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州市河湖管理中数字河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2-02-28苏秀峰赵春兰刘秀勇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德州市河湖数字

苏秀峰 赵春兰 刘秀勇

(山东省德州市水利局,山东 德州 253014)

德州市属海河流域南系,是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全市控制土地面积10356km2,辖二区二市七县,2021年末总人口574.8万。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63.8mm,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为86704万m3,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为4294万m3,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137129万m3。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3条骨干河道,被黄河、漳卫南运河南北包围。德州市流域面积在3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13条,100~300km2的主要支流有43条,30~100km2的支流有96条。有各类水闸235座,流域面积300km2以上的骨干水网总长度873.00km,年调蓄雨洪资源能力近6.0亿m3。大中型水库21座,总蓄水能力3.3亿m3。两处省级大型灌区,分别为潘庄引黄灌区,渠首设计引水流量100m3/s,总干渠79.30km,设计灌溉面积33.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3.8万hm2;李家岸引黄灌区,渠首设计引水流量100m3/s,总干渠95.91km,设计灌溉面积21.4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5.4万hm2。全市设立各级河长7374名、湖长197名,注册河湖管理员近4000名,明确河湖警长2179名。

建设数字河湖,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数字孪生流域重大决策部署的明确要求,是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河湖现代化治理管理的迫切要求。德州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调配能力不足,部分河道和地区洪涝水宣泄不畅,河湖萎缩严重,水环境恶化。积极推进数字河湖建设,加快构建适应德州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数字河湖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数字化对河湖管理的驱动、赋能、加持作用,消除河湖长治理的盲区,打破传统管护的壁垒,打造开放性、共享化、全民式的河湖管护新模式[1],逐步实现从支撑保障到驱动引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应对、从数据可读到智能可视的转变,做到河湖管护工作的高效性、便捷性、长效性、实时性,对于优化配置水资源,增强抗御水灾害能力,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2],着力保障全市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德州市建设数字河湖的必要性

1.1 助力实现河湖智慧管理一体化

德州市河湖分布面广、线长、量大,传统人工治理模式较为低效、智能技术手段应用不足、涉河湖资源融合共享不畅、缺乏长效运营保障机制,为消除当前河湖治理的难点、痛点,构建智能高效的智慧管理体系,需建设数字河湖,依托物联网、数字孪生、AI视觉分析、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国家水利部河湖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全面感知、数据分析、网络安全、智慧监管四维一体平台[3],河湖信息经摄像头采集、大数据分析、APP推送,使全市各级河湖长和8万基层干部群众可以数字化‘履职’,释放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通过系统思维共建共治共享,将“治水”变成“智水”,做到问题实时发现、趋势智能研判、施策精准科学,实现全天24小时大面积、高精度、长时效、常态化监管[4],能够全面提升河湖水域的现代化管治水平。

1.2 助力实现河湖水网布局一体化

德州市人均水资源量211m3,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1%、全国平均水平的10%。一般年份至少缺水15亿m3,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达18万多hm2,水资源短缺尤其工程性缺水(人均占有河湖蓄水量仅有19m3)成为德州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掣肘。用数字技术赋能河湖管理,一河湖一档一策信息化,全部摸清水资源取、供、输、用、排各环节底数,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水资源体系和多水源的区域综合水价体系,推进河湖管理全面升级、调蓄能力全面提升,水资源配置全面优化,有效破解工农业抢水、输水损失、河湖供水时效等问题,实现了节水优先,实现了引黄水、长江水与当地地表水之间的相互调配,还可最大程度地利用过境水和再生水,形成五水统一调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系流动性、连通性[5],提升了特枯水年、连续枯水年以及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提高了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保障了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发展安全。

1.3 助力实现河湖集蓄排调控一体化

为推进河长制,建设美丽河湖,德州市2018年底进行了全市河湖普查,截至2018年12月,德州市河湖60%的基础设施老化,不能正常发挥作用;65%配套工程不完善,险工24处;70%的河道淤积严重,25%的村庄和耕地无法用上黄河水;骨干河道平均淤深2m以上,加之近年来因城镇和公路建设,区域排水行洪体系被打乱,防洪能力降低30%~50%,除涝能力降低20%~40%。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进步,长期以来困扰河湖整治的难点、堵点将逐渐被数字技术所消弭和破解,各流域干流间通过河道相互调度,在极大地提高了防洪能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河湖调蓄容积。不同河湖流域洪涝灾害同时发生时,通过合理的调度,蓄滞洪水﹑错峰下泄;一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相邻流域无洪涝时,通过数字技术伺机调水,一河有洪,多河支援,变害为利,增强抵御水旱灾害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如2021年漳卫河系发生大洪水,德州市通过沙杨河、跃丰河、漳马河向马颊河伺机调洪,大大减轻了漳卫河行洪压力。

