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

2022-02-28刘康李堪

银行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气候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刘康 李堪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现状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陆续制定中长期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与此同时,各国银行业也纷纷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以支持经济绿色复苏。当前,我国监管机构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银行业也开启了绿色金融业务实践和探索,在绿色金融标准设计、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环境信息披露与风险管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绿色金融监管制度框架持续完善。一是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顶层架构。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共同出台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自上而下构建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的顶层架构。二是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例如,《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自2021年7月开始实施,实现了绿色债券支持范围的“国内统一、国际趋同”,并进一步细化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提供了稳定框架。三是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例如,2021年6月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金融机构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业务纳入量化考核范围,其评价结果也纳入人民银行金融机构评级体系。

银行业开始推进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建设。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发布《2021~2023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路径和工具,并从行业政策出发,制订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等配套管理措施,支持低碳经济转型及“双碳”目标实现。中国银行发布《中国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计划》,明确了下一步绿色产业的投资目标及路径。华夏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也制订了可持续发展方案,推动自身运营的碳中和目标,并积极参与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产品相关的创新项目。

商业银行逐步引入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近年来,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已率先开展相关领域实践,比如,中国工商银行在2016年就选取典型行业开展环境与气候风险压力测试,2019年就碳交易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开展火电行业压力测试。近期,人民银行已将多家大型商业银行作为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试点,强化其开展环境与气候风险管理的能力。

环境信息披露机制逐步建立。2021年,人民银行编制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操作手册(试行)》和《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试行)》,规定金融机构应对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的环境影响及碳排放进行核算。当前,我国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或网站新闻等途径对相关环境信息进行披露,部分商业银行已开始披露绿色信贷及投资的相关信息,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已逐步建立。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逐步开展,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融资产品陆续推出。例如,继浦发银行在2022年1月9日发布了“中债-浦发银行ESG精选债券指数”之后,首支融合“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双主题的“中债-平安理财ESG优选绿色债券指数”也在1月14日发布。相关创新迅速丰富了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截至2021年11月末,绿色债券已累计发行超过1.6万亿元。

整体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与碳中和的契合度仍不充分,国内各商业银行的绿色实践发展尚不均衡,解决“转型企业找资金难、绿色资金找企业难”的能力仍待提升,绿色金融发展的市场机制亟待加强,绿色金融市场发展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的问题

绿色金融监管及市场机制有待完善

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亟待修订、完善。一是国内外绿色标准仍有较大差异,加大了绿色资本跨境流动的交易成本;二是国内绿色信贷、绿色产业等标准设定与2021年7月发布的《绿色债券项目支持目录》(2021年版)中的绿色标准尚未同步,不同绿色产品的标准差异仍然较大;三是棕色产业向绿色转型的技术路径、准入门槛及转型金融标准尚待确立;四是部分绿色债券发行存在“漂绿”“洗绿”现象,严重损害了绿色债券发行主体的声誉,并加大了投资者的筛选甄别成本,第三方绿色评估认证机构发展亟待规范。

绿色金融相关市场机制建设有待加强。一是绿色资金投向的结构错配亟须调整。当前,绿色资金大多集中投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等低碳领域绿色项目,由于可以获得较高收益,金融机构普遍具有更强的投资意愿。同时,工业污染治理、环境和生态修复等亟须从高碳向低碳、零碳转型领域的项目收益低、风险大,严重缺乏资金支持,如果后续无法获得足够资金支持或将导致转型失败并引发金融和社会风险。因此,亟须通过政策引导优化绿色投资结构。二是政府激励政策的实施力度、覆盖范围及效果有待加强。西方国家对此已有较多探索,政府对绿色发展的激励较多通过财政贴息、税收减免、提供低利率贷款等形式实施。比如,美国房利美发行绿色建筑认证MBS,打造了居者有其屋的绿色版本,该运作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募集了更多低利率资金,激励了绿色建筑及房地产领域发展;英国政府在2007年出台的金融激励政策支持了按揭贷款机构推动碳金融相关业务发展。三是部分中小企业发行或投资周期较长的绿色资产违约损失风险相对较高,其风险分担机制亟须加强。

