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家庭教育,为“双减”政策保驾护航

2022-03-01张益铭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减家庭家长

张益铭

[摘           要]  近日“双减”政策的颁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校外教培机构也因此适时做出改变和转型,政策给家长、学生带去便利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教育压力。事实上,家庭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更能够积极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减”政策减负的同时,更是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找寻缓解和解决家长“教育焦虑症”的方法和突破口,倡导高质量教育,鼓励广大家长保持学习意识,及时转换教育思维,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充当孩子的人生引路人、学习榜样者、习惯培养师、兴趣合伙人和心理营养师。同时社会各界也应携手合作,积极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空间,提效增能,为“双减”政策保驾护航。

[关    键   词]  “双减”政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校社协作

[中图分类号]  G6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133-03

一、“双减”政策内容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引发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老师和教育培训机构的广泛关注。政策颁布和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严禁课余时间占用学生休息日进行学科类的额外补课,督促学校老师严格按时按量布置家庭作业,从而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以“双减”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共查出学术期刊379种,学术论文28篇(数据截至2021年12月23日),其中大部分将讨论热点投向了校内生活、教师教学和校外培训机构。初读“双减”政策,我们很容易将改革重点聚焦在校内,但当我们仔细研读之后,不难发现要想让政策落地开花结果,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

通过采访学生家长,我们发现,“双减”政策的颁布实施确实给家长带了很多方便,大多数家长可以正常上下班再去接送孩子,保证了上班的效率,同时也不用再额外送孩子去上校外托班。但便利的同时也给家长带去了很多思想上的焦虑,即“教育焦虑症”,担心自觉性差的孩子会因没有课外培训的“保护”,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差距越拉越大。对此,在我看来,家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家庭教育的内涵及重要性

叶澜老师在《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用“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一词很好地将校园和家庭区分开来。她强调,学生的校外生活世界是广袤无边的,主要指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是指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实践相关联的那部分生活。这一定义直接暗示了家庭教育对提升学生品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就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一种基础教育。同时,家庭教育更是终身教育,从孩子出生那天开始,也是家庭教育的初始之日,所谓“人之初”便是如此,对我们一生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

综上不难发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茁壮成长的作用举足轻重,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家长良好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更是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有利于“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和长远推进。

三、改善家庭教育的途徑

(一)改变教育思维是家庭教育的首要前提

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应试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模式,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承受着不同层次的升学压力,在此背景下,“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知识,成绩随之提升,升学问题也得以解决。因此,很多家长逐渐被迫形成了固化的“唯分数论”的思维,一味要求孩子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只注重考试成绩,并不看重孩子的素质发展。但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却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和想象力,与当今教育倡导的核心素养内涵背道而驰。家长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分数不是教育和评价孩子成长以及优秀的唯一依据,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才是重中之重。家长需要及时转换思想,顺应政策实施的时代背景,积极思考教育走向,及时调整,摒弃“唯分数论”,重塑“全面发展观”,将更多注意力投向孩子的身心发展,注重培养能够使他们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具深厚的人文底蕴,求实的科学精神,乐学善学,珍爱生命,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帮助他们在日益严峻的竞争中拥有21世纪人才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父母要深刻地明白,伴随着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我们和孩子已经分割成两个独立的个体了,不能总将“这样做是为你好”“你不这样做,看你以后怎么办”的态度强加于孩子身上,让他们失去选择的自由,承受亲情的“绑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的教育越来越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分数再也不是命运的决定者,身处家庭教育中,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尊重,改变“唯分数论”的思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求我们家长积极快速地做好角色转换工作,从孩子的“分数守护者”转变为“健康倡导者”,从“作业督促者”转变为“学习榜样者”,从“法律监护人”转变为“兴趣培养师”……坚持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做孩子的好朋友、好伙伴,带领他们发现世界,走进社会,拓宽视野,丰富阅历,体验人生百态。

(二)民主型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基础

家庭作为一个“小社会”,对于培养孩子各项能力的作用是很大的,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健康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民主型”的家庭氛围是教育工作者极力倡导的,与“权威型”的家庭氛围相比,民主和谐的家庭一般能给孩子提供一种在自由和约束之间自由转换、保持张力的成长环境。除了校园课堂,家庭也是孩子活动生活的主要场所,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培养孩子稳定的性格情绪,这对以后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建构也有正面作用,“孟母三迁”便是这个道理。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夫妻关系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夫妻关系第一,亲子关系第二,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温暖港湾将成为他们內心最踏实的依靠,父母间的亲密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健康的婚姻观和择偶观的形成,是孩子幸福生活的奠基石。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困惑,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做孩子的教育者,更要成为孩子亲密的朋友,重视陪伴,用心和他们沟通,善于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价值导向,提供有益的解决途径,做好心理疏导。

