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方法的现状与趋势
2022-03-02张涛杨连瑞吴光亭
张涛杨连瑞吴光亭
(1.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2.曲阜师范大学 翻译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3.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0 引言
1981年Kasper在其论文“Pragmatic Aspects in Interlanguage”中将语用学与二语习得相融合,提出了“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的构想。由于“interlanguage”在国内有不同的翻译,因而该术语衍生出中介语语用学、过渡语语用学、语际语用学等多个汉语对应表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Rose, 2005;Locastro, 2011: 319-344; Ren, 2011)使用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s或L2 Pragmatics的表述,因而“二语语用学”在国内开始被广泛接受。二语语用学旨在考察二语学习者在交际情境中准确理解会话含义和得体使用目标语施事的能力(冉永平, 2006;陈新仁, 2014),其复杂性与动态性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研究者不断拓展方法论视野,探寻更为有效的研究路径。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二语语用研究方法作了一些探讨,但系统梳理该领域现状的文献较少,深入对比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方法的研究更为鲜见。本文选取国内外高被引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对比分析这些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旨在明晰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方法的差异,探索二语语用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从而拓展方法论视野,为我国二语语用研究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研究着重探讨了二语语用研究中的语料收集原则(杨连瑞,2011)、测量方法(范香娟 等, 2017)以及会话分析(孟悦, 2010)、人种志(杨仙菊, 2015)、追述口头报告(高满满 等, 2016)的应用。国外学者对该领域主要研究方法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与评述(Culpeper et al., 2018)并对远程协作(tele collaboration)等新型交际情境下的研究方法创新(Cunningham, 2017)以及该领域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Taguchi, 2018)作了探索。可见,国内外学者对二语语用研究方法均作了一定的探究,国内研究聚焦于某个研究方法应用的微观层面,国外研究则从宏观层面作了总结与评述。因此,目前学界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到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文献之中,对其做进一步的细致梳理,以深化对该领域方法论的认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以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高被引文献为研究对象,提炼并对比这些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旨在明晰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方法的异同,深入挖掘其带给我们的启示,拓展方法论视野,从而为我国二语语用研究提供参考。
2 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方法对比
2.1文献收集
本文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SSCI和SCI来源期刊)和中国知网(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中分别以second language pragmatics、L2 pragmatics或Interlanguage pragmatics和 “二语语用”“中介语语用”“过渡语语用”“语际语用”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本研究采用绝对数基准对比法和定量内容分析法,选取相同数量的国内外高被引文献,从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三个方面对其开展深入对比分析。经过检索,我们发现国内外被引频次分别在六次和五次以上的论文均为45篇,被引频次相近,文献数量相等,因而被选作本文的研究对象。
2.2对比结果
对比发现,国内外高被引论文在文献类型、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分析方法以及信效度检验等四个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别。
2.2.1文献类型
本文将文献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个类型。实证研究注重事实经验、实验、统计测量和材料论证,以系统地、有计划地采集和分析数据为特点;非实证研究不是基于系统采集的数据开展研究,而是依靠研究者的思辨能力对现存理论做出阐释和发展,或对现有文献做总结和评价。国内外高被引文献中的非实证研究分别为23篇和六篇,实证研究分别为22篇和39篇。非实证研究占国内高被引文献的主体,实证研究在国外高被引文献中占绝大多数。
2.2.2数据收集方法
