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轻人为什么依然爱鲁迅?

2022-02-28

中外文摘 2022年3期
关键词:路障鲁迅

□ 陈 光

2021 年9 月25 日,鲁迅诞辰140 周年。在中国,至今没有一位作家能有鲁迅的地位。在他身上,深刻性和国民度罕见地统一。而在关于他的无尽讨论中,“鲁迅与青年”总是最能折射时代本质的话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药》《阿Q 正传》……几代国人对鲁迅最初的印象都始于课本。他的名字条件反射般地连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民族魂”。更有甚者,称他为“被贬低为神的人”。他也被誉为当代语文“三大魔咒之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但现在,一股自下而上的躁动正向鲁迅袭来。他不再被安稳地供在神坛上。鲁迅正在“下凡”、“历劫”。

据哔哩哔哩(下称B 站)2021 年4 月发布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在B 站,与鲁迅有关的视频总播放量有1.7 亿人次,点赞和收藏量分别高达967.8 万和420.2 万。在这个中国青年聚集的重镇,鲁迅是当之无愧的“顶流”。

从数据上看,排在他身后的作家依次是太宰治、尼采、弗洛伊德、老子、东野圭吾、马尔克斯、马克思、王小波、陀思妥耶夫斯基……

奇妙的是,在这份重磅名单中,鲁迅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潮方式亮相。

他的《野草》被改编成说唱歌曲,获得了858 万播放。他的头像被P 在美国超级英雄绿巨人的漫画身体上,被UP 主装扮成“撕巨人”。他说过或没说过的语录都被做成表情包,活跃在评论区。

随着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持续发酵,鲁迅成了饭圈迷弟迷妹的“哥哥”。在微博,鲁迅也有自己的超话,且在历史类超话中名列前茅。

这股来自年轻人的猛烈攻势激起了时评人的愤怒,有人直指这是一种量子力学层面的“爱”,是原教旨主义的“爱”,它盲目,失控、肤浅,是在消费鲁迅。也有人保持乐观,这毕竟说明鲁迅没有过时,即便成为“时尚”也许非他所愿。

在各种能量的冲击下,鲁迅被青年拉下了旧的神坛,又被青年捧上了新的神坛。

作为极具象征意义的化身,鲁迅的形象正被青年解构甚至颠覆。但似乎大众越熟悉他,他的面孔却越模糊。

在先生诞辰140 周年之际,我们和多位00 后、90 后、80 后青年聊了聊鲁迅。他们中有百万UP主、微博大V、相声演员……我们试图通过他们的视角观察当下的“觉醒一代”是如何去理解鲁迅的。

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鲁迅对于现代中国是“正在进行时”的存在。他并不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他给我们的是思想启迪。

当我们投向鲁迅时,我们也看见了自己。

16岁的狂生:鲁迅还有很多精神后裔

16 岁的奇霖已算个小有名气的“狂生”。高一休学一年,他读了100 多本书,写了10 万字的《三国史》,并在筹划写一本关于鲁迅的书。采访过他的教育专家评价他,“中国教育配不上今天的孩子”。

奇霖初中就读于北京人大附中朝阳分校,是学霸中的学霸。他从小就有主意,也是让老师和家长又爱又头疼的“刺儿头”。初一时,他就实名给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编者致公开信,细数小学课本中的14 项文史类问题。在语文和政治课上,他的发言有时长到挤占了教学时间。因发言大胆,他也被一些同学视为“另类”。