当然这里所讲的陪伴是指一种高质量的陪伴,不是强求我们把所有精力、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花在孩子身上,把他们作为自己人生的关键目标,而是强调陪伴孩子的每一分钟都应该是高质量的。陪伴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通过陪伴才能走进孩子内心,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给予孩子爱的正向教育。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家庭教育的法律保障

家庭是每个孩子一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近年来,伴随着时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和教育的多方面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暴露在大众面前,学校有学校的教育规章制度,教师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保驾护航,“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被推上了重要的舞台,急需摆脱作为学校教育附庸的地位,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应运而生,父母成为最应该持证上岗的职业。

2021年8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修改情况的汇报。草案二审稿将法律名称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鼓励社会力量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八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对家庭教育的定义和功能做了简单的概述。一方面,父母作为教育者不仅要会教,也要具有榜样意识,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注重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时刻保持学习意识,多渠道、多角度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通过老师、网络等方式汲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孩子自身发展情况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自我效能感,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成为最具专业素养的家庭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父母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是孩子获取优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努力工作,时刻以孩子监护者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在国家的支持下,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共同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家校社协作是家庭教育的助力器

“双减”政策本质上是帮助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症,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三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未来,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者的合作,将是一种理想的立体化、大教育的状态,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寻找家校协作的最佳路径。

1.就国家层面而言,教育部推出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广大市民均可免费享用各项初高中和小学的学习资源,大大提高了当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也方便家长们学习,满足他们课外辅导孩子的需求。

2.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需要加强社区教育服务质量和能力,积极配合学校家庭教育需要,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紧跟时代潮流,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家校社协作添砖加瓦。不可否认,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在学校这个“第一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第二课堂”的社会教育更需要做好配合工作,打好“组合拳”。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区域规划,推进师范生帮扶项目,挑选大学的优秀师范专业学生对中小学学校的学生进行学科类的线上帮扶工作,根据对学生的摸底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课后指导,这种途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外培训机构缺失对家长和孩子带来的影响,也极大地提高了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日后的教育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就学校层面而言,我们要积极探索“新家长学堂”模式,丰富课程形式,定期广泛收集家长的诉求,并围绕不同的主题开展家长培训课、家庭教育答疑课、亲子课,以便于家长从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形成高质量陪伴。同时,我们学校本身也要就作业方面进行改革,积极探索“花样作业”,让更多有趣、优质的作业形式走进课堂,比如劳动实践、科学实践,鼓励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探索欲望的同时,也能促进父母和孩子亲情的升华。另外,学校应该积极探索符合现实情况的家校联系新路径,通过高质量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让学校教育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4.就家长自身而言,除了及时改变自身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加强和学校老师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校联系活动或者家委会等,定期主动和老师进行联系,获取孩子的最新发展动向,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加强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关键在于建设好三者之间的交流渠道,搭建优质平台,充分整合各项资源,利用社会各类人才,为家庭教育提供可靠帮助,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教育资源。同时,我们社会也要做好监管工作,强化教育行为治理。

家长是家庭的核心成员,家庭教育也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场景,每个家庭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清晰的目标建设。“双减”的意义不在于减,而在于“双减”背后的提升。“双减”关系到师生、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也牵动着社会治理,影响着每个学生家庭。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培养良好习惯,督促孩子形成自律意识,重视榜样作用,言传身教,营造民主型的家庭氛围,用家长的努力和老师的专业支持,催生学校、社会合作共育的“磁场效应”,避免出现“养而不教”的现象,为“双减”政策的落实和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宁宁.家庭教育立法如何助力“双减”政策落地[N].法治日报,2021-08-31(006).

[2]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58-259.

[3]程慧,王燕,康乔娜.家校协同共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西安日报,2021-08-16(004).

[4]本刊编辑部.“双减”政策让我改变了子女教育方式[J].工会博览,2021(26).

[5]林南斌.双减之下,家庭教育当如何“补课”[N].温州日报,2021-10-20.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双减家庭家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家庭“煮”夫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长错了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