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家国情怀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2-02-28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华民族

陈 彬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号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强调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重要性,坚持爱家和爱国两者相统一,就一定能汇聚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不仅仅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深深鼓舞14亿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奋进新时代。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身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培育家国情怀有助于汲取民族复兴历程中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操,能够自觉投身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挥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作用,旨在让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方法论,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从反封建反侵略、探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和及时跟进掌握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时事以及国家形势与政策[1]。高校思政课在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注重培育家国情怀不仅有利于向大学生传达爱国情,弘扬强国志,激励报国行,而且有助于新时代高校回答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的时代命题。

一、关于家国情怀

(一)家国情怀的概念

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始终流淌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隶属于爱国主义范畴,同时具备独特的精神内核,是指一个人对家庭的依恋,对人民的使命,对国家的认同,体现的是心理层面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

纵观不同历史阶段,家国情怀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诠释,即便内涵不断得到发展升华,唯一不变的是始终坚持以爱国爱家、家国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价值取向[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家国情怀是无数仁人志士与外来侵略势力英勇抗战的满腔热血,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进行顽强的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家国情怀是一批又一批的先进人物发奋图强改变一穷二白的中国现状进行的艰辛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家国情怀是许多改革先锋打破固有思维模式,敢为人先,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勇毅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后,家国情怀则是表现为对祖国大地的深情大爱,对中国共产党的绝对信任和拥护,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殷切期盼。

(二)家国情怀的育人意蕴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已开启,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国内国外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最广泛地动员社会一切积极力量参与其中。新时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富有朝气,是助力国家不断发展和强大的未来力量,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3]。

1.家国情怀凝聚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自古以来,家国天下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核含义。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是区别于外来文化的鲜明特征,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能引导大学生在比较借鉴中提高文化识别力、判断力,增强文化自信。无论是 “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 ,还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还是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均鲜明地概述了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次的逻辑关系,强调四者是有机的统一整体,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是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早已深深融入到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不断沉积升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内化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的不竭动力[4]。

2.家国情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上而下地从国家、社会到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从逻辑起点来看,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具体来看,对个人而言,首先就要做到 “爱国”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意识形态仍然存在偏差,某些西方国家凭借其意识形态话语的既有霸权地位,不断逼近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攻势,一些错误的思潮涌现在各个领域,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遇到了不小的冲击。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中、多元的文化碰撞中必须坚定正确政治立场,树立的正确价值观念,积极传递中国力量,传播中国声音,传承中国自信,努力建构 “中国话语体系” ,自觉承担起家国责任的担当[5]。

3.家国情怀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家国之情是共产党人最初始最朴素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坚持以民为本始终是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执政理念,无论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强大责任担当、还是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我的祖国和人民” 、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的人民情怀都一步一步推动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将继续带领和团结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新时代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强调国家、民族、个人三者的紧密关系。其中人民幸福是家国情怀的表现形式之一,体现的正是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作为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中流砥柱力量,党和国家一直寄予殷切期待,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青年大学生接过接力棒,接续为中国梦的实现拼搏奋斗。加强对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的教育有助于为实现 “中国梦” 奠定坚实基础和凝聚充实力量,自觉将 “个人梦” 融入到 “国家梦” ,坚信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互相镶嵌、不可分割,有助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时代新人。

4.家国情怀赋予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劲力量

厚植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当前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家国天下为重,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理想信念,强化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意识显得更加迫切,将大学生塑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当前高等教育的趋向目标。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其中, “德” 是第一位的,要引导大学生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而 “德” 的首要内涵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培育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小家与大国的关系,树立大学生的集体意识、爱国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激发青年大学生奉献向心力、思想凝聚力、价值创造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激发对家国的情感认同和行动担当。进入新时代后,青年大学生能够自觉投身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质上也正是家国情怀的现实价值体现,是将精神力量转化为行动自觉的生动写照。如此看来,家国情怀是促使国家发展壮大和繁荣富强的情怀支撑,也是推动社会前进发展的强劲力量。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家国情怀的现实价值

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中成长,对国家有一种天然的爱,祖国是他们自然认同的家园,国家拥有不言而喻的族群合法性。不过,就业困难、房价的飙升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一部分人选择躺平作为一种新的人生姿态,出现了 “自我是自我,国家是国家” “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对个人命运失去希望” 的心理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家国情怀弱化、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实问题,这恰恰与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大相径庭。

办好思政课始终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遵循,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家国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要让家国情怀也能从 “进教材” 到 “进课堂” ,最终达到 “进头脑” 的效果。从培养目标来看,培育家国情怀和上好思政课都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加深对祖国的情感,提升对中华民族的自信与底气,最终达到使学生获得行动自觉的目的,这样看来二者是高度契合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虽然在改革创新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师素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传统习惯和水平的痕迹,无形中削弱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的功能。因此,基于以上现实情况,高校思政课应更重视做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工作,对于培育国家和社会所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是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内生资源

“家国情怀” 蕴含着丰厚的育人元素,如中华民族儿女的中国梦,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共同体意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新时代主人翁意识等等。立足当今,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正是集中体现在14亿中华儿女的 “家国情怀” 。高校思政课所培养的人才就是为党和国家事业所服务的,所以必须不断与时俱进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因此, “家国情怀” 是高校课程育人极其可贵的教学资源,可以推动高校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守正创新。高校思政课要自觉融入家国情怀的培育,深入挖掘这种内生资源,有助于不断丰富创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7],用 “家国情怀” 的文化力量去感染、引导青年大学生,从而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要求。

