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诗文选家的“为师”意识与成因
——南宋诗文选本与教育之关系研究系列论文之一

2022-02-27方小凤王德明

贺州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选本诗文意识

方小凤,王德明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选本最初为读者阅读需要而选,所谓“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1]1089。因而选本的教育意义从它诞生之日就伴随而生。姚永朴说“选本之佳者,既分撮其英华,又合论其同异,故于初学为便”[2]185,充分肯定了优秀选本的示范教育价值。南宋诗文选本不同于以往选本,它有突出的教育价值,原本隐性的示范教育价值得以凸显强化。选家有着强烈的为师意识,过往耻于为师的风气在南宋选家身上一扫殆尽,转变为好为人师的风尚。

一、南宋诗文选本情况

在中国古代诗文选本的发展历程中,南宋诗文选本占有重要地位,担当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既沿袭了前代诗文选本的精华与内核,又诞生了新的选本形式形态,为后代选本的繁荣发展迈出了富有创新性的一步。大体来说,在文学教育视野下,南宋诗文选本的发展演进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南宋建朝到宋孝宗时期属于选本因袭发展期。因袭前代的选本规律,诗歌选本主要以酬唱类选本为主,文章选本以北宋古文为主,兼选唐代。选本探索在稳步摸索的承袭期又蕴藏着新变,选本的实用价值得以凸显。伴随着选本的稳定发展出现了新的选本类型——场屋类选本。所谓场屋类选本,指选用当朝科举考试魁选之作以指导士人场屋应试之用的选本。南宋时期就出现了直接选择场屋试论试策得隽之文作为举业参考的选本,为应试举子提供模拟写作的范本。《擢犀策》选录元祐、宣和、政和以及建炎、绍兴初年的时文[3]1964,《擢象策》录选绍兴末时文,“大抵科举场屋之文”[31964。除了场屋类选本外,还有明示研习应举类的古诗文选本。《古文关键》[4]是古代最早的评点本,全书标抹圈点,前有总论,教以作文与阅读之法,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张耒八家之文,各文皆有圈点,有总评,有批注,已能窥见唐宋八大家的影子,对后世文章选本影响深远。

从宋宁宗时期到宋末,选本编纂处于创新鼎盛期,以场屋类选本为主,各类选本毕出,形成百花齐放、争相比胜的景象。相较于孝宗时期场屋类选本为数不多的情况,这一时期场屋类选本大量刊行。如魏天应编、林子长注《论学绳尺》[5],所录皆为南渡以来场屋得隽之文,分十卷,林子长为此作笺释,该书特为科场士子准备科考之用。另有国家图书馆现藏《精选皇宋策学绳尺》[6]十卷,共录策题十九篇,不知辑者何人,每篇先示策题,题后有总论,接着有主意,然后是对策之文。

编选实用化的古文选本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潮流。继《古文关键》后,《崇文古诀》[7],《古文集成》[8]有批有注,为初学者学习便利之用。《文章轨范》[9],全本分放胆文和小心文,有圈点批注,其选文评注中也多处提到“举业”“场屋”,如“初学熟此,必雄于文。千万人场屋中,有司亦当刮目。”[9]卷二“场屋程文论,当用此样文法。”[9]卷三“此集皆谨严简洁之文,场屋中日晷有限,巧迟者不如拙速。论策结尾略用此法度,主司亦变以异人待之[9]卷五。”评《秦始皇扶苏论》云:“今人作场屋程文论,当以此为法。”[9]卷三谢枋得不厌其烦,反复述说,试图惠益应试之人学习,可见其对学子进学应试之用心。

