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驱动下学术期刊编校质量的提升路径

2022-03-01闫秀莹

新乡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编校学术期刊稿件

闫秀莹,薛 丹

(河南工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01)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1]。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学术期刊查询可知,当前共有中文学术期刊8540余种。 要想从如此庞大的体量中脱颖而出——成为优质学术期刊,以质取胜是最重要的法宝。 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有了质量才能长期立足市场。 其中,编校质量是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是学术期刊实现以质取胜的前提。 编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期刊的出版质量, 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往往具有较高的编校水平,因此要以编校质量为底线,推动期刊学术质量的提升。

当前出版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正在和出版各环节深度融合,对于从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到出版传播的全链条都进行了重构。 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推动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已经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现代科学技术能够重组编辑部内外资源,重塑编校流程,促进编校模式发生新变化,提高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 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编校工作的重心显然要发生深刻变化,不仅要注意稿件的编校质量,还要把控稿件的深层次问题即学术质量,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来发挥“1+1>2”的效果。

因此, 本文将立足于学术期刊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编辑业务能力为根本,以编辑加工原则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探索提升期刊编校质量和编校效率的路径。

一、 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引领, 奠定编校质量的思想基础

编校质量会影响到出版物的市场口碑[2]。 只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以工匠精神追求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才能达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的目标[3]。

(一)要恪守精品意识,打磨编校环节的每一道工序

恪守精品意识对于提高期刊编校质量、 掌握期刊发展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期刊只有以高标准、高要求把控期刊质量,才能在市场上长久生存。脱离质量谈发展、 谈特色, 就失去了建设期刊的意义。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发挥工匠精神,立足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编辑素养, 把质量意识从第一道工序贯穿到最后一道工序,全过程都实施质量控制,为学术研究成果的高水平呈现做好基础工作。 编辑在加工环节应经过“一浏览,二精读,三复查”3个过程,尽可能把稿件中存在的各种编校错误等纠正过来[4];在校对环节,须以一个个的字、词、句、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从论文开头到结尾、从文字到图片、从标题到内容,一处都不能放过,做到既从宏观上把握,又于微观处着眼[5]。 只有经过编辑多道工序的打磨,学术研究成果才得以“完美”呈现,才能保证学术期刊质量。

(二)要以结果为导向,通过提高期刊质量促进科学文化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 ”[3]学术期刊是发表优秀学术论文的平台, 它应当是繁荣学术研究和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创新的传播载体。从这一角度而言,学术期刊本质上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学术传播平台。 如果稿件在公开发表后,发现有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以及其他一些明显的编校错误, 一旦形成舆情事件或社会舆论热点话题, 就会影响到期刊的形象与市场口碑。对于编校质量,不仅要从宏观方面识别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还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方法、程序等,从细节层面对论文内容进行反复打磨以精益求精。为此,编辑部必须及时转变思维,全过程注重稿件质量,每一道工序都下功夫,尤其要在编校环节对主题、标题、结构、引文等细心审核,通过层层把关,实现预防性控制,将编校差错“扼杀”在出版之前,保证出版物的最终呈现得到读者认可且经得起全面审查。

二、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为中心,提升编辑队伍的整体素养

编辑是出版单位的核心生产力, 编辑队伍是出版单位或者出版产业的最宝贵财产、最重要支撑[6]。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没有优秀的编辑队伍,就不可能有优质的学术期刊。提升期刊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对于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数字化时代,推动学术期刊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关键是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的办刊队伍。学术期刊编辑部应结合资深编辑与青年编辑的不同特点,提高团队凝聚力。

(一)以协同合作为路径,推动资深编辑与青年编辑优势互补

资深编辑的编辑素养水平一般较高, 在编辑实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能够 “肚子有货”“眼睛识货”。对于稿件,他们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快速有效地处理稿件。 但是学科研究是动态向前发展的, 资深编辑即使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编辑经验,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也很难始终与时俱进。 而青年编辑进入工作岗位时间较短, 在编辑实务方面必定有所欠缺, 但是他们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往往较为熟练,能够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如搜索工具、知网等大数据平台学习专业知识和编校知识, 进而提高稿件的编校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深编辑与青年编辑之间应形成新老搭对的编辑共同体, 青年编辑多向资深编辑学习业务实践, 资深编辑可向青年编辑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通过取他人之长,协同提升期刊的质量水平。

(二)以回归学术为导向,打造具有高技术素养的学者型编辑队伍

编辑作为学术期刊的核心生产力、 期刊质量的“把关人”, 是联系期刊和作者的纽带, 如何让新观点、新学术、新理论从众多观点、理论中脱颖而出,并发展成为中国学说, 则有赖于学术期刊编辑的专业素养和学术眼光[7]。 学术质量高的稿件,编校质量也往往较高,因此从编校环节的上游着手,对于提升期刊编校质量具有实践意义。 学术论文不同于其他创作,它是学者(作者)的研究性成果,由学术期刊编辑进行把关, 其评判标准是该论文对人类知识增长的贡献[8]。 基于繁荣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角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学术敏感力,向学者型编辑转变,具体体现在对学术信息、学术观点、学术新人和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把握上[9]。 编辑的学术敏感力越强,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就越高[9]。 但是学术敏感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编辑应熟练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及时把握学科动态,开阔学术视野,努力成长为兼具高技术素养的学者型编辑。 例如:编辑应在建设文化强国的理想信念引领下,以“学术”为着眼点,借助现代化的科研平台(如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平台和学术科研类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 不仅要对期刊所涉及领域的研究动态有所了解,还要及时、有条理地归纳出相应学科领域的知识图谱,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稿件的规范性、学术性和科学性,使最终的成品成为精品。