商业银行绿色治理架构和战略体系亟待完善

近年来,国际金融机构在加强绿色治理领域的实践已较为成熟。一是积极完善绿色治理组织架构。例如,汇丰银行董事会设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战略,负责监督实施并定期听取集团执行委员会关于气候和可持续金融创新的报告;高盛董事会及其委员会负责监督气候风险的管理和战略实施监督,并在2021年成立气候指导小组监督与气候有关的风险和机会决策,制订到2050年实现长期净零承诺目标;贝莱德董事会负责审定业务战略,2021年,董事会审查和讨论了涵盖可持续性相关战略所有相关方面,包括支持到2050年或更早实现净零排放的全球目标、扩大可持续投资的解决方案及投资管理团队對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参与计划等。二是推动完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国际商业银行会在充分评估银行风险管理架构、数据和系统等内部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相关政策和法规、技术进步等外部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制定涵盖市场机遇分析、产品和客户管理、战略合作、管理平台、风险和情景分析等模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比如,汇丰银行以“净零银行”设置其2030年经营目标和2050年碳排放目标战略规划,规划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制订气候解决方案,旨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成为全球绿色投资的优质资产。2020年8月,汇丰银行气候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着力于推动市场投资于农田、森林和水等各种涉及自然资源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项目。与之相比,当前国内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完善了绿色治理架构及绿色金融发展规划,但有众多中小银行相关建设仍然不足,亟须完善绿色治理架构,推动制订可持续绿色发展战略规划。

商业银行气候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能力尚待提升

气候风险管理能力亟须提升。国外金融机构的气候风险管理经验较为丰富,可供借鉴。比如,汇丰银行在2020年将气候风险纳入集团的风险管理框架,建立了气候风险的三道防线,确保风险管理制衡有效,将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纳入偏好框架,并设置防控措施,以达到银行对监管、投资者和社会的脱碳承诺。在风险评估方面,渣打银行分别建立了客户层面和投资组合层面的风险评估机制,并且建立了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和资本充足率的计量和分析框架。贝莱德建立了三道防线来管理投资客户的风险,其中投资团队和业务团队是第一道防线,负责环境因素对投资组合的风险识别等;风险管理部门是第二道防线,负责监控、计量和报告等与ESG相关的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则是第三道防线,负责确保气候风险相关的风险管理和治理稳健有效。近年来,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江苏银行等商业银行已陆续尝试在气候风险识别与量化领域展开相关研究应用,但整体来看,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对环境与气候风险的认识仍然不足,相关数据的可得性质量不一,对环境与气候相关风险管理的模型和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对气候风险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亟待提升。

气候环境信息披露能力仍须加强。当前,国际商业银行对气候风险披露的实践已全面展开。2017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TCFD发布关于气候相关披露建议,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高盛以及贝莱德等金融机构,也从2019年开始逐年发布TCFD报告。目前,欧盟、英国、中国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已宣布根据其相关建议进行披露,其中,香港金融管理局要求受监管机构参照TCFD的财务披露框架于2023年年中进行首次披露。当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对棕色及高碳资产的相关信息披露仍然较少,采集、计算、评估及披露碳排放和碳足迹信息的能力仍然不足,商业银行气候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应做好国际TCFD相关进展的研究追踪,并做好后续能够达到国际相关要求进行气候风险信息披露的各项准备工作。

绿色金融产品亟需创新,投资者结构仍待优化

近年来,绿色金融产品已经成为国际投资市场的主流产品。比如,汇丰银行从2017年开始在金融市场上逐步推出可持续发展债券并持续创新扩容,其ESG产品包括债券产品、结构性产品以及信托基金产品等。渣打银行除了在金融市场上创新和投资ESG产品外,还提供绿色按揭等绿色金融服务,并积极拓展个人金融业务。一方面,对于符合香港绿色建筑协会绿色环评(包括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及经济可持续性三大可持续发展支柱)认证的金级和铂金级的一手、二手物业及政府资助的房屋,可以向客户提供绿色按揭贷款服务,最低贷款额度可超过100万港元,在按揭利率上可以享受折扣利率优化以及现金回赠;另一方面,可为客户提供可持续发展储蓄账户,客户的储蓄余额只用于符合渣打银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产品框架”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包括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基建项目等,客户在该类型账户下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持续创新,但需要看到,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与流动性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能够解决个人绿色融资、产业绿色发展以及支持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经济活动的金融工具和产品研发仍然不足,整体创新能力还较弱,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深度及广度仍有待提升。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框架展望

完善绿色金融监管制度及激励机制框架

加强绿色金融标准监管指引。一是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绿色领域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持续推动国内外绿色标准进一步接轨;二是修订完善绿色金融标准,推动国内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各项绿色金融标准趋于统一;三是加快推动棕色向绿色转型金融标准确立;四是推动形成透明、一致的第三方绿色评估机构认证标准及流程。

