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州高新区文化特色与传承发展

2022-02-28徐虹霞

鄂州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苏州高新区太湖运河

徐虹霞

(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 214000)

一、苏州高新区文化特色

苏州高新区地处苏州西部,东倚运河,西抵太湖,处于吴文化的腹地,蕴藏着极其丰厚文化。高低起伏的山地,秀美迷人的运河、石湖、太湖,造就了真山真水的千姿百态,“真山真水园中城”成为描述高新区的经典话语。运河文化历史悠久,兼具时代特色;阳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景观优美、历史底蕴深厚;太湖保持原生态面貌,生态环境良好;以浒墅关草席、东渚缂丝、玉石雕、镇湖刺绣等为代表的工艺文化,是高新区代表性文化符号。通过对苏州高新区文化的梳理与分类,结合苏州高新区文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需求,笔者认为:高新区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东部运河文化、中部山水文化和西部太湖文化。

(一)东部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唐宋以来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苏州位居江南运河的枢纽地带。高新区运河段位于苏州运河的西北顶端,是江南财富转输中原王朝、江南士人求学求仕的咽喉要道,对于中华文明的南北交融、苏州文化的枝繁叶茂,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此沉淀了众多的文化遗存,成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地段。

京杭运河苏州段,北起相城区望亭镇五七桥,南至江浙交界的油车墩,全长81.5 公里。其中,京杭运河高新区段总长度20.5 公里,两侧岸线总长27.9 公里。以京杭大运河为主轴,由北向南串联起浒墅关、枫桥、横塘等运河沿线资源[1],历史人文与运河景观融于一身,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1.三大节点

高新区运河段,依据其资源分布与文化特色,可分为三大节点。

浒墅关段:浒墅关境内有钞关关署、龙华寺、文昌阁、浒关蚕种厂、蚕桑专科学校、三里亭、十里亭、董公堤、浒关浮桥、关帝庙等文化遗存,还有兴贤桥、南津桥等古桥以及浒墅关运河码头、浒关基督教堂等历史建筑,夫差、康熙、冯梦龙、郑辟疆、费达生等历史名人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记。明清时期,浒墅关草席编织工艺享誉全国。

枫桥段:枫桥除了铁铃关、寒山寺、枫桥古镇等遗址外,还有枫桥、十里亭、鹭江渡等历史建筑,唐诗《枫桥夜泊》传诵至今。枫桥横跨枫江,紧依上塘河,是古驿道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因此成为船只南来北往的要冲所在。枫桥在明清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米豆市场,形成了米市文化,朝廷还在这里设了“枫斛”,作为官方统一的度量衡。枫桥既是商业重镇,还是“评弹之乡,丽调发源地”。

横塘段(含狮山街道):横塘为水路要冲,境内以上方山为骨,以石湖为目,遍布名胜古迹,历来是苏州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境内的越城遗址是研究苏州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吴越文化的重要遗迹,1956 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隋开皇十一年(591),苏州郡邑迁移建至横山东(横塘镇东南),新立城郭,横塘镇成为苏州城外的文化商业重镇[2]。古代很早就在此设置了驿站,称横塘驿,与浙江嘉兴的西水驿是目前全国仅有的两座保留下来的千年古驿站。此外还保留了亭子桥、彩云桥等古桥。

2.文化名片:钞关文化独树一帜

浒墅关历史悠久、交通发达,秦代设乡,元代设税关,明代设钞关,成为全国仅有的七大钞关之一。至今,浒墅关仍是大运河畔重要的交通重镇和经济重镇。在众多的文化遗存中,钞关文化独树一帜,浒墅关钞关文化的独特性,与浒墅关独特的港口地位密切相关。

中央行政直属机构。凌寿祺纂道光《浒墅关志》卷六《榷使》“明景泰元年,户部尚书金濂奏设钞关,监收船料钞。十一月,始立户部分司于苏州府长洲县浒墅镇,差主事一员(正六品以上)监事,一年更代。”[3]作为中央政府的财税来源,浒墅关由中央政府派大员直管,地位远高于江南地区其他乡镇。由于浒墅钞关“油水大,河水肥”,为防止官员贪腐,关官的任期一般都很短暂,主事每年更代,非常罕见。