比如,在政治课上,奇霖会提到有女学生被教授性侵后自杀,大学生被导师剥削还不被允许毕业等负面新闻,因此被有些同学称为“三观不正”。

“为什么说负面新闻,三观就不正了?”奇霖难以理解。

奇霖不习惯顺从。接受本刊采访时,他说:“我从小就爱反抗,爱批判,这是我接受鲁迅的基础。”鲁迅是他最喜欢的作家。

因户口在广州,不能在北京参加中考,初三时,他转学到广州一家名校。初到广州,他无法适应。

为赶进度,高中的历史和政治课并不鼓励他发言。而欣赏他的语文老师又在专业上让他失望。

奇霖跟老师说自己想研究鲁迅,老师问他读过哪些人的鲁迅研究。奇霖回答说竹内好、伊藤虎丸、李欧梵、王富仁、钱理群、汪晖……

“他大概不知道这些人是谁,然后问我有没有读过孔庆东。我无语了。”奇霖说,“我看了《孔庆东评点鲁迅小说》,觉得他水平太低,我都能写得比他好,就想写一本《鲁迅小说集注》。”

因住校有熄灯限制,深夜,奇霖常会趴在被窝里用iPad 写关于鲁迅的文章,但这也导致他长期缺觉,身体不适。

因手续报备不齐,他无法在学校开办历史社团,自己文章又写不成,有段时间,他只觉得自己是卡夫卡《城堡》里的主人公K,总在城堡外面,“面对着极其低效的官僚机构,根本没有办法走进城堡”。

总之,高中开端诸事不顺,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一度差点压垮他。

奇霖用“物不得其平则鸣”来描述自己休学前的状态。“我觉得我需要做一些事,证明我活着是有价值的。另外就是因为疼痛,我总觉得命不久矣,必须在死前多说一些话。”因为长期熬夜,奇霖经常担心自己可能猝死。

2020 年9 月,奇霖决定休学一年。这个决定让父母很紧张。休学期间,妈妈发动亲朋好友、心理医生等各路人马轮番劝他赶紧复学。

有时,奇霖觉得自己和鲁迅写的《孤独者》颇有共鸣。小说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以逃避的方式活在自己亲手造就的“独头茧”中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向社会作绝望的反抗。奇霖怕自己像魏连殳那样自暴自弃。

他情绪低落、颓废,买了一套《鲁迅文学全集》来读,他希望以鲁迅为强心剂。随着阅读,奇霖会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做成短视频或文章发到B站、知乎等平台。

出乎意料的是,他关于《狂人日记》的解读视频在B 站获得了四十万的播放量。

“当下阅读鲁迅的意义:首先是不满足于现状,知道‘革命无止境’,”奇霖解释道,“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一针见血的批判。”

2021 年9 月,休学一年后,奇霖再次开启高中生涯。他不能接受现在的教育模式,但是也没有别的路,目前他还是想在国内上大学。

“我会感觉自己很像他(鲁迅)本人,像《野草》的那些形象,面对无物之阵,而我的面前又似乎并没有真的暗夜。”奇霖自语道。

如果穿越,他想对鲁迅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还有,“你不是一个人,你还有许多精神后裔”。

百万UP 主:鲁迅如果有答案,他一生也不会那么痛苦

如果说鲁迅是B 站的“顶流”作家,那UP 主“智能路障”就是这场“鲁迅热”早期的最大推手。

2020 年9 月,24 岁的武汉博主“智能路障”尝试发出一段名为《鲁迅是被吹捧出来的吗?》的16 分钟视频,有理有据,旁征博引地向网友介绍鲁迅,并附上一串参考文献出处。

这段视频刚发出几个小时,播放量就蹿升至几十万,最高时位列B 站全站排行榜第三位。“智能路障”意识到,鲁迅系列将是爆款。目前,这段视频已有411万的播放量,几乎每个在B 站搜过鲁迅的用户,都知道这个系列。

《舌战群儒!鲁迅教你如何把人骂破防》《孔乙己》《药》等视频都是该系列的百万级作品。视频中,“智能路障”经常大段诵读全文,并适时加进自己查阅的资料和个人解读。

一年之内,他出了二十多条关于鲁迅的视频,从生平、重要作品,到当时的文坛和政治事件,有的时长有40 多分钟。在短视频时代,一个讲鲁迅的民间UP 主的长视频能有十万到百万播放量已是逆袭。

