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资本下乡机制研究
2022-02-28位雪朱静毅
位雪,朱静毅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1201)
我国几十年的城镇化建设,在城镇化率逐步提高的同时,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出、土地荒芜、人口老龄化及资本短缺等一系列困境。面对农村发展困境,国家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因此,大量城市金融资本积极涌入农村,以各种形式参与三农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向规范化、现代化转型。然而引入金融资本是否能够真正助力乡村振兴,其实际机理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弊病等等问题需要进行深入探究。
一、金融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机理
(一)政府政策引导下的机会选择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引进金融资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金融资本的进入能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增加地方税收。另一方面能够减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阻碍,加快乡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1]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融资本的介入使得农户失去土地使用的主导权,取而代之的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合作组织所形成的新治理模式。二是乡村资源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具备现代化组织管理模式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形成。金融资本裹挟的各类资源推动企业、农户和政府形成一个共同利益体。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金融资本下乡为地方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打破原本的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基层管理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带来过度以利益为导向的农村治理机制。[2]
(二)资本逐利驱动下的投资行为
金融资本在做出下乡决策时会受到投资利润、市场风险及政策变动等因素的影响,这需要金融资本主体在下乡投资前做好充分研究论证,全面衡量利弊得失,作出最为合理的投资决策。通常采取的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寻找进入乡村的代理人或者介绍者,通常会极力争取到当地政府部门或村组织的帮助来降低交易成本。[3]同时,资本主体在利用乡村资源如土地等要素时,通常会在当地政府的允许下,金融资本以合法化身份参与农村资源的分配,而村委的说服及劝导能够打消村民与资本主体合作的疑虑。二是资本主体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直接跟农民进行谈判会降低效率且成本过高,通过村委跟农民谈判,将相关利益者协商结果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下来,避免在合作过程中出现违约,损害相关利益者的行为。[4]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国家已经连续18 年将“三农”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政府多年的持续投入并没有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出、农业逐渐凋零、农村基层治理弱化等问题。[5]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不能仅依靠政府的政策号召力,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作用。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运用土地资源,为村民争取利益。根据土地管理法,村集体拥有土地经营流转权利,充分利用其权利与金融资本进行合作谈判,争取更多的利益。二是借助金融资本下乡,改革农村发展模式,在双方共同需求下探究建立以土地利用为基础的利益合作机制是必然选择。三是整合内外部资源,集中力量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组织要紧抓国家政策、拥抱金融资本和发挥农地资源优势,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资本下乡的现实弊病
(一)乡村管理制度缺失与资本过度逐利
完善的乡村管理制度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金融资本下乡进入农地领域带有明显投机行为,根据当前的实践看,有部分金融资本参与农村土地流转,以低价获取大规模土地资源,待到土地升值后转手卖出获取高额利润。出现此类投机行为主要是由于乡村管理制度缺失,加上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而放松对金融资本下乡的监督管理。[6]另外,金融资本摆脱不了其逐利性的本质,部分资本主要是以乡村振兴建设为幌子,以套取国家的各种优惠补贴或完成圈地的目标,而金融资本恶性逐利能够实现主要是因为多数地方政府在执行优惠政策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以村委为主导的管理集体由于制度的缺失也无法限制资本进行圈地,因此亟须完善乡村管理制度和地方政府的监督管理能力,以消除金融资本的恶性逐利行为。
(二)政府职能管理不佳与资本运用效益低
当前由于地方政府管理水平有限或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金融资本在乡村的运用效率。地方政府出于对自身政绩的考量,在引进工商资本过程中存在盲目性,政府政策过度重视金融资本不可避免出现“重资本轻农户”的现象,使得本就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民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另外,政府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推动大规模农业产业化发展,这种短期性的政策推动无法形成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缺乏长效增长机制支撑,也无法保持发展的持续性,注重打造政绩样本,忽视后期的管理、监管和发展的持续性,未能真正发挥金融资本在农村实践运营中的最大效益。
(三)扶持政策落实难与下乡资本能力弱