明清浒墅钞关地盘多,权力大,在江南港口体系中独占鳌头。其辖区可概括为:三司:望亭巡检司、吴塔巡检司、木渎巡检司。内河八港:苏州:放生池港、蠡口港、木渎港;无锡:柏渎港、转水河港、大渲港;武进:下埠港;宜兴:乌溪港,这一范围覆盖了苏南重要的经济财税来源之地。沿海四港:嘉定县吴淞港,太仓州浏河港,常熟县白茆港,常熟县福山港。[4]四港分别为长江下游最重要的港口和江南地区通江入海最重要的港口,可以说整个江南港区为浒墅钞关统一管理,造就了浒墅关钞关文化在全国的稀缺性与江南地区的唯一性。

(二)中部山水文化

苏州高新区山清水秀、自然风光旖旎。高新区的山水文化资源与历史人文相互交融,极具文化底蕴,特别是与区内宗教、名人、民间信仰、传说、传统艺术等联系紧密。山水文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集聚度高,特色鲜明。

1.四大区块

(1)大阳山、大石山、树山

大阳山高338 米,是高新区最高峰,绵延20 余里,贯穿浒墅关、通安和东渚三镇境域,被誉为“吴之镇”、“吴地主山”。南部群山林立,北部地势相对平坦,区内水系丰富,形成“东河西湖、阳山镇中;群山南立、诸水相绕”的空间格局。阳山文化悠久,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最后被越兵追围而自刎在阳山,阳山周边的春秋古墓群达四处之多。佛教昌明,被誉为吴中普陀,文殊寺由东晋高僧支遁开创,有“悬空寺”之誉。其他还有摩崖石刻、名人遗踪等。

大石山为阳山北麓余脉,旧有观音阁、云泉庵等18 景,云泉庵由当地百姓自发重修并改名为云泉寺。大石山现存众多石刻,如明代吏部尚书王铎的“仙砰”、浒墅关关官钱天锡的“夕照岩”等。

树山生态村位于大阳山北麓,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温泉资源。二、梨花资源。每年3 月都举办树山梨花文化旅游节,以树山、梨花、温泉、美食、树山茶为主题,融合生态、休闲、健康、文化等元素。

(2)支硎山、寒山等

支硎山得名于东晋高僧支遁。支遁,字道林,世称林公、支公,别称支硎。东晋成帝咸和九年(334),支遁来此建立了支山寺(又称支硎庵),整日静坐,潜心禅学,提出“顿悟”主张,发扬“性空”思想,成为般若学的六大家之一。相传支遁喜放鹤养马,山中放鹤亭、白马涧等皆因支遁得名。支硎山上现有中峰寺、观音寺。

寒山岭界于支硎、天平两山之间。明万历二十八年(1594),高士赵宧光买山葬父于此,利用自然景观,叠石造园,凿山疏泉,筑室起屋,名“寒山别业”,携妻守孝,直到去世,葬在寒山岭旁。保存至今的寒山摩崖石刻主要有三类:一是赵宧光的题名刻石;二是乾隆帝的游览诗;三是文人墨客的墨迹。这些摩崖石刻是“寒山别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苏州市级文保单位。

(3)上方山、石湖

上方山在石湖西、吴山东北,上方山人文景观众多,吴越春秋遗迹,北宋楞伽寺、宝积寺、治平寺三座寺院,明代“吏部尚书”申时行墓,清代乾隆御道等。于1992 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石湖位于上方山东侧,由行春桥与越城桥相连。自古以来,石湖就有“吴中胜境”、“吴中奇观”之称。春秋时为吴国贵族游猎祀祝之地,相传范蠡从这里带西施泛舟入太湖;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顾野王归葬石湖边;南宋范成大退隐石湖,营造石湖别墅,作《四时田园杂兴》,石湖大名于天下。