据“智能路障”介绍,他的观众00 后居多。不少中学老师会在课堂播放他的视频,甚至邀他去讲课,但因自觉能力不够,他都拒绝了。

“我觉得最近大家对鲁迅感兴趣,是因为现在年轻人压力比较大,他们希望找一个类似精神导师的人,但大家对鲁迅的了解还局限在课本上,对真实的鲁迅缺少系统的了解,我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以这种形式)去介绍鲁迅的,可能就引发了大家的兴趣。”“智能路障”对本刊说。

“智能路障”也是在23 岁时才开始精读《鲁迅全集》的。不了解他的人看了视频会以为他是中文专业的高才生或老师,但其实他是“社会大学”毕业的,用他的话说,是“惨遭社会毒打的魔幻人生”。

早年,他的父亲做生意误入歧途,沾染了毒品,母亲一度靠着一千元的工资拉扯他长大。

走出童年的暴力和阴影需要很长时间。中专毕业后,他17 岁就开始打工,给化妆品店擦过地板,被拖欠过工资,也受过侮辱,一气之下立誓不再给人打工。凭借自己解锁游戏的优势,他开淘宝店,做游戏生意,在20 岁出头就赚过上百万,但又遭遇侵权等一系列问题。

焦虑症严重时,他甚至觉得自己会死得很快。也是在最痛苦的阶段,他开始读书。

在最黑暗的时期,“智能路障”读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激发了他的阅读必趣,此后,他才开始走近鲁迅。他后来才知道,余华最早时无处发表文章,幸而《收获》杂志刊登了他的作品。而《收获》的创办人是巴金——鲁迅的忘年交。

他觉得冥冥之中注定了自己与鲁迅的缘分。“我就觉得挺奇妙的,这个文化还是一直传承下来。要是没有巴金,可能余华就发表不了那些文章,没有那些文章,我也不会开始读书,更不会有鲁迅的视频。”

在他的印象里,小时候,大家习惯把鲁迅当成一把武器来用,觉得鲁迅总是在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人们喜欢用他批判性的言论去攻击别人。“我小时候,好多人都是不太喜欢鲁迅的,我也没想到现在鲁迅在年轻人中这么受欢迎。那时,胡适更受欢迎。”

“智能路障”注意到,在不同时代,鲁迅的境遇也随之变化。他提到,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人能读的书很少,《毛泽东选集》《鲁迅选集》,还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是主流,改革开放后,自由主义思潮袭来,大家就有一种逆反心理,不爱读鲁迅了。

鲁迅一度被渐渐淡忘。“但如今种种的现实因素让鲁迅又火起来了。”

他觉得自己从鲁迅身上学到最多的,是一种不极端的、自省的思维方式,“他想问题能面面俱到,现在很多青少年有极端化倾向,因为极端化太吸引人了,人们喜欢确定性强的东西,喜欢找结论,但鲁迅不一样,鲁迅碰到一个问题,他一定会很深入、很透彻地去分析,我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这一点。”

“智能路障”并不觉得鲁迅是那种站在制高点很清醒地指出弊病的人。“鲁迅如果有答案的话,他一生也不会过得那么痛苦,他也是不断地在学习成长。他很痛苦的。”

大话鲁迅的相声演员:这里需要讽刺型的砖

“孔乙己不愿脱下长衫,因为这是读书人身份的象征,他和我们说相声的特别像。第一点,我们都是站着穿长衫的人。第二点,我们都能给别人带去欢笑。大家挤兑孔乙己,是嘲笑他。我们相声演员是自嘲,更加可悲。过去老艺人,达官显贵不能说,有钱有势的不能说。我们只能互相贬损,互相找乐。”

