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夜游视阈下近代历史文化空间的灯光节设计应用研究
——以昙华林光影节为例

2022-03-01唐昊媛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在读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2年3期
关键词:华林夜游投影

唐昊媛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在读

湖北省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位于武汉市武昌老城区东北部,面积约为123.98 hm2,拥有约2 600 栋建筑,包括数十处近代历史建筑,构成了集自然、历史、人文以及艺术等特征于一体的“山·城·街巷·建筑”的街区结构[1]。昙华林近代历史街区的建筑设计、室内功能配置、室外景观都保留了东西文化碰撞的历史特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和街区风貌。大量的近现代历史街区打着历史文化传承的旗号,过度营造商业环境。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中提到“提升入境旅游环境”和“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文旅夜游在近代历史街区文旅消费经济中成为着力点。以灯光节为设计理念可以活化形象,丰富其旅游形式以及游览体验。通过灯光节使人们参与到体验过程中,并通过互动与交流得到信息的传播,从而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内涵。

1 灯光节活动历史概述

1.1 中国传统灯光节活动起源

灯光活动由来已久,自古先人就热衷于灯光夜游活动。通过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夜晚场景不难看出,虽然那时并没有现代灯光的先进技术,但是人们也会通过灯笼、烛火等手段举行夜游活动。在注重时令节庆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夜间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仪式庆典和民俗活动。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展示了元宵佳节夜游灯光活动的热闹唱歌画面。中秋节由中国古代的“拜月”祭祀仪式发展而来,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民间有“走月亮”“烧宝塔”“摸秋瓜”等活动[1]。

1.2 灯光节概念起源

灯光节最早可追溯至17 世纪中叶的里昂灯光节。坊间流传着一种说法,1852 年法国鼠疫横行,当年12 月8 日,人们重建大教堂的钟楼,在窗前点起蜡烛,并重塑圣母玛利亚的镀金铜像,走上街头载歌载舞,满城的烛光直到次日天明才渐渐熄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烛光变成了灯光,烛光点点变成了河流沿岸绚烂的灯光秀表演。自此,12 月8 日就正式被定为“灯光节”的开始日,并最终演变成一个世界著名的节日,里昂的灯光节由此而来。里昂灯光节也演变成了世界三大灯光节之一。

2 灯光节在近代历史街区中的应用原则

2.1 灯光节主题与街区文脉相契合

灯光节在近代历史街区中展现时,首先应结合街区历史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语言。街区文化是人民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建立的,具有生活文化,也是建筑风格、生活习惯、出行方式、特色方言以及娱乐方式的集中体现。从物理环境的角度来说,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包括建筑、景观、廊道以及广场等都是文化的载体。从人文环境的角度来说,在近代历史街区中,历史故事、民风民俗、神话传说以及坊间典故等,可以更好地弘扬具有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灯光节赋予街区新的艺术形式,以灯光为笔、空间为纸,绘画着民风民俗等民间故事,同时使历史街区流光溢彩,焕发活力。

2.2 灯光节内容与游客体验相契合

从灯光节内容实践的角度出发,在数字时代的今天,灯光节的给观众带来的是沉浸式的体验。从近代历史街区建筑空间的角度出发,建筑一般较集中且各具特色。但街区文化特色单一集中,自身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进行灯光节设计时,应在尊重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转化灯光在街区中的作用。通过装饰灯光提升文化氛围,同时利用声光电技术手段增加可玩性,拉近游客与街区环境空间的距离,从而丰富游客的游玩体验,并满足精神需求。

灯光节在近代历史街区中展现时,也应将灯光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互动性特点发挥出来。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今天,公众参与和交互互动体验成为了建筑投影艺术的设计重点。灯光节作为艺术活动的载体,表达的是更深层次的建筑、科技、艺术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城市提供文化体验和高质量的公共空间。

2.3 灯光节设计要与空间环境相结合

由于历史街区建筑聚集性的特征,因此在灯光节的方案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游客的观看体验,必须确保建筑的周边环境以及将建筑表皮本身作为载体的可行性。室外的环境通常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物体是否会造成物体遮挡灯光内容,如草丛、树木等其他环境中的物体。此外,为了确保游客在观看时具有良好的体验,建筑环境应空旷,没有杂物出现,避免视线被遮挡。

同时,灯光也受建筑表面材质影响,所以要优先考虑建筑墙面。许多古建筑造型感和装饰性都很强,建筑表面通常凹凸不平或者墙体带有花纹、格窗众多,这种表皮就不适合建筑投影。在选择墙面时,采用涂料外墙的楼体或者是颜色比较浅的墙体表面,可以将投影效果和成像效益最大化[2]。

