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法结合勘察在矿坑回填区调查中的应用
2022-03-02袁峰
袁 峰
(江苏科泰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泰州 225009)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城市边界不断扩张,土地利用日趋紧张。因此,原有城市外围的各种可用土地均不断地被开发使用,其中采石场回填和再利用是一种新型的土地使用方式。关于采石场或矿坑治理的相关研究,已有学者进行了不少工作,其中何昌杰等[1],分析了生态修复矿坑工程边坡加固的稳定性;姜小明[2]分析了污水顶管穿过回填采石坑的地基处理方法;桂露[3]研究了秦岭太平河废弃采石场生态修复技术;吴承明等[4]介绍了合肥市樊洼路采石坑杂填土强夯置换法地基处理方案;蓝达群[5]研究了花岗岩采石坑卫生填埋场的工程设计;余松霖[6]分析了建筑渣土的相关工程特性和矿坑填埋场的沉降。采石场回填后再进行工程建设,则需要查明采石坑回填区边界及底界面埋深情况,便于工程规划设计和修复。祁伏成等[7]在采石坑环境修复过程,采用无人测绘技术进行调查;卢治萍[8]给出了辽宁本溪县的下堡山城和采石遗址相关调查报告。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南京市雨花台区某拟建工程为例,通过采用高密度电法物探方法结合工程勘察钻孔进行综合勘查作业,旨在基本查明采石坑回填区边界及底界面埋深情况,并提出有效的处理建议,以期对类似的工程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1 工程背景
1.1 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南京市雨花台区,北侧起于华新路,东侧止于规划的机场二通道,西侧为正在建设的工地,南侧止于龙西路。探测区地形较为平缓,近地表以杂填土、淤泥质填土为主,局部基岩出露。探测区内见多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碎石和水坑等。
根据工程勘察资料,探测区东侧基岩为较软~较硬安山岩,西侧基岩为极软凝灰岩,土层主要为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原状土最大埋深约10.0 m。在探测区中部,工勘钻孔揭示了最大埋深达28.0 m的杂填土层,据调查,该区域为采石坑回填区,范围约120 m×90 m,调查现场详见图1。
1.2 工程地质概况
场地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为21.82 m~30.94 m,高差最大约为9.12 m。场地内自上而下岩土层分为:①-1杂填土,填龄小于10 a,松散,由无规则建筑垃圾、风化碎石块、碎砖混少量黏性土组成;①-1a层淤泥质填土,填龄小于10 a,流塑,主要分布于填坑底部,混少量碎砖、碎石及植物根茎;①-2层素填土,填龄约17 a~20 a,流塑,采石坑范围以粉质黏土混碎石、碎砖等建筑垃圾、其他场地基坑弃土、桩基施工残留的泥浆和沉渣等回填,粗颗粒粒不均匀,质量分数约5%~20%,坑底粗颗粒含量稍多,成分为采石残留的碎岩块,坑外主要为粉质黏土混碎砖、夹植物根茎;②-1层粉质黏土,可塑;③层粉质黏土、黏土,硬塑;④层粉质黏土混卵砾石,软~可塑,卵砾石质量分数10%~25%,粒径3 cm~6 cm,局部大于10 cm;⑤-1层强风化凝灰岩、安山岩,上部岩芯呈密实砂土状,夹少量风化岩块,下部岩芯碎块状为主,混少量砂土状风化物,岩石碎块较坚硬,锤击易碎;⑤-2层中风化凝灰岩,岩芯采取率75%~90%,RQD为60%~75%,块状构造,泥质胶结,岩芯呈长柱状,岩石坚硬程度分类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分类为较完整,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⑤-2a中风化安山岩,采芯率75%~90%,RQD为60%~75%,块状构造,硅钙质胶结,岩芯呈长柱状。岩石坚硬程度分类属较软~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分类为较完整,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
1.3 水文地质概况
填土密实度差,其间的大孔隙成为地下水赋存空间,连通性较好,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好,尤其采石坑内填土厚度大,填料杂,渗透性好。②1层粉质黏土层透水性弱,给水性差,属微透水地层;③层粉质黏土、黏土,透水性弱,给水性差,属微~不透水地层;④层粉质黏土混卵砾石,因卵砾石含量较少,且较分散,渗透性与粉质黏土相近,其透水性较弱,给水性较差,属微透水地层。场地下伏基岩为凝灰岩和安山岩,强风化凝灰岩厚度较大,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强风化岩层中,因强风化岩层分别呈土状、砂状、碎块状,岩层的富水性、透水性不均匀,呈各向异性,无统一水位。
2 工程勘察调查分析
2.1 工程勘察工作
