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情感纽带,重塑新型师生关系
2022-02-28王炜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炜|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且最复杂的人际关系,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影响学生素养与能力的培育。在传统教育之中,教师往往通过其穿着仪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正面形象。但在后疫情时代,网课成为学校教学的“新常态”,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大抵依靠这条渠道。甚至某些地区因疫情频发,导致教师和学生长时间无法见面,不可避免地对和谐师生关系产生了影响。数字技术高度融入教育教学,关于师生关系的探讨从教师和学生的二维向度转向教师、学生和技术三个维度的重新解读与建构。联结情感纽带,重塑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当前教育需重视的问题之一。
从权威关系转向学伴关系
数字时代的教育特征之一是师生教学场域边界的逐渐消解,呈现出以互联网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泛在化学习场域。泛在化学习场域实质是对教师知识权威的弱化以及师生关系中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建构,师生之间将以学伴关系组建泛在化虚实融合学习场域。物理形态构建起的传统课堂已经难以阻止优质学习资源的流入,以知识权威自居的教师威严被削弱。泛在化学习场域的形成与其说是教师知识权威的削弱,不如说是全球性知识大门的重新开启。面对世界范围的知识以及开放的学习资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学伴关系创造了条件。
那么,我们应如何建构相互促进的学伴型师生关系?
第一,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学生在面对庞杂的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以及互动协作问题,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教师可以基于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的技术素养,以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优质的学习资源网站,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避免学生在互联网上漫无目标地搜寻参差不齐的学习资源。
第二,教师要成为学生迷思的协商者。尽管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的课程资源,也有学习社区和教学助手等功能,学生依然会面临难以理解的学科知识或者迷思概念。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基于自身知识基础或已有经验,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差异导致其对某些知识理解存在歧义。当在线学习支持服务不能及时处理或者解决学生困惑时,教师可以成为其迷思协商的学伴之一,为其答疑解惑。例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定期开展在线小组互动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成学习支持,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历程中的“情感伴侣”。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学习动机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对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和期望值决定学习动机的强弱。孤独感、挫败感以及学习干扰等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导致大量学生在线学习挫败的主要因素。在“网课”教学场域下,教与学行为的相对分离是引起学生孤独感、信心衰减的主要成因之一,教师可以转换角色,尝试成为学生调节学习情绪的重要伴侣,帮助学生削减那些影响学习情绪或者学习动机的负面因素,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尝试把原来线下教学娴熟的激励学生、关爱学生的做法搬到线上,定期开展线上班会,增强班级集体氛围;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线上“家访”,通过家校互动,消解学生在线学习时的孤独感和挫败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从工业化生产关系转向农业化生态培育关系
师生工业化生产关系意味着教师按照固定的教育目标,采取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批量的标准化培养。师生工业化生产关系的最大特征是学生以习得相同或者相似的知识与技能为基本指向,缺乏个性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个性化学习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使师生关系从现代性的标准化生产关系转向了精准学习服务支持的后现代个性化发展关系。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学习服务,可以破解集体课堂教学统一模式、统一步骤以及统一评价的问题,提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绩效以及学习状态的掌控能力和干预能力。
师生农业化生态培育关系意味着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知识基础和技能、身心发展特征等,进行学习内容、教学模式、学习策略以及技术支持等个性化学习的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发展。师生农业化生态培育关系旨在打造学生全面与个性化发展的培育体系,强调教师运用数字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化、标准化的培养样态,转向依据学生自身兴趣、个性特征和学习需求的全方位精准服务支持系统。
建构师生农业化生态培育关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教师要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滋育者。教师可以基于大数据技术,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行为状态,精准定位每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绩效,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服务。运用农业化生态培育师生关系,实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教师主动克服“本领恐慌”,使自己具备娴熟把控新技术的能力。例如,教师要主动拥抱新技术,增强技术使用能力,熟悉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方法,遇有“网课爆破”等外界侵入,可及时开启全员静音,取消其屏幕共享权限,保证在线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
第二,教师要成为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者。学生间的差异性是学习群体的重要特征之一,重点表现在学习能力差异、学习动机差异、学习知识基础差异以及学习信息素养差异等。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学习分析技术,从宏观层面获取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相应的学习服务支持,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针对性、精准性的学习资源推送服务,如课程资源、问题解决策略和相关案例等。例如,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布置作业,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避免“学困生”的出现。
重塑新型师生关系还应注意“度”的把握。一方面,从教育理念来说,师生应该“心心相印”,在心灵上“零距离”,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走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了解他们,触摸他们情感脉搏的跳动。此时,处在和谐师生关系中的学生,也会心情愉悦、信任教师,将心里话说给教师听,也能得到教师及时的指点和帮助。这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和谐师生关系,构造了良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共享共长。另一方面,从教师职责和教育伦理来看,教师与学生应保持一定的距离,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树立教师的权威,严格要求学生并对其进行价值引领,让他们日有所进、不断成长。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尊严不可侵害,全社会要共同努力维护良性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