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如何助力孩子远行

2022-02-27沈茂德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35期
关键词:名次家长生活

沈茂德

在40多年的教育经历中,我忧心忡忡地看到,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由于对子女“成功”的强烈期盼,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中,“非理性”、“短视”、追求“十全十美”等一些浮躁的家庭文化正引导着“内卷”的教育行为,某些家庭教育行为已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如何优化家庭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课题。

养育与教育是两种境界

有位学者曾这样说,一些孩子生下来本是一块好钢,但被家长炼成了一块铁,但一些家长还在“恨铁不成钢”,这样的批评或许偏激,但确实是一句警语。今天,所有的家长都认识到了,孩子的学业负担过重,校外培训负担过重,但仍有许多家长在“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加重着孩子们的负担。孩子的发展本是需要宁静致远的,但很多家长却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鼓噪中失去了教育的耐心,一些家长模糊了“短跑”与“长跑”的区别,用“百米冲刺”的方法让稚嫩的幼童冲刺在人生马拉松长跑的路上。

爱孩子是血缘的天性,但有些家长模糊了“关爱”与“溺爱”的界线,忽略了“养育”与“教育”的差异。他们没有意识到,方向上的偏差,播下的可能是希望,收获的却是苦果……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想学习?我的回答是,并不是孩子们不想学习,而是家长、学校过早、过多、过重地给予了孩子们学习的功利目标,试想,孩子们头顶着巨大的“磨盘”能长久前行吗?

为什么有的孩子有才无德?并不是孩子们天生无德,而是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过多地关注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而疏忽了不可量化、不可考试,但潜伏在人的内心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为什么有的孩子如此任性?并不是孩子们天生任性,而是生活中,父母、长辈给予了孩子太多的宠爱。生活中,长辈们从不向他们说“no”,好多孩子自以为自己就是城堡里的“王子”“公主”,甚至成了生活中的“皇上”……

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能经受挫折?我的回答是,生活中,有的家长没有分清养育和教育的界线。好多孩子成长中远离了真实的生活,缺乏了体验性的感悟,缺乏了浸润性的历练,成长中,父母们给予了太多的掌声,而没有及时地予以与掌声同样重要的校正与引导……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叫幸福,所以也不懂得如何去追求幸福……

沟通是有效家庭教育的起点

为什么两代人之间会相互埋怨?并不都是孩子们的错,而是好多家长尚没有确认,教育的最基本形式,叫陪伴。一些家长因为“事业”的忙碌,在孩子成长时没有给予必需的生活陪伴和情感陪伴;这些家长尚没有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有情感的生命灵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时段会有不同的困惑,在孩子的内心,常会有复杂的思想,有成长的烦恼……

年轻的父母,我想这样提醒,下面几个问题,你们是应该经常反省的:生活中,孩子非常愿意与你们交流吗?当孩子诉说时,你们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吗?孩子感到困惑与烦恼时,你们予以及时的疏导与指导了吗?

马克斯·范梅南说:“成人的行为指向儿童的意向,实质上也是儿童体验成人及其生活的过程。”所以,读懂儿童的本义一定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儿童的天性是什么?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兴趣、儿童的行为和成人一定是不一样。站在儿童的立场,是年轻爸爸妈妈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把握的最重要原则。当然,如果父母的话语经常是成绩与名次,许多孩子会把父母的深爱误解为父母只关心成绩与名次,并不关心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精神发展。深思一下,如果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深情,那再多的话语,孩子内心会接受吗?父母的殷殷期望还有实现的可能吗?

好多家长注意了与班主任、任课老师的沟通,却缺少了倾听孩子内心声音的习惯,缺少及时抚慰孩子“成长烦恼”的“即事”“即时”指导。好多家长尚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叫作“陪伴”。而且许多年轻父母更未深刻认识到,陪伴的意义并不是简单指时间上的陪伴,“陪伴”的本质内涵是指父母与孩子们之间有经常性的游戏、平等的倾听、平等的交流、共同学习等。

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清晰地看到,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所谓“矛盾”的产生,相互之间埋怨的滋长、双方各不相同的烦恼,重要的原因是两代人之间沟通不畅。好多家长对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缺少深刻了解,更缺失孩子苦恼时的心灵抚慰、孩子成功时的热情鼓励、孩子“怪异”时的即时校正。而孩子对父母内心的焦虑、对父母深切的期盼完全不理解。双方虽然同居一屋,但心灵融通如同“陌路人”,孩子的“不听话”,甚至“叛逆”也就成了必然。