说罢,身着长衫的相声演员李寅飞指着身边的捧哏演员说:“我是你爸爸,我是你爸爸,我是你爸爸。”台下一片笑声。

在很多高校的舞台上,李寅飞都表演过自己的原创作品《大话鲁迅》,反响热烈。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堵了”……每当讲到这些对照现实的包袱,台下的大学生观众都报以热烈的回应。笑声中含着一股心照不宣的共鸣。

“讽刺是相声本来的功能。相声创作如同盖楼,这里需要讽刺型的砖,我们就为它添砖加瓦,这是一个相声演员该干的事情,仅此而已。”李寅飞对本刊记者说,“脱口秀演员都在台上尝试着表达自我,输出价值观,我们不能把这个阵地拱手让出。”

80 后相声演员李寅飞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他是北京大逗相声的班主,也是清华大学艺教中心的兼职教师。给相声加入人文色彩一直是他的创作风格。

《大话鲁迅》是他2014 年创作的作品,原因很简单,就是致敬自己的偶像。

把“伟大的,深刻的,严肃的”鲁迅融入相声,逗人发笑,除了智慧,更需要勇气。这种行为很容易引起“歪曲鲁迅,糟改经典”的误解。

创作时,李寅飞也有过心理压力。“从我个人来讲,这个创作是基于我长期以来对所有人的态度。在我这里没有神。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所以不管是鲁迅,还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我觉得都可以拿来分享。不是说这是大师,作为晚辈我必须得尊敬,怎么能从你嘴里说出他不好来?不是这样的。”

在这段相声中,并不是每句话都为逗乐观众。其中,李寅飞严肃地引用了鲁迅的一句话:“我好比是一头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这是1936 年,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中记录下的话。说这句话时,李寅飞没加任何包袱。

“它不幽默,但是它有力量。这对塑造鲁迅先生这个形象有帮助,我是觉得歪讲的东西多了之后,需要有几句正讲的。”李寅飞回忆,“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先生这句话深得我心。”

现在,李寅飞也经常在抖音发些针砭时弊的幽默小段,即便这会得罪一些人,甚至因此错失一些工作机会,但就是有这股傲劲儿。

“我们一定要看到,鲁迅先生在批判这个时代、社会时,他做了什么。他为了这个国家变得更好,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不是喷子。”李寅飞说,“我们今天的人,往往只学了鲁迅的犀利,很多人只有冷眼,没有热肠。人最终要投身于社会,去做些什么,这才是我们今天重读鲁迅的意义。”

被问及如果鲁迅看到相声《大话鲁迅》可能会作何感受,李寅飞停顿了几秒回道:“应该不至于骂街吧,只能到这儿了。我觉得我没有曲解先生的意思,我以为他看到了,应该还会觉得有个相声演员记得他,会比较开心的吧。”

妇产科隐秘的微博大V: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鲁迅先生了,但我们仍需要鲁迅先生

27 岁的如雪看上去是一位乖乖女。因家里传承,她学医,目前就职于河南一家医院的妇产科。周围同事大多结婚生子,大家日常聊天无非是孩子、婆媳关系、丈夫等女性话题。

在现实的社交圈里,如雪觉得自己是个“怪人”。她单身,不怎么热衷同事的话题。起初,她试着聊起近期国家颁布的政策法令,中美、中日关系等时政类话题,遭到冷遇后,她渐渐沉默,学会扮演好一个安静倾听的小透明。

“没人关心我说的这些话,我就把这一面在现实中封闭起来了。”如雪对本刊说。除了闺蜜,几乎没人知道如雪的另一个身份。

过去四年,她在微博运营一个名为“鲁迅-bot”的微博账号,目前已有25 万粉丝,80 多万次转评赞。每天,如雪会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社会时事发布鲁迅的选段。

回看自己多年前的QQ 空间,如雪还会感叹自己怎么那么“愤青”,总爱就社会时事发言。这份批判和诚实也给她的人际交往带来过困惑。大学时,她有过被全宿舍女生排斥的经历,在最孤独无助时,她遇到鲁迅。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的这句话一度是如雪的座右铭。她参加学校反法西斯纪念的演讲比赛,并得了全校第一。

