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艺术理论视角下的《骷髅幻戏图》研究

2022-03-02吴凤婷

艺术评鉴 2022年3期

吴凤婷

摘要:艺术理论是人类艺术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括,对艺术创作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社会学、艺术图像学、艺术阐释学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产物,通过从不同的视角来“观看”作品,从而产生新的思考与方向,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新构思;而《骷髅幻戏图》作为中国绘画中比较特别的绘画题材作品,引发了后世无限的想象。从这幅画中能体验到当时绘画者所表现的社会环境、人文思想及象征意象等,以此获得启发思索;艺术的发展与提高需要理论的研究支持,艺术观念的革新可以给创作者更多的创新思路,从而使艺术学科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艺术理论  《骷髅幻戏图》   艺术社会学  艺术图像学  艺术阐释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032-04

理论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加以集合并概括所生成,艺术理论是人类在艺术中获取实践经验进行归纳和总括所形成;它从国内外大量的艺术的创作实践经验、鉴赏分析批评中,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论说,来指引艺术家的创作。艺术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艺术的社会性课题,在于阐明艺术的地位、机制、社会功能等的规律。艺术图像学的发展来源于对艺术家具有象征性寓意的图像进行整理,到如今针对艺术作品进行分类描述、研究图式在历史文化社会上的意味,并阐释作品的世界观及时代性意义等。艺术阐释学则是理解作品意义的理论,其产生是在哲学的影响中不断发展而来的,阐释学是通过文本解读来了解解释文本的哲学技术,因而把这种方法融入对艺术品的理解中产生了艺术阐释学。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而单一的,它的提高需要理论的研究支持,艺术观念的革新可以给创作者更多的创新思路,从而使艺术学科能进一步发展。《骷髅幻戏图》由李嵩创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此画难得之处便在于其题材的选用,骷髅这一意象的表述在中国绘画创作中几乎未曾出现过,是中国绘画史上较为罕见的艺术创作之珍品。

一、社会学视角对艺术品《骷髅幻戏图》的影响

从艺术社会学视角来“观看”一幅作品由艺术活动的层次来看,艺术社会学可分为三个具体分支艺术创作、艺术产品和艺术欣赏社会学。艺术的创作离不开主客观的统一,这是社会的产物。它依附于政治、社会、文化等,是各方因素交织在一起所生成的产品。而艺术品的流通与传承少不了社会对作品的认可与思辨,还有收藏家对其的珍视。由此鉴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反映也会助推艺术的生产与发展。

(一)《骷髅幻戏图》得以创作的社会背景

《骷髅幻戏图》作者李嵩习画后,各种题材都有涉猎人物、山水、花鸟,尤其擅长风俗画,善于画道士人物、鬼神杂画;彼时是南宋光宗、宁宗、理宗的三朝画院待诏,所画题材极为广泛并且有深刻寓意 。唐末五代十国对宋朝的统治影响在逐渐的统一国家中逐渐稳定下来,中原与南方的统一为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基础。南宋在北宋覆灭后虽受影响但农业和手工业仍旧繁荣,手工业、商业的兴旺从而促使城市的繁荣及人民富裕。因而有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绘画也开始满足社会的需要,除了美化生活、修身养性甚至于在商业活动中商铺也需要有绘画来装饰点缀。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相比于唐代,统治阶级的思想发生了转变,重文轻武的文治统治是当时的趋向,外儒内道的理学思想观念融用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的思辨对文学艺术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艺术摆脱宗教伦理的束缚走向纯粹发展之路;宋代的政治统治基础经历了从贵族到平民的转变,使得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人民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级,从而使文化的普及成为可能,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产生了一个重要制度,设立翰林图画院,这是中国宋代历史上最系统、最完整的皇家艺术赞助制度。纵向的上至统治者下到文人士大夫,再到横向的由宫廷画家到民间画家,全方位的参与绘画,各种创作力量都被调动起来,来满足当时人们对绘画艺术的追寻;由于文人士大夫逐渐参与绘画创作,而文人把绘画由描摹再现物象到加入个人情感以抒发个人情趣的形式,这样的绘画被后世称为文人画 。宋朝由此成为史上文化格外兴盛的朝代。

