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构中国教育学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2022年会会议综述
2022-02-27樊晶晶
孙 露, 樊晶晶
2022年10月30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第34次年会在湖南师范大学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召开,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期刊出版单位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者围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构中国教育学”主题,以主题报告和期刊见面会的形式开展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旨在发挥学术期刊参与知识构建的作用,推进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一、深刻把握中国教育学的时代需求
与会者一致认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新征程,要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些都对中国教育学的建构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
1.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研究》总编邓友超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论述,较以往有新的变化,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布局上进入了前三分之一,实现了从优先战略到战略优先;第二,设计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以创新为连接;第三,定位上一体两翼,其两翼一指科教兴国,说明教育既是党之大计也是国之大计,二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教育亦是重要的民生。二十大尤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从方法论上要求我们加快建构中国教育学。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从中国教育学建设历程的视角指出,在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及二十大提出的各项要求、任务时,教育学人应结合时代精神去探讨、建设中国教育学,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高宝立从教育理论期刊的时代担当角度指出:围绕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目标任务,组织开展系统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和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2.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赖德胜教授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视角指出:教育既关乎民生,也关乎发展,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同时,高质量教育要与人才、创新更好地贯通起来,实现一体化发展。教育、人才与创新贯通,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使用、激励、选评及潜能转化结合在一起。教育是数量、质量、结构的有机统一,高质量教育要更加重视教育结构的优化及其对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变革的适配性。概言之,高质量教育是民生,必须让人民满意。高质量教育又事关发展,必须是能够适应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我们需要想办法改进、改革、完善教育,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加快建构中国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是以“中国”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国教育传统,借鉴西方教育思想,扎根当代教育改革与实践。与会者一致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加快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1.立足中国教育思想传统,发掘中国教育学的本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从中国教育学的哲学基础出发,提出中国教育有中华文明自身的特点,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是借助中华文明这一特殊载体所呈现出来的普遍性的教育问题。中国的教育离不开我们自身独特的生命经验,我们需要从切身的生命经验出发,敞开我们追求教育真理的道路。我们要向中国教育土壤与教育实践保持开放性,把教育理论的根基扎入中国大地,扎入中国教育思想传统和鲜活的实践之中。谢维和教授从中国教育学的自信自立角度,指出建设中国的教育学,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真正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经验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丰厚资源,以此为基,才能保持中国教育学持续的生命力。《比较教育研究》执行主编鲍东明指出,中华民族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教育传统,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多耀眼的教育家,他们创造的教育思想、锻造的教育智慧,早已成为世界教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我们新时代建构中国教育学的重要源泉。他还指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我们的传统教育或者教育传统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激发起新的生命活力。
2.借鉴西方教育思想传统,拓展中国教育学的问题视域
中国教育学不仅要扎根传统,能够回答中国之问、人民之问,还要研究人类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回答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构建中国教育学还要“以时代为观照”“以西方教育思想传统为参照”,拓展中国教育学的问题视域。
其一,中国教育学要具有积极回应并解释现实教育问题的能力。刘铁芳提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关键是要读懂现实教育问题,以中国教育问题为靶子,找准目标。不论是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还是学术发展,都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只有直面、聚焦、回应和解决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教育学才可能有大突破和大贡献。
其二,中国教育学要能够积极回应教育学的基本问题,拓展中国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视域。刘铁芳认为,西方教育学在探究教育的普遍性问题方面值得我们虚心学习、充分借鉴。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西方教育学并不等于教育学本身,而是西方教育家追求教育真理的表征。我们要立足于中国教育传统与现实问题,充分借鉴西方教育传统与思想资源,创造性地激活我们自身的教育传统,去追寻人类教育之大道。
3.吸纳当代教育改革与实践经验,提升中国教育学的现实蕴含
