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州平原县和谐广场南地块景观设计

2022-03-02姚婷迟苗苗任震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入口广场景观

姚婷迟苗苗任震

(1.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青岛分公司,山东 青岛 266071;2.山东建筑大学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3.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0 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向所有人群开放与可达的社会空间,包括街道、广场、公园、公共设施等。其服务于全体市民,是市民感知和体验城市的主要途径,人们之间最大量的接触和交往都发生于此[1]。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一个定位明确、功能合理、特色鲜明、与周边环境及建筑空间融合共生的公共空间,是旧城区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

在城市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旧城区高密度的城市肌理缺乏人际交往活动的场所[2-3],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4-6]。在旧城区城市更新中,公共空间对于改善物质环境和提供公共服务发挥重要的作用,因其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和使用的多样性,所以如何整合碎片空间、改善空间形态、修复生态环境以促进旧城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旧城区公共空间设计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借助理性和感性两种思维方式,以原有场地现状及周边风貌为基底,结合现代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理念以及景观营造手法[7-9],进行了平原县和谐广场南地块的景观设计。在设计初期,通过理性思维剖析周边环境、使用功能、交通组织、场地特征等影响因素,综合各方面优缺点并加以整合,获取深入设计的方向;构思阶段,发挥设计者感性的主观创造能力,分析公共空间的形态和特色,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划分了健身运动区、文化广场区和生态停车区3个功能区,形成“一环一轴三区”的空间布局,营造出融动感休闲、生态娱乐为一体,独具视觉形态、延续场地记忆的旧城区公共空间。

1 区域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区位分析

德州平原县地处山东半岛的鲁西北平原,地势平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域行政区划面积为1 047 hm2、总人口为47万人;县城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如琵琶湾公园、和谐广场、三国文化广场、千佛塔、文昌阁等历史文化场所。平原旧城区为县政府机关所在地,位于平原县城的西南区位(如图1所示)。

图1 平原县规划结构分析图

和谐广场南地块位于平原县旧城中心区,南北长约为180 m、东西宽约为140 m,其占地约为2.08 hm2,呈棋盘式分布。现状为老旧平房住宅,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已成为城市机能不良的地区。因此,通过城市更新将片区整体拆迁进行用地置换,将原居住用地调整为公园绿地,以弥补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开放空间的不足。

设计区域北接和谐广场,西邻共青团路、南临龙门东街、东靠师范学院,其周边有县政府、师范学院、县委、招待所、信访局、地税局、沿街商业等建筑(如图2所示),城市环境复杂。同时,人流的多向性和多样需求既为用地设计带来了挑战,又对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作出要求。

图2 和谐广场南地块区位环境分析图

1.2 和谐广场现状及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及分析可知,基地周边人群性质多样,包括休闲市民、观光游客及党政事业单位人员,设计时需考虑人群的多元需求,既为市民提供休闲运动的场所,又为游客提供游憩空间,同时还为工作及办事人员提供便捷的通道。基地所处周边存在停车困难的问题,加之靠近县委、信访局、地税局等服务部门,现有停车场地严重不足,因此功能设计中需考虑增设停车场以缓解城市停车压力。北侧的和谐广场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图3所示)。和谐广场始建于1997年,是县城中心重要的礼仪性开放空间,以几何形构图的硬质铺装和单一的树阵广场为景观手法,整体尺度较大,内向围合的人性化空间不足,景观结构层次较少,游赏性低,无法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使用需求。

图3 和谐广场问题呈现图

2 设计依据和原则

2.1 设计依据

(1)«城市绿化条例»(2017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修订);

(3)«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5)«平原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6)国家现行的相关设计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及对基地调研收集的现状资料。

2.2 设计原则

2.2.1 可达性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能够吸引和集聚大量人流是营造其空间活力的前提,到达公共空间的便捷程度对人流集聚量具有较大影响[10-11]。良好的可达性是空间可进入的重要属性,也是居民进行自发性活动的重要条件。公共空间中人车交通的组织、出入口及停车区的设置均为影响可达性的重要内容,与公共空间活力的塑造密切相关。针对旧城空间活力丧失的问题,注重其可达性的改善,合理利用理性分析,组织内外交通流线,打造便捷、连续的步行系统。

