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导盲犬同行
——导盲犬历史与中外现状对比
2022-02-28□刘柳
□ 刘 柳
目前,中国仅有200 余只可以提供服务的导盲犬,这令它们比大熊猫还稀缺。考虑到或将受益于其帮助的庞大群体,这种服务犬的稀缺性更显突出。中国的视障群体超过1700 万,800 万人完全失明,与瑞士总人口相当,这意味着中国每8.5 万个部分或完全失明的人仅有1 只导盲犬。
如何获得一只导盲犬
训练导盲犬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 世纪初,1819 年奥地利人海尔·约翰在维也纳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导盲犬训练机构。后来海尔还出版了一本小册子详细描述了该机构的工作,但在当时这个项目并没有被世人广泛知晓。几乎100 年之后人们才开始重视导盲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士兵失去了视力,医生赭哈德得到灵感在德国开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导盲犬训练学校。
1947 年,日本就有了导盲犬,是亚洲最早培育导盲犬的国家,发展至今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制度和配套设施。日本导盲犬协会成立于1967 年,是一个无任何盈利活动和广告收入的公益组织,主要资金来源为日本政府、慈善基金和社会爱心人士捐款。目前共有约1000 只导盲犬活跃在日本社会帮助残疾人士,它们都由日本导盲犬协会培育和训练。该协会已经在神奈川、仙台、富士、岛根四地建设了导盲犬训练中心。在日本,只要是满18岁的盲人,都能通过该公益组织免费申请一只导盲犬,之后进行为期四周的训练即可将导盲犬带回家。
我国现有导盲犬的数量在200只左右,从出生到顺利毕业,导盲犬需要经过一年的寄养家庭经历和一年多的专业训练,通过基地考核的导盲犬会与申请排队的盲人进行约45 天的共同训练,盲人与导盲犬共同通过考核后,才能成功把狗带回家,在导盲犬工作的8 到10年内,主人要定期向基地发回导盲犬的体检报告。虽然申请是免费的,但等待导盲犬的时间平均在两年以上。
美国是导盲犬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0 只导盲犬。这些导盲犬分为两种,一种是当地培训的导盲犬,另一种是培训后经过国际导盲犬联盟认证的导盲犬。当地的导盲犬有限定的活动区域,只能在当地范围内活动,一旦到外地,仍然算作是宠物犬。经过国际导盲犬联盟认证的导盲犬则要经过比当地导盲犬更加严苛的训练和考核,在全球范围内都能被认可。
不仅仅是狗,对于导盲犬主人,美国也有一套更为复杂的考核标准,就像考驾驶证一样,能通过考核的盲人大概不足1%。同时,要在美国领养一只经过国际导盲犬联盟认证的导盲犬至少得等待2 到5 年,“并不是狗的数量不足,而是适合使用导盲犬的盲人并不多”。领到导盲犬之后,考核才真正开始。
住在西雅图的中国盲人连琴“最怕的人”是当地一个名叫迈克的导盲犬训导师。迈克会不定时地来抽查西雅图各地导盲犬的使用情况,“被发现没牵狗绳,第一次警告,第二次罚款,第三次狗就没了,狗的体重连续三个月超重10%,狗也没了”。一次,迈克约了连琴和其他两位导盲犬主人在餐厅见面,一只导盲犬突然站起来咬了隔壁桌子上的牛排,结果“狗直接退役,主人也被规定9 年内不允许养狗”。2008 年,连琴回国,她从美国带回来的导盲犬Candy 成了我国第一只被国际导盲犬协会认证的导盲犬。
在美国,导盲犬有着一套完整的配套系统。导盲犬一旦出现事故,培训学校要承担连带责任,导盲犬本身则有自己的保险,基本上可以覆盖全部风险。
“一地一规”的出行规定
拥有了金毛导盲犬“熊熊”之后,盲人歌手周云蓬觉得自己的世界大了许多。买菜、买酒、遛弯儿,甚至独自出门办事等过去因失明而不便去做的事情,都因为“熊熊”的到来变得轻松不少。对9 岁失明的周云蓬而言,“熊熊”就是他的眼睛。不过,每到一个公共场所,他都得反复解释,避免“眼睛”吓到人:“它是导盲犬,不是宠物狗。”
关于盲人携带导盲犬搭乘公共交通出行的权利,很早就已经在我国制度层面获得了认可。申办奥运会之际,我国就已经承诺导盲犬可以入境,2008 年残奥会期间,北京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导盲犬使用和管理的通告》,明确导盲犬作为特殊犬类,可以被允许出入公共场所、比赛场馆。2008 年,连琴回国后把残疾人保护法涉及导盲犬的第五十八条印出来,去残联盖了公章,每次出行就带着,给不理解的人们科普法律。这是她从美国导盲犬训练基地学来的做法。在美国,国际导盲犬协会认证的导盲犬毕业时,训练基地会发上100 张卡片,上面印满了涉及导盲犬的法律,导盲犬证件上也附有简单的法律条文。
在日本,法律明确规定盲人与导盲犬共同出行应该得到尊重、不得歧视,享有一切正常人应有的权利,并在特殊时刻应有主动帮助的义务,鼓励企业聘用残疾人士并给予适当宽松政策(《身体障害者辅助犬法》),道路交通法也规定在遇到导盲犬与盲人出行时,车辆有停止或缓慢前行的义务(《步行者通行方法》第十四条)。与之相比,我国明确关于导盲犬的法律条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八条: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另外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十六条: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无障碍服务。
法律给了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的权利,但还没有划出一条实际的标准道路。由于缺乏统一的实施细则,目前,国内的导盲犬使用规范还属于“遍地开花”、“一地一规”的状态——民航有民航的规定、酒店有酒店的规定、地铁有地铁的规定,各个城市的具体要求都不相同,有的城市没有相关规定,遇到问题做不到有规可依。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导盲犬》国家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大多只是关于导盲犬的养殖培训,使用规范并不在其中。