(4)何山和狮山

何山原名鹤阜山,因仙鹤栖息而得名。南朝时,何求弃官隐居于山顶,其弟何点也追随至此,两兄弟死后葬于此,山亦改名何山,这里有何山道院。

狮子山,因形似卧狮得名,有“狮山十八景”之说。狮子山东南侧有索山,南侧有铃山,相传为狮子所玩的两个绣球。狮子山东麓发现西晋墓群、清赐怀远将军祝大椿墓。

2.文化名片:历史深厚“帝王苑囿”

苏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共有大小山体100 余座。其中,苏州高新区山体有49 座。这些山体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在苏州山水文化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如吴越春秋遗迹,东晋高僧支遁开创有“悬空寺”之誉的文殊寺,宋代范成大营造石湖别墅,明代高士赵宧光造以“千尺雪”出名的寒山别墅,明清摩崖石刻、清代乾隆御道等。

苏州高新区山水也是帝王巡游时的重要休闲游乐之地。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在约一百年之内分别六次南巡。苏州山河景色秀美、名胜古迹众多,是康乾南巡的重要目的地。根据康、乾二帝所赋南巡诗、所题匾联数量来看,二帝感兴趣的景观主要集中在高新区。尤其是乾隆帝,每次南巡都要到西部诸山游览,并赋诗、题额、赐联,支硎山、华山、千尺雪还设有行宫,留下了深刻的帝王印记。其中寒山在苏州众多景观之中最受乾隆帝喜爱,乾隆帝六下江南,六住寒山皇宫岭,六临法螺寺祈福。乾隆帝还曾在北京西苑等皇家园林内多次仿建寒山“千尺雪”景观。

(三)西部太湖文化

高新区拥有25 公里的太湖水岸线,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符合当代生态文明理念,后发优势明显。镇湖、东渚等地传统技艺和工艺美术积淀深厚,主要包括刺绣、缂丝、玉雕、红木家具、服饰等。

1.太湖生态

高新区太湖区域自然风光秀丽,水域芦苇荡漾,白鹭成群,野趣盎然,与突兀湖中的大小贡山岛构成了一幅和谐雅致的山水画卷。由于尚未完全开发,加之保护得力,保留有大片岸滩、湿地等类型多样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人工痕迹较少。太湖大堤内侧大量原生态河道和农田、散布于太湖沿岸的众多村落及长期沿袭的湖滨湿地生产生活方式,体现江南水乡独有的田园风情,其文化渊源可追溯至良渚文化。

镇湖地处高新区最西部,是伸入太湖中的一个半岛,南、北、西三面环太湖,环太湖沿线周长20.86 公里。镇湖水网密布、物产富饶,早在唐代就是苏州水稻高产地区之一。2014 年,镇湖被评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镇湖的太湖生态资源有国家级湿地公园——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苏州最大的生态农场——西京湾生态农场等。

2.文化名片:传统工艺巧夺天工

苏州高新区是典型的传统手工艺之乡,历史久远、种类众多。刺绣是镇湖的优势产业。镇湖刺绣以吴文化为底蕴,以染色纯桑蚕丝为绣线,呈现江南水乡细腻绵长的人文内涵。镇湖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人才济济,年轻刺绣工匠人才辈出。其中,姚建萍、姚惠芬等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

缂丝是东渚的文化品牌。高级工艺美术师吴文康一直致力于缂丝的研究,在保持传统特色基础上,推陈出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高新区玉雕业繁盛。历史上明代极负盛名的治玉高手陆子冈自幼在横塘玉器作坊学艺,他的玉雕作品被称为旷世珍品。当代东渚玉雕大师俞挺玉雕工艺技法炉火纯青,曾获得“天工奖”金奖。

此外,仿明清家具及雕件、仿古青铜器、香山古建、檀香宫扇和织绣类服饰等传统工艺也蜚声海内外。

二、苏州高新区文化特色传承发展

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水准,来自人们不断进化的文化意识。城市不仅有体有形还有神有韵,具有无形的一面。文化特色拥有超越具像之外的意境之美。[5]苏州高新区的文化资源汇集为东、中、西三大文化资源密集带,形成运河、山水和太湖三大特色文化。如何传承发展苏州高新区文化特色,推动地区文化建设?