1.4 助力实现河湖水域岸线管控一体化

为推进饮水安全工作和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德州市2019年7月进行了水源水质(含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普查,德州市深层地下水含氟量高,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区域占全市面积的78.2%;浅层地下水苦咸,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区域占全市面积的83.8%。全市4条主要河流水质综合评价结果均超Ⅴ类水,地表水已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程度。通过对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供水水源保证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估算,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比例为73.6%,饮用苦咸水、高氟水、污染水和远距离运水、买水的现象较普遍。在数字河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大数据、遥感、视频监控等技术手段,坚持日常监管与集中整治相结合,推进疑似问题智能识别、预警预判,对侵占河湖问题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提高河湖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利用“水利一张图”及河湖遥感本底数据库[6],及时将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岸线规划分区成果、涉河建设项目审批信息上图入库,实现动态监管。幸福河湖有效增加了生态水量补给,增强了水体流动,促进了水循环,提高了河湖水位,有效补充了地下水。同时,河湖水体通过长距离流动,加快了水体交换速度,增强了河流自身的环境容量[6],提高了对污染物的吸收、分解和水源涵养能力,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有效遏制了湖库富营养状态恶化趋势。

1.5 助力实现城乡智慧水务一体化

德州市水资源供需缺口主要靠引黄弥补,但是由于近年来黄河限引、限流,全市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整体已达80%以上,许多企业过量超采地下水,使许多中心城区和县级城镇区成为超采区或严重超采区,由此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陷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漏斗总面积已达4000km2。建设数字河湖,推进城乡智慧水务一体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建模、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发掘数据价值,提升智能控制和智能决策水平,突破行政区域界限的束缚,有效解决了资源制约、水资源紧张、水安全环境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实现了更透彻的感知、更主动的服务、更科学的决策、更智能的控制[7]。以此为基础,及时开展河湖主槽、滩地、垃圾、障碍物、违章建筑清理任务,妥善解决河湖内因工程施工、过流条件不好区域的阻水问题,全面推进区域供水、防洪、生态、环境等多领域综合整治,年均可利用河湖拦蓄雨水5亿m3,补充地下水4亿m3,地下水开采量减少1700万m3,漏斗面积缩小200km2,营造出良好的水环境和健康宜居环境,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源,带动土地资源价值提升,为德州市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储备宝贵的战略资源,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

2 德州市数字河湖建设情况

2.1 思路和主要内容

近年来,德州市数字河湖建设围绕管河湖、管事、管人,以“信息可查、现场可视、指令可达、运行可控、精准可靠”为目标,以“数据整合、监管留痕、预警自动、隐患闭环”为重点,明晰方向、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投资近千万元,建成数字河湖管理平台、河湖长APP和巡河湖APP,以及水位监测站约3000处、流量监测站约1200处、水域岸线监测点约1600处、断面水质监测站800处、水土保持监测站约400处,收集涉河湖信息26类近千万条,形成了18个专题图层,天、空、地、人立体化河湖监管网络趋于完善,初步达到了层级互连、横向兼容、要素齐全、高效联动,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管理“一张图”[8],提升了河湖监管的广度、精度和效能。

2.2 创新实践

2.2.1 在高位推动中规划布局

在山东省率先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德州市高起点推动传统管理模式转型,将数字河湖建设纳入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部署实施六大任务,对21项具体工作进行明确分工,在信息采集方面完善水雨情预警预报系统和视频会商系统升级改造,在系统应用方面实行重点河湖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新建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在资金投入方面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构建智能高效数字河湖平台和网络,实现河、湖、库、沟、渠管护全覆盖,着力提升河湖基础信息收集、感知、处理、决策辅助、社会化应用等方面的智慧化水平。持续深化“十四五”规划,依托德州市地形图,对市内所有河湖进行了梳理,对河湖长度、水域面积、容积等基本参数进行了数字化管理。

2.2.2 在水网建设中试点推广

在山东省率先整建制开工“两工程一体系”,每个县、市、区试点推进一条数字河湖,率先投用数字河湖平台,全年完成一条河道、一座水库、一座水闸和一个县域平台“四个一”试点建设任务。通过重点河湖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系统,探索整合现有河湖业务系统,构建综合信息平台,筑牢水生态安全底线,提升防洪、供水、饮水等安全保障能力。

