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散文教学不可不拘理路

2022-03-01何思远

文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

何思远

内容摘要:散文教学的过程具体展开离不开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把握散文的理路可以结合这一篇散文的语体风格,叙事性散文应着重于梳理情节脉络,抒情性散文应关注所写之景及即景所感,而议论性应先明理,把握散文的主要观点。

关键词:散文教学 理路 语体风格

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这一点不言而喻,但是因其写法灵活,关于散文的具体教学该如何展开这一问题往往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散文教学不可不拘理路,理顺散文的理路,理解作者的情感思考脉络是进入文本的基础。

首先,这样的教学思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惜字如金”,并没有强烈的言说冲动,也并没有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作为教学活动推动者的老师则不得不“替代”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推进的滞塞和气氛的沉闷消解了散文的美感和学生的兴趣。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的过程。而教师的引导应该遵循必要教学逻辑,阅读文学作品应遵循基本的由形象到精神,从把握写了什么继而弄清怎么写的过程,如此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方能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另外,这样的教学思路符合散文的写作原理。文学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吴礼明在《散文阅读新路径》中指出从写作的角度,任何人写东西,往往是有了触动再构思行文。所以,相当意义上作为文本解码过程的阅读本身就具有定向性。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局势和运思的走向”,[1]在理解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走近作者的“立意”。

所以,散文阅读教学的设计,应该先理清散文的思路逻辑,建立一个理解的序列。理顺散文的理路,理解作者的情感思考脉络是基础,“它为披文入情进行文本细读构建了框架,学生得以在这个框架内自由地舞蹈,构建作品的丰富内涵。”很多时候,以一种符合散文特质的形式理清了思路也就踏上了散文理解的初始之旅。比如《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一篇散文学生感觉语言很美,但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考,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和文章中的关键句抓住文章的脉络,找到如下几个句子:1.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2.我走得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3.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4.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境。文章的脉络出来了,文章想要表达什么差不多就清晰了,师生可以在其间深入散文的內核。

理顺散文的肌理应该结合这一篇散文的特质,结合这一篇散文写法上的特点。散文写法灵活,关于其语体风格至今没有权威的分类,按照表达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下面笔者就从这一分类入手谈谈散文理路梳理的几条路径。

一.叙事性散文应着重于梳理情节脉络

叙事性散文即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它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理顺叙事性散文的理路主要是理顺文本的叙事脉络,且明确这几件小事透视出人物怎样的形与神。另外,须知的是小说的情感表达是内隐的,而散文的叙述总是带有时隐时现的抒情成分,所以在梳理过程中除了人物形象外也应着力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

比如《老王》

首先明确本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后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从作者剪裁的这几件小事这几个片段中,我们不难体会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同时宁静沉稳的叙述中“我”的情感,我对老王的同情,我的善良也顺势而出。但是文章的最后有一句统领全局的句子“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何愧怍?这仍然是《老王》教学中的一个疑点,为此,再回到脉络的梳理,找出作者叙述中别有张力的语言。比如老王临终前拎鸡蛋给“我”,“我”“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杨绛为什么对老王进行这样的肖像描写,为什么当时的“我”那么“害怕”和“糊涂”。通过分享体会可以得到一些共识,淳朴的老王把我当做最亲的人,而“我”却没有读懂老王的真情,没有给老王留下足够的位置,没有把他当做平等的朋友,这可能是“我”愧怍的一个原因。时隔多年以后,杨绛能有这样的反省和忏悔,这种隐含在内的悲悯情怀让人动容。

在《老王》的设计中通过梳理叙述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进而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作者含而不露的情感,碰到疑难之处回到叙述的别有张力之处通过讨论深化对作者情感的体味。

再如《记念刘和珍君》,这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的,以此来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记念刘和珍君》是典型的写人叙事散文。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刘和珍君为事迹出发点,要求学生简洁而全面、按照文章的章节顺序来整合有关刘和珍的事迹,并引导学生从这些事迹中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么样的一个青年。比如从刘和珍君生前爱读鲁迅的文章体会到她是一位追求进步的青年,从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体会到她的大我情怀,从她“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感受她热心政治运动以及革命责任感,等等。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如此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如此善良,如此柔弱、如此美好,如此进步,如此高尚的的青年女子却遭到段祺瑞执政府残酷迫害而死,怎么不让人痛惜,痛心,这就是人间最大的悲剧!同时,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文中其实一共写了三类人,我们也可以概括“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所作所为。对于爱国青年——猛士,苟活者(“我”)|悲痛、悼念;对于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污蔑,“我”“说不出话来”;对于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人物事迹为牵引,通过人物形象的揣摩,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走近鲁迅先生的爱与憎。

