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压力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2022-02-28于琳阴山燕
于琳 阴山燕
摘要:为探讨青少年人际压力、心理弹性与冒险行为之间的关系,选取638名初高中生为被试,采用中学生人际压力问卷(ISQ)、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和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ARQ)分别测量青少年的人际压力、心理弹性和冒险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压力与冒险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人际压力与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弹性与冒险行为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弹性在人际压力与冒险行为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2.73%。因此,人际压力既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冒险行为,同时可以通过心理弹性对冒险行为产生间接作用。
关键词:人际压力;心理弹性;冒险行为;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5-0004-05
一、引言
作为从儿童过渡到成年人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至关重要。青少年在生理上仍不成熟,但由于心理上存在青春期叛逆、同伴压力等因素,常常做出一些冒险行为,因此,青少年冒险行为是众多心理学家与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冒险行为从类型上可分为社会可接受的冒险行为和适应不良的冒险行为[1]。社会可接受的冒险行为即积极冒险行为,是指那些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有一定的训练和保护措施且能够促进身心发展的冒险行为,比如具有冒险性的体育运动,如登山、跳伞。适应不良的冒险行为即消极冒险行为,是指那些带有犯罪性质或不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冒险行为,比如抽烟、酗酒、吸毒、危险驾车、不安全性行为。与前人的研究一致,本研究重点关注消极冒险行为。消极冒险行为不仅会对个人产生不良后果,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家庭、同伴、学校及整个社会的治安。因此,探讨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重要意义。
问题行为理论提出,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因素包括人格系统、感知到的环境系统及行为系统,三者相互影响并共同作用于个体[2]。该理论认为,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发生受内在因素(个体自身的个人特质)与外在因素(一定的外在社会情境)的交互影响。根据该理论,人际压力作为个体知觉到的外在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有研究指出,青少年所面对的人际压力主要是教师压力、同学压力、家庭压力[3]。因此本研究重点考察青少年在与教师、同伴和父母交往中存在的人际压力,同时探索人际压力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内部作用机制。
(一)人际压力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
目前,对人际压力的概念,国内外研究仍存在争议。人际压力认知观点认为,人际压力是个体在交往过程中自我内部失调的结果[4]。个体所处的人际环境使其内部心理和认知环境失衡,而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使个体感到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实现[5]。有研究指出,人际压力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或自我内部与环境之间关系失调的结果[6]。当个体认为人际环境要求超过自身能力和资源,或在人际交往中感到自身需要与价值受到威胁或无法实现时,便产生了人际压力。因此,本研究认为,人际压力是指青少年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由于自我认知失衡而产生的不愉快的心理状态。
产生人际压力的原因之一是个人认知存在缺陷,国外研究者对青春期早期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当个体遭受很大的人际压力,其认知出现缺陷时,人际压力带来的风险更大[7]。具体来说,人际压力会使人焦躁不安,建立和维持与他人互动的困难更大,与他人的互动减少,因而产生孤独和愤怒感,从而在选择是否进行不合理行为时容易被负面情绪蒙蔽头脑,产生一些冒险行为[8]。由此可知,在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下,青少年在认知、社会、情感、健康和行为等方面都面临着较高的发展风险[9-11]。压力会引发消极情绪,降低青少年的风险知觉,加剧冒险行为[12-15]。与成年人相比,处于挫折、压力或威胁状态下的青少年感知到的风险更少,对损失值较不敏感,对收益值更为敏感,从而有更大的概率参与冒险活动[12,16]。以往的研究大多关注同伴压力对青少年消极冒险行为的影响,而忽略了教师、父母的重要影响[17]。那么,人际压力对青少年的冒险行为是否有独特的影响?它是否会增加青少年适应不良的冒险行为?我们提出假设1:人际压力与青少年冒险行为呈负相关。
(二)人际压力对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指的是遭遇负性事件时,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保护性资源与环境中的保护性因素動态作用的过程。根据柯永河[18]提出的心理卫生公式B=P/(E+S.S)可以得知:冒险行为和人际压力呈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其中,B是症状(偏差行为),P是压力,E是自我强度,S.S是社会支持。因此偏差行为是内外压力、自我强度和社会支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偏差行为与内外压力呈正相关,与自我强度和社会支持系统呈负相关。心理弹性整合模型理论认为,在面对压力事件(如临近考试、朋友冲突、与亲人吵架等应激性生活事件)时,个体将激活许多保护性因素(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自我效能等)来抵抗危险性因素,用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有效地思考、解决问题,帮助个体减少压力事件的影响,维持情绪稳定[19]。当个体面临外界压力时,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个体抵抗外在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个体做出危险行为的概率[20-21]。心理弹性具有保证个体拥有应对危险、缓解压力的能力,这也是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更容易从压力事件中恢复过来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假设2:心理弹性在人际压力与冒险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人际压力、心理弹性及青少年冒险行为三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且心理弹性可能在人际压力与冒险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以青少年(初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从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相互作用的视角来研究青少年的冒险行为,在探讨人际压力与青少年冒险行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心理弹性在人际压力与其冒险行为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为中学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对来自山东省潍坊市、聊城市、泰安市、青岛市的普通初高中生共7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638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 87.88%。其中,男生298人(46.72%),女生 340人(53.33%)。被试平均年龄为15.78岁(SD=1.17,范围为13~18岁)。
(二)研究工具
1.人际压力问卷
采用王淑敏[6]编制的中学生人际压力问卷(ISQ),问卷共计23个条目,采用1~5级计分(1=无压力,5=非常有压力),包括人际期望压力、人际情景压力、人际冲突压力、人际挫折压力、人际约束压力五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压力越大。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2~0.87)。
