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文化整合的意涵、形式与功能

2022-02-28秦树景

人文天下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整合文化

■ 秦树景

从整合角度看,当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在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共同面临着三大问题或挑战。

一是文化遗失。尽管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文化与经济、旅游愈来愈一体化,传统文化遗产受到普遍重视,但由于种种自然、社会和人为的原因(尤其是市场化、城市化、功利化以及激进的反传统运动),传统文化依然在受到侵蚀、破坏,出现了不少物质文化资源流失的现象(如古籍、古建筑的破坏)。最为重要的是,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诸如仁爱、公义、礼敬、诚信、慈善等精神形态的高尚文化日渐解体。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因为得不到传承而遗失,使得中国文化整合失去依托而落空。

二是文化离散。从实然上说,世界文化与文明是多样的,由此构成了文化世界的丰富多彩;从应然上说,我们应当维护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反对强制性的文化同质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但实际情况是,世界各地的信仰、观念、思想、价值观、道德、宗教、习俗等往往存在各种差异甚至混乱,导致文化的离散化,使得不同人群之间难以达成文化共识,实现文化共享,给文化整合带来极大困难。

三是文化失调。目前,国内外均存在文化失调现象,如主流文化(含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文化的失调、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失调、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失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失调、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失调、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失调,等等,由此引发了文化迟滞、文化失衡、文化失序、文化失范等一系列负面现象。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中国文化的调控、整合,注重文化的重建与重构,努力提高文化整合能力。中国文化整合涉及整合的实质与形式、必要性与可能性、历史演进过程、资源依托、实施路径、方法手段等众多问题,学术界对此已经作了一定的探讨。①参见王蒙:《当今中国的文化整合及其发展趋势》,《文教资料》2016年第31期;彭定安:《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演变与文化整合》,《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1期;张梧:《公共价值与文化整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3日;袁钰、温晓霜、王雅梅编著;《中国文化的生成与整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在当代中国社会分化(思想分化、阶层分化、区域分化、利益分化等)和整合相反相成的大趋势下,必须加强中国文化整合,以推动建构结构合理、运行有效、行为有序、均衡稳定的中国文化新体系,本文试图选择文化整合的意涵、形式和功能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一、文化整合的意涵

整合的本义是通过整顿、协调,将不同的事物重新组合成有价值的新事物,它与分化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趋势和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整合”即“融合”“结合”“综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综合”既指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②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743页。

那么,什么是文化整合?郭齐勇指出:“所谓文化整合,指构成文化的诸要素(特质)、诸部分、诸子系统的相互适应、和谐一致,及它们以某种决定性方式的综合。”③郭齐勇:《论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载《传统文化的精华》,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135页。他指出,美国《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认为,文化整合存在六种形式,即构型整合或主题整合、联系整合、逻辑整合、适应整合或功能整合、风格整合和调节整合。④参见郭齐勇:《论文化变迁中的涵化与整合》,载《传统文化的精华》,第135-136页。《文化学辞典》把“文化整合”解释为:“一种文化变为整体的或完全的过程,也指某一文化为整体的或完全的一种情况。”⑤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158页。这一定义显然受西方文化学影响太深,体现出过分的整体主义倾向,并没有深入揭示文化整合的真实义理。诚然,文化整合展现了一定的整体化趋向,可是它的内涵主要是指把不同的文化事象通过协调、融合借以形成新的文化特质,或是将两种文化要素加以融合而产生另外一种文化事物。必须明白,尽管文化整合可以称之为文化的整合,但它不像俄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阐释的文化整合论所强调的那样,是指注重发挥文化的整合功能,利用文化力量、文化资源去整合社会,而是指对文化进行整合。

还应当认识到,文化整合具有自身内在的机理,而这不外乎以下两点。一为文化选择,也就是人要确定合适的整合文化对象,对来源不同的文化客体进行挑选。这表明,文化整合责任的前提是文化选择,假如社会主体没有文化选择的可能和自由,就难以完成文化整合。二为文化调整,对选来的用以整合的文化材料、对象不能奉行懒汉主义,而要以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下一番加工、改造、熔铸的工夫,使之能够适应新的环境趋于一体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新质变。

影响文化整合的因素较为复杂,除了文化自身因素以及人的决心、意志、愿望、理想、情感、智慧、能力等因素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影响因素。一是环境因素。相同或相近的自然环境由于具有更多同质性,更容易适应,因而彼此之间的文化整合相对顺畅。二是社会因素。相对自由、平等、民主、人本、开明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政策制度,有利于促成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整合,尤其是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信息的发达、素质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民族的迁移、人口的流动等社会因素,将会极大地加快文化整合的速度、深度和广度。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国度,但正是借助于实施人口移民、科技创新、对外侵略等政策,才成就了它区别于欧洲大陆文化的、多元化的“移民文化”。三是时间因素。文化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漫长的选择、体验、容纳、吸收、消化、沉淀等过程才能完成的比拼,缺乏长久的文化移植、文化熔炼耐心和责任心,文化整合就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文化整合的形式