二语语用研究中的数据可分为真实(自然)数据和诱发数据两类。真实数据主要通过录音(录像)、访谈、参与式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收集,诱发数据主要采用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语篇补全测试)、角色扮演、教学实验、口头报告(verbal report)、心理实验等诱发手段获得。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数据收集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种设计。
国外研究开始采用心理实验、民族志、元分析等新兴跨学科方法,而国内研究仍在大规模使用DCT(41.38%)和问卷调查(34.48%)等传统工具,跨学科方法的使用不足;国外研究开始使用录音(录像)、日记 (博客)、个案研究等方法收集真实数据(占11.51%),使用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境(占7.69%),而国内高被引文献中还没有基于真实数据的研究;横向设计占国内高被引文献的86.36%,纵向设计仅占13.64%。国外横向研究设计占53.85%,大大低于国内,纵向研究设计占46.15%,显著高于国内。
2.2.3数据分析方法
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混合分析:定量分析的数据以数字形式呈现,数据分析采用统计方法;定性分析的数据以文字形式呈现,数据分析以文字描述为主;同一研究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即为混合分析(Niglas, 2010: 220; Bryman, 2015: 635)。依据以上界定,三种分析方法在国内实证研究中的比例分别为:定量分析(86.36%)>定性分析(9.09%)>混合分析(4.55%),在国外高被引文献中的比例为:定量分析(53.85%)>混合分析(25.64%)>定性分析(20.51%)。可见,国内外研究均偏重定量分析,但三种方法使用不平衡的状况在国内研究中更为凸显。国外定量分析的比例显著低于国内,定性分析和混合分析的比例大大高于国内。
2.2.4信效度检验
效度指研究的真实性,信度指研究的可靠性或一致性,二者对实证研究意义重大(Neuman, 2010:188)。以“reliability”“validity” 和“信度”“效度”为检索词,我们在国内外实证研究文献中进行查找和研读。结果显示,只有六篇国内文献和11篇国外文献做了信效度检验(表1)。这反映出二者对信效度检验的重视均不足。信效度检验主要出现于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均未提及,也是导致信效度检验数量偏低的原因之一。国内文献主要从验证语用能力测试工具有效性的角度对DCT和评分员间的信度来探讨(刘建达, 2006;刘建达, 2007;刘艳, 2015),而国外文献均是对二者在实际运用中的信效度检验(Rose, 2009;Halenko et al., 2011;Allami et al., 2011;Babai Shishavan et al., 2013;Taguchi, 2013; Li, 2014)。国外研究还对追述口头报告效度和受试语言水平测试信度作了检验(Ifantidou, 2011;Ren, 2014)。
2.3研究发现
2.3.1国内外研究主题的差异影响研究方法的使用
通过统计国内外高被引文献的研究主题(见表2),我们发现,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二者不同的研究侧重。表2显示,除言语行为和语用教学的关注度较接近外,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对其他主题的关注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语用意识、语用理解和国外留学语境研究得到了国外学者的较多关注,而语用迁移以及认知风格、语言磨蚀、性格等因素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是国内研究者颇感兴趣的话题。我国的二语语用能力测试研究(如刘建达, 2007;姜占好, 2012;李清华, 2015)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见,国内外高被引文献聚焦该领域热点议题的同时,各自也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这对研究方法的使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口头报告和心理实验可以更好地揭示语用理解的加工过程;纵向设计适用于考察学习者留学期间的语用能力发展状况;认知风格、性格等因素极为抽象,目前还没有开发出特别有效的测量工具,因而传统的问卷调查成为运用较为普遍的考察方式。
表2 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主题对比
2.3.2国内研究存在方法论认识局限
(1)过度偏重定量研究,对定量研究盲从以致把实证研究等同于量化研究(李德鹏, 2013;文秋芳 等, 2016),没有充分认识到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的重要价值。虽然国外研究中定量研究也占主导,但国外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这一偏差并展开了反思,研究范式已经开始转变,因而定量研究逐渐下降,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的运用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2)对传统数据收集工具的认识不够全面,比如,DCT因其易于收集大规模数据和易于控制交际场景的优点在先前的国外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但其缺乏真实互动性的局限逐渐显现,受到国外学者越来越多的质疑。国外研究已开始采取措施弥补其缺陷(Culpeper et al., 2018)。但由于国内研究对其局限认识不足,仍把其作为主要的数据收集工具(占41.38%),导致其他研究工具的使用偏少。
