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学生语境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3-0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阿依达娜哈德力别克
文/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任 平 阿依达娜·哈德力别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议中提到,新时代要想提高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就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实际情况,切实从多方面带动民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社会等全方位发展[1],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然而,文化差异性一直影响着新疆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新的语境。造成学生语境不适的原因既包括社会因素和地理位置因素等外部原因,也包括学校普通话教学方法陈旧、学生个人因素等内部原因。基于少数民族中职生语境适应问题,通过构建以国家政策为引导、社会为支撑、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的“育人共同体”来增强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文化认同感,从而提高语境适应能力。
表1 调查对象情况分析
一、新疆中职学校普通话教育及学生语境适应现状
(一)新疆中职学校普通话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提倡和普及普通话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也为新疆普通话教育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因此,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一直是新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重要的模块,但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中职学校普通话教育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中职学校学生普通话综合运用能力偏低
新疆地区中职学校在开展普通话教育过程中教育途径较为单一,主要采取开设相关课程的形式来传授普通话知识,以学生尽快掌握“普通话”这门语言为主。且流于书本,忙于应试,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普通话成绩。
2.中职学校普通话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低
从民族成分、教学年龄、专业背景以及普通话水平对新疆地区中职学校从事普通话教育的师资队伍进行分析,以新疆地区3所中职学校普通话教研组教师为例,如表1所示。
表1调查结果显示,这3所中职学校从事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多以少数民族为主,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教师占比较少,教学年龄不足10年的比例较高,普通话水平(MHK)四级以下的教师居多。由此可知,新疆地区中职学校普通话教育的教师队伍存在不规范、不科学、不专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普通话教育质量。
3.现实生活环境中普通话的语境式微
父母、同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都会对个体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中职学生在学校的语言环境主要是普通话语境,学生在校必须学会使用普通话和他人交流,首先是能听懂对方,并能用普通话表达个人的思想。但是在日常生活语境中,学生的语境又转换到了另一种语境,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大家都习惯使用本民族的语言。由于担心本民族文化会在子女中逐渐消失,一些少数民族父母会给孩子讲授本民族的礼仪、风俗习惯。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在母语的语境下接受本民族文化和习俗。普通话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学校习得的普通话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不能实际运用。
(二)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语境适应过程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于普通话语境的适应是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会经历从语境感悟力、语境判断力到语境转换表述能力的阶段。
1.语境感悟力
语境感悟力是指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个体在该语境下自身的感知能力。少数民族学生对语境的感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融合的过程。由于空间、时间、心理变化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中职生在感悟普通话过程中,因其无法切实地融入当下的语境,常会出现理解不正确、表达不清楚等言语障碍。在课堂交流以及日常交际中亦会出现领会困难,导致听不懂、跟不上等情况[2]。
2.语境判断力
全球经济与网络的现代化构成了一个开放且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面对多元繁杂的信息,人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获取所有信息,只需掌握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语境判断力是指在新的语境中,能够通过语言本身的文化元素对其进行判断,进而掌握的能力。少数民族中职生文化认知力、文化鉴赏力相对于普通话为母语的同学较低,致使其语境判断力相对薄弱,判断标准较为模糊,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点。
3.语境转换表述能力
语境转换表述能力是指在新的语境中,能找到原语境和新语境的契合点,通过转换母语,在新语境中找到适合的表述途径。少数民族中职生学习普通话过程中处于非母语交际时,在交际气氛紧张或表达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会产生焦虑,导致语境转换表述失败。常常表现为结巴、说话含糊、敏感等现象。通过分析这部分学生的个人想法,发现他们出现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害怕丢脸、经常保持沉默等现象,进而导致语境转换效果不佳。
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教育效果不佳的因素分析
(一)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及中职学校生源因素
由于民族地区特殊性,以往新疆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包含三类:第一类是以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民族学校;第二类是以普通话授课的传统学校;第三类是以普通话兼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新式学校。其中第二类学校是纯普通话语境,这部分学校毕业的学生到中职学校,普通话运用不存在问题。而一、三两类纯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普通话兼少数民族语言学校毕业的学生,在进入中职学校以后,会出现不适应纯普通话语境的情况。
(二)新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传承的群体顾虑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合的聚居地,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这也是导致对普通话的文化认同度不高的重要原因。新疆少数民族群体一方面支持普通话教育,另一方面又深知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本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精神载体。因此,该群体在学习、融入、认同另一个民族文化时,顾虑会出现遗忘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等现象,最终导致文化遗失。这是任何一个民族在接纳其他民族文化时都会出现的疑虑[3]。
