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行后外侧结构重建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

2022-02-27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24期
关键词:入路股骨颈股骨头

仝 军

(睢宁泰和医院外科,江苏 徐州 221200)

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为在外界暴力促使下,人体股骨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受破坏。此病属于临床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股骨颈作为连接股骨头与颈骨干的部位,在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十分薄弱[1]。近年来,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该病的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已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但如何降低相关术中失血量及术后脱位率、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术后疼痛时间、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仍是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2-3]。本文主要是分析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中进行后外侧结构重建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睢宁泰和医院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期间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患者手术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将不缝合外旋肌群的患者作为不缝合组,将进行外旋肌群缝合后外侧结构重建的患者分为缝合重建组。不缝合组:男26 例,女24 例;年龄53 ~71 岁,平均年龄(65.31±6.28)岁;经颈型骨折21 例,头下型骨折29 例。缝合重建组:男23 例,女27 例;经颈型骨折22 例,头下型骨折28 例;年龄56 ~72 岁,平均年龄(65.33±6.3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例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患者具有研究知情权,且自愿签订知情协议书。3)在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并未出现严重性心肺肝肾功能的损害。4)研究已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5)患者无手术禁忌证。病例排除标准:1)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2)存在凝血功能障碍。3)存在认知障碍、严重精神疾病。4)存在全身多发性骨折。5)患者的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6)存在严重的心肺疾病、严重糖尿病。

1.2 方法

术前做好凝血功能检查、心脏彩超、胸片等基础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方法是:选择规格合适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和人工股骨头备用(放置患髋同平面摄X 线片比较)。进行常规消毒铺巾麻醉后,协助患者取侧卧位。在髋关节后外侧做切口,切开关节囊,显露出患者的骨折部位。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层、筋膜层,在臀大肌肌纤维方向做钝性分离,暴露髋关节囊,保留臀中肌。暴露出骨折部位的断端,取出股骨头,进行斜形截骨,暴露出股骨近端。使用髓腔扩大器进行扩髓,使用生物型假体试模安装复位髋关节,并检查髋关节的活动稳定性和活动度,调节关节的张力。不缝合组的术中、术后处理方法:不缝合患者的外旋肌群和关节囊,使用适宜的人工股骨头进行复位。检查植入后的髋关节活动屈伸状态,然后再放置引流管,进行肌肉、皮下组织以及皮肤的逐层缝合,最后关闭切口。在术后24 h ~58 h、引流量变少后,可以选择拔除引流管。缝合重建组的术中、术后处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后外侧结构重建,对其关节囊予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及修复,将切断的臀中肌和外旋肌群进行缝合,以免在术后出现脱位的现象。在术后3 d 进行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抗凝处理,给予适当的补液,以防止出现术后血栓。根据患者的恢复进度和耐受能力适当地开展下肢肌肉运动锻炼,鼓励患者术后3 d 可以借助双拐进行简单的下地活动,在术后14 d 根据恢复程度可拆线。定期做好照片复查工作,检查患者人工股骨头在髋臼中的位置,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柄间透亮带、柄折断等现象。术后可让患者穿防旋鞋,以避免其因髋关节过度旋转而发生假体脱位。

1.3 观察指标

1)手术效果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和术后疼痛评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在术后1 d、术后7 d 的疼痛症状,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严重。2)Harris 功能评分。使用Harris 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越好。3)随访优良率。进行12 ~36 个月的随访,将随访情况的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可、差。优:术后没有跛行情况,不影响日常劳作,术后没有或者存在轻微的疼痛,髋关节屈曲可达90°以上,可做下蹲运动。良:存在偶尔疼痛,髋关节屈曲在70°以上但低于90°,可以进行一般劳作和半蹲。可:在劳作过程中存在疼痛,髋关节可屈曲50°以上,生活能够自理,行走借助拐杖。差:无法负重,存在跛行,日常生活无法自理,存在较为严重的疼痛。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将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使用% 表示,采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情况

