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小麦新品种宛1390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2-02-28李金秀李金榜石利朝
李金秀 王 震 张 彬 李金榜 石利朝
(南阳市农业科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8)
河南是小麦生产大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河南小麦生产对保障全国粮食供需平衡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1]。 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小麦面积和总产位居河南首位, 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国家粮安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南阳小麦大面积均衡增产对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为突出小麦主产区的优势地位,增强农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最根本措施是采用新技术培育优质高效的小麦品种, 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利用,大幅度提高单产、稳定总产。 南阳地处黄淮冬麦区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交汇处,小麦生长具有分蘖时间长、 幼穗分化期长和灌浆期短的“两长一短”特点。 整个生育期降水量分布不均,多数年份冬春季干旱、 冬春冻害和后期干热风频繁发生;主要病害有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 根据南阳小麦生产状况、生态条件,确定了高产稳产、广适抗病的小麦育种目标。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2010 年南阳市农业科学院选用分蘖力强、 抗寒性好、综合抗病性好的中晚熟小麦品种周麦16 为母本,用丰产稳产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一致的弱春性早熟小麦品系06A05 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F1代混收,从F2代开始采用系谱法,通过“前期看长势、中期看抗(抗病、抗逆)性、后期看落黄、室内看籽粒”,结合田间观察和室内考种进行定向选择, 存优劣汰,2016 年育成稳定品系。 2016-2017 年度进行产量比较试验,定名为宛1390。 2017-2018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比较试验,2018-2019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区域试验,2019-2020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2021 年4 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10073)。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宛1390 属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22.0~229.8 d,平均比对照品种百农207 早熟0.7 d。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苗势壮,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 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抽穗早,耐倒春寒能力较好。 株高72.7~75.3 cm,株型较紧凑,抗倒性强。 旗叶上冲,穗下节短,穗层整齐,熟相好。 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亩穗数39.5 万穗,穗粒数 34.1 粒,千粒重 49.3 g。
2.2 品质表现
2018 年、2019 年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测定,宛1390 蛋白质含量(干基)15.4%、14.1%,容重 791 g/L、819 g/L,湿面筋含量32.4%、28.8%,吸水量 52.9%、58.1%,形成时间 2.7 min、3.5 min,稳定时间 2.6 min、3.8 min,弱化度 149 F.U.、122 F.U.,拉伸面积 35 cm2、46 cm2,恒定变形拉伸阻力 126 E.U.、217 E.U.,延伸性 165 mm、136 mm,出粉率 70.3%、68.6%, 最大拉伸阻力 148 E.U.、246 E.U.。2018 年品质指标达到中筋小麦标准。
2.3 抗病鉴定
该品种综合抗病性较好,叶锈病、条锈病发生较轻。 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高抗叶锈病,中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和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3 产量表现
2016-2017 年度在南阳市农业科学院自行组织的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505.0 kg,比对照周麦18 增产4.44%,居参试品种的第1 位;2017-2018 年度参加河南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验联合体比较试验,平均亩产443.3 kg,比对照周麦18 增产7.8%,14 点汇总,增产点率85.7%,居33个参试品种的第2位。 2018-2019 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试验联合体冬水组区域试验,14 点汇总,增产点率85.7%,平均亩产569.8 kg,比对照品种百农207 增产5.9%;2019-2020 年度续试,14 点汇总,增产点率100.0%,平均亩产528.7 kg,比对照品种百农207 增产7.3%。 2019-2020 年度参加生产试验,14 点汇总, 增产点率100.0%, 平均亩产514.4 kg,比对照品种百农207 增产7.6%。
4 栽培技术要点
该品种适宜在河南省中高肥水地种植, 栽培技术要点突出水肥管理。
