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送别诗的意象类型研究

2022-03-01周艳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唐代意象

周艳

内容摘要:文章从意象角度切入唐代送别诗,对唐代送别诗意象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自然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和器物类意象,每类意象选取两个代表意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唐代 送别诗 意象

古代送别诗的意象有多种分类,送别类意象是相对于思乡类、愁苦类、抒怀类、爱情类、战争类、闲适类等意象而言的,多半送别诗意象是表达惜别不舍之情,或抒发别后的思念,或寄予行者美好的祝愿。由于唐代送别诗数量众多,成就非凡,送别诗的意象又可分为自然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和器物类意象。“柳、酒、月、水是其中最主要的意象,被称为送别诗的四大意象”①。这些意象在送别诗中多次出现,成为了送别诗意象的典型。下面对送别类意象进行分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唐人送别诗研究其意象。

一.自然意象示例及分析

自然意象是诗人在自然界中寻找天然物象用来寄托情感。风、雨、水、月等自然景观,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相对于舟、亭、桥、烛等人造物象。在诗歌中自然意象的呈现形态又有多种,如“夕阳”意象在诗歌中的表达可以是“斜阳”“落日”,出现在离别诗中,诗人用这种消极色彩的意象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下面重点分析自然景观中的“水”和“月”在离别诗中的表现与内涵。

1.“水”之意象分析

水的文化内涵深广,白居易在《长相思》中写到:“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流水意象常常与愁绪有着相似的状态,潺潺流水象征无限的愁绪。“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这里诗人李白从流水中得到启发,水流一去不复返,想到古来万事,慨叹时光流逝不复返。当然水作为万物的生命源泉,曾被不少诗人讴歌赞美,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诗人李白情思翻涌,试问默语东流的江水,别离之意与日夜奔流的江水相比,哪个更显悠长呢?显然诗人的用意不言而喻。李白此处巧妙设问,将流水与别意作对比,寓抽象情感于具体事物之中,使诗显得情致尤深,饶富情趣。在李白的送别诗中,以水喻别离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结合景语来传达自己阔达的心胸,友人所乘的船渐行渐远,只能看到一点影子,马上就要消失不见,剩下的是滚滚江水流向天际。《渡荆门送别》末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的特色在于明明是“我”思乡,却偏写成“故乡水”千里送“我”,不忍“我”离去。诗人寓水以情,也是看中了水一般的柔情特质。诗中无送别之意,题中的“送别”的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送别朋友,而是江水作主语送别李白。再如“黄河若不斷,白首长相思”等。以水为意象的诗句还有很多,同一主题思想送别,意象的生成和组合方式却无一雷同,足以看出水已成为被历代送别文学作品惯用的意象之一。

2.“月”之意象分析

月有阴晴圆缺,明月常给人一种幽雅、明净的感觉,“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月寄托相思之情,圆月就像玉盘,象征团团圆圆,异乡人看到明亮静透的圆月自然勾起千万缕相思情意。残月就像利爪,消瘦冷清,如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提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用美景衬哀情。据统计,“《全唐诗》中‘月’出现了12126次,蕴涵诗人主体情感出现的“月”也有万次以上,而离别诗中月意象近一半”②。月本身的特征加上诗中月与其他意象的组合,在送别诗中所抒发的感情基调略有差异。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王昌龄送别友人柴侍御,心中没有伤感,这似乎不合情理,并不是诗人对友人的感情寡淡,而是诗人想表现一种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明月何曾是两乡”,用视觉形象“明月”来宽慰友人,即将分别两地,但你我享受着同一轮明月,又怎么会觉得是在两个地方呢?明月成了诗人与友人的感情寄托,移情入景,也显示出了诗人感情的诚挚。

李冶的《明月夜留别》是一首以月为主体的诗作。“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前两句写在明月下两人分别时的不舍;后两句“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是层城”写离别后的情景。将月赋予人的情感,离别的人沉默,月亮也寂静;月亮投射光芒时,人也充满感情。通篇强调人与月,使得离别相思之情更加鲜明。月意象在民族心理的影响下,所赋予的情感更具有指向性。月意象有丰富的意蕴,激发诗人灵感。直到现代,月意象还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喷射口。

二.植物类意象示例与分析

古诗词中的植物类意象有竹、莲、草等,比如杨花又称柳絮,其特点是随风飘荡,被赋予离别伤感之情;落花有伤感、失意、留恋等情思。“柳”与“草”意象在唐代送别诗中出现频率较高,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