2.2.2 文化性原则

文脉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石,是城市独特性格的所在[12]。和谐广场南地块因涉及用地性质的改变和原有建筑的拆除,在设计时需着重关注场地内原有特征的保留与传承,充分利用场地周边及内部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及城市要素,通过场地精神的感性延续引起使用者的情感共鸣,塑造旧城区的文化空间。

2.2.3 功能性原则

场地的设计再造目的是满足使用者的多重需求[13],旧城公共空间的功能性是空间活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层次,在公共空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多重需求,赋予公共空间多样化的功能,完成旧城城市功能间的协调发展,重新激发旧城区的空间活力。

2.2.4 生态性原则

生态理念是当代园林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创造生物种类多样、植被群落结构完整、生态功能健全的、可持续的户外绿地场所[14]。结合生态学发展趋势,在设计中体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生态策略进行规划布局[13]。在维护原有场地的地表植物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场地的生态系统,促进当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15]。受场地文脉的影响,城市公园存在着部分原有植物及拆迁产生的建筑材料,在设计中应就地取材,循环使用场地内的旧建筑材料及保留植物等,在节约成本、延续场地记忆的同时实现其生态可持续发展。

3 设计构思

3.1 设计理念

和谐广场南地块景观设计从思维方式的视角开展设计,通过理性思维作用下的问题梳理和分析,借助对生活的感知和设计经验,将地块与和谐广场纳入一个整体考虑,补充和谐广场缺失的功能,将其定位为城市游园,增强片区的游赏性,提供停车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基地周边既有公共空间单一化的问题。并发挥设计者主观创作的感性思维,以“城市引力,动感归心”为理念,通过主题感知及场地体验生成形态构思,打造流线动感的城市游园。

3.2 总体布局

在明确了城市游园的定位和设计要求,在形态塑造中发挥感性思维的作用,呈现两种不同的园路走向,即(1)基于理性思维的形态设计,往往会延续原有棋盘格肌理而形成一种网格形式;(2)运用感性思维进行创造,从人性化角度发挥设计师的灵感和想象力,打破相对呆板的肌理,生成自由曲线的形式(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思维主导的形态对比图

对于比较呆板的直线,曲线形态能够使空间体验更加丰富,打破北侧原有和谐广场单调空间;场地人流具有多向性,曲线的无方向感能够自然迎合来自各方向的人群,增强场地可达性,更好地融入复杂的城市环境中。结合南地块的设计形态和功能需求,形成“一环一轴三区”的空间布局(如图5、6所示)。

图5 和谐广场南地块平面图

图6 和谐广场南地块鸟瞰图

3.3 功能分区

在园路走向确定后,结合门楼、植物、就地材料等在地特征打造景观节点,以环形健身步道串联整个场地,形成丰富的空间序列和景观视线,最终将场地划分为3个功能分区——健身运动区、南入口文 化广场及停车场(如图7所示)。

图7 和谐广场南地块功能分区图

3.3.1 健身运动区

健身运动区靠近和谐广场,属于较为安静的区域,以软质景观为主,结合较私密的内向空间,形成以植被为主的林荫场所。由于用地定位为城市游园,主要功能为健身、休闲,因此在曲线基础上整体运用彩色透水混凝土为地面铺装,并通过绿和红的对比色划分健身步道,从周围灰黄色调的建筑环境中跳脱出来,强调动态的运动景观,健身运动区效果图如图8(a)所示。

主入口周围抬高地形设为阳光草坪,作为柔性的空间过渡,形成相对开敞的入口景观。而后由主入口经草坪引导到健身广场,利用绿岛分隔空间,将悠闲步道与活动场地分隔开,形成强烈的空间开合对比。绿岛一侧设置林荫步道,另一侧用不同色彩的植物色块界定出半圆形广场,以嗅觉和视觉感官为主,吸引使用者沉浸其中,体会植物的色彩、芳香和质感,为其提供观赏、游玩的活动空间,从而为广场增添活力。

