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课赛融通”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
2022-02-28周晓兰张丹
周晓兰,张丹
(鄂州职业大学,湖北鄂州 43609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发展,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技能人才日益成为竞争的核心资源。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基础性工程,职业院校融合“岗课赛证”,为社会主义建设担负培养与输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大责任。以“课赛融通”为突破口,能提升教学改革实效。
一、职业院校“课赛融通”的内涵
职业院校“课赛融通”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教学与学生职业技能比赛进行有效融合,模拟技能比赛项目,把赛项规程与内容嵌入到课程教学,由此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内容、实训情境项目和情境考核项目,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掌握职场中的各种知识、技能、团队协作、职业素养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适应国家技能人才教育的需求。
通过“课赛融通”,使学生明确课程目标,不仅有学习目标,还有竞赛目标,这样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愿意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到课程中,提升教学效果,改善师生关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业院校“课赛融通”存在的问题与表现
“课赛融通”最重要的是“融”和“通”。不“融”、不“通”是目前职业院校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赛不“融”表现在五个方面
(1)时间不融合。比赛训练与课堂教学绝对分开,导致课赛对峙。参加比赛的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训练比赛,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也有停课训练地现象。
(2)内容不融合。一种情况是课堂内容完全不与对应的技能竞赛对接,另一种情况是照搬国赛、省赛项目进行教学和比赛训练,没有把竞赛的精神和思路有效融入到课程中去。
(3)教学方法不融合。“课赛融通”课程仍以理论授课为主,这与技能竞赛“做中学”的理念不相符。即使在授课中引入一些信息化教学手段,但如果不摆脱“讲中学”模式,不留给学生真正有效的训练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就不可能在课堂和竞赛中获得技能的提高。
(4)专业与竞赛不融合。不同专业对“课赛融通”的接受程度和应用程度不同,因此在同一个学校中,有的专业在积极探索与实践,同时有的专业迟迟不愿行动,导致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模块都与技能竞赛脱节。
(5)学生与竞赛不融合。大赛受益学生面窄,只有少数“精英”才能有机会参加竞赛,导致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锻炼比赛能力的机会与愿望,持消极、观望的态度。
2.课赛不“通”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运行机制不通畅。由于比赛成绩与学校评优评先挂钩,造成唯奖项、重级别、急功近利的倾向比较突出,加上学校缺乏统筹管理,比赛团队各自为政,导致竞赛信息缺乏整合、实训场所设备等资源分散、参赛学生范围有局限性、指导教师无团队合力、培训制度参差不齐等。
(2)课堂实施不通畅。“课赛融通”要求教师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与优秀的实践指导能力,掌握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新要求。教师“纸上谈兵”,不“教学做一体化”,就会局限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运用。目前“课赛融通”的效果,主要依赖授课教师的教改意识和“双师”素质。
(3)激励机制不通畅。职业院校对比赛奖励的激励效果不明显。学生认为他们获得的物质奖励,与其付出相比远远不够,因此他们不愿意再比赛或者中途放弃,其他学生没有跟上的动机。教师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教师指导比赛的意愿不强烈。
三、职业院校“课赛融通”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
“课赛融通”教学改革要紧抓关键要素,全盘统筹,才能事半功倍。
1.问题导向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问题定导向,把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系统衔接,整合专业(群)教师资源、学生资源、课程资源、实训条件资源、企业资源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每个学校在实施“课赛融通”时反映出来的问题不尽相同,要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分析问题,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目前的困难和风险。
2.标准意识
“课赛融通”必须坚持标准意识。标准有三个:一是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遵循的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教学标准,二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及规范,三是国家、省级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规程及标准。按照标准设定情境、项目,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能确保“课赛融通”项目模块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杜绝生搬硬套。
3.能力导向
培养技能人才,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职业精神去创新课程设计。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可以看作是进入专业的高级实训阶段,“可视为能力培养实训体系的高端延伸和优化手段”[1]。职业技能大赛是风向标,它与产业的发展联系紧密。根据大赛来确定“课赛融通”课程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目标,整合课程体系、教学模块,能提高技能培养的适切性,有利于培养企业急需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助力创建技能型社会。
4.课程重点
“课赛融通”要将校赛环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训练内容融入核心课教学过程,并对课程进行模块化、项目化改造。将赛项中基础知识融入专业基础课程,将单独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整合、打磨成“课赛融通”课程。将技能综合运用设计成学期综合实训课程,在第二课堂构建基于大赛项目的在线学习课程和教学项目。专业群综合性技能比赛项目要整合专业群资源,进行系统化分解,实现跨专业能力训练。通过改革大赛背景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撬动“课堂革命”。
5.教师骨心
教师是实施“课赛融通”的骨心。整合教师资源,发挥专业背景优势,打造结构合理的专业团队。健全技能训练指导体系,确保指导工作的科学性和高效化,提升教师对指导工作的认可度与参与积极性。通过引进高端技能人才带徒传技、组织跨校交流友谊赛、培养技能大师、培养青年技能名师、指导教师团队建设等做法,激励优秀教师组织项目团队,加强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
6.平台检验
学生竞赛机制的最主要平台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它作为权威比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法改革的助推器。但因赛项、参赛名额有限,能参与的学生范围较窄,因此需要引进多种比赛平台,包括创新创业大赛、行业、企业比赛、跨校交流友谊赛、校级技能比武等,提高学生技能比赛参与度,操练比赛技能。
7.机制管理
“课赛融通”应建立院(系)级、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四级”竞赛长效机制,打通“人人参加校赛、骨干参加省赛、英才参加国赛”分层进阶、梯度递进的通道,坚持普惠性与竞争性相协调,实现“人人参与竞赛、人人提高技能”。建立“教务处——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加强专业教研室的主体责任。加强竞赛管理部门的组织保障,推动竞赛成果融入教学内容的制度保障,配备适应比赛的教学软硬件的条件保障,指导教师评优评先、评职称及奖励的绩效考核保障,以及对参赛学生获得荣誉、奖励的双重保障等。
8.文化氛围
在“课赛融合”实践中,从文化上寻找激励师生自觉参与竞赛的突破口。挖掘符合当地特色、校史校情的思政元素,大力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牢牢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师生交流座谈、树立先进榜样、培养良好习惯、激发参赛自豪感等,引导学生不怕吃苦、精进技艺、全面发展,营造崇尚技能、重视技能人才的校园风气。
9.总结提高
总结竞赛经验是“课赛融合”非常重要的一环。每次完成省级、国家职业技能大赛,学校应及时组织召开全校总结大会和分赛项总结活动,通过师生座谈、分享竞赛心得、研究竞赛标准及规范、整理竞赛方案及过程性材料等,实现赛项成果的普惠和转化。从知识点、技能点、职业素养等方面查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知识理论体系,加强实践教学体系。
“课赛融合”能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以大局为先的团队协作意识,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和育人能力,同时推进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只有将技能比赛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技能竞赛作为常态化、长期性教学环节来开展,师生才能自觉主动参与其中,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以赛促改”的良性竞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