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陶瓷艺术装饰色彩特征

2022-02-28李倩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陶瓷装饰色彩

李倩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文化与艺术系,山西太原 030036)

中国陶瓷的艺术发展对历史文化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不同陶瓷艺术装饰色彩的基本特征不尽相同。通过对各类装饰色彩的深入了解,探析其背后工艺特点及应用背景,可以使中国陶瓷艺术能更好地从装饰色彩的视角展现更多元化历史文化发展,为后续阶段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创新等做好研究铺垫。

一、中国陶瓷艺术发展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最早起源于商代,该时期陶瓷主要是以原始青瓷为主。因此,该阶段中国陶瓷装饰色彩相对单一,大部分以褐色、白色及灰色为主。进入汉代末期,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由于陶瓷制作工艺有所改变,汉代末期陶瓷颗粒精细度相对较高,胎质较为坚硬。此时中国陶瓷艺术装饰色彩更多地向黄色、红色及黑色拓展。隋唐时期迎来我国陶瓷艺术发展首个高峰期,该阶段陶瓷烧制温度最高可达1200℃以上。陶瓷白度则达到70%。为后续阶段釉下彩及釉上彩瓷器的发展夯实基础,同时,也进一步丰富陶瓷装饰色彩。宋代,中国陶瓷艺术发展进入新纪元,汝窑、官窑等陶瓷闻名海内外。[1]与此同时,磁州窑、龙泉窑及耀州窑的崛起,使该阶段中国陶瓷艺术的装饰色彩逐渐向青色、白色、蓝色及紫色过渡。进一步提升我国陶瓷艺术丰富性。明代及清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传承宋代制陶工艺的基本理念,在色彩方面,具有民族特色的素三彩、五彩等逐步占据陶瓷市场主流地位。粉彩及珐琅彩在这一阶段也得到发展延伸,充分形成中国陶瓷艺术多元化发展体系。

二、中国陶瓷艺术装饰的主要色彩元素

(一)青花黄与斗彩蓝

不同颜色元素所表达艺术内涵各不相同。黄色在陶瓷艺术装饰方面的应用较为普遍。主要元素构成包括鸡油黄、娇黄、鱼子黄、蜜蜡黄及姜汁黄等多种颜色。各个历史时期对于黄色在陶瓷艺术方面的的运用,也具有不同的艺术解读及政治需求。蓝色常见于隋代末期至宋代中期的陶瓷。明代与清代陶瓷对于蓝色的应用也较为普遍。蓝色元素构成涵盖宝石蓝、天蓝、洒蓝及有雾蓝等多种色彩。由于不同元素的制作工艺有所不同,蓝色表达的艺术理念较为丰富,在充分满足民间艺术鉴赏需求的同时,也为皇室贵族进行专有的设计与定制,进一步丰富蓝色的艺术元素色彩构成。[2]

(二)变色青与粉彩红

青色由于色彩适用范围较为宽泛,具有良好聚光性,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中被广泛应用于陶瓷底色的填充。其中,青色的色彩元素囊括灰青、虾青、蛋青、影青、冬青、分清等多种元素。青色陶瓷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但可以解决陶瓷艺术设计中存在色彩兼容性不足问题,提升陶瓷设计的结构整体性。红色不仅是单一色彩概念,同时,也是中华历史传承的重要构成。红色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中应用起步较早,在各类陶瓷设计及制作中均有运用。其主要元素有粉红、朱红、胭脂红、宝石红、郎窑红、珊瑚红、海棠红、鲜红、肉红及大红等多个种类。由于红色具有一定文化底蕴色彩,使其艺术表达泛用性更强,在唐代、宋代及明代陶瓷的设计与制作方面,红色被广泛应用于对宗教、政治及军事等各类艺术形象的塑造。陶瓷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势必对红色的运用有所青睐。

(三)古彩白与新彩黑

白色的艺术元素构成包含甜白、鱼肚白、青白、月白等多个类别。由于我国商代晚期及汉代初期制陶工艺单一,白色是汉代前我国陶瓷艺术设计与制作的主色调。随着后续阶段中国陶瓷制作工艺的进一步升级,白色主要从陶瓷主色调变为底色,成为衬托各类不同色彩元素的原色。白色在现代陶瓷制作方面仍然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可知,白色对于陶瓷外观艺术的影响极其重要。黑色在陶瓷制作及设计方面并不常见,其色彩元素主要包括墨彩、乌金黑及黑彩等元素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黑色具有天然排斥,使黑色在陶瓷制作及设计方面应用并不普遍,其表达的艺术内涵也相对单一。但在部分特殊意义的陶瓷制品方面,黑色的色彩元素得到进一步拓展,使其形成中国陶瓷艺术装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四)雕瓷紫