2.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22]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量表的设计依据与本研究相符。该量表共有27个条目,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五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总分越高表示被试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其中12个条目为反向计分。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1~0.74之间。
3.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
采用张晨、张丽锦和尚丽[23]修订的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Risk Behavior Scale,ARQ–RB),共17个条目,包括刺激寻求、鲁莽、叛逆和反社会四个维度。其中刺激寻求的项目(滑雪、武术、滑旱冰、跳伞、参加竞赛)测量的是社会可接受的冒险行为,而鲁莽、叛逆和反社会三个项目可视为测量的是适应不良的冒险行为[17]。每个条目从0(“从不”)到4(“总是”)进行5级计分。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4.施测程序及数据处理
本次调研采用线下发放问卷的模式,施测前由施测人员与班主任及学校心理教师沟通,由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主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PROCESS插件(2.13版本)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檢验
本研究所有数据来自被试的自我报告,为了防止预测变量与效标变量之间的人为共变,对收集到的数据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24]。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2个,且第一个因子解释了14.59%的总变异量,低于40%的临界标准,故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可以进行下一步统计分析。
(二)人际压力、心理弹性和冒险行为的相关分析
对各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表明:人际压力与冒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22,p<0.01),人际压力的五个维度人际期望、人际冲突、人际挫折、人际约束、人际情景与冒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15~0.23,均p<0.01);人际压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r=-0.38,p<0.01),人际压力五个维度人际期望、人际冲突、人际挫折、人际约束、人际情景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r=-0.34~-0.27,均p<0.01);心理弹性与冒险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20,p<0.001)。
(三)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分析
使用Hayes[25]编制的PROCESS插件,将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人际压力为自变量,青少年冒险行为为因变量,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检验心理弹性在人际压力和青少年冒险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分析数据之前,对各个变量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根据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4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该方法可以对中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人际压力可正向预测冒险行为(β=0.20,p<0.01);人际压力可负向预测心理弹性(β=-0.37,p<0.001);心理弹性对冒险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水平(β=-0.11,p<0.001),说明心理弹性在人际压力与冒险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具体中介模型见图1。
采用Bootstrap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95%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见表3),间接效应的95%置信区间为[0.03,0.08],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间接效应显著。从人际压力到冒险行为的直接效应值为0.17,中介效应值为 0.05,总效应值为直接效应值与中介效应值之和即0.22。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从人际压力到冒险行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均显著,直接效应占总效应值的77.27%,中介效应占总效应值的22.73%。
四、讨论
(一)人际压力、心理弹性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人际压力与冒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人际压力会显著预测冒险行为,假设1得到了验证。本研究还考察了人际压力各维度对冒险行为的影响。相关分析显示,人际压力的人际情景、人际约束、人际挫折、人际冲突、人际期望五个维度与冒险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即人际情景、人际约束、人际挫折、人际冲突、人际期望维度均可预测青少年的冒险行为水平。这与王淑敏[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后者在对人际压力结构的分析中指出,人际压力的五个维度具有一致性与互补性,它们展示了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的不同方面的人际压力,因此,人际压力的五个维度与冒险行为的正相关符合我们的研究假设。
(二)心理弹性在人际压力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假设2与以往相关研究一致,心理弹性在人际压力和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意味着人际压力通过心理弹性间接对冒险行为产生影响[26]。同时也验证了邢采和孙建敏[27]的发现,在压力情境中,相较于低心理弹性的个体,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更倾向于做出积极的风险决策。分析其中原因,低心理弹性的青少年更在乎周围人的看法,希望通过与他人保持一致来获得认可,因此更容易做出从众选择。
五、教育建议
综上所述,人际压力和心理弹性是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重要因素,据此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一)重视对青少年人际压力的疏解
有研究指出,当前青少年所面对的人际压力主要来自教师、同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3]。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保持灵敏的观察力与注意力,及时察觉与定期评估学生的压力情况,要关心爱护学生,减少对学生的施压。同时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共建家校互助网络,家校联手共同关爱学生。可以通过举办家庭教育培训、开展亲子教育活动等方式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更好地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二)重视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提升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保护性资源,可以在个体遭遇人际压力时帮助个体更快地走出压力情境,因此学校应重视对青少年心理弹性的训练与提升。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团体辅导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加深了解自己所拥有的心理资源,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与自信心。
参考文献
[1]Hansen E B & Breivik G. Sensation seeking as a predictor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isk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30(4):627-640.
