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方叶茂 本固则枝荣
2022-03-02史小军
史小军
二、 霍松林先生的国学实践
霍松林先生倾心国学,造诣极深,但先生并非敝帚自珍、善刀而藏之人,他在学术研究之外,同时致力于国学的推广与传播。霍先生多年来一直将自己的所识所得付诸行动,敬时爱日,寸阴是竞,以时不我待、责无旁贷的精神担当投入到国学实践中,这包括国学的普及、活动、宣传讲学等多个方面。
首先,霍先生在国学普及上竭情悉力,从整理、鉴赏和翻译等全方位、多层次、广维度促进国学通俗化、现代化。霍松林先生在国学研究上硕果累累,发名成业,与此同时,他在国学古籍的整理和校注上也穷心剧力,踵事增华。在元曲整理方面,霍先生主编了《元曲精华》《关汉卿作品赏析集》《中国古代戏曲名著鉴赏辞典》,并以王实甫《西厢记》为主,搜集校点了多种版本西厢文献,编成《西厢汇编》,兼顾源流,内容丰富,为戏曲爱好者与研究者提供不少便利。而在唐代文学的重镇,霍先生也有《唐诗探胜》《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唐诗精选》《绝妙唐诗》等选本相继问世,尤其属意杜、白等,出版《白居易诗选译》《白居易诗译析》《白居易评传》等著作。先生在深入杜、白的同时,也传承了杜、白诗歌为时代而作、为人民而作的责任担当,努力将杜、白作品通俗化、群众化。此外,霍先生受国家教委的委托,主编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中国近代文论名篇详注》《中国历代诗词曲论专著提要》等。以此可见,霍松林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绝不是孤立的、守旧的,他在学术性研究之外,总是会对相关作品进行当代化整理或校注,推进古典文学作品的时代传播,让古籍文献不再束之高阁,而是深入人心。
在文学鉴赏方面,霍松林先生独具只眼,别出机杼,参与《唐诗鉴赏辞典》等众多鉴赏辞典的编纂工作,还出版有《唐宋诗文鉴赏举隅》《唐宋名篇品鉴》等论著,均收录在十卷本600多万字的《霍松林选集》中。2011年,应中国青年出版社“名家品经典”丛书之约,先生将上述文字稍加整理润色,编成《唐诗鉴赏举隅》《宋诗鉴赏举隅》两部小书。《唐诗鉴赏举隅》是一部深具功力的唐诗鉴赏读物,共选唐代作家36人,作品86首。其中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为最多。先生的鉴赏文章常常能将深邃的文学理论与敏锐的文学感悟相结合,“论述精辟而富于创见,视野开阔而写法多变,大则在篇外联系到诗体文体、时代、风格、流派,细则在篇内精析一字之奇”(唐一吟《霍松林新著〈唐宋诗文鉴赏举隅〉最近出版》),情感表达与写作技巧一并解析,既引经据典,又切中肯綮,使人讀来不肯放手。
古诗今译也是霍先生国学实践中的重要特色。译诗绝不是简单的文学复述,在霍先生看来,译诗要尽善尽美,就必须“彻底弄懂全诗的章法和句法,从而彻底掌握全诗的意境,设身处地,进行艺术上的再创造。当然,所谓再创造,并不意味着脱离原作,甚至违背原作,而是运用现代汉语,运用新诗的形式,尽可能完美地体现原作的意境和风格”,先生将理论贯彻实践,他的译诗不仅翻译的对象是诗,呈现的形式也是诗,结构齐整,错落有致,正如先生所言:“译作本身也应该是诗。”如《有木诗》其七“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先生译为:
根子附在大树的身上,
花朵寄在大树的梢头;
自以为得到优越的地位,
再没有发生危险的因由。