(二)是打造高校思政 “金课” 的重要手段

学校思政课除了坚持思想性和理论性相统一,体现出亲和力和针对性也同样重要,而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了家国情怀的培育正是契合这个要求。在传统的观念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多是晦涩的、枯燥的、过于理论化、抽象化,而家国情怀主要可通过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为载体,以讲故事的方式较为通俗易懂的、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通过故事教学法,不仅能增强课堂的故事性、情感性,提升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家国情怀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应找准家国情怀与思政课融合的切入点,不但能打破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还可以扭转学生对思政课固有的看法,真正让他们从心底里喜欢和期盼思政课。因此,把家国情怀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既能体现 “思想性和理论性” ,又能提升 “亲和力和感染力” ,有助于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质增效,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 “金课” 。

(三)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

进入新时代阶段,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系列问题是新时代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新时代高校要充分结合国家和社会所需,培养可靠可信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 “立德树人” 目标, “立德” 最根本来源是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德” 是核心, “德” 最首要的内涵就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优质资源,通过思政课教学润物细无声的培育和引导,当青年大学生真正能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达成了,因此,高校思政课培育家国情怀有助于大力推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落实。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家国情怀培育的实施路径

(一)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内容转化

“家国情怀” 是时代不断发展的精神产物,思政课 “家国情怀” 教学要善于从革命与建设历史中启发 “家国情怀” 。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熔融合一,是古人的宏愿,结合当前 “四史” 的学习,有效整合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历史资源从而转化为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名人事迹进行学习和研究,比如,当前要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青年大学生科学认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比如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来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中诞生千千万万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前途共存亡的革命先驱们,他们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奋斗抛头颅洒热血,展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他们坚持用传统的家国情怀启迪民智,衍生新思想、开辟新道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思政课 “家国情怀” 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或者是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 “四个伟大成就” 结合四个历史阶段革命历程的教学中,可以将杰出历史人物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四个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深入学习,将 “家国情怀” 的时代精神与价值精髓进入大学生头脑,唤醒大学生的家国意识,提升对 “家国情怀” 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与此同时,思政课 “家国情怀” 教学也要立足现实,发掘与当代大学生相贴近的典型个人,选取一些时代楷模及其事迹作为教育内容,尤其是与当代大学生相关联的人物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如大学生的同龄人物、同城人物、典型教师、校友和同学等,这些人物和事迹都是宝贵的隐性教育资源,再比如抗击疫情的真实写照,在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隐性教育中可重点注入[8]。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清国际国内的形势,比如,就 “形势与政策” 课程来说,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大时事热点、重点形势展开教学,及时将国内外热点事件和变化态势融入课堂,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先进典型人物,以视频分享、课后查阅资料等多种形式传播社会正能量,跟进热点,采用专题式方式系统宣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要内容,让形势与政策课走在时代前沿、走进学生心坎,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奋进力量,进而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理论实践相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按照习总书记对思政课 “八个统一” 的具体要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家国情怀最首要的的必须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师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课堂要始终抓牢价值属性这一根本,深入浅出地讲透马克思主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架构,可采取案例式、比较式、体验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共产党为什么行,马列主义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好等问题,要用知识和真理教育学生,用科学和理论说服学生,用身边的案例感动学生[9],着力选取学生关注度高、时效性高的案例进行讨论研究,坚持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借助新媒体技术,宣传解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家国情怀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促进理论和实际相融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党的创新思想真正植入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还要立足实际,多联系现实生活、贴近生活,要不断创新实践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习成效。组织青年大学生到周边红色遗迹等实地参观实践,通过实地观摩、社会调研、理论宣讲,助力乡村振兴等方式实现从感性接受到理性认同的跨越。高校思政课把无形的家国情怀附着在最新的社会实践中,用最鲜活的、最新颖的、最正能量的事例来诠释家国情怀,更能够激起青年大学生的共鸣,更有利于在大学生心灵深处深深镌刻家国情怀的痕迹[10]。

(三)巧用地方文化,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保留着极其丰厚的优秀文化遗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样的地方性文化类型,在不同的区域都具有其特殊的文化积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善用地方红色文化这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除了既定的统一的教材外,应结合高校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有效利用高校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等一线素材,挖掘文化资源背后蕴藏的优秀品格和时代精神,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历史,理解地方文化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编写地方文化系列读本作为辅助教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选修课,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以调研红色文化、重走历史革命圣地、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为主题的社会实践等,通过引入地方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将家乡的发展和祖国的强大结合起来,产生共振反应,从浓厚的地方文化中汲取前进力量,厚植家国情怀,有效地将当地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育人优势,形成鲜明的办学育人特色。

家国情怀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明确的现实指向、宽广的世界视野,弘扬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意义深远。当前,我国处于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重道远,新时代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要坚持将家国情怀培育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培育家国情怀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探索思政课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方向、理论思想、制度模式的理性认同,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紧密相连、将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相连,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储备源源不断的建设力量。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家国情怀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