从文化时空来看,文化整合既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也指本土文化内部的整合。前者包括本土传统文化与外来传统文化、外来当代文化的整合,也包括本土当代文化与外来传统文化、外来当代文化的整合。后者从时间性来说,既包括本土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整合,也包括本土当代文化之间的整合;从空间性来说,既包括不同特质的文化形态、文化要素相互之间的融通,也包括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整合。站在整个世界高度,当前人们最为关心的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张弘、余匡复从文化整合角度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知名作家赫尔曼.黑塞(1877—1962)的心灵历程做了探索,指明黑塞既立足于西方文明传统,又吸收东方智慧的精髓,试图克服西方现代文明造成的精神困境,倡导个体人格自我完善,从而为东西方文化的良好整合提供了典范。①参见张弘、余匡复:《黑塞与东西方文化的整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页。

从社会界别来看,文化整合可分为两种形式。社会常常分为不同的阶层、界别,譬如中国政协系统按行业划分,大体有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经济、农业、教育、新闻出版、医药卫生、对外友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此外还有经济界、政治界、文化界、思想界、理论界、宗教界等说法。不妨把文化整合分成同界文化整合和跨界文化整合两种形式。前者是指不同文化要素、类型、系统之间的相互汇通、交融,如科学技术与思想道德的融合、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融合等;后者是指文化与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之间的融合。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越来越一体化,因而最为人关注,在经济领域产业整合的大幕愈拉愈开的背景下,从事文化生产、传播、宣传、推广、普及等工作的人,应当顺应时代勇敢地担负起文化整合的使命。

从社会领域来看,文化整合可分为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同质性整合,就是不同特质的文化要素、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结合,譬如思想与道德之间的融通、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联结、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等;二是异质性整合,就是文化与非文化之间的融合,譬如文化与社会管理、社会组织、民主政治、经济建设等之间的汇通。

合理划分和理解文化整合的形式,不仅能帮助我们把握人类文化责任的多样性,也对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就如何建设当代中国文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张岱年、程宜山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辩证综合创造论”。他们认为,无论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都走不通,只有辩证的综合创造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坦途。①参见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26页。所谓辩证的综合创造,是指:“抛弃中西对立、体用二元的僵化思维模式,排除盲目的华夏中心论和欧洲中心论的干扰,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指导下和社会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对古今中外的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筛选,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发扬民族的主体意识,经过辩证的综合,创造出一种既有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文化。这种综合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折中,而是辩证的。”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第326页。他们既阐释了辩证的综合创造之所以可能的根据:一是文化系统的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二是文化要素间的可离性和可相容性。又揭示了辩证的综合创造之所以必要的理由:一是中国文化的旧系统已经落后过时,不破除这种体系结构,不吸取大量的外来的先进文化要素,不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重新建构,中国文化就没有出路;二是文化既有时代性也有民族性,完全舍弃中国固有的文化,全盘照搬西方文化,既没有可能,也不符合客观需要;三是西方文化虽然在整体上优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并非事事处处都来得高明,从基本精神看,二者各有各的独创性,亦各有各的片面性。③参见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第327-328页。

显而易见,张岱年、程宜山所倡导的“辩证综合创造论”,与笔者上述的文化整合论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也许是受到“辩证综合创造论”的启发,涂可国曾经探究过文化的综合与创造问题,指出:“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西方文化的吸取,就可以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顺着中国文化系统发展的大方向,使中外文化在新的条件下实现有机互补、综合创造。”④涂可国:《社会哲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30页。他强调中国文化的创造包含三种取向,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二是现实文化的更新与改造,三是异域文化的创造性运用。⑤参见涂可国:《社会哲学》,第332-334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张、程阐述的“辩证综合创造论”体现的是一种不同文化体系、文化要素相互交融的同质性文化整合,而不是文化与非文化系统、领域之间的异质性文化整合。文化整合不应只局限于这种同质性整合,而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实现同质的、异质的多样化文化整合,达到全方位的文化融通。

三、文化整合的功能

文化整合虽然有时不免引发一定的文化冲突和社会动荡,但从根本上看,它具有价值统合功能、规范调节功能、结构均衡功能、秩序维持功能和社会导向功能,能够带来多种正面作用。

(一)创造新的文化特质

通过文化的接触、交流、沟通、吸收、渗透、调适等而实现的文化整合,直观上能够创造某种文化新形态、新类型、新特质。当然,文化整合并不是轻而易举的。由于文化系统、文化区、文化圈、文化丛极为复杂,加上人的文化认识能力总是相对有限,有时真假难辨、良莠难分。由于确定文化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较为不易,导致文化整合比较困难,有时接受、吸纳过来的文化可能并非精华,或是不符合自身实际、水土不服,或是使用不当导致变形、变质,从而使得整合效果不佳,与主观初衷不符甚至背道而驰。但是,我们绝不能以文化整合的复杂性与艰难性为借口而推卸责任。且不说人人都有一定的文化整合能力、综合水平,实则每个人无不具有通过文化整合实现文化超越的理想,只要厚植坚定的文化整合责任心,只要充分发扬文化兼容并包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借助文化整合达到不同文化要素取长补短、有机互补的目的,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范式、文化形态、文化特质。