加大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建设。一是通过金融政策支持降低绿色发展成本,加大优惠力度、拓宽覆盖范围,通过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方式给予绿色投资领域更多低利率资金支持,将利益实质性让渡给绿色项目投资者。二是加大对商业银行监管考核中的绿色因素占比,如可考虑将较低风险的绿色资产纳入向人民银行借款的合格抵押品范围,适当降低商业银行持有绿色资产风险权重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提升运用绿色产品投融资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市场化激励机制,优化绿色項目投资结构。如可借鉴美国经验加大市场化募资力度,支持创新发行绿色ABS等金融产品,募集更多低利率绿色发展资金;通过增加绿色担保、绿色保险等外部增信手段提升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绿色资产价值,降低绿色金融产品违约损失,分担高碳向低碳、零碳转型领域的发展成本及风险。四是推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实践层面“自下而上”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协调配合、资金供给端与需求端高效对接,在推动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激励机制建设的同时,鼓励其尝试在管制—标准—激励方面形成更多政策框架支持建议。

完善商业银行绿色治理架构与战略规划

一是可借鉴国际金融同业经验,推动更多商业银行将绿色治理纳入整体公司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应对气候风险和支持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主体责任,及其在商业银行战略规划、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公司治理要求。由董事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气候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对高级管理层建议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审批、对其后续实施进行支持和监督,将气候相关因素嵌入全行的业务活动和决策过程中;董事会或其管理委员会须审批气候风险偏好,酌情设置风险偏好定量指标。二是推动更多商业银行尽快制订双碳战略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路线图。根据国家战略和长期愿景,明确自身运营和投融资碳中和战略目标,制订步骤清晰、可执行的行动路线图,明确各方责任,层层压实双碳工作任务。

强化气候风险管理及环境信息披露等配套机制建设

加强气候风险分析和管理机制建设。一是商业银行应将气候风险纳入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借鉴TCFD建议及国际大行先进实践经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有效识别、计量、监控、报告和缓释气候风险。二是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量化能力建设,加强气候风险相关识别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和工具运用,加强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提升相关风险管理能力。三是鼓励金融机构建立环境事件风险应急披露机制,做好危机事件披露应对准备。

加强环境信息披露机制。一是可考虑采纳TCFD等国际风险信息披露框架,加强对气候风险的识别、评估、管理及重点领域的披露。二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应逐步提升金融机构碳核算披露能力,建立对高碳资产敞口和主要资产碳足迹进行计算和披露的机制。三是推动形成转型金融信息披露机制,披露相关资金使用、转型路径实施、转型目标实现情况及产生的环境效益等。四是商业银行可运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进行棕色和绿色资产的识别、分类以及相关影响测算,解决绿色低碳产品贴标、低碳投资者识别与激励等应用场景中数据可得性问题,提高信息披露的标准化水平及透明度。

继续推动绿色产品创新转型,优化投资者结构

深化绿色产品创新转型。一是从当前以现货绿色金融产品为主转向现货、期货与衍生品并重,满足期限及流动性等多种市场转换需求,帮助投资者实现跨期贴现、套期保值及风险管理;二是加大商业银行零售条线绿色产品创新,大力发展个人绿色消费贷款及绿色理财等业务;三是创新转型金融类及绿色农业等产业类金融产品,满足不同行业的融资需求;四是加大发行碳中和金融产品的力度,鼓励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等产品创新,推动可持续范畴的绿色债券、绿色指数等金融产品发行继续增长;五是借鉴国际经验,加强绿色按揭服务等绿色金融服务创新。

持续优化投资者结构。一是强化绿色投资理念。目前境内市场对绿色投资的理念宣传还须进一步加强,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缺乏对ESG和绿色投资的了解,应扩大践行ESG理念的投资者范围,搭建全社会绿色投资者网络,推动建立社会责任投资者制度,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国内绿色投资领域。二是持续优化投资者结构。一方面,完善外汇衍生产品,以满足发行人和投资者对冲外汇风险的需求,吸引个人投资者进入绿色投资者行列;另一方面,加强同国际机构及国际交易所的合作与信息共享,提升我国绿色产品的国际市场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进入我国进行绿色投资。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金融市场部,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风险管理部)

责任编辑:孙 爽

976639255@qq.com

猜你喜欢

气候风险管理商业银行
住房公积金风险管理信息化审计探讨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