2021 年,随着《觉醒年代》大火,如雪的微博几个月内也增长了5 万新粉,其中以大学生和刚入职场的新人居多。探讨鲁迅之余,大家也会找她诉说生活的烦恼。

生活中有点人际障碍的如雪披上鲁迅的披风,成了虚拟空间里的知心姐姐。她的私信成了鲁迅读者的树洞,有人诉说原生家庭的悲剧,有人谈着工作的烦恼。

大家始于鲁迅,终于生活。“其实大家应该都一样,我们一开始都是在课本上‘被迫’接受鲁迅先生的,我们对他的了解就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先生这个人。后来我长大一点再去读先生的文字,才有不一样的感受。”

其实如雪对鲁迅的初印象是“恐怖”的。五年级时,她在堂哥的语文书上读到《狂人日记》。就着密密麻麻的注释,她看到“吃人”两个仿佛张着血盆大口的汉字。他哥哥吃了他妹子,他妈妈也吃了他妹子的肉。她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这个毛骨悚然的故事印在她心里很久,想想就起鸡皮疙瘩。

但没想到,就是写出这么吓人文字的鲁迅,之后却一次次治愈着如雪。

在《风筝》中,鲁迅儿时曾折断弟弟的风筝,成年后,想要得到弟弟的宽恕,就跟弟弟道歉,但弟弟却说,有过这样的事吗?这段经历几乎和如雪与亲弟弟的经历完全吻合,让她很有共鸣。

1933 年,上海,鲁迅、萧伯纳、蔡元培合影

如雪和弟弟相差十多岁。小时候,如雪不太喜欢弟弟,发生了不少冲突。长大后,如雪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很多事情,我想要跟他道歉,但是他说他已经不记得了。”

随着了解更多,如雪觉得,鲁迅是个非常有温度的人。鲁迅从没公开说过甜言蜜语,但在和妻子许广平的书信集《两地书》中,鲁迅写道:“愿你安好,并保重为要。”这句质朴简单的问候让如雪觉得,“先生是很温柔的人”。

她会摘抄下先生的字句,随着自己的心情和感受选取发送,但有时也会引发误会。

“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2021 年年初,如雪发了《狂人日记》的一段话,没有什么针对的对象,只是觉得这话很有力量,想分享给大家。

没想到,当日正爆出明星华晨宇与张碧晨生子的娱乐新闻,两方粉丝莫名其妙地疯狂转发这条微博,还在如雪的账号下开骂,都以为如雪这句话是暗讽这起娱乐事件,搞得如雪哭笑不得。

鲁迅说过的话,或模仿“鲁迅体”的话出现在各种时评的第一线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幸好2019 年,鲁迅博物馆推出了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网友有了鉴别真伪的权威凭证。

“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不至于用到十年二十年后。”鲁迅先生百年后,人们还在反复引用他的话评价时事。

如雪说:“这是我们可悲的地方,我们现在已经没有鲁迅先生了,但是我们仍然需要鲁迅先生。先生的文字穿过百年依然振聋发聩,他文字的前瞻性,他对历史,对中国人人性的剖析和思考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只能模仿先生的语气,但不能模仿文字背后深层次的东西。”

如雪好奇,现在的中国是鲁迅先生想象中的那个中华民族吗?

在她心中,鲁迅是永远的“民族魂”,她渴望听到先生对当下家国的判断,得到先生的勉励。“他是一个愤怒的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温柔的人。这两种情感在他这里并不冲突,他并不是一个完人。他愤怒的背后一定是为我们中华民族,为我们这个国家好的。”

猜你喜欢

路障鲁迅
利用固体废弃物制作交通路障可行性
自动驾驶汽车依然面临多重路障
大堵车
纽约将装永久路障防汽车袭击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
拦路大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