(二)风俗画的流行与发展

在政局动荡、各类矛盾复杂的情况下,宋代的艺术依旧有大跨度的发展,表现出这个时代的独特风格。这得益于画院体制的建立,翰林图画院有一套严格的标准选拔制度,重写生形似和师承法度,培养出一代人才,以诗意创作绘画,不仅是技法的训练还在文化艺术教育上下功夫,对一代人的影响十分深远,这使绘画史更添风采,达到登峰造极的效果。宋代画院基于当时社会的需要,统治阶级利用艺术的教育功能巩固其主导地位,宋人实现了绘画的教育功能,因此国家以行政力量来鼓励绘画事业的发展。宋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的享乐主义思想极大促进了物质与精神的享受,进而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由于教育文化的重视,普通市民阶层对审美需求也更加强烈,为宋代绘画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宋代绘画除了画院及当时所流行的正派绘画风格外,民间有特殊发展的界画和风俗画两个画种。南宋初期国家动乱,民族矛盾尖锐,南迁后不免怀有对故土的追思,因而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风俗画。南宋画家也多以这样的题材来表现他们身处境地的无奈而对故土的思念心情。风俗画在宋朝不论宫廷还是民间都很是风行,题材选用都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生活杂事,天道人事题材都有所创作。尤其擅长用精细的手法写实描绘一些繁复的事物,人们为了观看这些细节不得部仔细端详欣赏而成为一种趣味。北宋末南宋初的苏汉臣和李嵩便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画家,苏汉臣《货郎图》《秋庭戏婴图》等便是惊喜入微的在绢上绘出人事物的细节,极具写实情趣和人间情味。《骷髅幻戏图》便是风俗画中题材较为特殊的,表现的是当时幻术表演艺人在乡野表演的场景。民间风俗画吸引人是因为它们含有一种质朴、充实、欢快的生机活力,贴合人们的生活。

(三)杂剧、木偶剧的盛行

《骷髅幻戏图》中的表演以悬丝傀儡戏表演为创作,可见当时的杂戏表演是十分盛行于世俗中的。《列子·汤问》中就有记载周穆王观赏傀儡戏的故事,当时著名的巧匠偃师能制造出可以以假乱真的木偶机关人,木偶成为当时传统的表演道具。唐宋时期民间流行以诙谐逗趣的形象流行于世的滑稽傀儡戲;宋元时期民间杂剧兴盛样式丰富,南宋时期更有哑杂剧或悬丝傀儡戏,这种以骷髅为表演道具的傀儡戏,由唐朝时西域传来的拜火教的仪式演化成七圣刀幻术表演,在电影《妖猫传》中也有表演幻术的场景,这个场景也是取自当时真实的杂戏传统。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皇帝观看百戏的记录,该类杂戏也是宋朝百戏中的一种。到了宋朝幻术表演在民间表演甚多,从《骷髅幻戏图》中孩子对幻戏的反应来看,也是稀松平常的样子,就如黄公望的题词中的一句那样“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说的就是这傀儡幻术戏法连小孩子都能识破说明那时的戏可谓是十分广泛了。由此也可以看出到了南宋后期骷髅幻戏也开始没落。李嵩借由民俗题材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为后世研究当时人民的生活起到了粗浅的窥探作用。《骷髅幻戏图》的创作有赖于宋朝繁荣的社会生活、良好的政治文化风气以及宋朝画院制度对他绘画技能的基础培养,世风民俗的良好民众基础,以及画家个人对乡村世俗生活的关怀,由此产生这样一佳作。

二、艺术图像学表述中的《骷髅幻戏图》——作品画面之意味

以艺术图像学视角来概括此画,通过对作品畫面的整体来看它的创作,再从其中具有象征性寓意的图像进行分析整理,最后在其中找到图式在同时期作品下历史文化社会上的意味,并解读作品的世界观及时代性意义。

(一)《骷髅幻戏图》画面的人物与构图

《骷髅幻戏图》画面描写民间幻戏表演艺人用真骷髅表演悬丝傀儡戏。画面的主体是一个大骷髅,坐在城墙五里墩下,手提提线傀儡在表演,他手里提着的是幼童体型的小骷髅。五里墩的画法运用了当时界画的方式,即用戒尺描画。团扇靠右侧画的是地上的孩子伸手正在爬向提线傀儡想要接触,小孩身后面有个妇人,看着是一对母子或者姐弟,神情焦急像在阻拦孩子。右上用留白处理用树和山崖或路缘状的基线将画面隔断,增强画面虚实关系从而突出主体。在大骷髅身后的另一个妇人则神色淡漠,正敞开衣裳给一个婴孩喂奶。团扇靠左下方是表演艺人的身家,担子上有草席、雨伞、机关盒、酒壶、花瓶、渔网兜、包袱之类多是幻术表演的道具。描绘出这幅画,骷髅虽诡异,但人物动与静、骷髅的愁苦与孩童活泼喜乐,形成反差对比;两个骷髅与两个代表新生的幼儿同处画面,整个画面笼罩这样的矛盾却意外带着平淡温和的韵味。

