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03-02张丽娟赵军边会婷张香成
张丽娟 赵军 边会婷 张香成
(郑州大学 力学与安全工程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国家的快速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人才与科技支撑。作为我国教育层级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端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以学术型培养模式为主。1979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激增。专业学位制度是发达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应对新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等教育挑战的关键措施[1]。尤其欧美等经济社会发达国家,专业学位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2]。
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逐渐开展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我国开设了第一个专业研究生学位——工商管理硕士(MBA)。2010 年 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指出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两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途径[3]。目前,我国已经根据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了47个专业学位类别,共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实现中国主要行业产业全覆盖。截至 2020 年,中国已累计授予 321.8万人硕士专业学位、4.8 万人博士专业学位,有力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4]。中国已完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超过学术学位达到 60% 的目标。
近两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造成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急需要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质量技术人才[5]。
二、存在的问题
1.社会需求匹配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已设立专业学位高达47种,基本覆盖我国的主要行业,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新兴的行业和职业层出不穷,一些传统的行业和职业也面临着消亡或者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尤其是2019年新冠病毒引起我国以及全球大规模的疫情暴发后,对我国和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导致直播行业的兴起。而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专业学位的设置一般都会滞后于社会和职业的发展需求,一般是先出现某一个新兴的行业即会引起某一类职业的出现,并且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需求,才会引起高校的重视,学校才会开始考虑设置相应的专业学位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一般专业学位的设置需要学校的申请和教育部的审批才能进行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这样少则需要2-3年,多则5-10年,专业学位的设置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已经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才外,即使目前已经开设的较为成熟的专业学位,这些研究生所接受的专业学位教育,与其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之间存在配比度不高的现状。这样的专业学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2.培养方案特色发展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都是以培养学术型学位人才为主,所以目前有部分院校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借都是在鉴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上建立起来的,造成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与学术硕士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一些高校的专业硕士课程并未凸显特色,仍然安排较多的课程教学,尤其是未处理好课程学习与实践实习的课时安排,仍存在专业学位实践课程不足等问题。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某些学校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一定的企业实习时间,但并没有相关的校外企业支撑教学计划,只能使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并未起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6,7]。
目前,不少高校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间压缩至两年。第一年的培养主体在学校,一般都会安排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需要修够一定的能达到毕业要求的课程学分;而第二年学生又需要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还需要为了就业而四处奔波。实际很难完成学校的专业硕士培养计划,由于其投入到行业领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保证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8]。
3.培养质量评价模式不成熟
专业型硕士人才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生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而目前很多高校没有相应的培养效果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主要考核方式是通过理论课程的考试体现的,这种考核方式无法有效地将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所需要的能力区分开,尤其是无法体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高低[9]。一些高校尝试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中加入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要素,例如强调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这些政策一般无法在院系层面得到有效的落实,造成目前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考核方式与培养目标不相符的困境。
三、发展对策
1.紧跟行业需求,灵活专业设置
依据《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定义,我国的专业学生研究室主要是针对特定的职业领域,培养目标具有明确职业和应用导向,主要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一般需要具有较强以专业能力和一定的职业素养、并且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不同于面向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学术性学位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关注职业领域的需要、彰显职业属性,其首要任务是为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0]。
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定义,可以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其需求来源于特定职业领域,以此需求为培养的导向。核心部分为培养标准,其中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基础,在此基础更高层次的标准为能够创造性的从事实际工作,强调创新和从事实际工作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别的设置方式急需改革,增加专业学位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学位授权机制,根据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需求,更多灵活多样地设置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专业学位类别。
2.强化职业素养,改革招考方式
全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也分为初试和复试,一般其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多、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很多考试内容与培养目标大相径庭。造成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考试,而考试内容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连贯性不强。研究生复试阶段以面试和专业课考试为主,复试成绩受面试考官主观影响较大,并不能准确反应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所以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内容和考核方式并不能准确选拔出合适的人才,以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需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所以应逐步改革专业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将其选拔方式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明确地区分开。推进国家统一考试初试科目和内容改革,重点突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考察,复试环节应该结合专业的设置需求和培养目标,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的考核,改革复试考试方式,不在单一采用面试和专业课考试,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现场模拟操作等多种考核模式。此外,还需要对复试调剂模式进行改革,促使考生更加理性地选报高校,助力诚信社会建设。只要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尝试,才能建立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考察的招考方式,挑选适合专业研究生学位教育的优秀的学生进行培养,从根源上提高专业学生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遵循就业导向,重构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硕士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如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仅为两年,第一年还安排大量的理论课成,第二年又需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需要进入企业实习以及寻找就业单位,造成大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和就业压力大,精力和时间更加无法保证,造成很多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无法实现,无法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应该思考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企业的用人标准,以此作为导向,积极重构培养过程和评价体系,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加学生的就业率。
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以及地域特色,合理设计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大对实践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鼓励实践、实训教学的开展,尤其需要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同时要加强对培养过程的监管和评价体系,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的学习成效即时进行评价和调整,探索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例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减少学校教学中基础理论以及学术研究的相关内容,增加与专业知识以及职业素质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实习以及与校外导师合作解决的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配套以社会和市场检验认可机制,打破以学位论文作为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的现状,专业学位招生规模大幅增长,但学位论文缺乏共识标准,学位论文质量普遍偏低[11,12]。完善专业学位教师的科研评价标准。高校必须破除仅以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对专业学位教师进行评价的做法,尝试将行业企业服务、企业培训、教学案例编写、实践教学等应用导向的科研成果纳入专业学位教师的考核、评聘体系[13,14]。引导师生转向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结语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不断变迁,从模糊质量走向高质量培养。本文围绕专业学位高质量发展为中心,阐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发展的历史以及其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了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对策。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与社会需求匹配程度不高、培养方案特色发展薄弱等问题,未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紧跟行业需求,灵活专业设置;改革招考方式;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聚焦岗位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构建多元分类评价体系,重点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