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为”方针引领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论析

2022-02-28刘天森王佳遇邢新朋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方针研究生红色

刘天森 王佳遇 邢新朋

(1.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南京 210023;3.海南大学旅游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4.江南大学商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生教育应坚持“四为”方针,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立足研究生教育工作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红色精神应成为引领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动力与新元素。对此,面向“四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研究生思政能力培养将推动更多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促进研究型人才理论知识拓展、思政意识强化、实践技能提升等多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红色精神之于青年人才价值观塑造发展困境

当前阶段,多元价值观弱化了红色精神对青年人才价值共识的影响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全球化引发的外域价值观及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内生价值观形成了交叉共融,使得深入推进青年人才理解红色精神的过程容易产生认知偏颇,甚至极端思想,这扭曲了红色精神倡导的爱国情怀核心思想。同时,部分公共媒体所形成的社会环境舆论也冲击了红色精神的本质内涵。[1]例如,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文化的传播对红色精神所倡导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顽强拼搏等品质形成了巨大冲击,淡化了个体对于崇高理想和道德修养的追求。由此研判,面向红色精神传承的课程思政建设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面临挑战,特别是如何系统地将红色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仍是一项需要探索的议题。此外,部分高校教育导向性的欠缺也削弱了红色精神的塑造力[2]。高校承担着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新时代人才及传播优秀文化的职能,然而现实情况下,部分高校教师对红色精神的理解程度不够深刻扎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较为淡薄,且缺乏引导学习、自觉学习与践行红色精神的能力与觉悟,进而难以对学生的精神建设产生积极推进作用[3]。此外,即使部分教师已具备较扎实的红色精神理论基础,但尚未有效做到将红色精神与学生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技能相融通,且在红色精神传播过程中偏重纯理论讲授或说服教育,缺乏实践指引。其一,部分高校在红色精神育人方法设计层面较为单一,更多关注理论传授而较少开展实践创新。然而,“四为”方针高度重视“契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素养训练”,要求课程设置及教学手段均要适应时代发展特征,并强调将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结合[4]。其二,部分高校参与红色精神传承的主体仍集中于思政课教师及辅导员范畴,缺乏对全体教师参与积极性的动员,更没有将其纳入“四为”方针融通培养体系中,且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5]。同时,专业教师的红色精神素养也有待提升,特别是需要加强对红色精神融入专业实践的理解能力。其三,我国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且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6]。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高校普遍限于开发和利用所在地区及邻近省市的红色文化资源,而难以全面获取全国范围内的优秀资源,导致红色文化育人视野较局限,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

二、“四为”方针引领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

进程中的决定性环节。面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研究型人才,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政教育培养标准,并探索影响思政教育成效的关键成功因素。对此,需识别“四为”方针引领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决定性环节,并通过田野调查等大样本数据分析方式予以验证,为塑造目标路径提供数据及实证层面的事实依据。

(三)辨析不同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实践案例的发展情境。基于不同类别高校开展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现实经验,如何在多元化教育体系情境下整合“四为”方针的引领模式,并识别不同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案例中的情境因素,是提升研究生队伍思政意识的重要实践形式。据此,辨析不同类别高校(例如国防特色类高校、交通运输特色类高校、农林特色类高校、财经特色类高校)开展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实践的先决条件,研判既有成功经验能否在不同类别高校情境下得到有效实施,进而扩展不同类别高校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体系中对“四为”方针的具体应用视域。

(四)将“四为”方针与既有教育体系深度融通。高校人才培养是观念、目标、规格、方式等多维元素有机结合的产物,涵盖了多层次的教学环节。高校研究生培养应立足于突出专业特色,通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将“四为”方针与既有教育体系深度融通,以促进各项方针对高校高层次人才教育的成功引领。具体至课程思政,作为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树立的重要载体,将红色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不仅是我国高校参与国家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更是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化综合发展的有效实践。基于该现实需求,“四为”方针倡导的四项目标预期提供全面系统的指导思路,助力高校主动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方式,从国家战略与文化软实力相结合的视角谋划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深度变革。