(3)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使用有待加强。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研究是涉及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跨文化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者必须具有宽阔的跨学科方法论视野,综合采用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有效揭示其本质。与国外研究者多元的学科背景不同,国内研究者大多是纯文科背景,方法论视野受到局限,驾驭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3 二语语用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高被引文献中研究方法的梳理,我们发现了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共性与差异,明晰了该领域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局限。这些文献对研究方法的思考较为深入,对研究方法的运用具一定的创造性和示范价值,为我们洞察该领域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提供了诸多指引。因此,在前文分析和参考相关方法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二语语用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动向作了探索。
3.1数据收集方法的趋势
3.1.1真实数据能够有效弥补诱发数据缺乏真实互动的不足
长期以来,DCT凭借其易于收集大规模数据和便于控制交际场景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二语语用研究之中。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认识到,DCT无法呈现真实交际中常见的意义协商、模糊表达和多样化表述等动态交际过程和高层次语言运用,因而无法提供对学习者语用选择做出深入解释所需的语境信息,反映的只是学习者对语用知识的感知能力,而不是他们在真实情景中恰当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Golato, 2003; Bou Franch et al., 2008)。因此,国外研究者开始更加谨慎地使用DCT,并结合使用定性分析工具、执行更严格的信效度检验、收集自然数据等措施来弥补DCT的不足。综合运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既充分发挥DCT的优势,又借助录音(录像)、邮件、参与式观察、个案研究等方法收集真实数据来有效弥补DCT等欠缺真实互动的缺陷,让二者既相互补充,又相互验证,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学习者的二语语用能力水平,更加深入地揭示其语用能力发展规律(House, 2018)。由此可见,二语语用数据收集方法正经历着由收集诱发数据向收集真实数据的转变。
3.1.2跨学科方法能够提供多维度研究发现
二语语用能力发展是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内部认知机制与外部社会文化因素不断调适以相互契合的复杂动态过程,涉及多个学科门类,跨学科特性越来越凸显,需要综合采用来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收集多种数据,对影响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开展全方位、立体式考察,才能有效揭示学习者二语语用发展规律。通过收集自然语料,建设二语语用语料库,可以开展基于大规模真实数据的二语语用研究(Bou Franch et al., 2008);心理实验可以借助ERP(事件相关电位)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等技术手段,通过监测脑电或扫描大脑来揭示语用加工过程(如Frank et al., 2015);元分析采用统计手段,以定量实证研究为样本,按照严格的标准和步骤对文献进行筛选、编码和统计分析,不仅能客观分析定量研究的发现,还能有效评价研究方法(Yang, 2016);从主位( emic) 视角出发,借助录音(录像)、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个案研究等民族志方法,研究者可以细致观察与描述小规模研究对象,更加深刻地揭示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规律(Louw et al., 2010; Shively, 2013)。
3.1.3纵向研究设计能更好地揭示二语语用能力的动态发展规律
随着对二语语用研究的认识不断深化,学者们从关注学习者语用语言的静态描述向关注其语用能力的动态发展转变(Taguchi, 2018)。二语语用能力发展是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内部认知机制与外部社会文化因素不断调适以相互契合的长期动态发展过程,仅靠描述性的截面研究不足以揭示二语语用能力发展规律,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采用纵向研究(Ren, 2015; Taguchi, 2018)。本研究统计显示,虽然横向设计在二语语用研究中仍占主导,但纵向设计已经占到国外实证研究的46.15%,且大多出现在2011年以后,表明纵向设计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3.2数据分析方法的趋势
3.2.1定性分析的应用呈显著上升趋势
二语语用能力发展是个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涉及学习时长、学习环境、学习者个体差异等多个因素。基于大样本数据和严格控制变量的定量分析在揭示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规律性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孤立地考察某个变量割裂了二语语用能力发展各因素之间的整体性联系,而且数字化的描述性分析在揭示二语语用能力本质属性过程中缺乏解释力的局限日益凸显(Taguchi, 2018)。定性分析通常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采集自然状态下的数据,全面观察和描写研究对象,并强调深入分析和解释数据,从描述充分走向解释充分,有助于充分解释二语语用能力发展的规律和深入挖掘其本质属性,因而应用越来越广(House, 2018)。
