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亟需新兴力量
2022-02-28银昕
银昕
2015年被认为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这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印发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规划提出,以创新为引领,探索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新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开发。
一时间,星际荣耀、星途探索、翎客航天、灵动飞天等一批商业航天公司纷纷成立,在北京亦庄逐渐形成产业集群,商业航天俨然成为亦庄开发区的一张名片。2018年创立的星河动力(北京)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星河动力”)是其中的佼佼者。
2022年元旦之际,《法人》记者走访了星河动力位于北京亦庄的办公区,听创始人刘百奇畅谈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没有中国版Space-X,永远做自己”
刘百奇身上有着浓浓的技术男特质——低调的着装,沉稳的嗓音,偏瘦的身材和一副深色框架眼镜。他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光电学院,2008年博士毕业后。他先后成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央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的火箭技术高级专家和项目负责人。
实际上,商业航天企业集体选择落户亦庄,并非巧合。“这里距离航天部一分院很近,很多从业者都是从体制内单位出来的。他们上班的地点从东高地换到亦庄,不算太远。”刘百奇对记者说,“另一处距离航天部一分院最近的办公区域是大兴区旧宫镇,但旧宫镇相比亦庄,在科技企业所需氛围感方面差了一些。亦庄在商业办公基础设施方面比较成熟,合乎科技型企业所需条件。”
鉴于美国在商业航天领域的高速发展,以Space-X为代表的明星企业成为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竞相模仿的对象。但刘百奇认为,不存在中国版的Space-X,“我们永远做自己。”
2021年,中国民营商业火箭遭遇一些波折。是年2月,“头部”企业星际荣耀在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双曲线一号火箭,因一塊保温泡沫脱落后掉在了四号栅格舵上,致使火箭飞行姿态明显异常,发射任务失利。6个月后,双曲线一号火箭在酒泉再次发射,因整流罩未分离,导致卫星未能进入既定轨道,发射失利。
两次失败后,2021年12月7日12时12分,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搭载天津大学一号、丽泽一号、宝酝号、金紫荆五号、金紫荆一号03星等5颗小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对中国商业火箭领域来说,如果遭遇三连败,整个行业心气会受到很大影响,好在谷神星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刘百奇对记者说。
值得注意的是,谷神星一号火箭曾在2020年成功发射入轨,成为我国商业航天第一枚连续发射成功入轨的火箭。
“液体燃料是大趋势,我们肯定会跟上”
在商业航天领域,关于燃料的选择,分两种技术流派:固态燃料和液态燃料。有些人醉心于液态燃料,认为大有前景,代表了一种技术高度。有的人则从成本角度考虑,认为当下对商业火箭的主流需求是轻量级卫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液态燃料,徒增成本。
对此,刘百奇说,不存在孰高孰低,只是为了满足不同市场需求而作出的选择。他介绍,固态燃料和液态燃料是为了应对不同重量发射需求。目前国内需求基本是轻量级的,固态燃料最为划算。如果在轻量级需求之下硬要做液态火箭的话,需要为液态燃料提供一定环境。从成本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浪费。
“现阶段,固态火箭最为划算。星河动力发射成功的谷神星一号,就是属于固态燃料提供动力的火箭。”刘百奇对记者说。
不过,刘百奇认为,如果将视角放得更为长远,液态火箭才是趋势。“未来,将会实现商业火箭航班化发射。所谓航班化发射,如同现在的客运飞机一样,火箭实现可回收、可反复使用。同时,如同飞机在地面上加油后,可再度发射。这样一来,液态火箭的成本与固态火箭相比,就低多了。”刘百奇说。
据了解,在业内不乏对固态火箭嗤之以鼻之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示范作用有一定“功劳”。
“美国商业航天从1984年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30多年,Space-X是建立在这30多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尽管中国近六七年航天领域发展迅猛,但还未形成一定基础。”刘百奇介绍,Space-X从创立伊始,没有考虑过发展固态火箭,而是直接以液态燃料为基础,这与创始人马斯克最初的梦想有关。他一开始以火星和星际旅行为目标,因此没有发展固态火箭。
刘百奇认为,依照中国目前对商业火箭的实际需求,固态火箭和液态火箭并举才符合商业火箭的发展策略。“目前,我国商业卫星的主流需求,是轻量级小卫星的发射以及轻量级小卫星的组网和补网。从成本上考量,固态火箭最为划算。”
与液态火箭相似,在Space-X的引领下,可回收、可多次使用的火箭是行业追逐的焦点。在刘百奇描述的“航班化发射”蓝图中,火箭可回收是实现航班化的前提。以翎客航天为代表的中国商业航天,目前只能做到悬停技术,回收技术尚未实现。
“悬停技术好比在低速状态下‘倒车’入库,而真正可回收技术好比在高速状态下‘漂移’入库。
‘漂移’和‘倒车’,两者技术难度差距很大。”刘百奇表示,“可回收火箭也在我们计划之中,但星河动力实现真正可回收,要在2025年之后。”
根据星河动力计划,以液态燃料为动力的智神星一号正在研发过程中。就在2022年1月24日,星河动力对外宣布,已于2021年7月至12月间,完成了总额12.7亿元B及B+轮融资。这一轮融资的主要用途是,加快中大型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运载火箭的研发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计划,智神星一号将于2023年实施入轨首飞。
“让更多孩子了解航天,才能有更多人才”
商业火箭公司为了在地理位置上接近航天部一分院,纷纷在亦庄选址,可见中国商业航天领域对此前服务于体制内单位的人才依赖度之高。
目前,中国商业航天领域的人才主要分三类:出身于金融领域,从国家政策中嗅到了商业航天领域的机会,以投资视角切入商业航天领域;出身于国家航天部门,预判政策引导之下商业航天大有可为,离开体制内单位,加入商业火箭公司;出身于电子、软件、机械等领域,虽此前不懂航天,但能为商业航天领域各环节所用。其中,第二类人员占了总数的八成以上。依照上述分类,刘百奇告诉记者,星河动力
的员工大致也分三类:第一类是来自体制内单位的技术人员;第二类出身于电子、机械、软件等行业,经短期培训后可以胜任商业火箭体系中某个环节工作;第三类是航空航天专业应届生,有航天梦想但缺乏经验。“我们称第三类人为徒弟,第一类人为师傅,星河动力的工作方法是师傅带徒弟。如果徒弟勤奋好学,出师还是很快的。”
事实上,商业火箭公司与体制内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国企在人才上难免存在客观竞争。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被称为高校中的“国防七子”。这些大学的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工作,获得稳定收入和向上成长阶梯,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不过,对商业火箭公司来说,仅靠体制内单位输出人才,并非好事。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国外名校学成归来的应届生也愿意加入星河动力。”刘百奇告诉记者,“在人才招募方面,商业公司还是具备一定吸引力的。”刘百奇介绍,星河动力在招聘员工时,会主动对比体制内单位和本公司的两种未来成长路径,为应届生提供选择依据。
让刘百奇真正感到压力的,并非与体制内航天单位的人才之争,而是中国航天领域的人才基数不够大。尤其是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对航天知识的普及有限,与有些国家在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接触比较精密的航天器模型相比,中国孩子的体验相对浅。
“只有让更多孩子了解航天、建立航天梦,航天领域才能源源不断获得人才。”刘百奇说。
(责编 王茜 美编 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