先生在译诗时,首先遵循“信”这一标准,动词严格保留原诗中“附”“寄”等词,而对原诗中较为晦涩浓缩的字词,先生则展开解释,如“势”译为“优越的地位”,“动摇”则明确为“危险”,保证译诗的通达晓畅,一目了然。在信、达的基础上,霍先生翻译的新诗玲珑有致,平实典雅,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在面对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时,先生更是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他仿佛已经成为诗歌的主人公,相隔千年与诗人同心共情。如译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刚才的烟霞已经无踪影,
剩下的,只是原来的枕与席。
人世间的享乐也如此虚幻,
古来的万事都像流水一去不返。
亲爱的朋友啊,
我即将告别远去,不知何时回还。
读霍先生这首译诗,跟随他沉浸在李白的心绪中,将自己置身于天地自然之中,体会到天人合一的情感境界,诗人成为哲人,哲人又返为世人,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如潮哀思一释而空,谁又能说这是简单的翻译呢?“亲爱的朋友啊”既是对诗歌内部的延展,也似乎在向读者进行呼唤,带动我们深入到诗境、诗情与诗意中,以意逆志,对诗人更多一分“了解之同情”。
霍先生对于中小学生的国学普及工作尤为重视。2010年笔者在暨南大学出版社工作期间负责《少儿国学读本》(6册)的编辑出版事宜,曾邀请霍先生担任编辑委员会顾问并请先生为丛书赐序。先生以耄耋之年慨然应允,并指示可根据他以前的文章写出初稿。我便请时任《青年文摘》主编的李钊平师弟从先生刚出版的十卷本文集中摘出谈论国学的文字5千余言。当我将文稿寄给先生审阅时,先生删改了少量词句并在回信中对序文高度认可,认为连缀得“天衣无缝,如出我手”。书籍出版后我又将此序以《饱读诗书,铸就爱国才情》为题刊登在《广州日报》国学版《国学大师谈国学》栏目,将先生对于国学的认知和对青少年学习国学知识的关切传播到岭南大地乃至五湖四海,先生非常开心。在国学普及方面,先生始终心系青少年。正如先生在序中所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包括古典诗歌在内的国学的‘潜能’,提高国民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光大爱国主义传统,厚植文化软实力,应该是每个青少年文化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其次,霍先生主动走出诗阁书屋,受邀参与诸多国学活动,脚步走遍华夏神州,将国学推广到步履所至的每个角落。在学术研讨方面,先生曾担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名誉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主持筹办了几届杜甫学术讨论会,组织并参与唐代文学学会多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并不断拓宽自己的研讨范围,受邀参加王维学会、韩愈学会、柳宗元学会、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会议等学术会议,百家争鸣,求同存异。在国学传承方面,先生在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之初就被选为副会长,并担任陕西诗词学会会长,精研古诗词,推广新声韵,主持“李杜杯”“鹿鸣杯”“回归颂”“嵩山杯”“黄果树杯”“世纪颂”等全国性诗词大赛,兴盛诗词,提携后俊,并与广州有不解之缘。1992年先生于广州清远主持首届中华诗词大赛,吟成七绝六首,欣忭开放盛况,激扬诗歌振兴。1994年先生再赴广州主持“李杜杯”诗词大赛,有诗云:“放眼羊城景若何?摩天巨厦壮星河。三江舶满新潮阔,万树花繁好雨多。应献华章扶众美,更挥健笔荡群魔。从来国运通文运,吟纛高扬起浩歌。”霍先生将国运、文运、诗韵紧密贯通,有感于国运亨通、文运畅通,诗韵兴发。1997年先生至穗主持“回归颂”诗词大赛,终评作诗一首:“五洲华胄颂回归,十万瑶章十万碑。迎澳迎台还作颂,神州一统响春雷。”