(一)运用现代技术,打造运河名片

丰富运河旅游宣传方式。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钞关文化、关席文化、蚕桑文化等,提高大众对于高新区运河文化的认知度,扩大运河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开发运河文化旅游专线。保护并修复运河沿岸重要历史遗迹,如浒墅关城墙、明清关署、蚕桑遗址、文昌阁等历史景点,将运河浒墅关段、枫桥段、横塘段众多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有机串联起来,打造运河文化风光带,开发旅游专线,为市民亲近运河、了解运河文化提供途径。

打造运河文化沉浸体验。高新区运河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建设智慧景区,重现浒墅关运河畔经典场景,激活独具特色的活码头文化、钞关文化、市肆文化、古驿道文化,让游客沉浸式体验运河古今,传承独特的江南运河文化。

(二)统筹整合发展,彰显历史底蕴

挖掘内涵,提升历史底蕴。阳山被誉为“吴之镇”,既要加强阳山的生态建设,打造“城市型森林公园”,满足市民亲近自然的需求,又要挖掘凤凰寺、兰风寺、文殊寺、白龙庙遗址、阳山摩崖石刻、名人遗踪等遗迹的文化底蕴,将大阳山打造成囊括自然山水、宗教文化、隐逸文化、名人文化于一身的历史文化胜地。

联合发展,开展主题旅游。支硎山、寒山是苏州西部众多名山的枢纽点,与天平山前后相连,与白马涧、龙池左右相邻,与狮子山、虎丘山遥呼相望。将支硎山、寒山作为谋求西部山区发展的关键点,可通过御道将高新区西部诸多名山连接成为一个完整的景区,开展主题文化旅游,如石缝里的文化瑰宝——摩崖石刻之旅;探寻世外桃源——文人墨客堂墅之旅;虔诚信仰——寺庙庵堂之旅,振兴西部名山旅游。

塑造品牌,打造文化符号。苏州高新区西部诸座名山是康乾南巡的主要目的地,尤其是乾隆帝,每次南巡都来此游览,并赋诗、题额、赐联,留下深刻的帝王印记。高新区可以联络各方力量,以“帝王苑囿”为主要特色,共同打造西部山区旅游品牌。

(三)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工匠精神

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太湖文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升太湖水质,提高人民生态环境的幸福指数。并以太湖湿地公园等太湖沿岸景区为载体,设立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的展示与体验区,让游客了解农耕文化、渔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感受劳动乐趣。

聚焦科技创新,赋能传统工艺。技术创新,利用网络平台,组建“非遗工艺直播间”,让传统手艺“看得见”,工艺大师现场教学,邀请游客、网民参与制作简单的工艺产品,增加与游客、网民的互动,既宣传传统工艺,也提高经济效益。产业升级,深度开发文化产品,让传统工艺回归生活,打造优质文创产品。除了艺术品创作之外,加强与现代服装、家居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方式融合,推动非遗苏绣、缂丝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培养非遗人才,弘扬工匠精神。非遗工艺长盛不衰,人才培养是关键。组织非遗作品展览、刺绣、缂丝等学术研讨会,传播苏绣等非遗技艺和文化,激发年轻人的兴趣。探索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通过开展选修课、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以及联合培养等方式,为能工巧匠传承技能搭平台,培育更多非遗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猜你喜欢

苏州高新区太湖运河
统编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拓展阅读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苏州高新区:加速驶向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两千亿级”新蓝海
如泰运河谣
苏州高新区人民医院新建主楼幕墙工程讲解
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