1.“柳”之意象分析

柳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呈现形态多样。白居易笔下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女子的眉犹如垂柳般秀气。还有借柳揭示人生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柳意象与离别联系在一起,首先是因为柳的外形,纤细柔弱的枝条,飘扬洒洒的柳絮,婉软多情。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柳意象便有了惜别之意。其次,折柳送别,自汉魏以来,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杨柳含烟濡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再次,用“柳”寓“留”,故有挽留之意。唐代诗人在创作柳意象之时,充分发挥想象,“柳”与“留”谐音,有挽留不舍之意;柳丝万缕飘荡来比喻漂泊不定的羁旅之人;柳条的柔软来比喻人性格的温情;细长的柳叶来比喻愁眉;飘零的飞絮来比喻人生的渺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诗人寥寥几笔在一句中同时呈现扬子江、杨柳、杨花这些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似乎是毫不费力。诗词文化内涵的层层积淀早已使这几个意象承载了太多的情愁伤感,不用言情,景中早已寓情。修细纤长的柳丝,牵拽着诗人与友人彼此间依恋不舍的情思,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王实甫《长亭送别》)的伤离之情。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诗人李商隐在与心爱的姑娘离别时所作,形容这位姑娘愁眉细腰,美女的眉就像柳叶一般,腰像柳条一样细。第二首的尾句有:“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诗人赋予柳絮复杂的情绪,万绪千条的柳丝既要送别又要盼归,折柳管送人,也要管迎人。折去的柳丝送人离去,留在树上的柳丝迎人归来,全篇用柳意象展现送别与盼归,传达出诗人盼望相聚,积极乐观的态度。

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问。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杨柳贯穿全诗,妙在最后两句,近来的杨柳树似乎饱受世人的攀折之苦,由此猜测近来和“我”受别离之思牵萦的人应该特别多吧!构思巧妙,寄情倍深,大大提升了诗歌的境界。

2.“草”之意象分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以草作为主体意象,这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人白居易借景抒情,正是有了古原草顽强生命力的“侵”“接”,才使得略显沧桑的“古道”和“荒城”散发生机。茂盛的春草饱含诗人萋萋绵绵的离别情意。

蓬也是草的一种,枯萎断根后随风飘散,不知落在何处,所以在秋天所提到的蓬总是断蓬、飞蓬等。它们都无所依附,因而显得孤单,前途未卜。高适的“行人对飞蓬”,行子踪迹就像这飞蓬漂泊无定,前路茫茫,唯有影子相伴,惜别伤离的惆怅情怀油然而生。李白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友人就像这孤蓬,独自行征万里,路遥漫漫,凄凉孤寂。

三.动物类意象示例与分析

送别诗中动物类意象的创作也十分讲究,常出现在送别诗中的动物意象已经演化成了固有的情感。比如“杜鹃”意象出现在诗歌中往往与哀怨、思归有关。

1.“鸟”之意象分析

在送别诗中鸟类意象有雁、鸿、燕、杜鹃、鹄、鹤等,唐人送别诗沿袭了“燕燕于飞”(《诗经·邶风·燕燕》)。如许浑在《送杨发东归》中提到“红花半落燕于飞”。鸟类随季节迁徙飞南逐北,他们不畏险阻的奔波,和人们无奈的出行别离相似。另外雁、鸿、燕、鹄、鹤历来被人们视为吉祥灵物,他们的出现总能带来希望,给行人以安慰。

王勃在《蜀中九日》中写到:“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来是自然现象,而作者看到往南飛的大雁,又想到自己想要北归,便怪罪鸿雁偏要南飞,以此来反衬自己苦苦的思乡之情。《送兄》:“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大雁迁徙成群结队,同出同归,可是人呢?却不能随兄远行,由兄妹分离之痛上升到一种哲理的思考。纸短情长,借助环境氛围的映衬,将惜别的深情表现的真挚、清晰。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李颀《送刘昱》)“试听”有雁声是诗人猜测友人今夜大概会停泊在金陵岸边,而平沙落雁的声声嘶鸣,一定会传入行人的耳中。联想友人彼岸的大雁,友人听后会不会夜宿难寐。大雁作为他们离别后惦念彼此的一种物象。他的另一首送别诗在颈联中提到了雁,“鸿雁不堪愁里听”(李颀《送魏万之京》),鸿雁的声声嘶鸣,令人惊心,即使常人也不忍闻听,而对于别离愁笼罩着的旅人来说,就更是不堪了。