谢维和教授指出,我们拥有40多年教育改革开放与建设发展的丰富经验,并且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进步与成就,这些都是我们建设中国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只有把这种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它才能为中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天津市教科院学报》副主编王毓珣教授从中国教育学的研究史视角指出,我们不仅要研究中国教育学,还要研究中国教育术,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目前中国的教育学研究,学不学、术不术,是因为中国教育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没有发现教育学中的普遍规律,或者说没有提炼出教育实践当中的规律,供老师们使用、遵守。鲍东明在大会总结中进一步强调,建构中国教育学要来源于生动的变革性教育实践,实践是生成理论的重要源泉。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教育变革,为新时代建构中国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教育理论工作者应该更加积极主动投身教育变革的实践中,努力建构与现实鲜活互动的中国教育学。
三、积极拓展中国教育学建构的实践路径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明确自己的指导思想与实践路径,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其具体展开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建构中国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
高宝立强调,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领会、运用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其教育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鲍东明进一步提出,中国教育学的建构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的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指导中国教育学建设,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思想精髓。
2.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成中国传统教育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王毓珣从教育中国化的历史发展的视角指出,未来中国教育学的建构要不忘本来,古为今用,当下的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者得担当一个使命——撰写中国传统教育学,归纳概括孔子以来甚至孔子以前的,一直到今天的中国教育智慧。只有有了中国传统教育,从传统出发,我们中国教育学的建构才有可能。《教育研究与实验》常务副主编王学以陶行知为例谈中国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认为陶行知的求真精神涵盖了“求真”须保持本色、付诸行动、推陈出新、勇于批判四个方面。陶行知从事乡村教育的原动力、知行观的变化、乡村教育的实践、自创生活教育理论都与他的求真精神密不可分。他还指出,今日之一流的教育家或“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或“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二者至少居其一,前者须有“创造精神”,后者须有“开辟精神”。
3.立足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实践,吸收不同教育文明的有益营养,寻求多元的教育理论的对话
刘铁芳从教育学的内在哲学基础的视角提出,中国教育学要向着人类教育之体开放,承认教育之真理在我们之上以及我们自身的有限性;同时要向着他者教育理论开放,还要向着教育土壤与教育实践保持开放性,把教育理论的根基扎入我们脚下的大地,扎入鲜活的实践之中。鲍东明认为,无论是中国教育学还是西方教育学,都是不同文明背景下通过教育思想的相互吸收借鉴形成的。新时代建构中国教育学,仍然需要吸收不同教育文明的有益营养。建构新时代中国教育学,我们既要有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四、创新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构的理论期刊作为
与会者一致认为:学术期刊要学习二十大精神,积极推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进一步推进中国教育研究的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共同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1.创新引领中国教育研究,为中国教育学发展贡献期刊力量
《高等教育研究》副主编曾伟指出,建设中国的教育学首先要聚焦中国的问题,教育研究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提高回答问题的能力,要提升理论研究的预见性、前瞻性、解释力和指导性;构建时代需求的中国教育学任务光荣而艰巨,同时面临的现实问题也异常复杂而尖锐,要求学者对时代有深度而理性的理论关切,学会以学术的态度、学术的方式回答时代的问题,这样才能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获得学术的创新。《教育科学》主编杜岩岩提出,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教育学者要扎根中国教育实践、研究教育改革发展当中的“真问题”、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理论期刊对于构建中国教育学意义深远,要深刻理解、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要注重探寻教育行为和现象背后的具有现实意义与内涵,推动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以引领高质量的中国教育学体系构建。
2.努力拓展中国理论期刊的学术功能,繁荣中国教育学研究
邓友超强调,历史上理论刊物一直是学术体系的一部分,当下理论期刊要在学术确权、学术鉴定、学术传播和学术档案的四大传统功能之外,增加第五功能——学术建构,加快中国教育学的理论建构。期刊不单要参与学科建设,更要通过参与知识生产、促进学科发展、改进政策咨询,进而重塑学术体系。要让学者和编者协同研究教育现实当中的理论问题,以此进行学术建构。换言之,理论研究的结果不只是产生一个理论,更要支撑、影响未来的教育实践。同时,理论期刊作为学术公器,要保持思想的开放性,让不同学者的声音平等地呈现出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主编叶赋桂指出,期刊一直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三大体系发展的重要平台,当下中国教育学的最根本使命是研究在中国所发生的教育现象和经验,把中国经验理论化,形成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成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杨九诠提出,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根本属性,其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参与学科建构;学术期刊是现代知识生产传播的一张桌子,它不只是一个平台,而是实质性的、参与的、具有跨界功能的、特定关系的网络与构型的缔结。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需求,教育理论研究要积极应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加快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创新引领、努力拓展中国教育学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