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法在世界中古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2022-03-01常志永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6期
关键词:西欧王朝

常志永

[摘           要]  世界中古史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法开展课程思政,基本思路是:选取适合的内容和题材、细化比较点、将比较结论由历史向现实延伸。以秦王朝与加洛林王朝政治制度比较为例,简明展示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关    键   词]  比较法;世界中古史;课程思政;应用实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6-0100-03

现行的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教科书,尤其是马工程版世界史教科書,一般以地域为模块进行教学内容划分,这使中西方历史形成较为明显的比较态势。理论上,比较法是20世纪以来兴起的一种历史学学术研究方法,是通过比较验证已有的历史结论,或通过比较得出新的历史认识。当然,比较思维同样可以应用于历史教学,对世界中古史课程而言,采用比较法能够更为清晰地彰显中国历史传统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强化爱国主义情怀。

一、选取适合的内容和题材

历史比较的前提是需要共同的平台。这里的平台指的是比较双方某一方面的关联性,以此作为把握才能对双方进行有效比较。这种关联表现为同一性,可以是同一空间,也可以是同一时间,或者同一类型,在同一性的前提下,比较方显意义。否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历史现象无法在学理上进行比较。按照同一性原则,笔者在马工程教材《世界古代史(下)》中,选取加洛林王朝与秦王朝作为比较题材,原因在于二者具有较多的同一性,可以搭建共同的比较平台。

一方面从制度史的角度来看,秦王朝与加洛林王朝均为中西方封建制度的奠定者和开启者。

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存在诸多观点,如西周封建说、春秋战国封建说、秦汉魏晋封建说、隋唐封建说等。但无论何种观点,学界普遍承认,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源于秦朝。其皇帝—官僚—编户齐民的三元体制,官僚行政组织和法律,作为基本或经常性的特征,联系发展至明清。从政治实质上讲,“两千年之政,秦政也”,秦制在“制度智慧”上确实达到了当时人们智力的极限,所谓“百代多行秦政法”,表述的就是秦制的连续性。

与之类似,西欧封建社会开始的时间问题也存在争议。多数学者认为,作为学界共同接受的封建主义概念,最初完善于法国,之后英格兰、日耳曼地区和意大利受其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但同样,西方学者认同欧洲中世纪基本政治生活模式——法统大屋檐下的地区分治,孕育于法兰克王朝。从区域史的角度看,“被称为西欧的历史,始自查理曼和他的帝国”。从制度史的角度考察,“欧洲的制度史,甚至美国的制度史,都要追溯到查理曼时期。一个对加洛林王朝民众集会、参议会和王庭全无了解的人,是不能理解现代欧洲的议会、国会,内阁、部长,行政程序和政教关系的”。

另一方面秦人和法兰克人都以落后文明的身份征服了先进地区,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制度和文化进步。

秦人最初居住于汧水和渭水之间的荒野地带,靠养马技能服务于周王室。到春秋战国时期,秦虽为一方诸侯,但国力弱小,文化落后,为东方诸国所轻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军事动员能力快速提升,从而开启了统一之路,但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秦仍落后于其他国家。意识到这一点的秦国统治阶层,在扩张中逐步调整,吸收东方六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终于迎来了大秦帝国。

同秦人一样,加洛林人所属的法兰克人最初是以蛮族的身份进入高卢地区的。法兰克人原居住于莱茵河两岸,从事牧业和少量的种植业,无论在经济生产还是文化生活方面都未脱离原始状态。在与罗马人的接触中,因作战英勇被罗马人称之为勇猛的战士,即法兰克一词。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地区之后,迅速被当地先进的文化所吸引,语言上拉丁化,经济上由农村公社开始走向奴隶制农庄,军事上模仿罗马人的重装步兵方阵,生活上开始定居于城镇。在此基础上,法兰克人与当地贵族结盟、联姻,从而凝聚力量,最终统一了西欧地区。

上述两点作为共同平台使两个王朝的比较成为可能,同时这种共同性可作为导言将学生引入课程,从而形成思考:处于共同的背景之下,两个王朝政治制度的发展是否表现出相似性?