2.2.3 在主题巡查中靶向发力

数据多跑路,巡河湖少跑腿。德州市在全省首先开展河湖主题巡查活动,建立电子巡河、快速上报、留痕管理、闭环跟踪的数字巡河湖平台,提供了高效、直观、精准、智能化的技术支撑。各级河湖长制办公室按照“五巡、五有”标准,结合各季度河湖管护不同侧重点,靶向整治河湖问题,深化清违整治,相继开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五大主题巡查,依次抓好河湖绿化、防汛备汛、美丽河湖建设、污染治理等目标任务,提高巡河湖效率、保证数据真实,杜绝了走过场、看亮点、留痕不留心。

2.2.4 在专项行动中动真碰硬

心中有“数”、手中有“术”。从河湖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建立动态跟踪管理平台,实时量化统计与分析评价现场巡河发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平台每天定时在河湖长制工作群推送问题台账、巡河次数、事件次数等,同步进行任务的派发和追踪,有效解决河湖长巡查效率不高、反馈问题缺乏有效跟踪、缺乏有效监督考核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隐患不消除不销号。

2.2.5 在科技惠民中绘就美丽

数字治理,科技惠民。德州市各级各部门牢固树立数据意识,强化数据思维,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全域河湖湿地生态数字一张图,进行自然资源、流域监管、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生态巡护等综合监管,提升水生态的智慧化管理、全域生态评价、决策数据支撑,全面提升创建幸福美丽河湖的科学性、时效性、精准性,树立了数字河湖应用新典范。

2.2.6 在共享共治中全民护水

以“数字”提效率,以“算力”增功力。坚持开门治水,着力打造社会各界问水、护水、管水、建言献策数智通道,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全市选聘民间(义务)河湖长1056名,建立志愿服务队、义务护河湖队30个,队员969人,及时发现、上报河湖情况,解决问题。将以往的手工填报、人工统计转变为量化考核、动态统计,不断加强对河湖长制的考核评估,提高考核的公平性与效率。各级河湖长通过手机,轻点按钮,就能开启巡查路线,自动上传轨迹、巡查信息,便捷高效,从烦琐的河湖巡查中解放出来。各界护水人群登录“全民护水”平台,可以通过问题上报、巡河护水、建议点评、经验分享等方式参与治水。6300多处河湖长制电子公示牌和健康码,动态展播河道信息、污染情况、河湖长职责、治理目标、监督电话、通知公告和预警信息等内容。

2.2.7 在创新探索中常态长效

贴近实际、有效管用、创新完善,建成市河湖数据融合平台,定时更新信息,系统分析比对,绘成电子地图,实时展示态势。“河长制+乡村振兴”模式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即对河滩进行整理规划,引导群众种植油菜花等观赏性经济作物,既美化了河道、加强了管理,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数字河湖实时掌握各监控点位半径1.5~5.0km范围内的情况,具备实时预览及录像回放、抓拍、变倍等功能,将传统人力巡查转变为24小时实时监测预警,形成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网上管立体化监管格局,实现河湖管理全覆盖、没盲区、无死角。在山东省率先创立“河长+警长+网格员”模式,将公安干警与社区网格员吸纳到日常巡河工作中,为河湖管控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实现了河湖管理制度化、专项整治网格化、水质保护法制化、综合治水一体化[9]。河湖联通、消滞活水,雨污分流、清源洁水,污染治理、正本治水的“三水共治”经验被“山东政务信息”以专报形式在山东省进行推广。“三长”(河长、警长、网格长)联动、“三员”(巡河员、保洁员、网格员)保证、“三理”(清理、治理、管理)相融的“三个三”机制确保河湖问题不反弹。

2.3 成效

2.3.1 实现了河湖水域岸线、管理线、保护线的划定和数字化落图

为河湖水域保护、利用、管理提供了更加合理可靠的基础。市级河湖长既挂帅又出征,带头到基层一线调研,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动数字河湖落地、生根、见实效,已形成党政负责、河长带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数字河湖监管体系。

2.3.2 实现了河道问题的可记录、可追溯、可监督

各级河湖长有名有实、名副其实,坚持真巡、真查、真办,开展巡河湖调研,7374名河湖长年均线上巡河湖3.8万次,发现和解决各类问题70余项。经过河长主治、源头重治、工程整治、依法严治、各界共治,德州市河湖管理已步入规范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轨道。