(一)明确“四为”方针在引领研究生课程思政进程中的功能定位。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实施了分类发展,指出了高校课程思政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及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引领意义。然而,不同高校需如何定位并发展“四为”方针尚未得到清晰论证,使得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缺乏明确而系统的指导思想。对此,需在明确“四为方针”“红色精神”等关键概念内涵基础上,解析“四为”方针在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过程中的功能,重构这种教育理念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中的定位。

(二)识别“四为”方针引领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

三、“四为”方针引领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实施路径

(一)“四为”方针引领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目标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四为”方针,是加快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鉴于课程思政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意识引领作用,且实践模式处于不断深化探索过程。因此,如何运用“四为”方针所倡导的各项培养目标引领高等院校课程红色精神塑造,是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开拓性尝试。为推进该问题研究,需依托“四为”方针各项具体目标,并以“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观”作为培养成效评价准则,构建“课程推动、教师带动、四为方针拉动、红色精神驱动”的四轴联动课程思政模式,以明晰“四为”方针框架下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目标定位。具体来说,首先,尝试打造跨学院联合课程组授课模式,推动研究生在“四为”方针视域下强化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及科学研究技能的学习。其次,组建具备“四为”专业素养及知识体系的教师团队,带动研究生形成对“四为”方针视域下专业方向的深刻理解与认知。再次,将“四为”方针的内涵全面融入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进程,拉动研究生对所学理论与实践前沿的突破性探索。最后,搭建适用于课程思政的实践训练平台,驱动研究生深刻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如何在现实中开展应用。

(二)“四为”方针引领研究生课程思政红色精神塑造的关键着力点。在“课程推动、教师带动、四为方针拉动、红色精神驱动”的四轴联动课程思政模式引导下,“四为”方针引领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关键着力点在于划分基础要素层、培养方法层和培养成效层。具体来说,“基础要素层”涵盖了“四为”方针与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基本载体,包括课程内容、研究生基础特征、师资结构、授课条件等方面,依据这些基本载体在特定院高校的特征,可以确立“四为”方针下各项具体目标如何切实发挥指导作用,即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具体目标、遵循原则、塑造方法及保障机制。基于各项具体目标的指引,“培养方法层”涵盖了深化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关键方法要素,包括找准“四为”方针引领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切入点、科研成果支撑思政精神内涵、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多元化考核形式等。“培养成效层”涵盖了实现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高水平成效的关键评价指标,包括课程知识结构、学生红色精神传承意识、政治实践能力等。通过对上述关键着力点的准确识别,有助于明晰关键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为构建“四为”方针下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体系提供运行机制借鉴。

(三)“四为”方针引领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实施过程。通过精准把握“四为”方针引领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目标定位及关键着力点,可进一步探索如何依托“四为”方针塑造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的具体路径,这个过程需要回答以下问题:其一,如何构建课程知识体系与师资体系;其二,如何搭建实训平台。具体来说,课程知识体系与师资体系构建将明确“教什么”“怎么教”及“由谁教”。“教什么”体现了课程形态,即遵循“四为”方针下各项具体目标的指引,不同课程应设计怎样的教学内容,强调以现行学科界限为基础,通过融合或广域课程的形式整合课程体系,以“四为”方针涵盖的综合性问题为出发点展开课程思政设计,立足于将课程内容通过融合“四为”理念的形式践行红色精神。“怎么教”体现了教学策略,强调“以问题为中心”并尝试运用红色精神予以指导,进而培养研究生广泛树立思想政治意识及政治实践能力。“谁来教”体现了教学团队设计,在将“四为”方针融入课程建设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如何实践跨学院联合授课模式,旨在从学科交叉视角落实“四为”方针在课程思政领域的指导价值,切实提升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实际成效。关于实训平台搭建,在课程体系与师资团队支撑下,尝试搭建践行“四为”方针和红色精神相融合的实训平台,例如创新创业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社会公益实践、报国情怀与红色基因精神探索等,通过实践多学科间的关联性知识,加快思政建设的成果转化,进而推动高校在践行国家重大战略和思政教育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四)推进“四为”方针引领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保障措施。在设计“四为”方针引领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路径基础上,如何确保良好的实践成效是一项挑战。对此,在结合不同高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实践经验基础上,可从学生意识、教师队伍、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平台支撑、反馈机制等6个维度出发,构建“四为”方针引领高校研究生课程红色精神塑造的六维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方针研究生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关于抗日战争的一般方针和具体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