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绿意盎然”
2022-02-28银昕
银昕
北京时间2月4日,立春。当晚8点,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开幕。独具创意的点火仪式,环保理念支持下的制冰造雪以及低碳交通系统,无不彰显出这是一场“绿色”与冰雪相约的盛会。
点火:奥运史首现“微火”主火炬
历届奥运会开幕式最受人关注的看点无疑是点火仪式。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此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明确表示这次开幕式点火仪式将与以往都不同,“点火的方式乃至火炬台的方式,是我们最大胆的一个设计和变革,百年奥运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果然,北京冬奥会点火仪式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开幕式上,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赵嘉文两位冰雪运动选手共同高举火炬,成为北京冬奥会最后一棒火炬手。他们的身后,象征着91个参赛代表团团结、汇聚的雪花台散发出耀眼光芒。在全场观众注目下,两位年轻运动员一起将手持的“飞扬”火炬嵌入雪花台。随后,雪花台缓缓旋转上升,成为北京冬奥会的主火炬。
没有奥运之火“点”的过程,也没有盛大的火焰,这是奥运主火炬首次以“微火”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是奥运史上全新的一幕。“我们用全世界参赛代表团的名字构建了雪花台,最后一棒火炬就是主火炬,是百年奥运史上从未有过的‘微火’。”张艺谋表示,将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雪花般圣洁、灵动的小火苗,这一创意来自低碳环保理念,将成为奥运会历史上一个经典的瞬间。
值得一提的是,与往届奥运会使用液化天然气或丙烷等气体作为火炬燃料有所不同,本届冬奥会首次使用了氢能作为火炬燃料,实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绿色”“环保”的进一步结合。张艺谋透露,导演团队最初拿出“微火”方案时,首先获得了北京冬奥组委的同意,但张艺谋担心国际奥委会这一关。毕竟,奥运会主火炬从来没用过“微火”。国际奥委会能否接受?不出意料,国际奥委会最初不支持采用“微火”方案。
“奥运之火就是要熊熊燃烧,不能因为低碳改变百年传统。”这是国际奥委会最初的想法。而且,国际奥委会就“微火”方案提出了一些问题:火苗太小会不会看不见?“鸟巢”没有承办比赛的任务,那其他比赛进行时,圣火会不会被保留?怎样让大家感到火炬一直存在?
开幕式导演团队和北京冬奥组委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个赛区分别设置火炬塔,火炬塔如同城市雕塑,市民可以零距离触摸并与之合影。
为了说服国际奥委会同意这一方案,北京冬奥组委决定派人去国际奥委会总部瑞士洛桑进行当面解答。总导演张艺谋为此还录了一段视频,向国际奥委会阐释了创意及理念,“‘微火’方案是为了向世界表明中国致力于碳减排的决心,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传达中国人对世界的责任感。”
经过内部慎重讨论,国际奥委会表示,尽管“微火”方案与历届相比有很大不同,但还是支持北京冬奥组委及开幕式导演团队的创意。
场地:绿色环保理念造雪制冰
对于承办冬奥会的城市来说,制冰和造雪技术尤为重要。如何保证在冬奥会期间制造出符合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冰雪场地,是北京冬奥组委面临的重大课题。
以冰壶比赛场地为例,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要求,整个冰面最大高差不能超过0.3毫米,制冰师必须全方位无死角实时监控场地各个角落的温度和湿度,确保整个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使用的都是一块合格的冰壶场地。
目前的制冰技术中,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是冬季运动场馆中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北京冬奥会所有冰上项目都在北京赛区举行,这里共有15块冰面,其中7块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
造雪技术对北京冬奥组委的考验更大。冬奥会雪上项目赛道上采用的是非常不易融化的人造雪,专业术语称其为“冰状雪”。相比自然降雪每立方米只有200kg的雪花,“冰状雪”每立方米有550kg,密度远超自然降雪。
“冰状雪”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人为操控,即通过调整造雪配方,可以实现硬度、含雪量、雪花直径大小等几个变量的调控,以符合不同分项和小项对雪质的要求。此外,添加防融化剂后,“冰状雪”可以在一定温度下不化成水。
人造“冰状雪”的原理并不复杂,只要把5°C以下的冷水和压缩空气混合装入零下25°C的蒸发器里结冰,然后用里面配備的切削机将冰块切碎,最后和空气一起喷出即可。但这种“冰状雪”颗粒大,造出的雪形成的雪道很像石子路,职业滑手在做转身动作时容易摔倒。这就需要让“冰状雪”变小,但又不会像自然降雪那样过于细小,导致雪道松软,滑手们陷入雪中。
而要想生产出让“冰状雪”的颗粒大小适中的造雪机,并不容易。在2015年以前,中国没有相关技术。
2017年,中国科学院组建科研团队,以秦大河、王飞腾两位院士带队,常年在野外进行科研攻坚。为了克服不同海拔、不同温度和湿度以及不同风力导致人造雪雪质不均匀的问题,研发团队生产出不同类型的造雪机,以满足各种不同环境以及不同场地对雪质的各种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团队还研发了冰状雪赛道专业监测设备以及高效储雪技术。他们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结合太阳光照射率等参数,在反复试验后,选出经济性和实用性最好的“土工布+泡沫塑料”方案为积雪“盖被子”。“雪务攻关团队”在首钢大跳台成功储雪5000立方米,不但可以应对突发天气变化,还真正实现了绿色“用雪自由”。
交通:低碳客车提供接驳服务
“绿色”办奥,低碳交通体系也是重要一环。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这一天,为了让三个赛区的运动员以及观众顺利到达“鸟巢”观看开幕式,延庆赛区,6台搭载“氢腾”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客车,为开幕式奥运村人员提供往返接待保障服务;北京赛区,9台搭载“氢腾”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客车将160名开幕式观众送至全国农业展览馆中转,后统一前往开幕式现场。
据介绍,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百余辆中国自主研发“氢腾”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客车为延庆赛区提供交通接驳保障服务。这批氢能客车,最高载客48人,设计时速100公里,加满氢仅需10分钟,总续驶里程超过600公里,适应低温、爬坡等路况,满足北方城市低温运行要求。相较传统化石能源车辆,氢能客车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约7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14棵普通树木一年的吸收量。
“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赛区地处平原,主要使用纯电动和天然气车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以氢能汽车为主,主要是满足山区需求。”开幕会前,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节能和清洁能源的车辆在小客车中占比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在所有车辆中的占比在八成以上,助力绿色冬奥。
(责编 白馗 美编 刘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