基于使用者对安静、休憩场所的需求,东侧快速通道沿路扩展出半开敞的休闲空间,运用如图8(b)所示的廊架和爬藤植物吸引人们驻足停留。运动区南侧与历史文化广场及停车场交接处,延续折线型线条,迎合曲线步道,利用绿地围合出内凹的半封闭空间,形成相对私密的人性化场所和明显的动静分区,且在视觉上加强了纵深感。

图8 健身运动区效果图

3.3.2 南入口文化广场

南入口文化广场节点通过龙门东街与琵琶湾公园东入口相连,承载游客等大部分人流。设计结合场地保留的老民居门楼,形成地块的礼仪性入口。场地以保留民居门楼为景观核心与视线焦点,对其进行加固重建,并以其为中心设计不规则绿地界定空间(如图9所示),形成南入口的标志性景观,既丰富了空间体验,又增加广场的趣味性和场所记忆;与健身运动区连接处的内凹空间形成深远的景观通廊,作为两个分区的过渡,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利用民居拆迁遗留的墙基毛石,以其为元素进行组合拼接,呈现为不同形式的花坛、树池和景墙。

图9 南入口文化广场效果图

3.3.3 生态停车区

为满足周边工作人员、游客等人群停车需求,结合场地东侧与师范围墙间的道路现状,在场地东南侧设置公共停车场,可提供50个停车位。利用绿化带将停车区域与游园隔开,并以不同铺装材质加以区分,以减少车辆进入对游客的干扰。停车场内以保留古槐为主景,采用植草砖铺装,种植遮荫乔木形成生态停车场(如图10所示),并辅以大叶黄杨、铺地柏、锦带花等小灌木,丰富停车场的植被种类和空间色彩。

图10 生态停车区效果图

3.4 景观节点设计

场地特征是场地传达出来的信息,包括自然特征及人文特征[16]。基于场地特征认知的设计是令地块富有地域性、生态性与场所感的有效途径。在设计前期,通过航拍影像与现场空间体验,对场地内部及周边环境特征进行深入挖掘,发现其尽管存在着规划布局单一、建筑质量较差、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但仍有十余颗长势良好的树木、1处老民居特色门楼及大量的房屋毛石墙基等诸多可再次利用的景观元素(如图11所示),在设计中需进行改造和融合。

图11 场地内部及周边现状特征分析图

拆迁后的场地周边的围合界面完全暴露,多有破损,较为杂乱,尤其是沿共青团路的商业建筑后墙及师范围墙,对场地内使用人群的视觉感受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设计中对场地特征进行重点处理,打造景观节点(如图12所示)。

图12 景观节点分析图

3.4.1 休憩空间

运动区内以软质景观为主,结合较私密的内向空间,形成以植被为主的林荫场所。注重座椅、廊架等人性化休憩设施的设置,既在开敞空间布置连续性座椅,也在半开敞空间等人群交流处增加桌椅或廊架,保证和谐广场南地块的休憩功能(如图13所示),满足使用者的日常交往需求。

图13 休憩空间效果图

3.4.2 门楼广场

场地南侧以保留的老民居门楼作为空间焦点,形成地块的标志性景观,采用浸入式入口扩大门楼入口的硬质空间(如图14所示),将游园铺装与人行道铺装统一处理,形成边界的自然过渡,边界空间以乔木-草本的植物配置为主,增强边界的视觉渗透。

图14 门楼广场效果图

3.4.3 入口围墙

广场空间感的产生与围合界面的作用密不可分,在充分考虑场地基底的设计以外,还针对地块周边杂乱破旧的硬质界面进行景观提升。通过对场地内驻留人群的视线分析,运用简单有效的色彩设计和景观小品的低影响改造方式,对沿共青团路的商业建筑后墙及师范围墙进行了景观提升(如图15所示),使其与环境融为一体。并重点对停车场入口旁的师范围墙进行改造,强化了停车场入口的标志性和引导性。