政府扶持政策的落实情况会直接影响资本的运用效果,根据当前的情况看,第一,农村土地流转阻力重重,极大影响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主要体现在流转的土地缺乏连片性和规模化,难于适应金融资本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经营。第二,参与下乡的金融资本主体涉农技术和管理经验较为薄弱,推动农业农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不足。另外,进入农村进行投资经营层次较低,大多数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农产品加工、种养殖等领域,对农业机械化、农业数字化、农业信息服务等具有现代化发展层次的产业投资较少,因此,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不足。
三、推动乡村振兴与金融资本下乡有效融合的建议
(一)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防止资本恶性逐利
土地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资本与农民展开合作中,农民是弱势一方,这需要政府的公权力在其中发挥监管和平衡作用。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权衡各方利益,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和引导机制,引导金融资本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防止资本恶性逐利使得土地性质改变,最终让广大农民群体失去土地,转而成为资本投机炒作的工具。为了避免资本出现盲目性、自发性的恶性逐利行为,政府部门应以健全的制度环境推动金融资本在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严格审核金融资本下乡的各类环节和流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本下乡准入机制,强化资本参与过程的管控,严厉打击各种借助政策漏洞套取优惠和圈地的恶性逐利行为。
(二)健全融资扶持政策,构筑良好资本下乡环境
金融资本下乡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顺应当地政府的发展规划,科学合理选择适宜本地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的下乡路径和产业投资。要为金融下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综合性融资服务平台。在下乡渠道上,建立健全农地产权交易平台,以完善的交易管理机制和手段杜绝改变土地用途及违约失约等行为,在充分考虑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土地流转,并时刻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从制度层面构建审查备案金、违约惩戒机制,强化金融资本对土地流转、利用方式的审核和监管。在良种培育、智慧农业、冷链物流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努力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同时,地方政府要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渠道,通过在贷款、保险及担保等方面提供便利,为下乡资本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支持渠道。另外,以政府为引导,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金融资本下乡提供全方面的技术支撑,将资本与技术充分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顺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政府服务能力,提升资本下乡实施效果
金融资本下乡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要素。政府部门必须在服务资本下乡方面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推动下乡资本发挥出最佳实效。一是要扎实推进优惠政策的执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专门服务平台,解决下乡资本在土地流转、贷款担保、交通物流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二是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和下乡资本主体的优势领域,引导金融资本投资到农村发展短板、产业价值高及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形成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具备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区域性龙头企业。三是优化信息服务方式,提升信息服务的精准度。引导金融资本通过网络平台办理业务,提升农业农村地区的科技层次。
(四)明确农民主体地位,构建资本与农户双赢局面
金融资本下乡最大利益着眼点在于农村的土地资源,资本和农户双方在土地流转中通常存在诸多矛盾,有效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进而提升在谈判中的议价权。在引入金融资本的主动权上,要以组织化程度高的村组织为代表,在遵循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公开投标的方式引入资本,使得下乡的资本能够按照本地区的规则和发展规划进行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民的谈判地位,能有效减少资本为谋取利益侵占农民利益的行为。金融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建设是实现农业转型、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资本主体的经营管理要与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相结合,推动乡村地区提升法治观念、契约精神。改变原本资本与农民相互博弈格局,重塑新型合作形式,构建有利于双方的利益共同体机制,使得下乡资本既能够获得预期的利益,又能够真正助力“三农”改变落后面貌,形成以农民为主体、资本与农户实现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层面的重大发展战略,必将会影响我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格局,而农村正是我国发展最为薄弱的地区。在农村缺乏资本、技术和人才的困境下,推动金融资本下乡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在监督管理机制、扶持政策及服务能力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升村集体的组织化程度来强化农民的主体地位,进而实现金融资本与农村资源有效融合,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农民及村集体在乡村振兴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