(二)建构特有的文化模式

《现代汉语词典》将“模式”解释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919页。一般说来,模式主要有三种意涵:一是指事物、事件之间较为隐蔽的规律性关系,凸显的是一种形式的规律而非实质的规律;二是指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而抽象和升华的重要经验,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多种事件中所呈现出来的、用以解决问题的经验总结;三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属于某种行动方案、方式。由于模式是一种规律性、经验性的行动方案、方式、方略,具有较强的参照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因此能够被复制、被推广。一个善的模式的指导,往往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地完成特定的任务,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思路和手段。

从社会系统来看,由于社会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文艺、科学、习俗、道德、思想等)、法律、生活、生态等领域,因而就有政治模式、经济模式、文化模式、法律模式、生活模式、生态模式等之分。那么,什么是文化模式?西方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列维.斯特劳斯等都提出了关于文化模式的理论。在国内文化学界,李宗桂把建构中国现代新型文化体系的理论模式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一体(社会主义价值系统)三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文化观,一个是立足现实、依托传统的古今融合论,一个是以我为主,兼取众长的中外互补说。②参见李宗桂:《现代新型文化体系的模式和特征》,《中州学刊》1993年第1期。刘敏中认为,文化模式是指“若干变体文化中所共同具有的那些稳定的构成要素和稳定的结构方式”③刘敏中:《文化模式论》,《学习与探索》1989年第Z1期。。《文化学辞典》指出,文化模式“通常指一民族的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④覃光广、冯利、陈朴主编:《文化学辞典》,第151页。。

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整合功能以及导向功能、维序功能和传续功能;反过来,它也是文化整合的产物,是由各种文化特质、文化要素、文化集丛有机整合而构成的文化体系。本尼迪克在《文化模式》中专门讨论了文化整合问题。她指出:“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每一文化之内,总有一些特别的,没必要为其他类型的社会分享的目的。在对这些目的的服从过程中,每一民族越来越深入地强化着它的经验,并且与这些内驱力的紧迫性相适应,行为的异质项就会采取愈来愈一致的形式。”①[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第36页。根据文化模式理论,本尼迪克继承了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关于人类文明类型的解释,肯定了浮士德型的人(酒神型的人)与阿波罗型的人(日神型的人)两种人格类型提法。文化模式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主观人的因素,也有客观社会因素,不过它终归是各种文化要素经过漫长的社会整合造就的,只是文化整合,有的是自觉的、理智的,有的则是自发的、无意识的。

(三)激发整合对象新的生命活力

作为文化整合的对象性客体,两种或多种文化要素之间必定存在差异性和同一性,正是由于它们存在个性、特色,因而才有必要加以整合;正是因为相互之间存在共同性,才为整合提供了可能性。尽管文化整合在总体上会产生某种文化的同质化,也会使一些文化特质消失,但它同时也给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提供了彰显和借鉴的舞台与机会。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整合并不意味着民族本土文化的消亡,通过不同文化特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使得它们能够取长补短、相互适应、相互借鉴,从而实现自身的变革,进而激发出新的生命、新的活力、新的样态、新的特质。当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行“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城建”“文化+治理”“文化+节庆”等各种各样的融合发展战略,不仅使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也使它们焕发出生命力。

(四)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在不同地域经过长期演化而逐渐形成的、为不同区域绝大多数民众所共享和认同的,由语言、风俗习惯、道德品性、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格特质、生产方式、行为方式、理想信仰、思想观念等所组成的共同体。如果说文化因其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区域性和多样性而表现为相对性的话,那么地域文化的相对性更为强烈。当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经过挖掘、整合、归纳、成型之后,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剂、一种精神纽带,被当地人所认知、所认可、所接受,就能够发挥凝聚人心、团结人心、鼓舞人心的作用。

站在世界文化角度来看,中国文化就是一种地域文化;但是,假如立足于中国国家层面,那么地域文化就是由不同行政区、文化区的社会主体所创造、保存、发展,且富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地域文化呈现出多种相反相成的特点,大致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多元性与一元性、独立性与交融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等。中国地域文化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一是以地理相对方位为标准划分,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江南文化、岭南文化等;二是以地理环境特点为标准划分,如长江三角洲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大陆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等;三是以行政区划或古国疆域为标准划分,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云贵文化、巴蜀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等。

历史上,中国地域文化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过程,本身就是文化整合、融合而形成的结晶。早在夏、商、周时代,中国地域文化的基本结构已初具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以后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朝历代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对外的开放与封闭、民众的迁徙与定居、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等,中国地域文化总体上得以持存,最终形成了现今各具特色、多元并存、各具优劣、共同发展的地域文化格局。现存的中国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系统的财富,是未来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交融、不断升华的根基所在和力量源泉。对各具特质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阐释,注意克服地域文化偏见与歧视,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相互理解、认同,不仅可以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得到传承保护,不致流失与断裂,为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精神动力、行为规范与文化资本,同时还能不断修正不同地域文化的缺陷,完善自身,实现包容性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整合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企业并购后文化整合研究综述
试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教学的文化整合
新组建学院的文化整合与创新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
企业文化整合的内容及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