2.3.3 实现了河湖清违清障问题动态清零

近3年开展“清河”等专项行动16次,铁腕重拳整治河湖乱象,拆除违章建筑1.6万m3,治理河湖岸线2.5万km,解决了一大批矛盾尖锐、治理难度大的历史顽疾问题,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现象基本消除,河湖清违清障做到了动态清零,水质隐患排查进行了台账管理,全市河湖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打造了全省标杆样板。委托第三方对全市河湖进行暗访督查,共排查河湖问题295项,全部按时整改到位。在水利部1轮、省级4轮暗访督查中,德州市河湖取得“零问题”的良好成绩。

2.3.4 实现了多水源智慧化联调联配

持续实施潘庄、李家岸灌区节水改造和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衬砌疏浚河道渠系2158km,新建改造建筑物2032座,实现了黄河水、长江水、雨洪水、再生水等多水源联调联配,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370。

2.3.5 实现了水旱灾害防御科学应对

聚焦超标准洪水防御,压实各类防汛责任制,做好监测预警,成功应对摩羯、利奇马等台风袭击以及有气象记录以来极端干旱天气。2022年5月19日,德州市按照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雨型,通过数字河湖系统对全市防洪预案各环节的适配性、指挥调度的时效性和处置措施的可靠性,进行了超标准洪水下水情预报、工程调度、物资调运、会商研判、群众转移、决策指挥等内容的模拟推演检验。

2.3.6 实现了美丽示范河湖争创目标

各县、市、区实现了河湖健康一屏掌控,公众反馈一键收集,一河多长联合护水,不断规范沿河沿湖绿色生态廊道建设,优化廊道周边的生态、生活、生产空间格局,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打造滨水生态空间、绿色游憩走廊。马颊河“一轴、三区、四星”的清水走廊基本建成,两岸“百里林果、万亩花海”初具规模,“乡村振兴有产业,观光旅游有路线,文化传承有轴线”的生态文化产业带成效初显。齐河县黄河国际生态城等一大批项目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德州市2020年和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示范河湖28条,数量上在山东省排名第一。

2.3.7 实现了河湖管护模式创新

在全省率先创立了“河长+警长+网格员”监管模式、率先建立河湖长数字化“履职”机制、率先开展了线上河湖主题巡查活动、率先实现了河湖清违清障问题动态清零,省级美丽示范河湖数量全省第一、水环境达标考核全省第一、城乡供水一体化率全省第一,“河长制+乡村振兴”模式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2.3.8 实现了河湖长制迭代升级

在数字河湖的赋能加持下,河湖长制从建机立制、责任到人、搭建四梁八柱的1.0版本,升级到重拳治乱、清存量遏增量、改善河湖面貌的2.0版本。目前已进入全面强化、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的3.0版本,河湖一张图总览全域、河湖长履职协同闭环、考核评价客观公平、系统治理全面高效、公众参与广泛踊跃,初步实现了从“有能有为”向“有实有效”的转变。

2.3.9 实现了盈水丰粮

全市河湖巡查全闭环、全链条、全覆盖,实现24小时“云监管”,所有河湖不失管、不脱管、不漏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安全水资源、良好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德州市用山东省4.8%的水资源量,灌溉了全省8.2%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省17.0%的粮食,成为全国首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的地级市,已实现18年连丰。

3 思考与建议

面对河湖治理新要求、生态修复新目标和数字孪生流域新标准,需要遵循分工明确、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思路,增强系统观念,聚力工作重点,构建泛在可及、实时传递、动态跟踪、智慧便捷、业务融合、高效协同的数字河湖新体系,在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支撑河道综合整治与修复、流域水资源节约与生态用水配置、水源涵养与生态建设、水环境治理与保护,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责”到“有实有效”加速转变,全面提升河湖智慧管护的支撑力、保障力和服务力。

3.1 三方面夯实基础

a.数据和运用。建立统一标准,打破“数据壁垒”,实现全市河湖全域、全流程、全周期数据一“云”汇聚[10]。开展数据治理,实现河湖全要素和治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映射、智能化模拟,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工程调度和辅助决策的能力。

b.风险和安全。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密码服务、统一使用权限,用“底线思维”筑牢安全防护体系,实现智能预警、主动防御[11]、高效处置,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确保网络及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c.发展和人才。人才是数字河湖推进的核心和动力,决定着数字河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引进、选拔、培养为重点,培育一批既懂河湖业务又熟悉数字技术的工匠和人才。