由此可见,与过往诗文选本相比,南宋诗文选本呈现出两大突出特征。

一是选编宗旨与内容实用性日益突出。首先强调选本编选宗旨的实用性。真德秀在《文章正宗》序言曾说:“士之于学所以穷理而致用也,文虽学之一事,要亦不外乎此,故今所辑以明义理,切世用为主,其体本乎古,其旨近乎经者,然后取焉。否则辞虽工亦不录其目”[10],表明《文章正宗》的编选标准是“明义理,切世用”,具有鲜明的实用功能,选文尽从理学家纯见义理角度来选择,表现出典型的轻辞重道的思想。刘克庄在回忆真德秀《文章正宗》之时,曾谈及编纂之时的选编要求,“《文章正宗》初萌芽,西山先生以诗教一门属余编类,且约以世教民彝为主,如仙释、闺情、宫怨之类皆勿取。余取汉武帝《秋风词》,西山曰:‘文中子亦以此词为悔心之萌,岂其然乎?’意不欲收,其严如此。”[11]4420收诗之严,皆以关乎世教为选诗宗旨,因而不收宫怨类的诗。其次,编排内容也体现出实用性的特征。蔡正孙所编《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全书分成三百四十余格,构建以“字格”为中心的规范化诗学体系,是一部典范的规范诗学的著作,从下字、句法、章法多方面向初学写诗者示以门路。

二是评点精细化。圈点评注在南宋选本中大量使用,其实用意图很明显,体现出精细化特征。在宋代之前,诗文总集依某种编选标准来收录作品,在篇前或篇后有序跋,如昭明太子著《文选》序,后有李善注《文选》,五臣注《文选》,都是给《文选》作笺注。而选本发展到南宋时期,注重诗文作品细部的阅读,从字、句、篇进行圈点批注,意图通过精细化的品读给学习者提供阅读鉴赏与写作的关钥。如《文章轨范》中韩文公《与陈给事书》,文题下有总批:“陈止斋作论双关文法,皆本于此。”[9]卷一所选文仅144 字,中间选文句“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给予两词评语“顿挫”“句法”,后对“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这层层递进的排比长句加以点(、),而对关键句“始之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在字旁都施以小圈号(Ο)。在文中总批、点(、)、小圈(Ο),其用意是将应注意的词句用符号标示出来,以引起读者注意,仔细体会。

二、南宋选家“为师”意识的表现

“为师”意识是指担任教师的主体认知意识,教师在职业行为中形成对自身角色要求的深刻认知,并以此标准来践行。它是一种主体意识,也是责任意识。“为师”意识是保证教育教学得以有效开展与学生能获得有效帮助的基本条件,内在植根于教师对自身行为与道德的深刻认知中,外在表现于教师的行为规范中。选家“为师”意识体现在选家编纂选本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师角色意识。这包含两个方面:选家编纂选本时选文行文的角色定位与选家教师身份职业修养意识。

(一)南宋选家行文角色定位

南宋诗文选家在编选诗文选本时有明显的教师角色意识。教师角色意识是指选家在选文行文过程中对自身教师身份规范、心理与地位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表现出强烈的教师言行特点,予人以方法,有教师角色代入感,似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对晚辈后学者予以指导。

1.选本命名体现教师角色意识

为什么说选本标题命名体现出教师角色意识?因为选家在命名选本时,是以教师的角色来看待选本的价值,明确提示读者有教人写法之意。因此,南宋诗文选本书名不同于以往选本,不是以体裁分类命名,也不是突出其所选诗文的艺术价值或某个方面的特征等,而是从整体上有示人以学法的意图。如《古文关键》一书命名为“关键”,“关键”之用,当是在告诉读者,古文关钥关锁之所在。试想当读者想学习写作古文之时,拿到《古文关键》一书,就会被标题吸引,思考古文的关键到底在哪里。那么何为关键?该书中多次出现“关键”一词,在总评部分《看文字法》中有“第二看纲目关键”一语指代纲目之要,在提到“看柳文法”时又用“关键”来指柳氏文章风格,在评点所选古文时又多次用到“关键”一词,如《原道》一文旁批“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一句“其亦不幸”为“关键”,可见“关键”一词又指品评文中具体之法。总而言之,书名“关键”意即作文之法,包括古文中众多带有规律性、本质性的文章之法。又如《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书名为“诗法”,所谓“诗法”指“诗歌写作的法则与技巧”[12]69,那么此书意在梳理七绝、七律与五律三体诗歌语言系统的内在规律,向读者讲述诗歌法则。还有《文章正宗》之“正宗”者,该书卷首阐述选本原则时说到“正宗云者,以后世文辞之多变,欲学者识其源流之正也”,意即因后世文辞的多变,想为学之人能识文章源流之正。文题分明是向读者表明选本志在引导学习之人能识得文章源流之正。《文章轨范》题名为“轨范”,轨范者,法则规范也。《文髓》意即古文之精髓;《崇古文诀》所谓“诀”,高明的方法也,崇尚古文的高明方法;《诗准》,诗歌的准则;《论学绳尺》是谈论学问的法度;《皇宋策学绳尺》是有关大宋策论学问的法度规范;《精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诗格者,诗的格式、体例分类,便于示范各类诗体写作。上述所举种种选本命名,皆有为读者提供写作规范之意,选本之命名表现了浓浓的教导意味。