3.2.2混合分析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拥有各自凸出的优势,同时也都存在明显的局限。综合运用二者的混合分析方法能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近年来逐渐兴起(秦杰 等,2017)。混合分析方法必将深刻影响二语语用研究的范式,为更有效地揭示二语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规律发挥重要作用。在具体操作中,混合分析并非将二者简单地捆绑在一起,而是要将它们有机整合,优化组合,从而使二者形成合力,实现效能最大化 (Creswell, 2003)。虽然混合分析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但从国内外高被引文献可以看出,混合分析在二语语用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研究者不断深入挖掘其学理依据和应用机理,以构建科学规范的混合研究范式。
3.3信效度检验的趋势:定性研究的信效度检验引起关注
信度与效度是研究工具可靠性与准确性的评定标准,广泛应用于定量研究之中。但可信度(trustworthiness)也是保持定性研究在学术界地位的关键因素,而非定量研究的专利(Harrison et al., 2001)。如何对定性研究的信效度检验开展检验引发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深入思考,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目前,在认识论层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定性研究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和可验证性等展开探讨(Whittemore et al., 2001; Pink et al., 2013)。在操作层面,Rose等(2020)提出了同行汇报、丰富描述、长期参与、外部审查等检验手段。总之,定性研究的信效度检验仍在探索之中,值得语言学界研究者关注。
4 启示与建议
针对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高被引文献研究方法的差异以及该领域研究方法的发展动向,我们作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以下两点建议,抛砖引玉,以期引发学界同仁更为深入的思考。
4.1消除认识误区,拓宽方法论视野
当前我国二语语用研究过度偏重定量分析,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应认识到,定性分析坚持整体原则(holistic)和主位(emic)原则,收集“属性”信息,回答“有无”或“是否”的问题,能深入挖掘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研究对象的独特性,但它存在着样本小、成本高、数据解释主观化以及研究结果缺乏普遍性的局限。定量分析坚持客位(etic)原则,严格控制从自然环境中孤立出来的各种变量,以探寻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收集“数量”信息,回答“多少”或“大小”问题,具有数据信度高、可重复度高、可验证度高、结论具有普遍性等优点,但抽样精度、变量控制严格程度等因素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关键性影响(朱佩娴, 2011)。虽然二者存在较大差别,但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具有极强的互补性(Creswell, 2003)。整合以上两种分析方法的混合分析,既可以发挥二者的优势,又可以较好地克服二者的不足,使研究既有基于大样本数据的规律性统计分析,又有充分的解释,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推崇(House, 2018;Taguchi, 2018)。因此,研究者需要拓宽方法论视野,消除认识误区,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的桎梏,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创造性地选取研究方法。
4.2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增强跨学科意识培养
语言学研究一直存在着建立自主语言学和在不同学科中建立跨学科联系两种倾向,虽然二者在不同阶段都有贡献,但当前更倾向于跨学科发展(胡壮麟, 2007)。语言学研究需要整合跨学科资源,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以解决种种复杂问题。但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而且硕士阶段以前的语言专业教育过度偏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导致我国纯文科背景的语言学研究者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受到很大制约。我国二语语用研究方法中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以上论断。长远来看,跨学科意识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我国语言学研究的创新。近年来,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发展目标致力于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体现了我国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传统文科教育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凸显了加强跨学科意识培养的政策导向。
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高被引文献,明晰了国内外二语语用研究方法的差异,指出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并深入探索了二语语用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期望能引发国内同仁更为深入的思考,拓展该领域研究的方法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