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化”理念的建成遗产更新策略探究
——以浙江练市粮仓建筑群为例
2022-03-01王亿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王亿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在读
城镇建成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旧厂房作为建成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已经闲置或荒废,建筑的功能性减弱,但是蕴含的历史记忆及文化价值并未消减。建成遗产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淀形成了现在的形态和精神内涵,在功能更新之外还会带来历史的回忆。基于时间空间演变下的文化语境,对其进行建筑活化设计能够突显人文社会性特征。
城镇乡村建设是国家政策的导向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家积极支持乡镇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特色小镇”的口号带动了一大批建筑师涌入城镇参与设计工作。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除了关注传统乡村文化的保留和延续,村民日常生活方式的保留和改善,还渐渐拓展出自下而上的设计模式和基于自发探索性的地方实践。此外,基于“浅度城市化”背景,对城镇建筑活化设计可以反向吸引城市居民。
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城镇建成遗产的价值更加追求空间多元性与时间演进性[1]。借助“活化”理念进行更新设计能够使城镇建成遗产发挥出功能再生、记忆复现的作用。
练市镇粮仓群是湖州市典型的城镇建成遗产,具备江南古镇既有建筑的典型特征和丰富的文化价值,通过建筑“活化”更新策略,有助于使其在新时空背景下发挥更高的价值。
1 城镇建成遗产更新的研究现状
1965 年,景观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第一次提出了“建筑再循环”理论,他认为建筑的更新不是修旧如旧,也不是将建筑的形式与功能恢复原貌,而是通过对旧建筑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转型和重新定位,再次被赋予社会价值,重新投入使用。
1975 年,《阿姆斯特丹宣言》中提到建成遗产不仅包含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还包括那些位于古镇和特色村落中的次要建筑群以及它们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城镇建成遗产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长期的发展与积淀形成了现在的形态和精神内涵。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新功能区的兴盛,一些原有的城市区域逐渐衰落、失去或者不能充分体现最初设定的实质性功能,逐渐成为功能模糊的地段,如在城镇中余留下来的粮仓和工厂等。建成遗产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型空间,而是一种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形态,作为被留下的历史印记,同样需要被保护和管理,进行“活化”再生设计。
建筑改造实践在一些国外发达国家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英国和德国等工业革命起源的欧洲国家。国外的厂房建筑改造设计理念更加成熟,常见的改造包括3 个方面的设计思路。
一是结构的修复与改造,二是建筑空间的再次划分,三是复合功能的引入。我国旧工厂改造项目兴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至今已有40 余年的探索历史。初期阶段,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技术水平限制以及建筑改造理念等问题,建筑设计师主要采取“大拆大建,推倒重来”的方式,改造缺乏特色性实践[2]。
随着社会的进步,旧建筑“活化”再利用的问题不仅仅停留在功能转变上,开始顺应新的文化生活需要和适应新的消费方式。当今国内建筑改造的关注点已不再是单纯追求空间利用效率,转而致力于空间品质。城镇中存在大量被时代浪潮废弃的旧建筑,随着缩小城乡差距的呼声越来越高,文创产业、特色经济以及互联网新技术等产业也渗透进了城镇的建设诉求中。这些新功能需要实体建筑空间,将旧建筑改造为服务城镇居民的空间,成为优先选择。
当下的建成遗产处理方式趋向“保护性”隔离、“公园式”漫游及“现代化”改造等手段[3]。一些建筑师带有探索性的实践作品越来越多,如乡村图书馆、博物馆和市集等,体现在地文化特色的优秀改造作品不断涌现,如三河村村民活动中心、松阳陈家铺飞茑集以及奇峰村史馆等。
2 练市粮仓群的历史与现状
2.1 粮仓群历史
自古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古代湖州地区担负着产粮及储粮的重任,粮仓成为当地一种重要且常见的建筑。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位于太湖南部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浙江文物建筑最为集中的区域,曾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4]。农业发展至今,新材料技术支持的现代化粮仓几乎取代了老式粮仓,但发挥过存储价值的粮仓建筑依然是太湖流域农耕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弃置之后变成了重要的建筑遗产。练市古镇位于南浔南部,紧邻多个传统江南城镇,是江南运河南浔段的所在地。练市古镇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遗留下来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等。练市粮仓群于20世纪50 年代初建成,后经历多次加减改建,见证了多段历史,发展时间轴如图1 所示。其作为近现代建成遗产,建筑质量良好,同时面临着建筑功能转型。
