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猫之父”潘文石:荒野中的生命守望者

2022-03-02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叶猴白海豚白头

看到潘文石的第一眼,你很难不被他衣服上的图案吸引——上面印着一只可爱的大熊猫。被誉为“熊猫之父”的他,是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中心主任。几十年来,他始终在崇山峻岭中研究和保护濒临灭绝的大熊猫、白头叶猴等珍稀动物,探索土地、人口和野生动物的关系。

在《朗读者》第三季上,这位“熊猫爸爸”来到了节目现场,年过八旬的他依旧精神矍铄。但帽子上两处扎眼的创可贴和破烂的帽檐,无声地讲述着这位老人在荒野里奉献的一生。

科学家的良知不允许我说假话

1996年,一封来自荷兰王室的信,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信上说:鉴于您在保护和研究大熊猫方面的卓越贡献,荷兰王室将授予您“诺亚方舟奖”。这奖章并非由国王授予,而是以自然的名义,用万物生灵的感恩铸就。信的收件人是:潘文石。

潘文石客气地回复:我太忙了,没法去荷兰领奖。

荷兰人并不知道,他们计划授予奖章时,潘文石正在中国的深山老林里,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冰天雪地,连帐篷也被雪死死地压着。日常打水需要走上两公里,一滴一滴地接完再带回去,人还没走到帐篷,水就先结成了冰。条件艰苦之至,有时还要面临生死考验。他在研究大熊猫方面的成就,都是用艰苦的野外实地研究换来的。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四川地区60年才开一次花的竹子开花了。一时间,“竹子开花导致大熊猫死亡,要把野生大熊猫都圈养起来保护”的观点甚嚣尘上。潘文石急了。一封在微弱烛光下、从简陋工棚里写出的信到了国务院:“竹子开花不是大熊猫濒危的原因,反对饲养野生熊猫,那样只会破坏野生熊猫的种群结构……”他以多年来亲自观察到的实证,写下了卧龙大熊猫研究报告,还参与制作了纪录片《熊猫列传》,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最早的熊猫科研保护工作。纪录片里的野生大熊猫们,聪明、壮实、勇敢,散发着野性的光芒。你会突然明白,什么是生命的尊严和意义……渐渐地,圈养大熊猫的传闻渐渐止息。

潘文石说:“作为科学家,面对谎言和伪说,我不能装聋作哑。科学家写过那么多论文,如果不能让这个世界更好,就没有任何意义。”

保存荒野,就是保存我们的未来

1997年1月,60岁的潘文石写了一封寄给女儿的求助信。

“我已经47天没有洗过一次澡,北京带来的小蜡烛只剩下半根,头灯里的7号电池马上就要耗尽,方便面也快吃完了,我需要你和朋友们的支援。”

但在写信前不久,潘文石却为了保护白头叶猴,刚刚捐出了60万的奖金。

“熊猫爸爸”同时也是“白头叶猴之父”和“白海豚的守护者”。1996年,潘文石来到广西,一待就是20多年。在广西钦州的三娘湾海域,他追逐中华白海豚的身影。在广西崇左的喀斯特地貌山区,他与白头叶猴为伴,呵护种群生长,还主动拿出自己的奖金在山村修建沼气池,在他的帮助下,村民生活越来越好,对森林的破坏也逐渐停止,弄官山白头叶猴的数量从不足100只增至800多只。

潘文石的女儿潘岳在收到这封“求助信”后,来到父亲的基地探视,最后主动放弃在都市的工作,加入父親的团队,还有不少年轻人受到潘文石的感召,加入到野生动物的调查中,一起探索兼顾珍稀物种和当地人民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

如今,已过80岁高龄的潘文石依然坚守在荒野。他认为人类来自荒野,要想探寻生命的意义,了解人与自然的秘密,就要到荒野中去。不断有人问他,值得吗?对此,他将自己写的一篇野外日记献给所有热爱生命的朋友——

“我们的祖先来自荒野,保存这个荒野,就是保存我们的未来。所有的荒野才是我们子孙后代生存下去的洞天福地。”

【速写文段】

几十年来,潘文石与大熊猫、白头叶猴、白海豚朝夕相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如今,在这个年过八旬的老人身上,你依然可以看到他对事业的热爱,看到他眼底的光。如何做到在野外风餐露宿,依然保持对工作的激情?恐怕只有两个字:热爱。

【适用话题】热爱;坚持真理;生命的守望……

猜你喜欢

叶猴白海豚白头
海洋中的“大熊猫”
第五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启动
叶猴与树懒
白头
糖尿病杂感
白头叶猴喀斯特石山的精灵
世锦“宝贝”白头叶猴
叶猴人生
白头海雕,天空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