缝合重建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 d 的VAS 评分、术后7 d 的VAS 评分、手术时间分 别 为(101.63±11.74)mL、(85.63±7.03)mL、(4.01±0.73)分、(2.01±0.24)分、(67.83±5.96)min,不缝合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 d 的VAS 评分、术后7 d 的VAS 评分、手术时间分别为(103.69±13.65)mL、(108.74±9.06)mL、(5.17±0.82)分、(3.75±0.36)分、(66.62±5.74)min。与不缝合组比较,缝合重建组的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1 d 的VAS 评分、术后7 d 的VAS 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效果的对比(± s)

表1 两组手术效果的对比(± s)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 术后1 d 的VAS 评分(分)术后7 d 的VAS 评分(分)手术时间(min)缝合重建组 50 101.63±11.74 85.63±7.03 4.01±0.73 2.01±0.24 67.83±5.96不缝合组 50 103.69±13.65 108.74±9.06 5.17±0.82 3.75±0.36 66.62±5.74 t 值 0.8091 14.2500 7.4713 28.4368 1.0340 P 值 0.4204 0.0000 0.0000 0.0000 0.3037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Harris 功能评分

在 术 前、 术 后1 个 月、 术 后6 个 月、 术 后12 个月,缝合重建组的Harris 功能评分分别为(31.27±3.18)分、(47.73±4.96)分、(81.53±6.62)分、(91.04±8.93)分,不缝合组的Harris 功能评分 分 别 为(31.32±3.19) 分、(41.26±4.65) 分、(74.61±6.03)分、(88.71±8.15)分。在术前和术后12 个月,两组的Harris 功能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 个月、6 个月,缝合重建组的Harris 功能评分均高于不缝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Harris 功能评分的对比(分,± 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Harris 功能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 个月 术后6 个月 术后12 个月缝合重建组 50 31.27±3.18 47.73±4.96 81.53±6.62 91.04±8.93不缝合组 50 31.32±3.19 41.26±4.65 74.61±6.03 88.71±8.15 t 值 0.0785 6.7291 5.4644 1.3627 P 值 0.9376 0.0000 0.0000 0.1761

2.3 两组患者的随访优良率

缝合重建组中随访情况分级为差、可、良、优的患者分别有1 例、4 例、17 例、28 例,其随访优良率为90.00%;不缝合组中随访情况分级为差、可、良、优的患者分别有3 例、10 例、20 例、17 例,其随访优良率为74.00%。缝合重建组的随访优良率高于不缝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随访优良率的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高处坠落事故、交通事故发生率的不断提升,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升高[4]。该病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髋部疼痛、肢体活动受限、下肢畸形等,患者无法自行活动,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在未能及时诊疗的情况下,随着骨折移位情况的加重,股骨颈骨折可引起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股骨颈骨折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老年人多存在骨质疏松,骨折愈合能力较低,且骨重建为负平衡,故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上需秉持早诊断、早手术、早功能训练的原则[5]。当前,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凭借术中风险小、损伤轻、操作便捷等优势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中对100 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了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疗效值得肯定。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患者多数无需再进行二次手术,可为患者在早期提供关节活动和负重能力,且规避了常规手术内固定不牢固的现象,因此避免了因后期内固定效果不佳引起股骨头坏死、骨不连等并发症而造成的二次手术,且患者大多可以耐受手术,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6-7]。本研究在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选择做后外侧入路切口。后外侧入路的显露途径简单,但术中创口较长,出血量较多,在术中需要离断髋关节后外侧的肌肉,以尽可能减轻对关节周围软组织造成的损伤[8]。有研究指出,进行外旋肌群缝合后外侧结构重建能够提升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效果。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目的在于重建髋关节,实现早期下床活动。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与不缝合组比较,缝合重建组的术后引流量较少,术后1 d的VAS 评分、术后7 d 的VAS 评分均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 个月、6 个月,缝合重建组的Harris 功能评分均高于不缝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重建组的随访优良率高于不缝合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术中对患者进行后外侧结构重建、外旋肌群修复重建缝合,有利于缩短患者术后的疼痛时间,改善近期疗效,且在减少下肢脱位和增强髋关节功能方面的作用显著,整体效果较为理想[9-11]。对患者的外旋肌群和关节囊进行缝合,可以提升组织袖对缝线牵拉的耐受力,稳固术后早期后外侧的结构,防止术后早期脱位的发生[12-13]。

综上所述,在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中实施后外侧结构重建,可促进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手术效果,改善其预后。

猜你喜欢

入路股骨颈股骨头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