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流再灌及预后的影响

2022-02-28李旭霞李晓李群燕姚文娟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分级心肌梗死急性

李旭霞 李晓 李群燕 姚文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属于诱发心脏病病患死亡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是临床上的一个多发病症,一般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急性狭窄或闭塞等造成的,由此能够造成冠状动脉供血量的不断下滑,由此引起心肌发生比较明显的缺血性坏死。另外,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原理一般是在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提下发生了失稳性的粥样斑块破损或出血,能够在管腔中出现血栓,导致管腔长期被堵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等。探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冠脉病变引起的心肌细胞长期缺血、缺氧、坏死等,导致心脏功能障碍,大部分患者一般会有明显的剧痛、心悸、气喘、心绞痛等临床表现,其中,心绞痛属于急性心肌梗死病患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临床反应,其患病率是在不断增加的,且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正常生活等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促进心肌习惯灌注功能的重塑,则是治疗该病的一个基本原则,以尽可能地缩小梗死面积,促进受阻的冠脉再通,从而大大增强预后效果[1]。有研究[2]表明,制定行之有效的个性化护理措施,有利于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文章就精准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成2小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小组是30例患者。本试验已经得到本院伦理组委会的审批,且所有患者均是志愿参与,且前述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持续性胸痛或放射性肩背部疼痛;(2)特征性心电图衍变;(3)血清生物标志的动态变化;(4)有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排除标准:(1)兼有严重的肺、肾等重大脏器受损者;(2)兼有严重认知、精神障碍、语言功能受损者。观察组的男女之比是3:2;年龄51~71岁,平均年龄(60.32±4.28)岁,高血压12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1例,心肌梗死发生部位及频次分别为前壁11次(36.67%),下壁9次(30.00%),其他部位(后壁、右室、侧壁以及广泛前壁)共10次(33.33%),多发者按照实际部位及频次记录;对照组中,对照组的男女之比是19 : 11;年龄52~70岁,平均年龄为(60.28±4.31)岁,高血压13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12例,心肌梗死发生部位及频次分别为前壁10次(33.33%),下壁9次(30.00%),其他部位(后壁、右室、侧壁以及广泛前壁)共11次(36.67%),统计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院前急救,经医院接到求救电话之后,第一时间派110前往援救,期间与患者家属沟通,且要求患者家属进行院前急救处理,确保患者的心态逐步稳定,在医护人员来到之后,第一时间对患者进行输氧及输液,由此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同时需要动作轻柔地把患者转移到救护车上,使其选择仰卧位,然后将其头部偏向一端,并备置所需要的急救仪器,对其及时进行急救,返院的过程中必须要第一时间和急诊科进行沟通,确保对方能够即可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护理方法:两组均接受急性心肌梗患者的常规护理与随访,观察组同时还需要联合精准护理模式。

1.2.1 设立精准护理团队 其成员包括护士长、心血管内科医生、康复治疗师、责任护士和心血管专科护士。护士长是团队的负责人,主要是与队员一起讨论且编制精准护理方案,全员接受统一培训,在适当的时间针对相应的患者进行准确的护理实践。责任护士将各自负责的患者拉入小组微信群,从疾病的基因谱、临床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患者的日常行为与服药依从性、疾病的预防和自我管理,现行的治疗与护理等进行精确分析与指导,及时向患者推送个性化的治疗护理相关知识、健康讲座和视频,患者或家属具有个性化的提问,也会及时得到小组成员回复。

1.2.2 精准护理干预内容 (1)卧位护理与环境要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要求绝对卧床休息,为了保障患者的睡眠充足,减小心肌耗氧量,确保患者的病情能够尽快得到恢复与重建,责任护士需为患者提供干燥、整洁、温湿度适宜的病房环境,将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尽量放在白天来完成,在患者睡觉前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护理干预,将病房内灯光调暗并采用暖光源或地灯,辅助患者实施睡眠锻炼,使其心态及情绪得以放松。(2)心理支持,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对心功能正常恢复带来干扰,护理人员需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寻找其不良心理情绪产生的原因,且对其进行语言引导,让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锻炼等,真诚的疏导、陪伴和共情能让患者及时调整好心态,减少过度治疗并有利于疾病的转复。(3)药物治疗与监护,根据不同患者疾病的基因谱、临床症状及潜在并发症制订合理的个性化治疗护理方案。及时正确执行医嘱,予以吸氧、持续心电监测,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与呼吸等变化,认真记录。详细讲解药物治疗的可行性、重要性,对既往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小组成员做到看服到口,并严格三查七对和交接班。对于患者有过敏反应或者不良现象发生时需告知主治医生。(4)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期间发挥着直观重要的功能,不仅对患者的生理上进行健康教育,还需对其心理、精神、社会适应性等实施宣教指导,也能够通过个体或机体指导策略,利用讲解、多媒体以及宣传册、微信、QQ、电话等方式对疾病的防治、护理以及康复训练等临床知识实施解析,确保教育内容更加精准、有效、持续等,建立治疗和随访登记卡,动态记录患者的诊疗,康复及预后情况。(5)溶栓护理,溶栓是治疗AMI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对患者越早溶栓,效果越好,护理人员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并进行心电监护,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电图ST段变化,用药要准确、迅速,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有皮疹、出血点,呕吐物的颜色以及大便是否发黑等,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率;比较两组心功能分级;比较两组心衰程度。

