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研究
2022-03-01吕良
吕 良
(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年的主阵地,“四史”课程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求。“四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新兴重要环节,要遵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依据受教群体不同,采取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和方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应注重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挖掘民族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探索发展理念,加强引领作用,切实厘清“四史”课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背后蕴涵的历史规律。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研究,能够有效实现“四史”教育目标,同时对于推进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理论逻辑
1.结合课程及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四史”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在有限的课时下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宜采取案例专题教学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寓情于事,以事明理,通过对典型事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相应历史进程,明确历史事件背后涵盖的哲学原理,阐析其蕴含的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感兴趣,易于接受外来新兴文化,受社会思潮影响较大,是社会文化冲突的汇集体。民族地区高校呈现学生多民族的特点,不同民族间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问题比较敏感,但有时面对国家整体相关政策却缺乏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受教基础相对薄弱,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思政教学应依据受教群体差异,采取特定方式开展,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结合自身学生特点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四史”教育,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形成良好的民族融合的文化氛围,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思政课建设贡献新的理论成果。
2.坚定理想信念,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四史”课程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生活的不断探索,是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谱写的中华民族斗争史、建设史和发展史,是党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在历史演进中的现实体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通过开展“四史”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党的发展历史,明确党的立党宗旨及其执政规律,明晰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方向。“四史”课程呈现的历史脉络充分证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保证人民安居幸福,社会有序发展。坚定青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守意识形态一元主体,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增强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处理好价值领域多元与一元关系,将对于国家的支持与认同转化为内心的信仰与外在的行动。“四史”课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指导,用辩证唯物主义同历史唯物主义为大学生建立科学辩证的思维体系。“四史”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带头引领社会良好风气。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通过“四史”课程的学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断成长为志存高远、勇于开拓、不懈进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以“四史”教育为切入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共同体思想,强调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使广大学生明确,个人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实现人生理想,就要投身于以人民幸福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投身于中国梦的建设中,要在人民的奋斗中实现自身理想。个人梦同中国梦交织在一起,个人梦推进中国梦,中国梦成就个人梦。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理念认同与民族和谐团结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工作的关键点。因此,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开展思政课时,应注重挖掘积极的、有代表性的民族历史人物和事件,结合自身民族特色文化,有针对性地打造特色思政课程,展现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民族关系,更好地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促进民族和谐团结。“四史”作为一部各民族融合在一起的奋斗历史,蕴含了民族成员世代休戚相关的真挚情感以及艰苦奋斗的共同历史记忆,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史”教育通过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族地区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党的领导认同、国史认同、发展理念认同、未来前进方向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面临的现实难点
1.“四史”教育一体化设计难点
“四史”作为本科生选择性必修课开设,学生整体数量多,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导致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不利于开展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方式教学,缺乏对受教对象开展针对性教学过程。“四史”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就要求无论学生选取哪门课程学习,都要提炼出共通的主旨,达到相同的思政教学目标,这对四门课程一体化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要处理好“四史”同其它必修类思政课间互有重叠的问题,突出“四史”教学的独特性,这也对必修类思政课一体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围绕“四史”教育开展的四门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覆盖面广,相互交叉,存在重叠部分。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四史”教学过程中,存在四门课程沟通环节薄弱,缺少整体实施方案,统筹协调不均衡等问题。民族地区高校文化背景受其民族地域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同其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方面紧密相连,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蕴含的一些理念理解,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足。因此,如何在“四史”教学过程中结合民族地区历史,关注民族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制定完善的一体化授课方案,充分突出每门课程的核心亮点,就成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四史”教育的难点。
2.“四史”教育与少数民族思政教育相融合难点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教育资源同国内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发达地区的学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四史”课大多采取大班级授课,但往往忽略依据受教群体现有思想政治情况加以区分,致使“四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如果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和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特点进行授课,则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少数民族学生受民族文化、宗教与信仰影响较大,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思政教育需结合学生民族心理和民族思维,注重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这对于“四史”课程教师提出了新的难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史”教学,往往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由此衍生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新要求,要将“四史”教育同少数民族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践活动设计。
三、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实践路径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是能动的革命批判的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生活的基础。”[1]实践是正确理论产生的必由环节,没有实践经验作为根基的理论是经不起验证的。
1.开展一体化教学设计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四史”教育,首先要做好相关理论研究工作,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一体化授课方案,厘清“四史”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四门课程间协同配合,对于重叠内容采用专题案例教学方式突出各自重点。采取专题案例教学模式同时有助于处理好“四史”同其它必修类思政课间互有重叠的问题。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增设选修课程,引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课程丰富“四史”教学体系。做好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积累丰富的教学反馈数据,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善于教学创新的“四史”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正式授课前采取调查问卷等方式,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情况,建立动态指标体系,依据学生思政受教育水平科学进行分班。推行小班授课制,采取分组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讲述身边的民族历史故事。由于“四史”课程内容庞大,教学时长有限,因此要充分利用学习通、慕课等网络资源,充盈课后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特点与民族情况规划适合学生专业特色性的“四史”课程,以史为鉴,破解现实问题,将“四史”教育作为少数民族思政教育的有力环节加以实现。
2.挖掘少数民族红色文化资源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构建新时代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阵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呈现多民族汇聚的特点,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不同,同民族间由于所处地域不同,也导致民族文化出现差异,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千篇一律,用同一个标尺衡量不同民族大学生个体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因此,需提升思政课的灵活性和差异性,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利益认同和情感归属这一特点,创造性地生成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四史”课程的开展恰恰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建立新模式的有效途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均是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抗争、奋进的历史性活动,体现了各民族间密不可分,休戚与共的整体性,有利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在“四史”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要重点挖掘和整理民族史料,注重结合民族地区的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红色文化,使民族学生产生亲切感,更好地接受“四史”课程,形成正确的民族优秀文化的融合认知。通过挖掘民族特色文化,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融入更多的民族教育元素,使学生在民族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增强教育的活力,形成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最终目的。
3.贴近现实生活,不断创新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现实条件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要应对好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碰撞的现实情况,通过“四史”课程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逐步化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思想迷茫、自我封闭等现实性问题,坚定其理想信念。激发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社会主义建设为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的道德体系,自觉抵制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在自身生活、工作各领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正能量的传递者,在家庭以及社会各行业中掀起一股良好的道德风气。“四史”教育按照时间脉络逐步给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走向新时代的历史贡献。加强不同民族高校间“四史”教学经验交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及时反馈,丰富“四史”教学经验。不断推陈出新,让“四史”课程紧紧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少数民族重大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红色经典诵读、“四史”舞台剧、辩论赛等活动,增加“四史”教育的体验性,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结合虚拟仿真技术,打造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展馆,使学生从实践中思考和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民族奋斗历程和党的伟大功绩,形成强烈的政治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