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刻板印象威胁视角下留守儿童的教育建议

2022-02-28刘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刻板印象留守儿童

刘欣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逐渐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是这些关注大多采取问题取向。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逐渐使该群体“污名化”,刻板印象威胁理论认为这种“污名化”会对个体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从刻板印象威胁视角来探讨留守儿童“污名化”的问题,并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刻板印象;污名化;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6-0062-03

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8周岁以下,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或进行其他活动而长期由长辈、亲属或他人代为照管的未成年人[1]。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的特征属性进行笼统概括而产生的固定看法与评价[2]。当前,社会各界大都是从问题化的视角看待留守儿童,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常被贴上“孤僻”“自卑”“缺爱”等“污名化”的标签。在这样的刻板印象下,留守儿童群体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对其教育发展有着消极影响。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去污名化”,并依据留守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来促进他们的发展,是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刻板印象

当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逐渐走进大众视线,他们也紧密地和“问题”联系在了一起。有研究发现,在学校中,同学、班主任、校长、教育行政领导等对留守儿童的评价都比较低 [3]。内隐联想测验的结果发现,部分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存在内隐污名现象[4]。可见,人们在社会舆论和环境的暗示和引导下,慢慢地对留守儿童形成了消极刻板印象,留守儿童渐渐被“污名化”。所谓“污名化”,是指个体在其他人眼中逐渐丧失其社会声誉(或地位)和社会价值,并被贴上消极标签,形成消极刻板印象,地位丧失,遭到歧视和排斥的过程。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即社会将留守儿童标签化為问题儿童[5]。留守儿童群体被普遍“污名化”纵然与他们自身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是受到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媒体对个别留守儿童极端事件的报道使得留守儿童群体积极正面的形象难以被大众知晓;学术领域内大多以问题视角来研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身上的消极标签包括:(1)学习不认真,成绩差;(2)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3)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性格过于叛逆。

二、刻板印象威胁下的留守儿童

刻板印象威胁是指当被污名的群体处于特定的评价情境时,个体或群体会因情境而激发出与自己团体身份有关的负性刻板印象,进而导致该群体在相关表现上确有明显的消极结果出现[6]。虽然人们对于留守儿童群体并没有“污名化”的主观敌意,但是这种刻板印象仍然对留守儿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自我效能感降低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论”,6~13岁的儿童正处于勤奋与自卑感、自我与角色混淆的时期,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勤奋感、创造力,使之学会扮演不同角色并实现角色认同的时期。大部分留守儿童集中在这一年龄段,如果在这一时期充满自卑感,就无法积极主动与周围人交往。如此发展下去,将导致留守儿童对于自身社会角色的理解出现一定偏差,在社会活动中出现角色混淆、自我认同感低、自我评价降低和自我效能减弱的现象[7]。

(二)内化“污名化”标签

刻板印象所带来的消极标签一方面会打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让他们丧失对未来的希望,从而不愿奋斗,厌学,自暴自弃;另一方面,“污名化”标签加大了留守儿童群体与非留守儿童群体的距离,两者间的界限更加分明,导致隔阂与疏远,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更加孤僻,形成一个封闭、孤立的群体,陷入类似孤岛效应的发展困境。

(三)焦虑水平增高

根据威胁性情境理论,当留守儿童知觉到刻板印象威胁时,心里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其心理唤醒增强,焦虑水平增高[8]。留守儿童在成长环境中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同时由于监护人教育观念的滞后、社区教育空白等因素,他们相较于其他儿童更敏感和脆弱。

三、教育建议

(一)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与道德教育

学校应挖掘教育资源,培养留守儿童的各种能力。“留守经历”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既是一种缺失又是一笔财富。缺少父母的陪伴正给予了他们锻炼的机会和独立成长的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主感、独立性。另外,教师是直接和留守儿童接触的人,是在儿童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受社会观念和舆论的影响,不要受个别案例的影响,要客观、全面地看待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要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信心,鼓励他们自爱自信自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帮助留守儿童拓展与人交往的范围,积极与人交流;引导留守儿童体谅父母外出务工的辛苦,通过定期谈心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转变观念,消除偏见

为了消除留守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阻力,社会各界应客观、全面地看待留守儿童,变问题眼光为积极眼光,帮留守儿童树立正面的形象。首先,新闻媒体多进行正面宣传,挖掘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优秀个体,关注其积极特质,客观呈现留守儿童的现状,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学术研究应将关注点多聚焦于留守儿童的积极面,分析为什么有些留守儿童能发展得好,这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更有指导意义。目前,个别学者对心理韧性研究的重视为留守儿童研究提供了积极的视角。

(三)家庭的信任、帮助和鼓励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也是儿童受影响最多的地方,要想改变留守儿童刻板印象,必须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留守儿童父母应多关爱孩子,虽然不能在孩子身边照顾,但是可以通过电话、视频、信件、短信等方式加强同孩子的沟通,给予孩子情感支持。

其次,父母要和孩子的监护人及班主任、科任教师等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情况,给予孩子适时的帮助,使孩子在学习和成长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

最后,父母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通过向孩子讲述外出打工过程中经历的各种奇闻逸事、克服的各种困难等,来丰富孩子对生活的认识,鼓励孩子勇敢面对生活。

农村劳动力的城乡流动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与此同时,他们留在农村的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这一标签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让留守儿童在得不到父母关爱的情况下,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压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发展,更关系到外出务工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三农”问题的解决。我们应该对留守儿童刻板印象问题重视起来,帮他们去“污名化”,为他们创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5):990-995.

[2]连淑芳. 内隐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3]赵潜,李艳娇.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7-19,22.

[4]张俊南. 职前教对留守儿童外显与内隐刻板印象及其相关研究[D].彰州:闽南师范大学,2020.

[5]余玉婷,黄庆丰,宋健.留守儿童群体的“污名化”——有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世纪桥,2017(5):54-55.

[6]王祯.刻板印象促进与刻板印象阻抗:刻板印象威胁干预的新视角[J].心理技术与应用,2020,8(10):619-627.

[7]王亚军,郑晓冬,方向明.留守经历对农村儿童长期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9):277-290.

[8]万娇娇,纪莉莉,吴丽娜,等.农村留守初中生亲子亲合与安全感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21,19(4):500-506.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刻板印象留守儿童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恢复高考至今图书馆员刻板印象变迁研究
污名视域下“屠呦呦获奖事件”解读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刻板印象对“反转新闻”的影响
国内主流新闻网站如何应对受众流失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