图15 师范围墙景观提升效果图

3.5 交通设计

由于旧城区开放空间多散点式分布、缺乏有机联系,因此不仅要对基地内部展开设计,还应着重于基地的可达性及其与外部开放空间的联系(如图16所示)。基地位于和谐广场和琵琶湾公园的连接处,对于旧城区开放空间的体系构建较为重要。因此,考虑人流的组织和引导及入口的标志性,满足基地的通过性和与相邻空间的过渡,并延续旧城区开放空间的文脉轴线。

图16 平原县旧城中心区开放空间示意图

基地周边使用人群主要来自北侧和谐广场、西侧共青团路和东侧龙门楼及琵琶湾公园沿龙门东街。结合周边路网,以对使用人群的引导性和便利性为目标,确定游园的入口及停车场位置(如图17所示)。在北侧与和谐广场衔接的东西向小路中部,对应广场南北向通道设置北入口,与师范学院相邻处设置①和②两个次入口;在南侧相邻城市道路龙门东街上,结合民居特色的门楼设置主入口④;其东侧结合师范围墙外南北向道路,改造为停车场入口⑤,同时作为后期管理维护的工作通道;西侧利用沿街商业建筑中间的防火通道③,方便共青团路人群快捷出入,并依此形成了健身运动环路和东侧快捷通道2条主要的一级园路,将游园内重要的景观节点串联起来;二级园路则是往返于各节点间的便捷通道,其道路交通分析图如图18所示。

图17 公园入口设置图

图18 道路交通分析图

3.6 植物配置设计

遵循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保留部分场地原有的、长势优良的植物,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基于对使用者使用感受的感性认知,有意识地组织疏密对比、季相变化的植物群落。在场地边界,采用乔-草搭配的配置方式,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透感,具备视觉可达性又不过于暴露,不仅能够增加内部游客的安全感,还可以吸引场地外的游客进入广场;在场地内部,采用乔-灌-草组合搭配的方式,根据节点内容的不同,形成空间层次感和体现季节变化。

文化广场区为游园的南侧主入口,主要服务对象为周边游客,可种植一些观赏性强的植物,包括雪松(Cedrus deodara)、国槐(Sophora japonica)、女贞(Ligustrumlucidum)、黄山栾 (Koelreuteria bipinnata)、玉兰(Magnolia denudata)、红枫(Acer palmatum)、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木槿(Hibiscus syriacus)、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红叶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红花酢酱草(Oxalis corymbosa)、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等。

健身运动区主要为环形健身步道、半封闭空间及健身广场,是游园人群活动健身的主要区域。因此在植物选择上以冠大荫浓、降噪减噪的树种为主,包括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黄山栾、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女贞、鸡爪槭(Acer palmatum)、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冬青(Ilex chinensis)、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棣棠(Kerria japonica)、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鸢尾(Iris tectorum)、狗牙根等。

生态停车场可选用冠幅浓郁、耐污染的落叶乔木,包括国槐、黄山栾、大叶黄杨、铺地柏(Sabina procumbens)、红王子锦带(Weigela florida)、麦冬等,尽可能增加其绿荫覆盖的面积。

4 结语

城市更新中旧城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侧重于软性要素,打破其过去原有肌理而尝试个性化塑造,从而达到激发旧城活力的目的。作为一项景观项目,和谐广场南地块设计时,综合考虑其作为旧城区公共空间的外部环境与自身形态,发挥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交织作用,在可达性、文化性、功能性及生态性等设计原则指导下,在整合城市空间、塑造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更新设计,在明确其功能定位的基础上,以“城市引力,动感归心”的设计理念构建了健身运动区、文化广场区和生态停车区3个功能区,形成“一环一轴三区”的空间布局,挖掘其文化特色和场地特征,在补充和谐广场缺失功能、激发旧城活力的同时,营造功能完善、动感休闲、生态娱乐、内涵丰富的旧城区公共空间。

猜你喜欢

入口广场景观
布鲁塞尔大广场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
广场
第九道 灵化阁入口保卫战
智者之路等
找准入口,打开思路的闸门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