二、比较点的细化

要回答上面的问题,需要将影响两个王朝发展的、共同的、重要的因素进行进一步比较,也就是比较点的细化。这种深入的对比分析是学生理解知识,同时掌握分析技能的重要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选取了以下几个比较点。

(一)继承制度与王国结构

秦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在王国继承问题上的最显著差异是,秦王朝为单一继承制,而加洛林王朝为诸子继承制。在论述这一观点中,主要采用史料实证,列举了两个王朝的王位继承表,从客观的角度使学生接受结论。当然,比较不能只表现结论,而是应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造成两种继承制度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和外部环境,这部分可交由学生自主思考分析。

比较法较之于对比形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其讲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虽然两个王朝的继承制度总体而言具有差异性,但并不能排除二者在趋势和细节上具有相似性。具体而言,两个王朝的王位继承中,长子尤其是嫡长子均有一定程度的优势,这部分内容涉及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需教师详细分析讲授。

不同的继承制度之下,两个王朝形成了不同的王国结构。秦王朝形成了王国(帝国)——封君结构,而加洛林王朝形成了王国(帝国)——藩国结构。在秦王朝,封君在身份上是臣子,受封需要军功作为条件,封邑不能世袭,而且其在封邑内没有独立的政治、军事权力。因此,国王——封君结构是统属结构,国王与封君的关系是统属关系。在加洛林王朝,藩王与国王同样是王,藩王只需具有合法的血缘身份就可以获得藩国,并且能够将藩国传之于子孙。最重要的是,藩王在藩国内拥有独立的政治、军事权力。所以,王国——藩国结构是平行结构,尽管国王和藩王之间存在一定的家族共同体意识,但他们之间在实质上是并列关系。

(二)薪酬形式与官员任免

对于本科生而言,对中西政治史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官僚制度层面,且由于缺乏欧洲中古史背景知识,学生很容易认为欧洲的官员与中国的官员性质一样,只不过由于王权软弱,才导致地方权力膨胀。换言之,他们心中的欧洲政治,类似于中国乱世时代的政治形态,这种错误恰恰是由于缺少实质比较造成的。

事实上,中西方的官制决然不同,不仅表现在表面的权力形式,更体现在深层的权力类型。简言之,中国的官是官僚,由皇权任免,权力的来源是皇权,服务于皇权。欧洲的官是贵族,世袭获得权力,为家族服务。

讲解至此,多数学生会感到迷茫,他们对世袭权力与任免权力的区别与原因无从把握,课堂教学在此深入。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制度一定与当时的经济生产密切相关,很大程度上,后者决定前者。有这一理论前提,原因的分析就转变为两个王朝的经济状况。通过史料对比不难发现,经过春秋时代的发展,秦的商业基础和货币经济基础良好,能够提供薪俸制的必要条件,皇权当然会选择以货币或者实物来换取官员的服务,实现任免制官僚制度。相反,西欧社会经过罗马帝国后期的动荡,尤其是7世纪阿拉伯人的扩张,导致地中海为平台的欧洲商业贸易断绝,商品经济消逝,整体回到了自然经济状态。因此,王权只能以土地作为薪俸,伴随的是土地上的行政、司法和税收权,逐渐演变成为世袭权力。

(三)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形式

世袭制和任免制带来的信息冲击很容易使学生用绝对观念看待中西方的中古政治,而真实的历史不会如此界限分明。在此可以采用带入式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中古的国王,是否希望权力统一?会采用何种手段和方式管控地方?通过提问,总结几位学生的回答后,可展示课程内容。

秦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的国王都采取过巡游形式来管控地方,只不过秦的巡游注重形式,而加洛林的巡游却是实质性的管理。此外,两个王朝都有自己的监察制度。秦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官员,对行政、税收等各项内容进行定期监察;加洛林王朝有巡阅使制度,由皇帝派特使到地方巡视,了解民情,解决纠纷。但秦的监察建立在中央绝对权威之上,因此成为常态,加洛林王朝的巡阅使制度缺少权力根基,在地方不断碰壁,一段时间后趋于没落。

三、比较点的延伸

历史的比较可以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延伸,以制度史作为同一平台的话,可以比较秦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如将着眼点放到整个中国古代史,可以发现中古早期的大迁徙同样可以作为比较平台。对此,国内、国际诸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正可作为知识拓展,进行史学史讲授。