早在2004 年,北京就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无障碍建设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但其中并未提到导盲犬相关内容。2021 年11 月1 日起施行的《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中则明确,视力残疾人持视力残疾人证、导盲犬工作证可以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条例》修改中最重要的是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其中明确,拒绝视力残疾人携带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相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相关单位和个人予以警告或者通报批评。这样的规定,让今后的执行、维权都有了依据。
走得进城市却融不进城市
除了法律,社会对导盲犬的认知不足也是巨大的障碍。
美国的盲人丽莎·欧文养了一只名叫伯尼的导盲犬。在2016 年至2017 年期间她14 次被拒绝乘坐用“优步”(一种打车软件)预定的车。而自“优步”的拼车服务推出之初,就有关于盲人乘客因他们的服务动物而被拒绝提供服务的投诉。而早在2014 年,全美盲人联合会和其他组织就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的联邦法院对“优步”提起过集体诉讼,指控其在盲人乘客有服务动物陪伴时拒绝为盲人乘客提供服务。
即使胜诉,丽莎依然不能在打车路上“畅通无阻”,有时是被司机拒绝,有时是被拼车的其他乘客拒绝。
2018 年,英国一位盲人阿米特(Amit)在他的导盲犬“Kika”身上装了一部Go pro 相机,用以记录它一天中的经历,因为“每天我都会被路人从路中央推开,还有人会用雨伞、袋子打导盲犬”。当阿米特的妻子审视影片时发现,那些人都是故意的,除了这些恶意的行为之外,阿米特还要忍受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出租车的拒载,车站工作人员的忽视,在地铁车厢里有的人霸占了两个座位也不愿让一个给他,甚至有乘客故意去踩导盲犬的尾巴,想看看导盲犬是否如宣传所说的那样,即使受到伤害也不会吠叫,更不会攻击人。
这样的情况也常发生在中国。周云蓬在各地都有演出,每一次出行,他都像手握着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哪一趟就会遇到闭门羹。公交车基本上不去,但出租车就灵活多了,虽然拒载率几乎也是100%,但好歹还有办法,“多给小费就让上”。
经过严苛的训练和考核,在100 多年的训练导盲犬历史中,没有一起导盲犬伤人的事件出现,即便如此,人们依然无法摆脱大型犬可能伤人的刻板印象。如果社会运转的逻辑只偏向其中一方,不平等和歧视就成为可能,当大多数设施设计和社会刻板印象忽略盲人群体和导盲犬的出行需要,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滞后性和缺失感就成了必然。
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
完成训练可以毕业的导盲犬,都有着超人的忍耐力,更不会伤害人类。中国第一家导盲犬基地大连导盲犬训练基地的工作人员梁佳常常讲到一只导盲犬“Pizza”,“它患了肝癌,非常疼痛,但从小接受的训练让它非常懂得忍耐。有一天主人醒来帮它擦脸,以为摸到一手口水,闻了之后才发现是血,它为了忍痛宁愿把舌头咬出血都没有哼哼一声,即使它已经退役被主人当作宠物犬来养。”类似的事情也曾发生在日本,2014年8 月,在日本琦玉县,一只名为“奥斯卡”的拉布拉多导盲犬在引导主人前往工作地点途中,其腰部附近两三处被尖锐物体刺伤,但由于经过训练依然忍痛不发声,直到工作结束才被主人检查发现得到救治。
梁佳接受采访时往往要一次次重复常识:导盲犬并没有攻击性。狗的攻击性分为两种,一种是遗传性的,另一种受后天行为条件反射影响。一开始被选用参与训练的导盲犬,就是温和、不带攻击性的品种,之后,还要经历两到三年强度极大的训练,淘汰率超过50%。最严酷的考验就是食物诱惑,要训练狗在工作状态下完全拒绝对周边食物的诱惑,所以在训练时,对导盲犬也多是口头上的奖励,不能像其他工作犬一样使用玩具或者食物,因为“不能确定在工作路上会不会遇到类似的东西”。
2020 年9 月,滴滴出行平台上线了“无障碍出行”服务。滴滴方联系到导盲犬机构,找到目前正在服役的近200 条导盲犬,给这些导盲犬的主人实名认证,在他们打车时,滴滴会有语音播报,提醒司机这是一位带有导盲犬的乘客。在司机的接单页面,也会显示“乘客视觉障碍·有导盲犬”的提示文字。导盲犬用户可以通过其所在的导盲犬基地,申请完成滴滴无障碍用户注册,注册和退出都遵循用户自愿原则。用户注册后,正常使用APP 即可被系统识别为导盲犬无障碍用户,同时享有优先派单。目前,这项服务已经覆盖全国74 个城市。尽管平台早就有导盲犬可以乘车的相关规定,但是多数师傅开一辈子车也不见得能碰到一回导盲犬,只有企业主动拉平盲人用户与司机之间的信息差,导盲犬的出行才能更加顺畅。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导盲犬我们最好的做法就是“四不一问”即:不喂食、不抚摸、不呼唤、不拒绝(其进入公共场所)、主动询问(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征得同意后提供协助)。
面对1700 多万的庞大数字,200 余只导盲犬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视障人士的日常出行,和司机师傅一样,普通人能在公共场合遇到导盲犬的情况少之又少。未知带来想象和误解,多给盲人群体和导盲犬一些关注,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就是我们力所能及对他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