从更细节之处来看,大骷髅头戴幞帽,结构勾勒的很细致、褶皱处理很完善,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再从衣袂的装束来看,虽然大骷髅是身穿轻纱材质的衣服但不同于秀才文人的长衫,这就再一次证明了这是江湖艺人的装束,两名女子虽看似服装有所差异但依旧是民间女子的日常装扮只是发髻稍有不同;骷髅整体骨骼符合解剖的结构,宋朝人经历许多战时也有见过白骨盈野的状况,所以对骨骼构造也是很明了。

这充分说明了这幅画就是江湖傀儡幻戏表演艺人在乡野表演的场景。黄公望曾题词,其弟子王玄真将词撰写于该团扇后,“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傀儡儿还将丝线抽,弄一个小样儿把冤家逗。识破个羞哪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单堠。”表演艺人将线板轻抽,各种指法变换操作表演,用于逗乐观众;而又被观众识破,难免有点寒酸害羞。在这儿表演完毕,又到下一个场地演出,都是为了生计。其中第一句词,将在后文继续撰写解释。

(二)《骷髅幻戏图》多重意象的图像表达

在南宋时期,装饰的节令画和关于社会生活的风俗画比较盛行;货郎图成为追捧的题材,这是商品经济活跃推动的绘画题材。风俗画的兴起打破了宗教、历史、贵族生活为内容的题材,描绘布衣百姓的普通现实世俗生活的艺术作品。吸引孩童的货郎图,货郎担货物琳琅;婴戏图反映人们对子嗣后代的期望 ;节令画也日益普及,丰富的城市民俗生活反映在绘画中以求吉祥如意。该幅画的几大图像如婴孩、货担、母亲、乡间、里程石墩、杂耍等均可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绘画杂耍流行风格、民众的真实生活等情况。宋代风俗画描绘社会底层生活,常被后世文人看作俗气,但它对中国古代绘画及中国历史考究中至关重要。再谈到骷髅这个意象,西方绘画中更为常见,而很少在中国绘画中看到,细腻精致的笔触将整幅画勾勒的写实生动,骷髅的意象也使结构完整,这样的超现实的绘制也是基于现实来创作的没有特别的夸张变形;一般的骷髅意象出现在画中多为警醒世人的标志,当然在西方绘画中也有代表死亡与消逝的信号或暗示一切赋予价值和意义的事物终将成为泡影等解读。这幅画中既有代表生的孩童也有代表死的骸骨,还有孕育的母亲形象,以及丝线牵动的命运,给人以无限想象;无论是哪种解读也都是观者的想象,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无疑是作者创作的高超。

(三)《骷髅幻戏图》绘画的整体风格

风俗画中表现农村生活的题材颇多。宋代经济贸易往来繁荣,描绘商品贸易的货郎图也层出不穷。宋代寻常的货郎图,竭力刻画玲琅的货郎架,挑子上摆满各式日常用品进行贩卖;其中的人物均是喜笑颜开,货郎周身插满了各种物件用以吸引顾客,妇女儿童在货郎担周围兴奋欢快的嬉戏。现存的货郎图中的货郎和婴孩大都是服装饰品繁复精致,画面背景大多是植物花草等,一片富贵景象。但李嵩《货郎图》与其他不同多表现货郎在乡间贩卖孩童和村妇都来围观,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婴孩题材的绘画的流行反映人们对于后代繁衍传承的关切。苏汉臣的婴戏与货郎题材类型的画,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还以植物花草树木、石木雕栏装饰为背景,有后来民间年画的表现特色;与其不同的李嵩善画乡村世俗,从不同的环境反映社会生活。此外他将货郎图、戏婴图的元素相结合再加以特殊意象骷髅在绢上创作出《骷髅幻戏图》。在商品流通还不发达的时代,叫卖的货郎是当时商品流通于市井乡村的人物,李嵩多次画货郎担,可以看出他的欣赏趣味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心理,而他的所作作品对后人认识、考据当时社会民风民俗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的画风具有宋代院体画的典型特色,勾勒精细入微、线条流畅并富于变化。画技高超又融入自己的哲思,并且多关注世风人情,所绘制的图总能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艺术阐释学探索中的《骷髅幻戏图》——作品思想之深意

这幅画几百年来有过不少争论,因而从艺术阐释学视角来“观看”这幅画中深意。艺术阐释学把解释一部作品分为三步:理解、说明、运用,艺术阐释学对于艺术作品的解释从它独特的角度揭示艺术作品意义存在的本质问题。