钱穆先生认为汉帝国比罗马帝国的政治理念更为开明,因而政权结构也更为合理,所以在“蛮族”入侵后,汉文明延续而罗马文明断绝。这是中国学界首次将中古早期的中国与欧洲置于同一历史平台,无疑具有开创意义。但钱穆以反驳梁启超中国古代君主政治论为出发点,强调中国政权的扁平化及其合理性,并以此解释此时期中西方政体走向的差异,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大致同一时期,日本学者在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中,也出现了比较式思维。内藤湖南及其后继者谷川道雄和川胜义雄,在论述中国中世贵族制观点中,都提及其与西欧贵族制具有可比性。日本学者注意到了中古早期中西方都出现了贵族政治的某些特征,加之受本国贵族政治历史的影响,因而提出这种观点。大部分中国学者对此表示质疑,但并不否认这是研究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政治史的新视角。

西方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鲁斯顿·库尔波恩认为,封建制度作为一种政治统治方式,在西欧和中国都曾存在;德克·布迪进一步明确,从帝国瓦解、“蛮族”入侵、政治统一超过经济统一等动力标准来看,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西欧的封建社会最为相似。德克·布迪的研究表明,中国、西欧在中古早期经历了一个较为相似的政体演变过程,但他和多数西方学者一样,受自身文化环境的影响,先入为主地将西欧作为标准,以此对比分析中国,从而忽略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

文斯库斯正式提出,“中古早期,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同时存在蛮族迁徙以及建国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中国的儒家文化十分强大,最终通过隋而建立了大一统的唐帝国,诸蛮族被融合进去。”他问道:“为什么西部不是这样的呢?诸多蛮族不将自己融入罗马国家和文化之中呢?”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得到了国内學者的普遍认可:柏杨认同文字是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的重要原因。金观涛、刘青峰同样提出“士人”和“官僚系统”的存在与否,直接导致“蛮族”入侵后中西欧封建社会结构的差异性。梁作干同样认为民族大迁徙是中国、西欧3世纪起陷入衰落的原因,并将北朝—唐初与同时期的西欧置于同一历史阶段。吴于廑、齐世荣也提到,晋以来中国北方的民族迁徙和混乱状态与日耳曼民族在西罗马帝国境内的情形类似,但中国的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少数民族君主,中国、西欧之后的政治差异与此有着很大关系。

四、对比较点及延伸知识的评析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了中古早期中国、西欧政体演变问题在时间(4世纪—9世纪)和历史背景方面(民族大迁徙)大体一致,具有较强的可比性。这为本题的形成和后续论证提供了理论和逻辑依据。当然,这些研究也存在相对不足之处,对这些不足的评价即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入点。

第一,学界普遍认为民族大迁徙之后的中国恢复了君主专制,而西欧则陷于封建割据,但从最新的研究成果来看,二者均非无可置疑。彭小瑜就曾对中国古代大一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苏珊·雷诺兹在《封臣与封土》中批驳了冈绍夫的封建主义,强调中古早期的西欧并未丧失统一性。中古早期的中国、西欧政体究竟为何?二者在差异的前提下是否存在某种相似性,而这种相似之处是否为判断政体性质的决定性因素?授课中将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批驳“东方专制主义”、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间和性质”和“古代晚期的西欧是断裂还是延续”等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二,上述研究中提出了若干影响中国、西欧政体演变的因素,这些因素多为研究者以本国历史为蓝本,比照其他地区历史而提出的,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以统治者的专制意向为例,中国、西欧的国王都希望专制,这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只是限于时机和条件,王权在实现上才会出现差异。正如阎步克所说,政治史的比较需要政治学理论作为依托,才能确保比较双方处于同一平台。针对此问题,课堂中引入政治学中关于政体形成的理论学说,对上述因素进行归纳、分类和拓展,力求体现比较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总之,世界古代史课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与当下中国距离较远,因此开展课程思政的便捷性较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毫无办法。从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采用比较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将久远的历史引申到当下,实现课程思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惠一鸣.论欧洲秩序体系及其轴心[D].南京:南京大学,2011.

[2]世界古代史编写组.世界古代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彭小瑜.中西历史比较研究是否可行:由刑罚的宽免说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可疑[J].史学月刊,2005(1).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西欧王朝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Summer Is Coming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五名足球运动员
王朝的个性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注意事项及改进
论日本幕府时代主从关系与西欧封君封臣制
浅析日本与西欧封建庄园制产生的异同
西欧国家体育赛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及借鉴
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分封制的比较
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分封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