杜鹃鸟又叫子规、杜宇、布谷等。“古代传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因国内发生水灾,让其丞相鳖冷凿开玉山,排除水患,杜宇将让给他帝位,遁隐西山。后又想复位不成,因恨而死,化为杜鹃,悲鸣不已,甚至口吐鲜血”③。象征悲情形象的杜鹃,被诗人多次吟咏。王维的《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杜鹃的啼叫在山林间回荡,其声哀切。典故的灵活运用,使得诗歌涂上了一层历史的苍茫感。

2.“马”之意象分析

马意象在初唐和盛唐时期,文人借马展现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状态,有人自比骏马良驹,高扬宝马英雄之精神,咏“神骏”,赞“快骢”。“每当一个意象内蕴发展到了相当丰富的阶段,就会产生同主流形态较大差异的同族类型”④。在唐代中晚期的诗歌中,马的形态多是“病马”“瘦马”“老马”,暗喻时运不佳,无伯乐识马,满目苍凉,情调悲戚。

马作为古代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在送别诗中经常出现。伴随主人身边的马在主人别离时,也会悲伤,马被人格化,将别离之苦再次放大。李白在《送友人》中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描写。两人正式挥手告别,友人将独自踏上征途,他的马也不忍离去,发出萧萧的鸣叫声,更何况是人呢?《诗经·小雅·车攻》有“萧萧马鸣”。《左传》云:“有班马之声。”离群之马可以揣测出友人此行的寂寞。

李颀在《送陈章甫》诗中有:“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青山会一直在,不会消失,早晚都能看到。但友人一旦离别,却并非能在朝夕间重逢。马发出嘶嘶叫声,它也会想念故乡,嘶马这一形象极富感染力。

四.器物类意象示例及分析

器物类意象又可细分为多种类型,乐器意象如笛、琵琶。“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船浮在水面上就像漂泊不定的游子心。在诗词中常出现的表达是孤帆、孤舟、倬等,如温庭筠《送人东归》:“江上几人在,天涯孤倬还。”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中:“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酒”之意象分析

唐人好酒,史有记载。据统计,“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与酒有关的有170首,占总数的16﹪左右;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与酒有关的约300首,占21﹪。”⑤

酒意象在送别诗中多次被提到,元代杨载:“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不得不提李白的送别诗,如“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送殷溆》);“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升”(《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酒肆留别》)。岑参的《送杨子》:“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是全诗的中心句,在临别前设宴,尽管舍不得却故作豪迈,将不舍的惜别之情寄予酒中,一饮而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在借酒咏别的诗句中影响最大的名句,王维的《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虽送别,却无黯然销魂的情调,反而透露出开朗的意味。一斟一酌之间,情意绵绵,一杯酒不知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绪。后人袭用酒意象多出自王维此句。

2.“亭”之意象分析

亭是一种中国的传统建筑,四周开敞,寄托着送别人对别离之人的殷切盼归,亭子没有围墙,随时可归来。“亭”又与“停”谐音,古人在亭中为亲朋好友设宴饯别,亭逐渐被默认为送别场所。此外,“亭”意象可以给诗歌营造出一种空旷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更适应诗人情绪的抒发,从而引出更广远的心理空间,构成一种创作情景。

谢亭是送别的专属地点,由诗人谢眺所建。李白《谢公亭》诗云:“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许浑有《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因为诗人之间不断地送别,也化为诗歌中一个凝结着别愁离绪的美丽意象。

劳劳亭,又名临沧亭,“劳劳”,形容忧伤的样子,所以送别的亭子以“劳劳”为名,更见别离的感伤。“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李白《劳劳亭》)。重情感的李白在此用了“天下”的浓重笔墨,挖掘出最伤心的内涵来,点出了“劳劳亭”。

送别诗中饱含离别之意的地点意象还有渭城、阳关、南浦等,这些地点已成为送别地点专名。如王维的《渭城曲》中提到“渭城朝雨浥轻尘”,“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在渭桥边,有渭城馆为叙别、践行处所。“阳关”,地处唐西部边陲,是出塞的必经之地。离别的场景不知在这些送别诗中重复出现了多少次。

唐代送别诗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成就是值得人们肯定的,送别诗中出现的意象是集前人积累沉淀和诗人努力创作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从中梳理关于送别主题的意象,每一类意象蕴涵的感情基调相同或类似,细分每一类意象所表达的含义又有差异。在意象的构建方面,每一意象都经过多次演进,不断打磨,使得在表现送别时有多种呈现状态和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刘洁:唐诗题材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宋巧芸:唐诗中月意象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征[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3]杨旭辉:唐诗鉴赏大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4]王春荣:意义的生成与阐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

[5]张恩富:唐代的历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唐代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