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的“荷兰病”
2022-03-01谭保罗
谭保罗
春节回老家,很开心,烦恼也不少,你可能被动员去相亲,被问月薪有多少。遇到这些事,蒙混过关就好。但另外一些事则躲不掉,并且更刺激着你的内心:老家那种小地方,不过一座三四线城市、城乡接合部或村里,竟然有那么多人开着100万以上的豪车。
小地方出土豪,特别爱开路虎和保时捷这两个牌子,这并不是只出现在贾樟柯关于他老家山西某座颓废小城的电影里,在中西部很多地方,其实很普遍。因为,这些地方可能得了“荷兰病”。
荷兰病是经济学界的著名“冤案”。因为荷兰早已走出了荷兰病,成为西方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而世界上其他很多地方却一直深陷荷兰病之中,没有解药,却让荷兰一直背负恶名。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为打击支持以色列的欧美国家,宣布减产禁运,原油价格从不到3美元/桶涨到了13美元/桶,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石油短缺,天然气成为了重要的替代能源。于是,盛产天然气的荷兰成为了赢家。那个时候,苏联还没有向西欧大规模供气。
荷兰的天然气出口大增,创造了大量外汇,外汇流入引发了两个问题,一是本币升值。1970年代距离欧元(2002年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推出还有将近30年,荷兰货币是荷兰盾。随着大量外汇的流入,荷兰盾开始对其他货币升值,于是荷兰本国非能源部门的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制造业竞争力受到损害。
这里简单讲一下,为何本币升值会降低出口部门的竞争力?就好比,你是出口商,你在国际市场卖产品,收到的货款是外币,但你必须把这笔钱换成本币,才能支付国内工人的工资和供应商的货款。于是,你手中的这笔货款值多少本币就很重要,这就是汇率的问题。
老家那种小地方,不过一座三四线城市、城乡接合部或村里,竟然有那么多人开着100万以上的豪车。
如果本币升值,那么等于你拿到的这笔外币货款,只能兑换比之前更少的本币,那么你在支付工资和货款之后,所剩就少了,等于是“亏”了。但如果本币贬值,那么反过来,你拿到的这笔货款能兑换更多的本币,你支付完工资和货款之后,剩下的就会变多,等于是“赚”了。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一些西方政客会经常想办法逼迫人民币升值,以打击中国的制造业部门,就是以上这个逻辑。
回到荷兰病,外汇流入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大量外汇的流入,会使得央行购汇要发行更多的本币,这些本币是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派生货币发行机制,在国内创造更多的货币。于是,国内通胀也起来了。逐渐地,工人要求加工资,人工成本快速上升,制造业部门再次受到冲击。
也就是说,外汇过量和过快地流入,无论以上哪个方面来看,都会削弱国内制造业的竞争力,导致产业衰退。
必须注意,经济学家研究荷兰病还有一个假设,就是一个国家的产业只有三個部门,即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内部服务业部门,如国内的建筑、零售和餐饮等。在荷兰病的假设之下,除了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赚取最大利润之外,其他两个部门都会遭受负面冲击。
回到内地某些小城市,小城镇的例子,你会发现有关系、能拿到开采权的煤老板、矿山老板或油田老板,也包括一些资源型国企,就是这座城市的“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他们独享红利,拿着高收入、超高收入,整个小地方的物价水平也被他们带了起来,什么都越来越贵。
这样的老家,真的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