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视野下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以人教版地理2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为例
2022-02-28蒋冬梅
蒋冬梅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17)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
地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四大核心素养,即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现代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传统的“课时主义”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提升教学站位,跳出“课时”教学,着眼于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1],引领和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教学目标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能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目标的罗列,但却很难阐述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较少思考自己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当[2],较难分析自己教学目标的设计在哪些方面,何种程度上渗透了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与学生的身心认知状况的匹配程度如何,宋霞认为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着目标设计的方法僵化、目标设计的表述不够清晰、目标设计存在机械化和应试主义倾向等问题[3]。基于此,本文依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原理,从教学的整体单元入手,探讨如何精准制订单元教学目标并直观表达出来,为广大一线教师合理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在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适应终身发展及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同时对提高教学的质量有重要价值[4]。
二、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介绍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以下简称《修订版》)是当代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以及曾与布卢姆合作研制教育目标分类的克拉斯沃、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和测验评价专家阿来萨等近10位专家在2001年共同完成并出版。《修订版》采用了“知识”和 “认知过程”二维框架[5],如表 1 所示。“知识”是学习的相关内容,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每个类别又分为几个亚类,结合“产业区位因素”单元内容,其详细划分见表2;“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依据认知复杂程度由低到高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6]。记忆、理解、应用是较低层次目标,分析、评价和创造是较高层次的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六类的每个类别又分为几个亚类。结合“产业区位因素”单元内容,其详细划分见表3。
表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表修订版
三、“产业区位因素”单元内容的“知识”和“认知过程”
(一)“产业区位因素”单元内容的“知识”
课标、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石,地理2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中新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该条课标中,行为条件为“结合实例”,指出了教与学的方式(分析实例、运用实例)、手段(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案例教学);行为动词为“说明”指学生学习后要达到的水平和程度,说明的含义丰富,如可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某问题的利弊等,其带有逻辑的因果含义,学生应该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农业、工业、服务业都是产业,是行为内容“区位因素”的修饰词,区位因素是该单元的主题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知识内容;该章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章人口地理和第二章文化地理后对人文地理的进一步加深,同时也是学习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一书的基础知识,该章核心知识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一是农业、工业、服务业区位因素(重点内容)、二是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难点内容);地理2主要涉及人文地理相关知识,该章产业地理又是人文地理中全新的一个模块,对其学习既需要学生对区域自然人文有充分认知又需要对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分析,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的思路和方法,对高一的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学习难度较大,但该单元知识是后续学好选择性必修2的基础内容,重要性不言而喻,产业知识与人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力,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7]。结合课标和教材内容及学情,依据《修订版》标准将“产业区位因素”单元内容进行知识类别的划分[8]如表2 所示。
表2 知识纬度的主要类别及“产业区位因素”单元内容
(二)“产业区位因素”单元的“认知过程”与单元学习内容的整合
依据《修订版》不同的知识类别,可以从认知纬度寻找相应的动词相组合,事实性知识需要学生能够知道并会表述,属于记忆层次的知识;概念性知识需要学生学会理解,属于理解层次;程序性知识相对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达到运用、分析或创造层次;元认知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评价或创造。基于课标与教材内容,依据《修订版》标准将“产业区位因素”单元内容和认知过程进行整合如表3所示。
表3 认知过程的主要类别及“产业区位因素”单元内容
四、单元目标设计及核心素养拓展
(一)单元目标构建
根据课标、教材、学情,参考《修订版》知识纬度和认知过程纬度相关内容,设计“产业区位因素”单元教学目标:
目标1 结合图表和图文资料,能够知道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概念、特点、发展经历的阶段和类型,识别农业、工业、服务业、区位。
目标2 结合图文资料,能够解释区位因素的概念,区别区位因素和区位条件,阐述产业区位理论。
目标3 结合区域内产业布局的实际案例,能够列举产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并归纳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目标4 结合区域资料,运用区位理论,能够分析产业区位选择的具体原因,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
目标5 运用材料,能够说明产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并推断该变化造成的是有利影响还是有弊的影响。
目标6 收集区域资料,能够判断某产业的布局是否合理,并尝试提出可行性改进建议,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
目标7 能够设计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对不同产业活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评价区域内某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实践中形成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核心素养下的单元目标拓展
结合表3、表4可知目标1和目标2是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主要是对单元基本概念的梳理,是学习本单元的基础性知识;目标3、4、5是对本单元重点、难点知识的设计,其中目标3是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基础,在充分掌握区位因素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分析区位选择的原因及区位因素变化对布局的影响,完成目标3的学习需要学生对区域有着充分认知,目标4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对区域充分认知上,对各种因素综合分析;目标5在目标4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初步渗透在产业布局中人类活动所起的影响;目标6、7是对本章知识学习后的升华,目标6的学习需要学生收集资料,相互合作,进行判断,并提出建议,这就需要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9],通过自己调查分析,提升实践力,并在判断中渗透人地协调的观念,目标7是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全面落实,对学生的要求最高,需要学生自己设计活动,亲自进行社会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对不同产业活动的区位进行选择,这一过程学生要清楚区域的区位条件如何(区域认知)、影响产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综合分析),如何从人地协调角度对区位选择进行评价(人地协调观),这些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在这过程中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单元目标的落实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上述“产业区位因素”单元目标从地理核心素养角度进行拓展,如表4。
表4 核心素养下的单元目标拓展
在进行实际教学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参加合格性考试的考生而言,学生需要达到合格性考试教学目标,要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认知层面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完成以上目标1到目标5的教学内容;对参加等级性考试的学生而言,就要在合格性考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达到更高一级的目标水平,即等级性考试教学目标,教师在完成目标1到目标5的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完成目标6或目标7的学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下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学生即将学习的知识类别和知识涉及的认知过程[10],在目标探索和达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相应的地理核心素养,进一步保证学生学习生涯中核心素养培养的持久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