育科技人才支撑、领导力量等进行了科学分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中国现代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作出了突破性、创新性发展。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更加光明的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11〕我们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12〕实现中国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的伟大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步骤
所谓目标一般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所期望的结果,体现的是某种目的要求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具体化,是组织及其成员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多重性、层次性、变动性等特征。在政党分类中,一些学者往往把中国共产党称为“目标导向型政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确实十分注重目标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在党的历史上,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是一步一步清晰起来的。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的目标是“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概念,强调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状况,走向世界前列,就一定要“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14〕“四个现代化”既是建设现代化国家总体目标,也是实现现代化具体路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1979年3月23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15〕在此,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指现代化国家的发达程度和发展水平,是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把我国现代化总目标表述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在“富强、民主、文明”之后加上“和谐”二字,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的内涵进一步丰富。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明确提出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6〕这一新表述,一方面将“美丽”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内涵之一,使“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要求由最初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最终定型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升了国家现代化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内涵。在以上认识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除了继续沿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说法外,又增加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新表述,强调“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7〕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以及阶段性具体目标等进行了阐释。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把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总目标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进行阐述的同时,对实现这个目标的步骤也进行了论述。这些论述主要集中在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报告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18〕“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9〕“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实际上也是一个“三步走”,即从2017年党的十九大到2020年,我们的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35年,我们的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我们的目标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向世界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21〕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完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十九大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安排作了调整,变成了“两步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提出“三步走”战略。当时的设想是: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23〕与此相比,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已经远远超过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要求,不仅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原来的21世纪中叶提前到2035年,而且提高了标准,由原来设想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变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一些现代化先发国家,现代化往往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国是现代化后发国家,是在“时空压缩”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是一种“追赶式”的现代化,任务更艰巨,情况更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目标引领、科学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目标阐述明了、步骤安排具体,为我们提供了一张非常清晰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从宏观角度看,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过程,首先表现出巨大的共性,如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以及作为前提和基础的现代国家建构等。正是因为这些共性,“世界现代化”命题才得以成立。但是,因历史境遇、文化传统、现实国情不同,世界各个国家通向现代化的方式、道路、标准等不可能一样。现代化在本质上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4〕
究竟有哪些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进行过较为详细的分析,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这次讲话中,他把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概括为五点,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5〕第二次是2021年1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第三次是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这两次,习近平总书记都重申了他在第一次讲话中的概括,并作了更为深入的阐述。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未超过10亿。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人口也不过3亿左右,不及中国的1/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实现现代化,那就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行列,其影响是世界性的、变革是历史性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26〕在超大人口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27〕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28〕保持战略定力、集中全部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还是少数人富裕,是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这是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9〕“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30〕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追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通过高质量发展和合理分配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31〕坚持循序渐进,“要有耐心,实打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办好”。〔32〕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有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也有精神层面的现代化,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统一。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的、精神追求迷失的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33〕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物质上要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会更长久、更深沉、更有力量。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要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34〕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可能回避的问题,也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是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还是另辟新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科学回答。他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35〕要摒弃那些现代化先发国家“黑色发展”的歧路,思想上树牢、实践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6〕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7〕从最初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到后来的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西方国家发动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38〕中国始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始终坚持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世界上永远也不可能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西方现代化模式、道路、标准不是“历史的终结”,也不可能结束人类对现代化的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分析,既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共性和普遍性,又为我们呈现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样态。
四、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