(三)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提升编辑信息能力

当下各行各业都在推进数字化转型, 出版领域也概莫能外。 编辑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编辑信息能力,实现编校方法创新,持续提升自身的编校水平。

对编校工作而言, 提升编辑信息能力就是提升编辑的信息分析能力、信息获取和检索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主要指基于稿件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对需要检索的信息进行快速、准确的判断,并找出所需要的目标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和检索能力,主要指基于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获取和检索出目标信息的能力[10]。

学术期刊的编校工作不是完全依循原文的机械式核对,而是审稿工作的延续,是提高原稿传播价值的重要环节[11]。在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冲击下, 传统的期刊质量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知识传播也面临更多未知挑战,因此要充分培养编辑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以及编辑信息能力, 使其在工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学习[12]。具体到编校环节,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稿件进行“精雕细琢”。首先,通过充分发挥编辑信息能力, 深入挖掘稿件的学术性。 只有对数据来源、分析手段、结构逻辑、语言使用进行反复斟酌,才能保证所刊登文章学术研究的客观、科学、严谨[13]。编辑可以借助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以及学术科研类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检索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及研究热点,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判断稿件在术语规范上是否存在问题, 落实以批判性思维为工具的编辑思想,根据学术规范对稿件进行深度加工,找到论证谬误。 其次,通过充分发挥编辑信息能力,认真打磨稿件的每一处细节。 借助WPS等办公软件的审阅功能,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稿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与校正;借助大数据平台及大数据技术,对引文核对等“疑难杂症”进行追本溯源;借助不同的校对软件,严格避免政治性差错和错字、漏字、多字等文字错误以及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信息错误等。例如:纸媒时代,引文、事实、数据的核对是最为繁琐和效率低下的工作环节, 编辑很难在一时间获得所有相关资料;而在数字化时代,读秀、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网络资源丰富,在核对引文、查阅资料等方面更具有操作性, 极大地提高了编校效率与编校质量。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稿件内容进行编校, 是期刊编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期刊编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14]。 现代科学技术是推进编校质量提高的重要抓手, 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学会并且熟练使用它们。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编校方式方法相结合,能够促进编辑加工和校对的精细化处理, 对提高编校效率、提升编校质量具有重大作用。 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该与时俱进,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各种现代化科技工具,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个人的编辑信息能力。

三、 以坚持编辑加工原则落实为基础,提高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无规矩不成方圆。 编辑工作是一项依“法”办事的工作,它必须依“法”对稿件进行润饰。这里的“法”其实就是编辑加工原则中必须遵循的法律法规、标准、方法以及程序等。如果在编校环节不切实依“法”办事,那么编校质量就无法得到真正的提升。

尤其是数字化时代,基于网络、智能技术、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互通互联,传播的即时性、无时空限制性都使得受众很快就能看到与自身领域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15]。如果论文在发表出版之后才被发现存在明显的且无争议的编校差错, 那么这将会极大地降低期刊和编辑部的声誉。这就对学术期刊提出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学术期刊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重点围绕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提供相关服务。 学术期刊不执行推荐性标准违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精神内涵,违反了国家行政法规、国家新闻出版署的相关规定,会对其编校质量的提升、稿件的网络首发出版、 学术信息的国内外交流与传播等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16]。期刊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的具体落实主要体现在编校环节。 编辑要对论文的细节处处留意,以编辑加工原则为准绳,精编精校,使最终呈现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学术传播与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融合发展速度加快的当下,学术期刊正在推进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 稿件网络首发越来越常见。网络首发等同于纸质出版,只不过是利用网络即时传播的特点, 优先将稿件在知识服务平台上发布。当前中国知网平台上,实行网络首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共有2108种。 但是网络首发论文的撤稿率明显高于纸质期刊, 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按照编辑加工原则,将稿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处理[17]。对于学者们而言, 他们虽然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既专又博, 但是对编校规范的了解往往仅限于投稿期刊所发布的“投稿须知”。 因此,对稿件的标准化、规范化处理,执行主体应在期刊编辑部。在期刊数字化出版升级转型过程中,须进一步优化编校流程,着力于制度建设和质量管控体系建设, 使整个创造性活动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为建设高品质、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提供制度基础。

学术期刊应强化标准意识, 把标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促进国内外学术的互联互通;认真落实与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标准等, 以工匠精神提高编校质量,使期刊质量的提升“看得见”。要通过切实把好编校质量关, 提高作者的再次投稿意愿、 维护好作者群,从而形成论文产量高、质量高的核心作者队伍。

四、结语

《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提高编校质量提出了要求。学术期刊应抓住机遇,激发编辑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加强编辑队伍建设为中心、以坚持编辑加工原则落实为基础、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等,从多方面着手提高期刊的编校质量。作为学术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学术期刊应以积极开放的态度,紧跟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资源,激励编辑将主观能动性应用到编辑实践中, 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编校学术期刊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ABSTRACTS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