[2]Jessor R. Problem-behavior theory,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nd adolescent problem drinking[J].British Journal of Addiction,1987,82(3):331-342.
[3]Fan Cuiying,Chu Xiaowei,Wang Mingzhong,et al. Interpersonal stressors in the schoolyard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the mediating roles of rumination and co-rumination[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16,37(6):664-679.
[4]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5]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辽宁:万卷出版社,2014.
[6]王淑敏. 中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D].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7]Harmiton. Jessica.L,Stange. Jonathan.P,Kleiman. Evan.M,et al .Cognitive vulnerabilities amplify the effect of early pubertal timing on interpersonal stress generation during adolescence[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4,43(5):824-33.
[8]蘭文凤.挫折对青少年领域特殊冒险行为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9]Abad-Tortosa,D.Alacreu-Crespo,Costa,et al.Sex differences in autonomic response and situational appraisal of a competitive situation in young adults[J]. Biological Psychology,2017,126(1):61-70.
[10]Xiang S Y,Liu Y. Understanding the joint effects of perceived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s:A differentiated approach to adolescent autonomy[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8,126(2):12-18.
[11]陶云,张莎,唐立,等.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在有或无应激情景下的注意偏向特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3):196-201.
[12]Starcke K,Brand M. Decision making under stress:A selective review[J].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2,36(4):1228-1248.
[13]Cetin B,Ihan M,Yilmaz F.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ar of receiving negative criticism and of taking academic risk through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J]. Kuram Ve Uygulamada Egitim Bilimleri,2014,14(1):146-158.
[14]Symeou M,Georgiou S. Externalizing and internalizing behaviors in adolescence,and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practices[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7,60(2):104-113.
[15]Loya J M,Mccauley K L,Tuscanod A C et al. An experimental paradigm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frustration on risk- taking behavior[J]. Behave Processes,2019,158(4):155-162.
[16]Jamieson J P,Mendes,W B. Social stress facilitates risk in youths[J]. J Exp Psychol Gen,2016,145(4):467-485.
[17]田錄梅,夏大勇,李永梅,等.积极同伴压力、自尊对青少年不同冒险行为的影响[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3):349-357.
[18]柯永河.柯氏心理卫生程式之修改与验证以强迫型与反社会型者为例[D].台北: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1998.
[19]NG-Knight T,Shelton KH,Riglin L,et al.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control at the transition to secondary school:Considering the role of pubertal status and parenting[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6(50):44-55.
[20]Saewyc,E M,Edinburgh,L D. Restoring healthy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for sexually exploited young runaway girls:Fostering protective factors and reducing risk behaviors[J].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10,46(2):180-188.
[21]Tugade M M,Fredrickson B L.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4,86(2):320 -333.
[22]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23]张晨,张丽锦,尚丽.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在中学生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8):636-640.
[24]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6):942-950.
[25]Hayes A F. Introduction to mediation,moderation,and conditional process analysi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2013,51(3):335-337.
[26]谢家树,李杰,易嫦娥,等.初中生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22(4):676-679.
[27]邢采,孙建敏.积极情绪和心理韧性对于风险决策的影响[C]. 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2.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