所谓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也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标识,而本质要求则是决定事物性质和状态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真正成为一种新的模式、新的样态,说到底就是不能背离其自身的本质要求,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成立,是由它的本质要求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39〕这九句话、九方面内容,涉及中国式现代化政治保障、旗帜道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等多方面的要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全新的重大论断。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它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又是现代化的领导者和推动者,在现代化后发国家更是如此。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真正开启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一路走来,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进的。党团结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不仅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而且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奇迹。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承担得起在一个基础落后、超大规模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0〕“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41〕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解决一个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4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两个结合”中,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探索、开创和发展起来的,体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统一。它根植中国大地、体现人民期盼、适应时代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光辉旗帜和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道:“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这是因为,党和国家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才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4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44〕
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明确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45〕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46〕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协商民主,积极发展基层民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47〕现代化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说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48〕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走西方“富者累巨万、贫者食糟糠”的两极分化道路。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49〕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生态系统持续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所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但“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50〕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给出的明确答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的“共赢主义”的世界发展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又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给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样态;作为一种使命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51〕以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给世界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文明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2〕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53〕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会更多、更复杂。“五个坚持”重大原则,既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密切相连,是其实践层面的具体展开,又是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经验总结,更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五、现代化理论的“中国样本”
西方对现代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下叶,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热潮,多年来经久不衰。众多学者分别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对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无论是涂尔干、马克斯·韦伯等“原初的现代化理论”,罗斯托、亨廷顿等“经典现代化理论”,还是劳尔·普雷维什、沃勒斯坦的“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如现代化是一个不断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连贯一致的整体”;现代化离不开强大政党的缔造和巩固;现代世界体系的实质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改变这个体系“只有通过世界性的努力,各国同时行动,才能完成整个体系的转化”;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世俗化、教育普及、技术创新等,并不是偶然、凌乱发生的,而是“有规则地一起出现”等,无疑为我们分析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而他们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间的现代化所进行的比较研究,则为我们从全球化、一体化的视域观察和分析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提供了帮助。
但是,这些现代化理论所依托的样本和经验大多源自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样本经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往往将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对西方现代化模式、道路的仿效和重复。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标准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西方文明标准、西方价值标准。很显然,这种具有浓厚“西方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色彩的现代化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中国与西方国家有着不同历史、不同国情、不同文明,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也不同,中国现代化除了具有现代化的共性、普遍性之外,注定有它的个性和特殊性,必须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而已有的西方现代化理论既不能准确诠释中国现代化历史,也不能科学分析中国现代化实践,更不能有效指导中国现代化走向未来。中国现代化独特实践呼唤现代化理论的新突破,也必将产生新的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就是这一新的现代化理论。一般而言,概念命题范畴往往是一种理论体系产生的基本标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原创的、独特的理论命题,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概念范畴。从概念史的角度看,这个概念的原创是邓小平,但对其进行深入阐释并将其系统化的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一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并非经常使用这个概念。他频繁使用这个概念是从2020年开始的。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不仅明确使用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而且对其重要特征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概括和阐述。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使用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概念。在2021年7月6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使用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此后,在2022年7月26—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并对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前四个部分所阐述的只是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除此以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其他一些标志性概念、命题、范畴,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自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等,这些原创性的概念、命题、范畴所蕴含的内容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是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文所述的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道:“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54〕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也是如此。这一理论体系从大历史观、全球观的高度,既立足实际,又胸怀天下,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它不仅重新定义了“现代化”概念,深刻揭示了世界现代化的共性和普遍性,而且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个性和特殊性,是对“西方中心主义”“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知识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和超越,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宝库,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渴望独立发展、走符合自身国情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和民族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反复强调:“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5〕“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56〕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在实践中回答现代化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中国样本”就一定会不断丰富和发展,就一定会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注释:
〔1〕〔2〕〔3〕〔8〕〔25〕〔26〕〔29〕〔30〕〔31〕〔32〕〔48〕〔5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151、151、151、152、123-124、123、142、171、143、143、142、29页。
〔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页。
〔5〕〔7〕《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2、439页。
〔6〕《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页。
〔9〕〔2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6、2页。
〔10〕〔17〕〔22〕〔24〕〔27〕〔28〕〔33〕〔34〕〔35〕〔36〕〔38〕〔39〕〔41〕〔42〕〔44〕〔45〕〔46〕〔47〕〔49〕〔50〕〔5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2、25、24、22、22、22、22-23、23、49-50、23、23、23-24、63、26、27、28、37、37、23、60、63页。
〔11〕〔1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261、16页。
〔1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7页。
〔14〕《周恩来政论选》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第932页。
〔15〕《邓小平思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12页。
〔16〕〔18〕〔19〕〔2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9、27、28、28-29页。
〔23〕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6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7页。
〔40〕《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3页。
〔4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7页。
〔52〕〔5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2、102页。
〔5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76页。
〔5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