3 昙华林光影节应用实践

3.1 实践背景

昙华林光影节作为武汉重要的近代历史街区与创意街区之一,集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建筑形式和丰富的商业业态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20 年国庆中秋双节之际,每晚7:00~9:00,为致敬抗疫工作者、增强游客体验和重塑街区形象,武汉万科携手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了“英雄武汉·城市之光”昙华林灯光节。该灯光节结合具有辨识度的设计元素,综合利用建筑投影艺术、灯光装置、激光等数字光影艺术语言,设计了“城市之光”“魅影森林”“英雄之城”等主题灯光秀,突破了传统近代历史街区的营造方式,为更新昙华林近代历史文化街区文旅模式带来了新的契机[3]。

3.2 设计思路

昙华林灯光节将国庆中秋的节日氛围、昙华林武汉的特色城市文化底蕴与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艺术文化特点结合起来,以特色文化建筑、宽阔广场、街区树木为载体,采用建筑投影、声光电艺术装置、激光投影技术等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花灯建筑投影秀,月亮与玉兔新媒体艺术装置注入昙华林街区的建筑表皮和景观空间。此次灯光节不仅烘托了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主题,而且打造了沉浸式商业文化体验,更增强了空间环境的活力生机。

灯光节的举办时间正值国庆和中秋双节之际,结合近代历史街区本身的文化特点以及武汉本地的民俗民化,设计者将中国传统逛花灯的中秋习俗,结合昙华林近代历史文化建筑,以“建筑花灯”的形式在近代历史文化建筑上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建筑灯光秀(见图1)。建筑花灯的投影秀并不是单方面地让观众以观看的方式去接收内容,而是使游客可以与墙面下的墙面立绘互动,敲击福禄寿3 个不同的图案,图案上方的雷达可以接收信号,再通过摄影机来传达孔明灯的祝福,以此来和游客交互,从而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

图1 建筑灯光秀

在昙华林灯光节中,建筑立面的表皮整洁干净、形状规则、无特殊曲面结构;建筑立面的正下方环境开阔、无树木遮挡、观看视野良好;建筑的楼层较高、墙面开阔、灯光秀投影内容效果好;街区街巷生活空间是灯光节的氛围营造重点,空间开阔,但周遭环境摆放着宣传栏、灯牌、自然绿植等,视觉元素杂乱无规律。设计中加入灯光装置,使其在夜间环境中熠熠生辉。通过强调灯光装置的存在感来突出设计重点,同时吸引人们驻足,引发互动行为,进一步增强游览体验。

3.3 效益解读

本次灯光节为中国历史文化商业空间氛围营造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其主要影响体现在历史街区文化营造和社会影响两方面。

3.3.1 文化营造

从文化营造的角度来说,首先,该艺术作品建立起了一种基于近代历史街区的夜游活动的营造路径,为其他近代历史街区夜景建设提供了参考范例。其次,它助力昙华林旅游业复苏,为昙华林及其周边商业发展提供了客流量。最后它促进了昙华林的形象再造,在历史文化的底蕴上,通过为期4 天的夜游灯光节,激活了昙华林的街区形象,使其在的同质化的近代历史文化夜景塑造中脱颖而出。

3.3.2 社会影响

从社会影响层面来说,一方面该活动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度,在各方媒体的介入下湖北省电视台及各自媒体平台对活动和作品进行实况转播,表演视频及现场照片也被新闻联播、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网易、新浪、长江日报以及楚天都市报等国内多家顶级媒体争相报道(见图2)。另一方面它激发了市民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丰富了传统节日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艺术表达语言,加深了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意识。本建筑投影艺术作品通过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创新艺术手段等方式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塑造城市品牌形象,创造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图2 昙华林光影节媒体报道图

4 结语

灯光节在历史文化空间的应用实践中,在内容上将当地文化和历史文化注入其中,在形式上将科技感沉浸感互动感注入其中,同时在空间上要注意原始空间的动态流线和节奏、视线以及观看体验的结合。昙华林光影节不仅增强街区活力、发展当地旅游和商业、为武汉城市形象打造了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同时也在文旅夜游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猜你喜欢

华林夜游投影
乘用车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方法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夜游泉州西湖
The Best Time to Visit Israel
基于最大相关熵的簇稀疏仿射投影算法
夜游青岛去哪里
找投影
找投影
夜游城
夜游魔法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