1.4 评价标准

采用Killip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功能状态进行分级,I级:无第三心音和肺部啰音;II级:肺部有啰音,啰音范围<1/2肺野:III级:肺部啰音范围>1/2肺野[3]。采用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对两组患者的收缩性心力衰竭、单纯左心衰的心功能实施分级,I级:患有心脏病,体力行为无变化,一般的体力活动不会引起心悸、疲劳、气喘、心绞痛等;II级:患有心脏病,体力行为轻度受到干扰,通常能够出现心悸、疲乏、气喘;III级:合并心脏病,体力行为受到很大影响,休闲期间没有不适,通常体力训练的过程中会 出现乏力、心绞痛、气喘;IV级:合并心脏病,休息期间存在心功能障碍、心绞痛等问题,不宜开展体力训练[4]。通过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质量评分,满分100分,>60分,生活能自理;41~60分为中度残疾、日常生活需要帮助;21~40分,重度残疾,日常生活明显依赖他人;≤20分则完全残疾,生活完全依赖他人[5]。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进行描述,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用(n,%)进行描述,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Killip分级对比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Killip分级与对照组的相比较,观察组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Killip分级对比表 [例(%)]

2.2 两组MACE对比

两组护理后MACE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MACE发生率对比表 [例(%)]

2.3 两组Barthel指数对比

护理前,两组Barthel指数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3所示。

表3 两组Barthel指数对比表(分,±s)

表3 两组Barthel指数对比表(分,±s)

组别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观察组(n=30) 45.34±3.67 65.45±4.29 19.510 <0.05对照组(n=30) 45.41±3.74 56.38±3.91 11.105 <0.05 t值 0.073 8.559 - -P值 >0.05 <0.05 - -

2.4 两组护理后NYHA分级对比

在护理后对比2组的NYHA分级指标等变化,发现观察组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Z=5.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4所示。

表4 两组NYHA对比表 [例(%)]

3 讨论

由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生活方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生活及工作压力逐渐提升,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大大提升,则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AMI存在发病急骤、预后不良等问题,患者发病之后一般会出现持续性且严重的胸骨后疼痛,伴有烦躁不安、气喘、心悸等,严重的可出现心力衰竭、休克[6-7]。在对AMI患者的治疗中,通常采取溶栓治疗,但是在治疗的同时需重视护理,通过护理来减弱临床治疗期间带来的一些消极因素[8]。由此来看,急性心肌梗死病患的临床特征是:胸骨后突然出现明显疼痛感,维持周期长,同时存在心律失常,乃至会引起心衰或死亡等。所以,患者发生心肌梗死之后,不管是患者还是其家人都非常的不安与恐惧,这必然会对临床治疗带来不良影响。但是在具体抢救期间,抢救效果一般与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患者的配合程度等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传统的急诊步骤不注重积极性地引导,从而在抢救期间或许会出现分工模糊等问题,导致抢救时机被错过。

精准护理是近年来才流行新名词,要弄清楚精准护理,需了解精准医学,精准医学是与患者的分子生物病理性特征相关,其具有个性化诊疗等功能。由于患者个体差异,用药也因人而异,个体化医疗针对患者本身或者同一组患病人群[9]。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护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10]。相较于精准医学,传统的护理内容、方式、思路以及方法都受到影响,护理中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安全、心理支持、提高患者依从性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精准护理就产生了,精准护理是一种个体化、全方位的护理服务[11]。

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可针对患者的心理、生理、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实施针对性地指导与教育[12]。通过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病患能够了解相关疾病的诱发原因,治疗和护理的必要性以及注意事项等,并保证健康教育个性化、动态性、及时性,让患者了解到身体康复的相关策略,并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增强临床治疗依从性[13]。并且对患者所处的病房环境以及活动范围给予认真标记,确保患者安全[14]。通过药物监护,使患者了解作用原理与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要求,有利于调整用药方案。做好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心理支持,通过倾听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来避免病患由于疾病而出现的负性心理,真正做到精确护理[15]。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的Killip分级中I级+II级与对照组的相比较,观察组较优;两组患者护理后MACE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比两组指标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功能的受损程度I级+II级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精准护理对于控制AMI患者的病情起到了关键作用,利用对病患实施系统、个性化地临床干预,能够让患者安全地度过危险期,并督促其逐渐养成健康地生活及卫生习惯,确保患者能够了解到此病的知识,逐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使其能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及情绪,更好地改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采取精准护理,可降低患者的心衰程度、心脏不良事件以及再次AMI的发生,改善心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分级心肌梗死急性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急性心包炎1例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分级阅读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
完形填空分级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