2.选本自序体现教师角色意识

在自作序文中,选家的语气具有教育者的风格,明确自己面对说话的对象是学生。如“三山林少颖先生精选古今杂文数百篇……逐篇分类,以惠后学”[13]147。“后学”当是针对学习者而言,告诉其精心挑选的文章有益于大家学习,可见选家作为教育者的语言风格。类似用到如“后学”“学者”之类,在不少选本中都有。又如《文章轨范》中“凡学文”“初学”“下笔”等,这些用语表明选本的教学口吻,除了是对学习者说话外,还用语果断,具有引导性。如“场屋程文论当用此样文法”“下笔无滞碍,便当读此”[9]卷三,意即要想在场屋文论中取胜,用此集的文法定然有益,要想写作通畅灵活,也一定要读此集选文。这样的语言显然是告诉读者此集的重要作用,抓住了写作者追求科举的心理,对读者的引导作用明显。读者循此思路,仔细阅读,定会收获颇丰。

3.选家评点体现教师角色意识

评点从诞生之初就具有了读者本位的批评意识,故而是以读者学习之眼来揣摩作品之妙的。“东莱吕子《关键》……观其标抹评释,亦偶以是教学者,乃举一反三之意。且后卷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原非有意采辑成书”“作者之心源骨髓,一一抉出,不啻口讲手画,以指示学者。可谓知之深,而与得之者同其难矣。苟读之而心解神会,则难者正无难耳”[13]137,“其所评阅,抉摘心髓,开示来学,与世眼迥别”[13]138明确指出其评点突出选文的中心内容,为读者层层剖析文本的精髓,起到指引阅读的效果。观察南宋诗文选本的评点内容与方法,评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对文章结构的分解,有对阅读主体精神层面的要求,有对阅读知识储备的提醒,有对选文主旨的分析,有对修辞方法的细解,也有对字法句法章法的标示等,评点的教育色彩鲜明。

4.后人序言印证教师角色意识

在后人为选本所做序言中,有不少序言揣摩选家的编选心理,认为选本表现了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后人序言明确提到选家的角色心理,为应试或传其写作要领而做。如:“其曰‘妙绝’,以文言,抑以道言也?无乃资新进末学以为干名应试之阶乎?”[13]305谈恺认为《妙绝古今文选》之妙绝,是帮助那些为求取名位考试顺利的后学初进者,以反问的口气肯定地告诉读者,编者编写选本以益应试之用的心理。“真西山《正宗》、谢叠山《轨范》,其传最显,格制法律,或详其体,或举其要,可为学者准则”[13]137。张云章则认为《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可以作为求学的人的学习标准。这些判断均从读者的眼光来认定南宋诸多选家编选时教导学习者学习的教师心理。

因此,无论是从选本标题、所做序言,还是从选本评点来看,都体现了强烈的教育心理与行为,彰显了选家鲜明的为师意识。

(二)南宋选家为师职业修养意识

教育者的职业修养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专业修养意识与道德修养意识。教师的整体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决定着教育的未来。专业修养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所具有的专业能力。专业修养意识是指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认识与实践提升。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与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而进行一定的道德约束,以及由此达到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意识则指教师对道德修养培养的认知与内在关注。南宋选家教师职业修养意识明显。

1.南宋选家的教师专业修养

高超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的看家本领,如无专业能力,如何授学生以渔。南宋选家普遍学问精深,为人称赏。譬如汤汉“知名当时”,“柴中行见而奇之。真德秀在潭,致汉为宾客。”赵汝谈曾评价汤汉云:“第一流也。”[14]12975在当时,汤汉学名在外,受到人们的推崇。不少选家也参加科举考试,荣登榜位,如真德秀“登庆元五年进士第”,“继试中博学宏词科”[14]12957。不少选家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如“祖谦之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后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游,既又友张栻、朱熹,讲索益精。”[14]12872选家又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学习品质。如谢枋得“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14]12687。真德秀“四岁诵书,过目成诵”,“同郡杨圭见而异之”[14]12957,天赋异禀。选家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能力过硬,学问精深,具备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专业修养功夫,加之他们大多有自身应试成功的经验,对学生现身作法,更有说服力。