(一)思想根植对作品的影响

宋朝思想方面道教思想影响较大,经历唐末五代十国的混战,宋朝出现较安定的富足生活,人民在心态中倾向隐逸思想。儒释道的哲学论辩影响了文学诗歌,进而渗透到绘画中,绘画功能观念的转变,政治工具与工艺商品性减弱,让绘画与抒情融合。儒、释、道各家的学说在理学的统领下互相融合在宋代通融,包容各派思想。统治阶级长期以“重文”思想治国,使文人士大夫人格独立的意识的觉醒,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人的独立意识的觉醒同时潜移默化地流露到艺术作品中,把人格思想赋予艺术之中将之很好地联系起来。南宋流行山水人物的祥和悠闲的景象,但李嵩绘制了许多反映乡村生活内容的画面,描绘真实的现实状况,用《骷髅幻戏图》警戒人生、《四迷图》批判社会的淫逸乱象。

元代黄公望在扇后所留的题词第一句中“没半点皮和肉,有一担苦和愁。”前半句描述的是表象而后半句是表达的情感。可以看到画中大骷髅身后的女子似乎右手搭在了一根大的骨头棒上,这很可能就是所谓幻术的障眼法,看似环抱婴儿实则是控制大骷髅的双重叠加式表演法;画中顽劣的孩童还不知生死概念,没有对骷髅产生惊恐看作是一种能动的玩具。你以为是你提着丝线戏耍傀儡,其实何尝不是别人提着我们,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机械的表演工作讨生活,为了生计也要继续表演。喜剧的尽头是悲剧,就这样表现了出来。

人们提出了各种解读:第一种说法,这反映了受道释文化影响的轮回观念,孩童向骷髅爬近和被哺乳的孩子的成长说明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人生命的过程。第二种说法,以庄子齐生死来解释,反映人类命运的浮流变幻、世事如常;第三种说法,受到佛教密宗白骨观的影响,主要目的是熄灭对色身的贪恋。不管这幅画代表了什么样的宗派主义思想,它都倾向于告诉世界,世俗的快乐和痛苦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所有的虚幻终究是一个梦。

(二)中国生死观整体趋向

儒释道几乎是前人哲思的源头,从中来窥探当时画家创作时所受到的内蕴根植。中国古代生死观如儒家经典《论语》中有提到“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是孔子对死亡的品格气度,珍惜活着的当下把人生过好;《庄子·天地》提到“天下有道,则与物皆昌;天下无道,则修德就闲;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这是一种达观专注于当下的生死观念。《庄子·至乐》中一段叹骷髅的语句,对骷髅发问而骷髅托梦解答,道出看淡生死的观念。这时的先人对生死的概念是生死无二。两汉时期,佛教的传入让人们有了地狱受苦、因果报应的概念,对死亡有了更多的想象。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上描绘着龙穿行于人间与仙界,引导人们完成升仙之旅,那时的人们相信死后仍有一个世界,亡者只是换一个世界生活起居如神灵庇护着后人。西汉《T形帛画》就描绘了人们想象中的地界、人间、天界,双龙搭载墓主人魂魄穿过人间一路升仙,这是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骷髅是宋元时期人们常用的戏谑修辞格,但在不断的时代更迭中,其暗喻意义逐渐减弱。道家的齐物、乐死,佛家的寂灭、涅槃,是骷髅幻戏的思想渊源。这幅画作充满了哲理,妇女儿童与骷髅形成鲜明的生死对比,使画面充满着一种对抗感与和谐感,犹如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永恒哲学对话。

四、结语

《骷髅幻戏图》是民间风俗画的杰出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情与创作者个人的艺术创作。借用傀儡幻戏来作为绘画主题,不仅让绘画与戏剧得以结合,还让风俗与哲思相融合,给后人以无限想象空间,这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在历史长河中,无数前人对此也做出过许多讨论,站在欣赏者的角度来“观看”这幅畫,并从不同的视角、维度来描述,带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思考与理解。基于多维艺术理论的空间中来看这十分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在交流中思考才能绽放出更多的艺术火花。通过从艺术社会学、艺术图像学、艺术阐释学的三个视角来对《骷髅幻戏图》进行艺术理论的创新分析,展示《骷髅幻戏图》中的艺术活力以对当世艺术创作的理性认识产生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威廉姆斯.艺术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佚名.艺术社会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3]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亚兰.论画学与宋代绘画[D].长沙: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郑为.中国绘画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6]马卿.如幻如戏生与死——再看李嵩《骷髅幻戏图》[J].艺苑,2009(08):3.

[7]汤雯雯.“未尝死 未尝生”—李嵩《骷髅幻戏图》探析[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5年.

[8]崔钟雷.老子 庄子[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9]施莉亚.李嵩《骷髅幻戏图》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