4.1 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按照“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播种必须耙实”的要求,提倡大型机械深耕25 cm 以上,不漏耕,耕后一般要机耙2~3 遍,并做到随犁随耙,除净根茬,粉碎坷拉,达到上虚下实,地表平整。 旋耕播种麦田要旋耕2 遍,深度15 cm 左右,并要耙实。 连续旋耕2~3 年的麦田必须深耕 1 次,耕深 25 cm 以上,以打破犁底层。
4.2 培肥地力,精准施肥
在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依据“总量控制、限氮稳磷增钾、补锌硫配微肥”的原则,进行测土配方平衡精准施肥,一般亩纯氮(N)12~13 kg、磷(P2O5)6~7 kg、 钾 (K2O)7~8 kg、 硫酸锌 (ZnSO4)1~2 kg。除氮肥外其他肥料全部作基肥施用,氮肥基肥、追肥比例提高到5∶5,这是因为高产麦田适当降低氮肥基肥比例,增加追氮比例,对优化群体结构、增加粒数和粒重、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统一[2]。 正常生长麦田拔节期追肥,弱苗提前到返青起身期。
4.3 足墒播种,一播全苗
播种前遇旱、 土壤墒情不足时要及时浇灌底墒水或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 浇蒙头水的麦田待表墒适宜时及时耧划破土,辅助出苗。 要按照“宁可适当晚播几天,也不能种欠墒麦”的原则,确保一播全苗。播后采用小麦专用镇压器进行镇压, 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耐寒能力。
4.4 适期适量,规范播种
小麦适期播种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培育壮苗[3],形成健壮的大分蘖和发达的根系,制造和积累较多的养分,增强抗逆性,为提高成穗率、培育壮秆大穗奠定基础。 近几年由于暖冬气候影响,冬小麦播种期应适当推迟。 宛1390 在10 月中下旬至11 月中上旬播种均可,最适播种期为10 月15~20 日。 适宜播量有利于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 缓解个体和群体的矛盾,促进产量三要素的协调发展,宛1390 每亩适宜播量 7.5~9.0 kg,基本苗 15 万~18 万,如延期播种可适当加大播量。 采用精播耧或播种机等行距或宽窄行种植。 播种深度以3~5 cm 为宜,并做到深浅一致,落籽均匀,不漏播、不重播,防止缺苗断垄。
4.5 加强冬春肥水运筹
河南省水资源缺乏,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冬春干旱发生频率高、危害大,宛1390 喜水肥,如遇冬、春干旱,应做好水肥运筹,促进大蘖发育,提高成穗率,增加籽粒产量。
4.5.1 科学浇好冬水 对秸秆还田、 旋耕播种的麦田必须进行冬灌,以踏实土壤,促进小麦盘根和大蘖发育。 冬灌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为3℃左右时进行,在封冻前完成,浇后及时划锄松土,对于晚播弱苗和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一般不进行冬灌。
4.5.2 及时做好拔节期水肥管理 拔节期是小麦需水需肥的关键时期, 此期重施水肥对促进小麦分蘖和增加穗粒数十分有效[4]。 积极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在小麦拔节中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8~10 kg,促穗花平衡发育,培育壮秆大穗。 对于晚播弱苗,追肥浇水分2 次进行, 第1 次在返青起身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8 kg 左右, 第2 次在拔节后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5 kg 左右。
4.5.3 适时浇好灌浆水 在小麦抽穗期或灌浆初期遇旱及时浇水, 之后一般不再浇水, 尤其不能浇麦黄水。
4.6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南阳是多种病虫草害的重发区, 但由于监测和防治不及时,“重治轻防、重治虫轻治病”,一些农户只有看到病虫害发生严重时,才进行防治,致使防效大大降低,从而给小麦生产造成较大损失。
4.6.1 冬前化除 冬前重点搞好化学除草, 冬前化除具有较多优点。 首先,此时杂草草龄小、不耐药,尚未对养分造成争夺, 尽早除草可确保养分集中供应麦苗,有利于培育壮苗;其次,冬前杂草出土量占到了总出土量的90%左右,此时除草便于除草彻底;再次,对于一些难防治的杂草,开展冬前化除可提高防效。 冬前化除一般在麦苗4 叶期、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10℃时防治,冬前未化除的田块春季返青期要抓紧进行化学除草。 对于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麦田,选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和精恶唑禾草灵等按一定比例混配使用。 选用雾化性能好的喷杆喷雾机施药,避免重喷漏喷,严防周边作物或后茬作物发生药害。
4.6.2 病虫害防治 小麦病虫害防治应以条锈病、赤霉病、叶锈病、黄花叶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麦蚜、麦蜘蛛为重点,加强监测预报,适期用药,精准防控。对小麦红蜘蛛和蚜虫, 当小麦单行1 m 有600 头红蜘蛛时可用1.8%阿维菌素5 000 倍液喷雾防治,当百株蚜虫量超过500 头时可用20%吡虫啉2 500 倍液喷雾防治。 对小麦黄花叶病,可在春季发病初期,追施氮肥,并喷施磷酸二氢钾、生长调节剂等,减轻病害症状,恢复长势,减少产量损失;对小麦条锈病要加大监测力度,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延缓病害扩展蔓延,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药剂用量严格按照产品推荐剂量; 对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等土传真菌病害,在病株率达15%时用戊唑醇进行喷雾防治;赤霉病要在小麦齐穗期主动预防,推荐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及其复配制剂。 小麦灌浆期做好“一喷三防”,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芸苔素内酯、微肥、尿素或磷酸二氢钾溶液,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
4.7 适时收获
腊熟末期至完熟初期,籽粒含水量18%以下,呈现品种固有色泽时,适时收获,晾晒入库。 若收获期有降雨过程,应适时抢收,及时晾晒,防止籽粒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