我们完全可以确认,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与成长过程中,父母如果有了经常性的陪伴,有了耐心的倾听,有了对孩子即事、即时、和风细雨式的绵绵指导,有了孩子与父母之间平等的、畅通的交流对话,年轻的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能感受孩子持续成长的喜悦。

为什么好多孩子感觉,和父母在一起并不快乐,我的回答是,经常性的、乏味的、极功利的话题可能是重要原因。中国父母询问孩子频率最高的几个问题是:“作业做完了吗?这次考试成绩如何?在班级什么名次?”时间长了,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必然会变得越来越话不投机……

方向远比方法更重要

为什么许多父母常在焦虑之中?因为这些家长总在寻找人家孩子所谓“成功”的“秘诀”,他们寻寻觅觅,希望找到一帖良药,或如西医那样,一针见效。我肯定地告诉家长,孩子的培养,绝没有“一针见效”的良药。孩子性格、习惯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用中医的思想,慢慢地“调理”,在生活中,在成长中,在两代人无数次的对话中,孩子们才能渐渐找到正确的方向。

我一定要提醒的是,今天的家长,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已很少很少,但倘若家庭教育的方向不对,那么父母用力越大,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就可能越多,倘若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对,则孩子的成长会多走很多很多的弯路,甚至会造就一个一个怪异的孩子。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棵大树的成长过程。

荀子曾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是说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多么重要。可以肯定地说,家庭生活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文化浸润,孩子是酸还是甜,都在这种长期的浸润中形成。

当看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许多家长会归因于孩子,归因于学校教育。情况真如此吗?下面我们展开一些实际的分析,请年轻的爸爸妈妈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并展开一些讨论:

1.好多家长总以为教育开始于学校,其实,教育绝对启蒙于孩子幼小时的“印刻效应”。可以确认,孩子良好性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潜移默化地形成于家长每日的“言语示范、行为示范”之中。

2.许多家长千方百计选择“知名小学”“重点中学”,到处寻访“名师”辅导,但这些家长尚没有认识到自己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教师。孩子成长中,父母对孩子性格、习惯、兴趣、梦想、内驱力、毅力等人生关键素养的影响是任何名校、任何优秀教师所不能取代的。

3.很多家长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班级名次,但很多家长尚没有认识到成绩与名次的背后其实是学习品质(兴趣、勤奋、坚持等非智力因素)的强大支撑。好多家长更没有认识到良好习惯、良好性格在人生发展中的深远作用。

4.好多家长热衷于“奥数辅导”,但很多家长并没有认识到广泛的“书籍阅读”、丰富的大自然“感受阅读”、现代媒体的“选择性阅读”、人际交往的“社会性阅读”、人生历练的“体验性阅读”等丰富经历,对孩子们个性、兴趣、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人文精神与审美理性培养的重要性。环视东西方,但凡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博雅的气质,无不超越了单一领域的知识性的学习,因而才实现了个性、创造力的最大发扬。而这种博雅的基础,一定是上述众多的“阅读”。

5.谁都知道教育是一门艺术,但很多家长总以成人的思维、成人的规则要求着童稚的孩子。有的家长看到孩子考试的成绩与名次不够理想,会勃然大怒,犹如暴风骤雨般,对孩子一顿狠批;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与名次非常优秀,会喜形于色,物质刺激、自媒体展示,甚至在亲戚与朋友面前“摆阔”。这样两种极端,其实都是错误的。

6.许多家长对孩子们的物质生活予以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甚至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你只要认真学习,其他什么都不要你管,更有家长说,只要你成绩好,什么都可以满足你。但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功利的“关爱”,它的必然后果是,误导了孩子人生价值的方向,同时,年幼的孩子们也缺失了作为一个生理的人成长必需的“体验课程”,缺乏了情境化的体验性学习,同时也缺失了个体成长中“自主”“自律”“自强”等意识的培养和能力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家长对子女的生活关注已无微不至,许多孩子已生活在过度的关爱之中,我一定要提醒,年轻的爸爸妈妈一定要警觉,过多的关注、过于优越的生活,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利?

