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指标体系构建与集成评价探究
2022-03-02李卓
李 卓
(广西商业技师学院,广西桂林 541001)
0 前言
在现代化汽车工业发展进程中,能源发展形势及发展战略已成为现代化汽车生产模式及社会大众重点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研发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基础动力能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及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最终制造出技术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将传统汽车的综合动力控制和驱动技术进行了全面完善和优化,以达到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将极大减少CO2的排放,为我国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1 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指标体系
技术效能标准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为全面把控产品经济成本、产品品质等设立的规范性标准。新能源汽车在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均具备了较先进的技术,因此技术人员在按照技术效能标准进行新能源汽车质量把控的同时,还必须在生产前期对潜在问题进行重点排查,全面梳理分析相关资料,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质量。在经济结构体系中,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指标评价主要包含以下3方面内容。
(1)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生产需要结合传统燃料汽车的生产模式,并且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利用,确保未来汽车在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新能源汽车生产技术的稳定发展。
(2)在新能源汽车经济效能方面,需要结合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在生产和运行模式上力求实现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性和洁净性,保证新能源汽车应用的质量水平。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制造和生产环节上,更加需要重视汽车使用的经济性。
(3)在现代化汽车生产技术效能指标结构体系中,需要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的产品质量,思考评价模式,确保各个评价指标之间具有一定层次性。
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指导各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活动,为新能源汽车实现的环境带动、经济驱动、规模增产及技术牵引等发展目标助力。图1为新能源汽车结构示意图[1]。
图1 新能源汽车结构示意图
2 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指标体系现状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其对应的技术效能指标体系尚未完善。因此,需要从多个维度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企业进行详细分析,并对结论进行论证和客观评价,以此作为全新的汽车生产理论评价体系。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模式上积极探索适合的发展路径,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应用范围,促进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2]。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发展速度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管理部门可提供的相关生产技术支持相对较弱。这些不利因素不仅会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错失最佳的发展机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将制约技术人员的研究潜力,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国需要充分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引进先进技术,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发展方向,不断提高生产制造企业自身理论基础研究水平和技术水平,为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3]。
3 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指标体系
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指标体系要以系统性、可行性、科学性及参考性为基础进行构建,确保对生产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阐述。同时,需要明确该体系各项指标所代表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作用,并就标准层级进行详细划分。在构建该体系时,需要全面掌握各标准间的相互关系,运用资料所得出的结论,将相关标准划分为单个层次。
3.2 建设网络模型
参考传统互联网信息模型构建的思路,需要应用互联网划分层次分析方法对新能源汽车技术方式及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类。由于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且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如果在资源分配环节忽视相关技术原则,那么将会增加该模型的架构阻力和约束。鉴于此,技术人员应该在传统的技术方式上进行参数矩阵数据计算,通过信息计算得出极限超矩阵,获得相关的指标占比数值,并最终利用互联网划分层次分析方法完成相关因素的顺序排列与横向对比。
3.3 集成信息评定
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评价标准与专业技术水平之间存在联系,且两者呈现出正向关系。通过集成信息评定,将两者权重参数作进一步说明,就可以有效掌控新能源汽车的实际效能。集成信息评价工作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的特点,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用灰色关联模型,能够准确获知评价数值。此外,技术人员根据关联度序列可以判断技术效能数值,了解技术效能水平,提出有效增强技术效能的措施。
4 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指标体系优化策略
通过对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指标体系现状的详细分析,技术人员发现,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和策略并不清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规划方案缺少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技术层面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必须详细分析新能源汽车平行标准结构体系,明确发展方向,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
4.1 明确技术指标范围
为了能够有效指导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建立新能源汽车重要标准,在体系搭建时,技术人员必须根据技术标准对体系的实施范围进行详细对比。大型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应积极追求高端技术路线以适应大规模生产,不断增强技术研发力度,推动汽车技术发展。小规模生产制造企业由于自身经济水平和基础条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无法提供有效的技术输出。在生产过程中,汽车的每个子生产标准并非孤立,技术人员在构建完整的汽车生产技术效能指标体系和标准过程中,需要依托大量企业样本的经济指标对比国家标准和企业现有的技术标准。不同的效能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关键性指标对企业的生产制造及技术分析而言,所起到的实际作用具有较大的差异。不同的效能指标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效能指标体系的质量,也会影响到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因此,企业在经济效能评定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运营特点,进一步思考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开展技术经济指标的规划。
4.2 从社会角度开展经济评价
在制订新能源汽车生产标准前,需要从社会角度开展经济效能评价。现代化社会对汽车性能的评价是多因素和多维度的,无论是汽车的舒适度、安全性还是能量消耗等方面,都会成为影响汽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社会角度对新能源汽车进行经济效能的评价时,应该从汽车生产制造企业是否吸收了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并将其有效转化为汽车优化和改进动力,以及是否从根本上对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模式进行创新等方面展开。与此同时,创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模式能够帮助汽车生产制造企业充分了解产品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企业在充分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后,将其转化为新能源技术开发的主要思路,从而确保了所生产的汽车产品更符合用户的需求,并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3 经济指标可比性
在推进新能源技术结构体系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新能源汽车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相关标准。技术人员应针对新能源汽车生产模式构建出多个专业技术方案,并将方案内容、试验效果,以及模拟参数进行详细对比和技术分析,从中选择出可满足不同需求、且适合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最优方案。
5 结语
现阶段,我国相关生产制造企业应积极制定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效能指标体系,确保新能源汽车健康发展,有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