二.抒情性散文应关注所写之景及即景所感

抒情性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叙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作者用独具个性的言语方式所叙写的景物或事物往往来自于作者的自我经历,作者独特的感受、感动与感悟是抒情性散文的叙述的脉络。“当我们引导着学生顺着作者经历的叙述脉络走近文本,发现景物或事物外在的特征的同时,事物的内在質地会渐渐地凸显出来,渗透在事物中的作者的情感也渐渐地流露出来。”[2]

比如《江南的冬景》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首先首先跟随郁达夫的视角去欣赏江南的冬景, 作者眼中的江南的冬景是由“江南的山野的生气”、“江南寒村雨景中的洒脱”、“江南冬雪中的爽快”、“江南冬天天气的晴和、豪爽”组成。这江南的冬景,用作者的话来说,“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的情调”——“一种明朗的情调”。在此基础之上,再从意象的选择以及意境的营造或者表达技法、语言特点等角度进行欣赏,深入欣赏江南的冬景。最后关注美景中蕴含着的作者的情调,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家乡江南冬天的由衷赞赏和无限热爱,体会到作者对闲适生活的偏爱,这种偏爱别有文化的内涵。

在抒情性散文中,作者往往把自己要抒发的“情”、要言的“志”都寄托在一定的物象上。因此,作者在浓墨重彩地写物的同时,其实也在抒情或者言志。再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部分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形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些词语既是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又暗含“事物的内在质地”,或者说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阅读者可以抽象出白杨树“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行文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品质。读这类散文时,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物象的表象特征,更要看到其深层内涵,如此即能达到宗禅所谓“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三.议论性应先明理,把握散文的主要观点

议论性散文属于散文,属于文学作品,而不是议论文。但是,它和一般性的散文如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议论性散文的教学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理,即把握文章表达的事理或象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意识到议论性散文说理时常常用文学语言来表达,有时说得很委婉、含蓄;这种散文在说理时还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

比如在教授《拿来主义》这一文艺性政论文时,应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归纳要点,理清思路。比如分析第一二两段时先理清其行文思路:文章标题是“拿来主义”,但一开头却提出“闭关主义”,接着大谈“送去主义”。在历数“送去主义”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来主义”。至此再切入分析鲁迅是如何立论的,分析如此立论的效果。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好像是绕了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批判成了阐述“拿来主义”的铺垫。而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最后提出“拿来主义”显得顺理成章,很有气势。

帕斯卡尔的名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典型的议论性散文或者哲理散文。该文的思想深邃、精奥,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甚至几遍读下来都未必能完全理解。所以在课前任务中让学生把读不懂、难以理解的句子划下来,把读完后的困惑写在任务单上,这些困惑点既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实也是议论文散文需要着重把握的“理”。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把握此文的“理”,教学中可以有如下两个设计:

首先,从整体上来理解、把握文章,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重点让学生理解标题“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深刻含义。组织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线索来回答由标题而衍生的四个问题“苇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人是苇草”“又为什么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想能给人带来怎样的变化(结果)”。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散文的说理逻辑就清晰了,主题也更明朗了。

其次,虽然本文的核心观点出来了,但学习本文还需把握住文中散发出思想光彩的句子,还有此前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存疑的一些语句,都需要深入剖析。所以,接下来就是学生提问环节。可以是学生直接提出不懂的地方、不理解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先谈谈他们自己对该句的认识。问题比较集中的句子有“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等。教师在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这些语句或问题时,千万要记住“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不要断章取义。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是记录思想晶片一类的文章,只言片语,不成体系,但作者主体的核心的理念是一定的,每一个思想晶片都是围绕着或者反映着作者的核心观点的。所以,随便从哪一个点或哪一个句子分析开去都可以回到核心思想上去。而且,围绕中心思想去分析,才不会使各个精彩分句(思想因子)显得那么零散。总之,那些散发思想华彩的句子都是中心主干——“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上开出的绚烂花朵,它们和主干是一体的。这样,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再到整体,经过一轮循环深入把握哲理散文的深邃内涵后,文章的脉络就更加清晰,文章的写法也就日渐明了。

当然,写人、抒情、议论的分类并不科学,几种表达的方式的交融早已是散文的共性,“抒情、叙事、说理,三者表面上并列,但,这是从抽象的意义上来说的,在实际作品中,抒情、叙事、说理,三者经常是交错的。”以上的路径仅仅是提供一个粗浅的把握教学流程的方向。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的独特个性。

参考文献

[1]吴礼明.散文阅读新路径[M].福建: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2(5).

[2]赵盛成.文本研读的教学通道[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4(2).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中学)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
广延背景 深悟情境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把握文体特点 教出散文精彩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探微
语言生长,散文教学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