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慧金融专业群专业调整的思考*
——以山东经贸职业学院为例
2022-03-01王卫民
于 磊 王卫民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11)
一、专业群构建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提出力争用3至5年时间,建成与全省实体经济和创新创业相适应、市场化水平较高、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较强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到2017年,山东省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5%,到2020年达到6%左右,银行业存贷款年均增速达到10%左右,直接融资年均增长20%左右,保费收入达到3600亿元左右。地方金融资产占比达到40%以上。潍坊市提出2016—2020年,将努力开创创新型金融示范城市模式,打造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金融强市、金融名市”;打造面向全国环境最好、政策最优、融资渠道最多、平台与载体最全的区域资本中心[1]。
根据社会调研结果显示:银行、保险、证券,以及其他中小金融机构都在大量扩充营销业务人才,如客户经理、理财经理、证券经纪人、保险经纪人、理财规划人员等,具有良好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毕业生将成为金融机构青睐的对象;客户服务人员、保险理赔人员、销售内勤服务人员等缺口较大。例如证券公司,随着证券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股民数量越来越多,需要大批量的客服人员;银行中间业务岗位和柜台岗位人员需求相对较大,银行代客理财、代收代付、担保、咨询等岗位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地处山东省潍坊市,是一所财经商贸类高职院校。2016年,该学院设有金融管理、证券与期货、互联网金融、农村金融和投资与理财五个金融类专业,其中金融管理是省级特色专业。结合金融行业职业联系与分工,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的原则,组建以金融管理专业为引领,以投资与理财、证券与期货、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四个专业为支撑的现代金融专业群。该专业群主要服务于银行、保险、证券、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机构的客户经理、理财经理、产品和服务营销等岗位群人才培养。通过专业群建设,整合各专业师资、实习实训条件、优质课程资源等,实现专业群各专业协同创新,提升专业群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向现代金融业输送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该专业群被立项为山东省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群[2]。
二、专业群调整情况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山东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现代金融、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专业咨询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潍坊市地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经济区的重要交汇处,是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近年来,潍坊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新提升了叫响全国的“三个模式”[3]。
为积极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企业管理服务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围绕智慧金融服务、内部控制及智能估值等方向,聚焦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修订情况,对群内专业进行了调整,构建了由金融服务与管理、金融科技应用、证券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和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五个专业组成的智慧金融专业群,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区域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等产业群提供智能金融、财务管理服务和智力支持[4]。
智慧金融专业群在原来现代金融品牌专业群的基础上进行了专业调整,撤销了农村金融、投资与理财两个专业,增加了资产评估与管理和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两个专业。专业群中拥有2个专业为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1个专业为财政部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个专业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特色专业、3个专业为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重点建设专业[5]。
三、专业调整分析
1.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优化后智慧金融专业群能有效支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实施,更好地服务现代金融、现代农业的升级改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将农业、金融业列入“十强”产业,通过改造升级,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和现代金融。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同时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而高效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农副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都需要现代金融从投融资、价值评估及成本核算与管理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本专业群的组建一方面将为现代金融行业培养懂金融、会评估、能核算的复合型智慧金融人才,同时还可为行业企业员工提供金融、评估及财务核算等方面的培训,促进现代金融服务业与现代高效农业融合发展,全面加快其转型升级[6]。
国家出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后,为适应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现代金融服务业也面临深刻的转型升级,以应付经济转型和国际金融环境变化的大趋势。现代金融服务业为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新型金融服务的需求,在“互联网+”赋能下,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手段,呈现出智慧金融的发展态势,迫切需要大批能够满足现代金融产业发展及现代农业改造升级的新型金融人才。在此背景下,我们以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为核心,按照基础相通、岗位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融合金融科技应用、证券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大数据与财务管理等专业,基于岗位集群组建智慧金融专业群,培养符合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2.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智慧金融专业群面向现代金融服务业,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助力现代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基于技术跨界和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展人才培养。
该专业群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尚劳动,遵纪守法;掌握金融、大数据分析、财务、资产评估等基本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能够胜任投融资咨询服务、成本核算与管理管理、资产评估、理财规划等岗位工作,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及创新精神的“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7]。
3.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1)专业通用能力相同,教学资源共享
专业群五个专业同属于财经商贸大类,面向现代金融服务业投融资咨询岗、财务管理岗、资产管理岗等岗位群,培养的人才需具备经济学理论分析与应用能力、财务核算与分析能力、经济法律知识与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通用能力。五个专业的专业通用能力培养设置的课程、配备的师资、建设的实习实训条件等教学资源可以全部共享,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的课程、配备的师资、购置的实习实训设备等可以共享[8]。
(2)专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
依据专业群面向的岗位群典型职业能力分析,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从事授信、资金转账结算等业务的信贷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等岗位人才;金融科技应用专业侧重于培养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产品运营经理、风险控制专员等岗位人才;证券实务专业侧重于培养从事金融资产投融资、农产品期货等业务的证券经纪人、期货经纪人等岗位人才;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重点培养投融资过程中所需的各类资产的价值评估等岗位人才;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智能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及内部控制等岗位的新型财务管理人才。
群内专业在资金的盈缺管理、资产估值、成本管理这条价值链上呈现出高度关联性,通过群内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专业群内专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专业群各专业协同发展。
四、几点思考
下面就智慧金融专业群在“十四五”期间如何做好专业调整,持续优化群内专业结构,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建成高水平专业群谈几点想法。
1.优化群内专业结构
当前,在以移动互联网普及、数字技术创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基础的背景下,全球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科技与服务业的结合,促使金融、会计向智能化转型,相应的工作岗位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从事智能会计、内部审计、金融服务、资产管理等岗位的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智能化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群需要进一步地优化升级,调整群内专业结构。
2.准确定位岗位群
优化后的专业群是基于企业运营业务链条上所发生的资金预算、筹集、投放、运营、分配等一切以资金运动和价值管理为核心的循环过程为逻辑主线,满足智能会计、智能报税、智能审计、智能估值、内部控制、智慧金服等目标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专业群面向会计、审计、税务等专业服务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智能会计与金融服务,更加有效支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
3.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
对“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行重构,重构后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由“平台课程”、“核心课程”、“模块课程”和“提升课程”四部分构成。针对专业群内各专业的专业课交叉重叠明显的问题,按照专业对应的产业、行业、职业、企业,分析确定专业群培养目标,兼顾学生分向培养要求,明晰专业群培养规格,解构原有专业课程,厘清“中高本”课程边界,融合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4.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原有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不系统。实施分向培养、能力递进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该模式以服务学生多元化发展为主线,针对就业创业和专业学位两类人才的不同培养目标,设计两条培养途径,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实施分向人才培养。该模式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实施“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岗位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四阶段能力递进培养。通用能力、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模式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企业实习和专业学位拓展课程学习培养,企业实习采用“集合式订单”实习组织形式实现,即依托专业群联盟平台,专业群内不同专业方向学生构成的“供给集合”和产业群内不同企业职业岗位构成的“需求集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校企生签订三方协议,解决企业实习难以落实和学生留用率低的问题。
结语
当前,信息技术与各个领域交叉融合的速度正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向产业智能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等方向改造升级,呈现出新态势、新特征,产业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均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形成教育与产业的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发展格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终目的是满足当前职业岗位人才需求,高职院校要前瞻性地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发展要求,建立有效的体制机制,实现“产业、行业、职业、企业、专业”五业联动,优化专业群组群逻辑,不断提升自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为产业群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