陶瓷的紫色底色烧制及色彩调和难度相对较高,导致紫色在中国陶瓷艺术早期发展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虽然宋代制陶工艺的蓬勃发展,丰富了紫色的元素构成,但同样由于文化表达属性较为单一及公众对紫色缺乏文化认同感,其未能衍生出更为丰富的色彩元素。紫色的色彩元素构成包括猪肝紫、玫瑰紫及茄皮紫等。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基础的装饰色彩元素构成无法表达各类不同艺术思想及文化理念。因此,在基础色彩元素之上,部分地区制陶工艺的发展衍生出各类更为丰富的装饰色彩。其中以炉钩釉的高粱红、松石绿及茶叶沫釉的象茶叶色最具有艺术代表性。同时,也进一步突出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创造力。

三、中国陶瓷艺术装饰色彩的基本特征

(一)文化特征

中国陶瓷艺术色彩文化特征尤为突出,其艺术内涵涉及多个领域。例如,陶瓷艺术中较为常见的朱红,在陶瓷中又称中国红。古代统治者对于朱红具有偏爱,皇帝御批、皇室建筑装饰、官宦府邸的挺柱与顶梁,均采用朱红作为外观装饰。朱红之所以能承载文化特征,与其独立的文化属性息息相关。在古代诸多艺术创作与诗词作品中,朱红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代表中华文明发展的生生不息。诸如此类的色彩元素在中国陶瓷艺术的装饰色彩中比比皆是。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及文化传播导体,陶瓷艺术运用各类不同色彩元素,对于有效表达不同时代文化发展及文化理念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当代的历史文化研究及文化创新形成启示。

(二)历史特征

历史特征也是中国陶瓷艺术装饰色彩的重要特征之一。各类不同陶瓷艺术色彩元素的运用,在突出其文化特征的同时,也体现出制作工艺的发展。例如,铜红釉中郎窑红作为清代制陶工艺的重要体现,其工艺技术达到近现代制陶工艺的顶峰。郎窑红制作技法较为独特,在陶瓷制作方面核心工艺具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称。郎窑红的烧制对于环境及工艺具有严格要求,烧制过程中需要保持1300℃的高温环境,通过控制烧制强度调整色彩密度。清代康熙年间,制陶工艺则刚刚满足郎窑红的烧制需求,郎窑红实际体现了清代高超的制陶工艺。该阶段社会、文化、政治及科技发展水平的高速提升,为郎窑红的烧制提供基础支撑。因此,中国陶瓷艺术中不同装饰色彩的运用,代表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及历史发展水平,对于更好进行历史发展研究及历史文化探索提供了有利艺术条件。[3]

(三)艺术特征

中国陶瓷艺术色彩对艺术特征的体现较为明显。例如,元代较为常见的宝石蓝,则是体现中国陶瓷艺术色彩艺术特征的重要部分。宝石蓝又称霁蓝、祭蓝,最早烧制于元代。由于色彩元素较为突出,宝石蓝与祭红、甜白成为当代名贵专属陶瓷色彩。宝石蓝的应运而生,为我国陶瓷艺术创新开辟了新的路径。在我国西南及西北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也针对宝石蓝发展出部分仿色,并广泛运用于服饰、建筑设计等领域。明代及清代建筑壁画对于宝石蓝的仿色也有所应用。所以,在艺术发展创作方面,中国陶瓷艺术摆脱对单一文化概念及历史文化理念的输出,从艺术视角进行色彩调和及应用,也成为中国陶瓷艺术装饰色彩的主要特点,提升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审美水平,充分丰富中国陶瓷艺术发展体系。

(四)自然特征

基于自然环境及自然发展理念提取色彩元素,是中国陶瓷艺术装饰色彩的重要基础。其中,月白、鸡油黄、孔雀绿、玫瑰紫等,均是基于自然元素进行陶瓷艺术色彩应用。应该说,敬畏自然始终是中华文明发展核心基调,将具有自然概念及自然文化的色彩元素应用于陶瓷艺术装饰,可以更好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4]中国陶瓷艺术的色彩装饰最早是由灰色、褐色及白色等最基本色彩元素构成,自然对于制陶工艺发展馈赠,激发古代工匠强大的艺术创作力,使中国陶瓷艺术发展打破空间条件及时间条件的局限性。时至今日,部分具有独特色彩底蕴的陶瓷艺术作品,仍然能为我国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政治、技术及自然发展的解读提供窗口。因而,中国陶瓷艺术的色彩装饰,对于历史文化发展传承起到助推作用。

中国陶瓷艺术的装饰色彩种类繁多。不同色彩元素突出的文化、历史等特征各不相同。需要通过对各类色彩元素的充分汇总,有效对其形成发展、历史背景等进行挖掘,提升中国陶瓷艺术装饰色彩的艺术文化输出能力,强化中国陶瓷艺术装饰色彩的文化及历史包容性,为未来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及古代陶瓷文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陶瓷装饰色彩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DIY节日装饰家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