场地北部有采石坑,分布范围较广,有3幢住宅位于坑内。采石坑深度较大,最大深度近30 m。坑内以碎石、碎砖等建筑垃圾、基坑施工挖出的弃土、桩基施工残留的泥浆和沉渣等回填。经与业主沟通协商,为查明采石坑范围及深度变化,共增布勘探点110个,其中取土钻孔41个,标贯钻孔69个,深度进入中风化岩层3 m~5 m。外业勘探使用10台GXY-1型钻机进行野外施工。钻孔开孔孔径130 mm,终孔孔径110 mm,地下水位以上采用麻花钻干钻成孔,地下水位以下采用泥浆护壁旋转钻进。
2.2 工程勘察成果分析
本次勘察调查进行了大量钻孔、取样和土工试验,经过各项统计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统计样本数、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调查范围内主要土层性质参数详见表1。
表1 土层性质参数
由表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各层地基岩土主要物理力学性指标变异性较低。场地除填土层外,覆盖层主要为可塑、可塑~硬塑黏性土,覆盖层起伏变化较大,土层分布不均匀。
从整个场地分析,场地范围覆盖层除填土层外主要为黏性土,但土层埋深、厚度、压缩性、强度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区域岩面起伏较大,属不均匀地基。因人工采石在场地北部形成一采石坑,采石坑填土层最大厚度近30 m。坑内地基土与坑外地基土强度、压缩性差异极大,导致地基更不均匀。为了后期工程建设使用,需要进一步查明下层岩体强度等性质,其中调查范围内主要岩石性质参数详见表2。
表2 岩石性质参数
由表2岩石性质参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下层岩体强度不均匀,其中中风化凝灰岩强度很低,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提供的承载力较小;中风化安山岩强度较高是建筑物基础持力层的较好选择。
为了结合高密度电法探测,场地范围内每栋建筑进行了1个波速共15个钻孔的实测波速。根据《波速检测报告》,场地岩土层剪切波速值详见表3。
表3 岩土层剪切波速值
由表3岩土层剪切波速值可以看出,上覆土层剪切波速很小,表明土层密实度较差,承载力较低;下层岩体剪切波速较大,表明岩体强度较高,承载性能较好,可作为建筑物的持力层。
3 高密度电法调查分析
3.1 高密度电法工作
本次高密度电法勘察采用重庆奔腾物探仪器厂生产的WDA-1型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主机,配以WDZJ-120多路电极转换器,构成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测区共布置高密度电法测线15条,累积完成测线长度3 390 m,总有效观测点数14 080,测线覆盖面积约30 800 m2。
3.2 高密度电法测线布置
场地内建有东西向围墙和南北向的水塘,高密度电法测线均布置为近东西向的平行测线。同时,考虑到设计方案和施工实际,兼顾采石坑规模,确定相邻测线间距约10.0 m。测线布置时,测线方向利用RTK实时定向,电极位置利用测线量测,测线布设完成后,使用RTK对每个电极定位,确定其位置及高程。测量采用的坐标系统为南京08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基准高程,其中高密度电法测线详见图2。
3.3 高密度电法技术参数
每条测线一次性布设电极数60根~90根,电极极距均为3 m,观测层数19层~25层,观测装置采用温纳装置,供电采用144 V直流电,具体参数设置见表4。
表4 高密度电法技术参数表
3.4 高密度电法探测成果分析
数据处理分析采用瑞典Res2dinv软件,基本流程为:数据编辑→程序设置→资料反演→地形改正→显示→输出,再利用surfer和AutoCAD软件绘制视电阻率和解释剖面图,最后在剖面图中每间隔10 m读取采石头宕口底界面的高程,在测线平面图中读出坐标,坐标和底界面高程数据经网格化后,生成采石宕口底界面等高线图。
探测资料显示基岩和回填介质的视电阻率阻值差异明显,回填介质表现为低阻,视电阻率值一般小于80 Ω·m,且回填区形态基本呈中间凹两头翘起的特征;原状土也表现为相对低阻,土层底界面相对较平坦,当近地表存在松散堆积碎石时,电阻率相对较高;基岩(凝灰岩或安山岩)为高阻,视电阻率值一般大于100 Ω·m,最大可达数百欧米,当基岩裂隙发育,存在地表水下渗时,电阻率相对完整的基岩较低。限于篇幅,本文仅选取具有代表的5条测线,给出测试解释结果剖面图。本次高密度电法测试解释详见图3。
从图3可看出,5条高密度电法测线中,1~12测线推断存在采石坑异常,物探推断成果与工程勘察资料基本吻合。综合各视电阻率剖面推断数据,将采石坑底界面高程绘成等值线图。在有效探测区内,采石坑基本呈近似圆状,东西宽约125.0 m,南北长约130.0 m,面积约12 500 m2。采石坑整体形态呈中间平、边界陡,其中底界面东侧相对较陡,西侧相对较缓,西侧具阶梯状特征。采石坑底界面标高约0 m~25 m,最深处位于6测线约90.0 m处。
4 结论
1)高密度电法探测显示,土层视电阻率值一般小于80 Ω·m;基岩为高阻,视电阻率值一般大于100 Ω·m,最大可达数百欧米,基岩和回填土的视电阻率阻值差异明显。
2)基本查明采石坑基本呈近似圆状,东西宽约125.0 m,南北长约130.0 m。采石坑整体形态呈中间平、边界陡,其中底界面东侧相对较陡,西侧相对较缓,西侧具阶梯状特征。
3)通过高密度电法探测和工程勘察结合分析,1~12测线推断存在采石坑异常,物探推断成果与工程勘察资料基本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