同时,先生身体力行,常为诗词大赛赋诗抒兴,嘉飨盛事:“灵运而还又四灵,温州从古以诗名。鹿鸣杯举嘉宾集,十万华章起正声。”“匡时淑世吐珠玑,爱国情深化彩霓。拔萃端须量玉尺,点头何用看朱衣。”此外,霍先生也积极助力各地诗词协会、诗词组织的筹建与发展,如赴温州主持“鹿鸣杯”全国诗词大赛,与张桂生先生商建创立温州“诗馆”,三游温州,努力振兴中华诗词。因此,霍先生获授“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词称赞先生云:“他与时俱进,率先垂范,倡导以新声韵写诗,为推动中华诗词创新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甘为人梯,教书育人,是桃李满天下的诗词大师。”
在国学推广方面,先生不吝墨宝,黄帝陵、炎帝陵、伏羲庙、钟鼓楼、大唐芙蓉园、陕西乾陵、兰州碑林、天水南郭寺、天水麦积山、韩愈墓、马嵬坡贵妃祠、华清宫、曲江紫云楼、凤凰山、南岳衡山等多地都留有先生的楹联或题字,如“金城天险建仙园,辟荒峰,植嘉树,乍凝眸、万间广厦飞来,凌霄耀日,溢彩流光,西部胜游惊异景;草圣家乡传笔阵,刻巨石,摩高崖,一弹指、百代法书突现,卧虎跳龙,翔鸾舞凤,中华文化赞奇观”等联将雄图壮景与文化历史勾连,生动形象,动人心魄。受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的委托,霍先生赋得《祭黄帝陵文》:“赫赫元祖,继武羲农;奋起神州,披棘斩荆;躬率貔貅,抵御侵凌;诸侯宾服,百姓康宁。大展鸿猷,乃肇文名;功高万代,泽被后昆。绵绵瓜瓞,咸秉懿行;建功立业,虎跃龙腾……”欱野歕山,笔扫千军。次年应天水市人大常委会之邀,为伏羲庙作《祭天水伏羲庙文》,全文272字,凤翥龙翔,跌宕昭彰,蟠天际地,气贯长虹。
再次,霍先生两赴东瀛,又往澳门,讲学传道,弘扬国学,与境内外学者结下深厚情谊。1987年9月,霍松林先生应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之聘,东渡讲学,在学术报告之余,进行了一次公开演讲,报告《最近十年唐诗研究》,东京、松本、横滨、京都、名古屋等多地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慕名而来。先生作为明治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客座教授,与岩崎教授等人交往密切,相视莫逆,并向明治大学赠诗一首:“巨厦连云作大猷,骏河台畔万花稠。维新伟业光三岛,明治高风动五洲。广育英才扶正义,弘扬文化壮清流。我来喜唱摇篮曲,从古蓬莱重自由。”讲学期间,霍松林先生与日本的中国学会也重续前缘,参与在名古屋大学主办的日本中国学会大会,走在了解与研究日本汉学的前沿。1996年,霍先生承日中友好汉诗协会邀请二次赴日,参加协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作《绝句的类型和作法》《论诗的设色》讲演,又前往信州大学讲演《中国唐代诗歌中的色彩语——以杜甫、王维、白居易为中心》,讲座信息刊登在《朝阳新闻》上。讲座次日,《诗人也巧妙地使用色彩——中国霍松林教授在文学恳谈会上的演讲》在《市民时报》上报道,嘉惠各界,影响颇大。同年,霍先生应中国语文学会和澳门中华诗词学会邀请,赴澳门讲学,《市民日报》《华侨报》《澳门日报》等报刊均有报道,先生所作七律《呈澳门诗友》载于《澳门日报》:
图南万里豁双眸,好友相邀意气投。
横跨彩虹观镜海,笑迎红日上琼楼。
人文蔚起诗风盛,经济腾飞商战优。
愿与群贤挥健笔,金瓯一统颂神州。
如果说国学普及、国学活动将霍先生的国学理念传播到三山五岳,那么通过国学讲学,先生则将国学推广到四海五洲,誉满海内外,报纸杂志多有报道。特别是在诗歌领域,霍先生功勋卓著,他创作诗、整理诗、推广诗、发展诗,在这个诗歌的国度,先生有詩兴、诗情、诗意,不愧是诗的传人。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