图1 练市粮仓群发展时间轴
2.2 粮仓群现状
练市粮仓群的占地面积为13 400 m2,场地南部有两座建筑面积均为1 050 m2的房式仓,10 座半径为4 m 的筒仓,环境配套完善,位于练市城区南部边缘,属于城镇发展的边界。周边分布有中小学、厂房以及居民区,人口年龄组成丰富。场地北部为练溪,与融合徽派与苏式建筑的当地民居临溪而望,南侧为小型手工业厂房,东侧临近主干道并有规划修建停车场,西侧与民居建筑群联系紧密。
练市粮仓群的房式仓是最常见粮仓类型,平面布局规整且功能单一,结构整齐,多利用小型桁架,建筑墙体多为砌体砌筑,材料多为砖石,主体结构为框架结构或大跨度屋架,多采用双坡屋面。立筒仓比房式仓数量少,是呈圆柱筒式的仓库。根据文献,湖州地区现存近现代立筒仓根据组合形式可分为单筒筒仓和多筒筒仓[5]。练市米厂圆筒仓就是典型的单筒筒仓,其墙壁材质与房式仓类似,主要使用砖砌筑,内径不超过6 m,体量较小,存储量不大。练市粮仓群的典型结构如图2 所示,左侧为筒式仓,右侧为房式仓。
图2 练市粮仓群的典型结构
场地内部原有7 座较为平整的房式仓以及10 座小型立筒仓。根据历史价值评估和建筑质量评价,保留了10 座立筒仓建筑和两座房式仓,建筑质量较差且缺乏历史纪念意义的粮仓可以适当拆除,不予改造更新。选择保留和拆除的粮仓建筑如图3 所示。对于这12 座具备历史价值和“活化”利用可能的建筑,以不破坏原本结构和风貌为原则进行更新设计。两座房式仓作为更新设计的主体,配合筒仓和新建部分,更好地实现“活化”更新的目标。
图3 建议保留(左)和拆除(右)的房式仓
3 练市粮仓群的“活化”策略
练市粮仓群地处练市古镇,依练溪而建,比邻古镇民居,地理位置优越。粮仓群曾在20 世纪扮演重要的角色,具有深厚历史价值,而且如今其建筑质量良好,内壁绘画和木质结构都具有较高保留价值。通过对已有粮仓改造模式进行归纳,发现现有粮仓改造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活化”模式。
一是文化博览模式,针对历史价值高,保护效果好的粮仓采取的手法。二是文创园区模式。文创园区是新兴的产业模式,既能完整保护建筑群体,又能引入对环境破坏性小的产业,如创意设计、文化培训、运动项目以及线上贩售等。三是生产仓储模式,建筑继续用作生产厂房,基本不需要改造结构改造,只需进行设施更新,如纸筒厂和纺线厂等。针对练市粮仓群的“活化”更新,侧重于前两种方式。
练市粮仓群的场地特质、环境特征都能体现出独特的场所精神,要求设计者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前提下,挖掘场地人文历史文脉,并借助空间、功能以及文化的“活化”,达到延续和增强场所生命活力的目的。
3.1 空间活化
从城镇布局维度来看,不同于城市中的寸土寸金,城镇中的建筑体量小,相对松散,充满各种尺度的建筑缝隙和大小庭院。因而对粮仓群的空间活化,建议首先要对周边环境进行设计,功能布局可以相对松散,对周围各个方向的建筑都有开敞性,方便更好地融入城镇肌理中。
从建筑内部空间来看,对粮仓群进行改建或扩建,不论是原有部分的夹层和通高,还是新植入部分的连接与重叠,都尽量通过整合动线来表现空间变化的丰富。粮仓群内部空间“活化”如图4 所示。与丰富的动线相伴而生的是开放空间,其环境要素更为完整,使用者可以更为充分地感知到场所的独特性。例如,旧厂房可以通过斑驳的地面、精巧的屋架以及通高的砖墙围合而成大空间,展现其原本作为粮仓的空间尺度、结构逻辑和材质肌理和场所氛围等。
图4 粮仓群内部空间“活化”
3.2 功能活化
就建筑功能而言,更新后的粮仓群作为综合多种功能的公共中心,其定位包括了集体集会场所、文化展览空间、特色产业经营地以及各年龄段人群的聚集地等。从场地的效益来看,塑造功能复合活力高的“城镇综合体”,应当因地制宜,深入探索访客需求,利用当地扎染工艺、戏曲文化以及特色餐饮等具备吸引力的业态。从公共服务来看,多种功能糅合的建筑群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城镇居民之家”,应当包含老年人交流平台、镇史陈列展示馆、信息服务站、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读书学习平台、特色大戏台以及户外运动场地等多种公众服务功能空间。文化生活的丰富需要功能的多样和便捷,精神文化的提高需要高品质活动场所的介入。
3.3 文化活化
在功能置换后,粮仓群的旧厂房建筑可以与多元文化融合共生,其“活化”不止存在于空间和功能,还要从文化中发掘建成遗产的优势。
首先是对粮仓群建筑本身的文化活化。旧厂房的木桁架结构和独特空间格局营造了其场所精神,砖墙上残留的口号与绘画能够唤醒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此外青砖青瓦的传统建筑材料营造出江南古镇的场所感。
其次是对地域文化的活化。南浔以辑里湖丝出名,到了清代因质优而名甲天下[6]。此外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如舞龙耍狮、标杆船、打拳船、快浆船、村台戏以及提灯会等传统项目,都可以发掘并利用,又如再现古镇戏台、举办集市活动以及创立手工艺工坊等,这些文化活动能够吸引各类人群,借助其文化价值可以活化粮仓群。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宣传时,可以借助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体验性和吸引力。筒仓改造意向如图5 所示。
图5 筒仓改造意向
4 结语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镇地区的吸引力逐渐下降,空置的大量建成遗产为更新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乡镇建设力度的增加,建筑改造不只是修复和增加功能,更增加了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及保留场所精神等要求,“活化”利用成为了重要的更新策略。
以浙江练市粮仓建筑群为例,现在的练市已经不同于往日,成为本地人诗意栖居和外地人休闲游憩的目的地,融商业和生活于一体。通过梳理当地粮仓群,详细调研其周边环境以及评估既有建筑,为其“活化”改造提供了充分依据。从空间、功能以及文化3 个角度出发,练市粮仓群的改造既保持原有的风格,如木结构、青砖墙和坡屋面等,又能借助文创功能和新兴技术增加场所体验感,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建筑历史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