3.2 四架构迭代升级

a.感知。构建覆盖所有河湖,包含水质、水量、水位、水面、水文、水生态、水源地、水功能区、水域岸线、水土保持、雨情、工情、墒情、灾情、气象、地下水以及社会经济信息在内的空、天、地、网一体化实时感知体系[12],为推动河湖“一图治理”提供基础、准确、可靠的数据源。

b.网络。采用SA或NSA架构和5G/2.4G/5.8G多模信号,适应数字河湖业务动态变化,破解资源孤岛、业务孤岛、数据孤岛、监管孤岛,完善天、空、地、人立体化监管,打通数据传输“大动脉”。

c.大脑。全数据集中、全业务智能、全社会协同,集数据、仿真、服务、调度、控制和指挥于一体,整合各类基础计算、存储、网络、机房环境等资源,建成河湖云、数据资源池、信息资源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和智慧使能平台(一云一池三平台)。

d.服务。电子化整合、统一化管理、可视化展现,实现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弹性分配。构筑基于标准的应用使能和应用支撑,推动各类业务的智慧化运行、精细化管理。

3.3 五模型把握前沿

a.河湖三维场景模型。构建基于精准地形和水位的河湖数字底板,为每条河流、每座湖(库)实时数字画像、精准赋图[13],为河湖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11]奠定基础。

b.水量平衡调度模型。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一个与现实河湖水情相对应的数字模拟体,利用河湖蓄量平衡原理建立“同步控制自适应平衡”调度控制模型。

c.洪水实时演进模型。防控不留死角、预警不留盲区、响应适度合理,建立洪水四维动态演进和实时淹没范围动态仿真模型,精细化实现历史洪水、频率洪水、设定洪水和实时洪水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

d.灾害应急抢险模型。与公安系统“天网工程”有机整合,汇集河湖水情和工程险情预警监测平台前端实时水位、实时流速、实时信息,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合理配置,构建雨水情、河湖工程实时监测预报预警模拟系统,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14]。

e.业务协同管理模型。构筑包括建设、运维、数据资源在内的多方协同管理评估体系,优化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进度安排,统筹推进河湖各业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

3.4 六重点强化应用

a.数据开放法治化。及时回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需求,水量、水位、水质、流量、泥沙等河湖数据,除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不予开放的以外,应在政府认可的公共平台依法开放。

b.水域管护图表化。利用水域保护规划修编最新成果,开发水域保护及河湖工程查询、管理系统,将河湖水域范围与“天地图”进行数字化匹配。

c.输水运行全息化。面向河湖输水调水业务全要素构建数据底板[15],在数字空间对河湖实体和建设、运行、管理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息智慧化模拟,搭建涵盖输水调水业务全链条、可成长体系。

d.监测预警精准化。采用松耦合的分层架构和多源资料融合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技术,将专业监测设备与物联网和通信技术集成[16],构建集河湖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应急服务于一体的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平台[17],达到能用、管用、好用、实用的实战效果。

e.系统建管市场化。纳入新基建专项,探索建立财政、工程、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分层、分类、分级加快推动设施、设备、体系建设。

f.河湖长考评多维化。将各类河湖相关事件标签化流转处理,对水资源及水域岸线开发利用、污染物排放、水质监测、河湖长履职全过程留痕监管[18],巡河湖轨迹、预警信息、问题处理一云处理、一屏总览、一键上传[19],督导各级河湖长主动担当实干,真正做到守河有责、担责、尽责。

4 结 语

数字河湖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通过数字河湖建设,德州市河湖面貌彻底改观,水资源管控明显加强,生态环境持续复苏。下一步,德州市数字河湖建设将坚持统筹管好“盛水的河湖”和“河湖里的水”,聚焦人、盯紧事、突出智,进一步深挖潜能、扩展功能、提升效能,加快丰实河湖势、事、士、视、匙5个专题模块,持续提升全面感知力、深度分析力、科学决策力和精准执行力,尽早建成感知能力强大、问题发现及时、事件流转高效、部门协同顺畅、系统治理有力、考核评价客观的云网融合体系,跃能升级管理精细化、决策科学化、调度协同化、服务社会化水平。预计2022年,打造山东省第一个整建制农村供水管理服务到户的地级市;2023年,将全市所有河湖全部打造为美丽幸福河湖;2030年,全面完成流域、区域骨干河道堤防治理,重要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3.3%,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逐步将德州市河湖打造为流动的河湖、绿色的河湖、清洁的河湖、安全的河湖、美丽的河湖、健康的河湖、幸福的河湖,让全市河湖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为水常清、产业兴、百姓富的新时代美好画卷增色添彩。

猜你喜欢

德州市河湖数字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德州市市场监管局赴济宁市学习观摩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河湖长制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平凡的岗位 非凡的业绩——记德州市关工委名誉主任蔚立臻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