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融合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及对策

2022-02-28李彬刘光阳

银行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合经济企业

李彬 刘光阳

随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刚性约束下,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有序优化调整阶段。大规模产业分工逐渐模糊甚至消失,各产业边缘逐步滋生出新的经济业态和形态,并成为产业链条上新的增长点。

产业融合从服务业开始,逐步渗透到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中,最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近年来,产业边缘融合现象逐步引起学界的注意,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付凌晖从产业融合后经济结构高级化角度出发,研究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关衡量标准和指标,在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与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联系后,认为产业融合会引发经济结构性调整,有利于经济快速增长,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参见付凌晖的《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周明生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一文中指出,2012年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可持续性发展深层次问题突出,而产业融合能够有效调整资源密集和产能过剩等产业发展步伐,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供需之间动态博弈平衡,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刘伟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数据,认为我国社会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还处于相对滞后阶段,但整体发展趋势和脉络保持着方向上的一致性(参见刘伟、张辉的《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总之,当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指明了产业融合的重要性,为本文进一步分析我国产业融合现状,并探究产业融合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中出现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产业融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现代产业融合已经改变传统经济结构,不仅多个企业之间协同多赢,而且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使市场竞争由垄断向完全竞争方向发展。通常情况下,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个层面,并且假设市场产业化竞争处于均衡状态,但恰恰忽略了产业融合在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作用。如果将市场产业竞争均衡性假设去除,就会发现产业融合所产生的边际增长。事实上,绝大部分学者认为,产业融合将会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从表1可知,从1990年到2012年的12年中,尽管第二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较大,但是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拐点和下降趋势,同时,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我国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比重从1990年的17.3%大幅攀升至2012年的45.6%,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现阶段,我国已经由传统农业阶段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发展,产业结构也由重工业占比过高、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的局面,逐步走向三大产业融合协同发展。而且,随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攀升,第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加速融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宏观经济更具韧性。

结构转型中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势下,三大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区域经济同质化。目前,全国各主要区域经济体之间差异化程度低,产业结构相似,区域之间产业融合表现出明显的同质化。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个区域盲目投资和产业园区重复建设,区域之间非合理化竞争,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相当普遍,甚至在很多新兴战略产业建设中如芯片、半导体等都有一哄而上的现象。直接的后果就是区域经济产业融合后,经济结构大而全,社会资源利用率降低,区域市场相对封闭。例如,2008年为对冲美国次贷危机,我国政府出台了十多项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力图通过产业融合推进经济结构优化。遗憾的是,不少地区包括沿海发达城市都重复投资了同质化的产业融合项目,很多新光伏、风电项目上马后就成了烂尾项目。

宏观政策不配套。产业融合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在宽松的政策背景下,才能有效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融合发展。可以说,宏观政策直接影响着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过,目前产业多头垄断以及市场割裂现象还比较严重,这都对产业融合形成制约。举个例子,电信业务由工信部主管、出版业务由中宣部主管、广电业务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所以电信、出版和广电产业之间的融合就很难实现,受到的约束非常多。而且,在产业融合推进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多数情况还未能真正做到以市场为主导进行产业融合。再如,电子产业和航天产业受到自身市场因素限制,即便两大产业技术融合后,市场主体割裂严重,产品和服务依然处于相对保守和封闭区域,使得产业融合无法有效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創新能力不突出。科技创新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产业优化配置的刚性约束。从微观角度看,产业融合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有效融合和发展;从宏观角度看,科技创新是产业融合乃至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保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的关键技术都掌握在欧美国家手中,例如,高端芯片生产企业一“卡脖子”,整个行业就“熄火”。科技创新不足导致产业融合缺乏根基,无法持续为消费者和市场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产业融合失败。当前,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信息安全与数据安全一直存在短板。信息安全的创新能力跟不上恶意软件的发展速度,导致产业互联网每年损失几十亿元,并因为顾及黑客而放慢发展速度。在金融行业,产业化融合过程离不开网上银行、电子支付等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但由于数字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之间存在技术壁垒,导致传统产业对于金融产业化融合存在顾虑甚至是排斥,产业融合进程相当缓慢。

政策建议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产业融合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体现是原有产业价值链条是否获得进一步扩展,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无论是产业价值链条还是价值链条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稳定的政策预期,所以政府要加大政策导向力度,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政府可以构建产业融合保证机制,包括主体管理机制、协调机制和产业融合中介管理机制,配套提供相应免税补贴,促进产业融合;政府也可以推动企业积极运用重组、兼并和战略联盟等方式,实施多元化产业融合渗透战略,以此增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产业融合创新一体化平台。鉴于产业融合的要求,政府必须实施强有力的改革,制定出产业融合的制度性框架,打破相关市场利益垄断分配,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政府通过创建无数个良好的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关键技术和核心区域的财政支持,有序完成产业融合关键技术的原始创新,并通过关键技术产业化落地,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实力和产业效率。

以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经济结构转型的着眼点和具体实施者是产业结构中的各个企业,因此产业融合过程中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都需要企业重视技术创新。

从战略层面看,企业应该把构建产业价值链条作为战略方向。技术创新是新旧产业的共同驱动力,通过产业融合中各个企业之间技术相互渗透,产生适应市场变化的新技术。2018年开始遍地开花的网红直播就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效、低成本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只有通过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促使企业集中优势和内部资源打造核心业务,将供应商和消费者真正纳入价值融合增值网络体系中,以满足产业融合过程中产品和服务多元化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经营战术层面看,企业在明确产业融合战略决策的基础上,要统一理念,更加注意企业战术上的实施。一方面,企业更要强化合作。不同产业类型企业通过产业融合方式,形成资源信息互补利用,明确产业融合技术创新方向,加速企业集中化管理,实施企业市场推广;另一方面,企业要关注核心动态管理。传统模式下,由于行业自身的局限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一定刚性,而在产业融合后,企业实施柔性动态管理,通过产业融合技术创新,更能够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包括吸取其他产业优势技术,完成产业融合技术链接和转嫁,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培养用户忠诚度。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中国以色列商务理事会,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其中李彬系西安外事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以色列商务理事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孙 爽

猜你喜欢

融合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破次元
融椅
2018上海企业100强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