7.许多家长都在批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但好多家长仍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在增加孩子的负担。许多家长热衷于名师家教,投资孩子们的知识性培训,同时仍然在感叹:补差、补差,怎么越补越差?究竟原因何在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这些家长尚没有认识到,孩子绝不是一个知识的容桶,他们绝对是一个等待点燃的火把。而过多、过重的知识培训恰恰压抑着孩子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求,一些“劳碌”的家长并没有认识到,每个孩子成长的伟大力量其实是心灵深处的“内驱力”,而这种“内驱力”的培植,一定是起始于“兴趣”,成长于“鼓励”,稳定于热爱,成功于“梦想”“痴迷”“责任感”……

8.好多家长总羡慕别人的孩子是“神童”,总在埋怨自己的孩子这方面不如张家孩子,那方面不如李家孩子。其实,他没有看到自己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潜在的强势智慧,他既没有看到自己孩子深藏的发展潜力,更没有意识到“金矿”就在自己家中。这些家长始终狭义地理解“全面发展”,把“全面发展”等同于学科“总分发展”,或者仅以考试成绩、班级名次等片面的评价审视、评估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们的孩子就每天生活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批评与埋怨之中,渐渐地,孩子就必然丧失了自信,磨灭了自己的个性,当自信失去,当个性泯灭,孩子就没有了“内驱力”,更没有了目标。当一个孩子每天生活在迷惘、痛苦、漠然之中,他就很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

9.孩子的进步与发展需要在家长热腾腾的情感呵护中、在家长的鼓励和支持中慢慢前行,更需要家长有农夫等待庄稼丰收的耐心,静待花开。但很多家长急切地希望在“秧田”中种植参天大树,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始终以“状元”的面貌出现。由此,这些家长相信“激素”,相信“干预”,一些短视的阶段性“成功”影响了孩子们长远的发展……

10.某些功利性文化,使一些家长心态趋于浮躁:他们相信冲刺,不相信耐力;他们仰慕浮华,不喜欢踏实;他们或千方百计钻营,或期盼“中大奖”;他们渴求“伟大”,鄙视平凡。在这样的家庭文化中,孩子们往往不再相信梦想与恒久,不再胸怀信仰与责任,不再恪守道德与秩序……

11.很多家长已熟识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但他们缺少对素质教育本质内涵的理解,一些家长不仅驱赶着孩子追求显性的学科学习成绩、班级名次,还盲从于一些片面的、时髦的“技能教育”,非理性地陶醉于技能性“等级证书”的追求,使很多孩子陷入“成绩名次”叠加“等级应试”的苦海之中。好多孩子有了一沓沓的等级证书,但孩子们的善良、独立、自主、规则意识、责任心等核心素养似乎并没有相应的提升。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的成绩册,捧着孩子的证书,就以为孩子成功了。许多孩子在父母的要求下,忙碌于各种培训班,他们的生活没有了童趣,他们的兴趣没有了选择,他们的个性更没有了发展的空间与成长的时间,这样的孩子,生活是不幸的,人生也很难走向高峰。

共育需要良好家风的熏陶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看待个性各异的孩子?如何看待尚在成长中的孩子,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一个家长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无数教育事实和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美国学者詹姆斯认为“普通人只开发了他蕴藏能量的1/10,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我们不过是半醒着”。

我常这样想,将一个苹果切开,可以很容易地数清里面有几粒种子,然而,当一粒粒种子发芽时,谁能说得出哪粒种子能长成多大的大树,哪粒种子长成后的大树又能结多少苹果?经历了40多年的教育实践,研究了数千学生的成长范例,我已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但是我更坚信:要让孩子们走向优秀,一定需要家校共育。帮助孩子们走向远方,良好家庭文化(家风)的熏陶,一定是最重要的。

许多家长尚未深刻认识,每一个孩子,首先是一个生命,生命应该予以尊重,每一个孩子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个性应予以肯定与发展,应该有自由成长的空间。每一个孩子又是一个成长中的人,孩子就是孩子,应该允许有各种各样的“调皮”,在面对孩子成长的心态上,在帮助孩子成长的方式上,在教育孩子的智慧上,好多家长可能陷入了一些误区。如果我们不从这些误区中走出来,我们将永远缠绕于“剪不断,理还乱”的困惑中。

让我们一起深深地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教育仅在学校?学习仅在课堂?成长仅仅是知识的增多?言传身教仅仅是对老师的要求?……几十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如果离开了家长的认同与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很难深入进行。孩子的成长一定要有父母对教育认识的同步成长,孩子们走向优秀的基础一定是家长们言行方式的不断优化,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必需条件是——良好家庭文化的存在……

猜你喜欢

名次家长生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把所有名次都考上
划船比赛
生活感悟
家长请吃药Ⅱ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