(三)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存在情感焦虑
根据言语理论,语言接受者的能力不仅要通过机械的输出和输入来提高,而且要通过交际活动过程中不断交流来增强。换句话说,普通话的习得是通过交际的活动来实现的。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即学习普通话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进行交际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在此情况下,个体的潜意识很容易被自己的心理观念和行为所影响。少数民族中职生出现的语境转换失败、语境感悟力低、语境判断力不佳等情况都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焦虑。
(四)中职学校普通话教学队伍建设薄弱
新疆中职学校普通话教学队伍薄弱是造成普通话教学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经调查发现,在新疆地区,从事普通话教学的教师存在不专业、不均衡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疆地区普通话教学队伍中,少数民族教师占比较多,且缺乏合理的、系统的普通话教学能力培训,导致教师普通话表达不标准、对语言的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另一方面是由于新疆地区中职院校专职的普通话教师缺乏,虽然教学队伍中也有普通话专业背景的教师,但比例甚微。
三、中职学生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语境适应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四个关系,即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为筑牢民族共同体,首先要理解且认同各民族的文化,普通话的语境适应实则是文化适应的过程。
(一)以国家政策为引导,注重普通话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夙愿,在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之际,我们更要团结一心,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决维护民族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举措是增强文化认同。”[4]在新疆地区普通话教育过程中,要注重人文价值观的协调统一。各民族以文化互相认同为原则,坚持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求同存异理念,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二)以社会为支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新时代,语境适应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普通话语境的学习和适应不单局限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和家庭里面感受到的文化氛围仅仅是一方面。首先,在政策引领下加强社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将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在普通话文化教学中,拓展民众对文化认同的空间和方式,达到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和认同。其次,利用自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融媒体媒介载体将主流文化价值观实时全覆盖传播,增强个体群体意识的同时,也能加大主流文化价值观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从而潜移默化提高不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主流文化的适应度。
(三)以学校为主体,增强文化适应性
学校教育是个体受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主场所,也是提升普通话教育文化认同的主阵地。第一,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新疆中职学校文化建设应以校园文化为引导,兼容各民族文化,以建设优良的学习、教学、课堂氛围为主要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开展多种弘扬各民族文化的实践活动。结合不同民族的特点,开展富有各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加强学生间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彼此文化融合。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普通话教学专业化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任何教育体系都尤为重要,要想教师发挥其时代使命,就必须建设一支科学化、专业化、素质化的师资队伍。首先,要依托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师资队伍培养,加大普通话骨干教师的培养,扩大培训经费支出。其次,开展普通话知识和技能双培训,提高双语教师普通话水平。同时,要培养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专业的理念、精神、知识、能力和自主等五个方面。第三,用心设计普通话教学,打造普通话“金课”。普通话教学需要课程作为载体,课堂氛围对于课程实施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新疆中职学校普通话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顺应教学的顺序性和逻辑性,并且引导学生从个体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掌握普通话学习的规律。
(四)以家庭为基础,助推民汉文化融合
家庭应当提供良好的文化教育环境以助推民汉文化互相认同。家庭教育是每个个体接触文化的起点,父母也是个体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的启蒙者,他们对待文化认同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对社会文化的认同及适应。原生家庭对汉文化认同度提高后,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会加强。为了使新疆少数民族中职生更快地适应普通话语境,父母应该在子女接受文化启蒙之前将博大精深的普通话文化有意识地渗透在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激发子女对普通话文化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主动接受并且认同普通话文化,助推民汉文化达到有机融合。
四、结语
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为职业学校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新疆地区,推进普通话教育更是加快中职人才培养,提高中职人才综合素质的必要举措。文化认同是拉近各民族的一捆绳,营造具有多民族认同感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快推动普通话教育政策落实,加强少数民族学生语境适应能力,增添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的归属感。学习和交流普通话文化既能提高新疆少数民族中职学生普通话水平能力,又能保障学生顺利就业。此举既有利于促进民族沟通,实现民族团结,也有利于全面建设文化强国。因此,学校应将文化认同因素的导入作为切入点,对普通话教育做进一步研讨并实施。同时,结合家庭、社会等环境支持,共同帮助少数民族中职生加快适应新语境,以文化认同教育为重点,从语境感悟力、语境判断力和语境转化表述能力等方面开展教育引导。最后,结合主流文化素质环境,为普通话教育中文化认同环节的具体实践提供建设性的指导,从而为新疆地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