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大类”专业北戴河地质实习内容与方法探讨

2022-02-28易珍莲成建梅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北戴河路线教学内容

易珍莲,郑 敏,成建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环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野外地质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专业知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校保持地学优势的主要法宝。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其中主要实习之一,是我校地学类专业大一学生的必修教学环节。作为 “环境大类”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野外实践教学活动,如何在野外地质实践中领会课堂教学理论知识,理解“环境大类”专业和地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培养“地、水、环、生”复合型人才的重中之重。

目前,“环境大类”专业学生进行的北戴河地质实习,教学路线和内容跟所有地学类专业一样,没有体现出专业培养特点。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必然导致培养人才的同质性,无法满足培养“环境大类”专业人才需要。因此急需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探讨,以满足“环境大类”招生背景下专业培养需要。

许多开展过北戴河地质实习教学的教师,曾经针对实习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过调研和探讨。关于教学内容,曹秀华等认为,必须根据专业特点调整教学内容,打破长期以来不分专业性质、统一教学内容的模式,按照不同专业特点,重新规划、设置教学内容,在已有路线上拓延,并增加专业延伸路线[1]。在教学方法上,刘金玲等在实习中采用问题教学法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2];张达提出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好奇心[3];周东升等采用类比法加深学生对地质现象的认知[4]。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邢新丽、姚光庆等人认为在路线中,引入专业问题思考和时空演化观念,有助于培养和建立地学思维[5-6]。这些探索为北戴河地质实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也说明目前的北戴河地质实习有待完善,以适应“环境大类”专业培养要求。为此,本文结合多年来北戴河野外教学实习经验,并根据“环境大类”专业培养目标,对北戴河地质实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林木森等人认为将思政育人理念充分融合于专业知识体系讲授,实现“术”“道”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学科知识;同时树立正确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7]。

在北戴河地质实习中,把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地质实践中,培养学生“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做到“知行合一”。在野外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入,效果远胜于单纯枯燥的说教。比如,在小组分配实习任务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大石河河口强调海水入侵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亮甲山采石场,面对破碎山体,使他们树立加强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老虎石和鸽子窝,看到现在逐渐形成的波切台和海蚀地貌,借此谈古论今,培养科学世界观。在寓教于乐的“润物细无声”中很自然引入思政教育,是鼓励学生未来进入“环境大类”专业领域的最好动因。

二、加强专业路线的拓延和拓展,突出专业特色

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背景和专业要求不同,野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理应有所侧重,突出专业特色。实习过程中专业兴趣的培养,应尽量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及能力适当偏重,教学内容及延伸深度和广度不能千篇一律[8]。

北戴河地质实习是“环境大类”专业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学”课程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对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对河流地质作用和海洋地质作用有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这一实践课程,从理论上讲有助于学生将室内课堂知识与野外地质现象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提升科学兴趣”[9]的实习目的。“环境大类”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地、水、环、生”等多学科基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现有的教学路线和教学内容以地学为主,专业方面的内容涉及很少或者基本不涉及,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环境大类”招生培养需要,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教学路线进行拓延,并增加专业路线。

(1)对于已有的教学路线,在学生掌握基本野外地质现象描述、基本技能训练基础上,拓延专业知识教学。如在大石河河口,除了给学生讲述河口三角洲地貌的形成及海洋地质作用对河口三角洲地貌的改造(水下沙坝和沙嘴等形成)外,还增加了沿途水样盐度测试,让学生分析水体从河口到入海口盐度变化。从而引入海水入侵带来的环境影响内容,如:淡水咸化导致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河口橡胶坝的有利(阻挡海水入侵)和不利(截断海洋生物洄游产卵路径)植物的分布(喜盐植物才能生存)等。

提升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可让其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地质问题。在亮甲山地层路线中,冶里组是一套相对比较纯的灰岩,亮甲山组则是含泥质条带灰岩,从水文地质的角度分析,冶里组是含水层,亮甲山组则因为泥质较多,为相对隔水层。同样,在亮甲山采石场,在给学生描述侵入岩的各种形态(如岩床、岩墙和岩脉)时,侵入岩岩性为辉绿岩,从透水性强弱程度来说,此时亮甲山组为含水层,而辉绿岩脉(床)则为相对的隔水层。这样的引导,就是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亮甲山组透水性能。因为,不同岩性组合,透水性的描述会不同,说明所谓含水层和隔水层是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这样的专业知识拓延,不仅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典型地质现象认识,同时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升专业素养,激发他们专业兴趣。

(2)增加专业实习路线,拓宽专业实习内容,有助于加强专业教育,培养建设型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学科交叉成为必然趋势,社会需要基础厚实的创新型人才。“环境大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地、水、环、生”等方面的知识储备。

北戴河实习时间较短,可以增加1~2条专业实习路线,如研究大石河河谷地貌变化,收集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分析河流形态变迁,从上游到河口,调查河谷形态,由此分析河流动力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对河谷形态的改造。对七里海潟湖的形成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其环境效应等,不仅有效利用北戴河优质地质资源,且有助于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开阔视野。拓延和拓宽教学内容,必须结合教学班级的专业培养目标有效限定和规范延伸内容及深度,做到恰如其分。

三、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快乐地质

目前大力提倡教学方法改革,目的是鼓励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比如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创设主要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师生良性互动。在实习过程中,改变了由教师讲述,学生机械性记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提问式、启发式、诱导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描述地质现象,通过小组讨论,现场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复习、讨论和点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性能力。如在砂锅店岩溶路线,先提问“岩溶发育的条件”,让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去发现存在哪些岩溶现象,最后让他们分小组总结,分析为何山梁两侧岩溶发育差异的原因。既有师生互动,又有小组之间相互补充,同时也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可激化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用正确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快乐教育,快乐教学,快乐地质”[10]。

四、线上线下教学同时并举,取长补短

现代科技发展使得各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变成可能。提倡线上线下教学结合,徐慧茹等认为野外教学中引入MOOC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授课质量[11]。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MOOC课于2021年7月已经正式上线,这给我们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同时并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MOOC课便于让学生预习野外教学知识要点,了解教学线路中典型地质现象以及大量的野外地质现象影像,加深对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认知。比如:以前在讲述汤河地堑时,由于只能远眺,很多学生根本不清楚地堑中的上下盘具体在哪;讲解鸡冠山中沉积不整合构造时,由于观察面小,古风化壳比较薄,学生无法辨识古风化壳的具体特征。MOOC课中的高清影像正好有效地弥补了野外教学的不足,从多角度展示地质现象,提高野外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当然,改革教学方式必须遵循地球科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同时也要不断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

综上所述,在当前“环境大类”招生的背景下,培养方式和目标已经不同于以往,其相应的野外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北戴河地质实习过程中,坚持“练思想、练作风、连本领”教育,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地质思维与“环境大类”专业思维相融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线上MOOC课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致谢:本文中有关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路线教学内容和MOOC课设计,大多是基于王家生等教师编辑的《北戴河地质认识实践参考书》,在此对王家生等教师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北戴河路线教学内容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随手拍
画路线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找路线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赵学敏书法作品《浪淘沙?北戴河》
魅力北戴河
赴会北戴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