2.南宋选家的教师道德修养

各行各业均有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人之行为的表率与模范,老师的职责不仅止于知识的传授与疑惑的解答,更应是对学生生命的引领。对学生生命的直接影响并不单纯是言语的教导,而更应是教师以自身行为为模范,在课堂教学与教育环境中借助人格为隐性工具来影响学生人格与提升学生境界。教师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从而影响学生能否全面发展。

南宋选家主张以培育圣贤为教育核心,强调对完美道德的追求,用文学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5]48,概括了一切有抱负有责任有担当的学习者的共同特征,最能表现古代为学与教学的最高境界,体现了古代儒者的胸襟与宏愿,也体现南宋选家的情怀与担当。

首先,不少选本的序文有对“道”的阐述。如宋代王称《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序》云:“然予尝论之:文者载道之器,不可须臾离;可离,非文也。善乎苏老泉之论曰:至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乌乎,道散而文胜,乌足贵哉!盖文章至唐而盛,至国朝而尤盛也。韩、柳、李、杜擅其宗,杨、刘、欧、苏嗣其统,外此者文非不工,而求其不离于道者,未易多得焉。则文章固盛矣,而亦戛戛乎其难哉!”[13]215显然主张文道统一,文不离道,方为上文。

其次,所选之文,“有补于道”,予学者以启迪与教益。如《文章轨范》收《前出师表》《送浮屠畅师序》《柳子厚墓志》《大唐中兴颂序》《书箕子庙碑》《严先生祠堂记》《跋绍兴亲征诏草》《袁州学记》《书洛阳名园记后》《岳阳楼记》共十篇,同收在其第六卷种集中。种集开篇卷语云:“此集才学识三高,议论关世教,古之立言不朽者如是夫。叶水心曰:文章不足关世教,虽工无益也。人能熟此集,学进识进而才亦进矣。”[9]卷六的十篇文章,篇篇见其教诲。《前出师表》诚劝后主承先帝遗志,察纳雅言,远小人,亲贤臣,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其忠心耿耿可鉴日月,因而“读出师表而不流泪者,其人必不忠”[16]143。韩文公《送浮屠畅师序》极力赞扬圣人之道,是“明先王之道以道之矣”,可见其忠厚诚恳之气。《柳子厚墓志》回顾了柳宗元一生,赞扬其政治才干、文学成就以及道德品行。元次山《大唐中兴颂序》一文颂扬其忠肝义胆和满腔报国之情。柳宗元《书箕子庙碑》赞扬箕子忍辱负重、坚守正义的理想,可见柳宗元遭遇苦难仍坚守正道、辅佐圣君以及教化万民的政治抱负与担当。范仲淹心忧天下的远大抱负,辛弃疾为国家兴亡的沉痛与忠愤,李旰江忧国忧民的忠君之志以及李文叔对洛阳名园兴废的感慨,对天下兴衰的深刻忧虑,都足以感人肺腑。这十篇文章,赤胆忠心,辉映日月,满腔壮志,感人涕泪,正如谢枋得在选文《袁州学记》中“天下治,则禅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句下评语云:“此等文章关世教,万世不磨灭。”[9]卷六《迂斋先生标注崇古文诀》选文之去取,盖有深意。《文诀》选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苏轼、曾巩、陈师道等文,盖文章艺术之高也,也选入了如程颐《论经筵第一札子》《论经筵第二札子》,胡寅《上皇帝万言书》以及胡铨《上高宗封事》等。宋代陈振孙所做《文诀》序言曰:“毋亦道统之传接续孔孟,忠义之气贯通神明,殆所谓有本者非耶!然则公之是编,岂徒文而已哉。昔之论文者曰文以气为主,又曰文者贯道之器也,学才其亦以是观之,则得所以为文之法矣。”[13]251张鼐为《诗林广记》作刊发序言:“会萃晋唐及本朝诸家之诗,长篇短章,众体咸备,复取大儒故老佳话附录各篇之下,单言双句品议无遗,诚诗学之指南也……学诗者人挟一帙,沉潜玩索,因言求心,不独声律之妙造作者之堂,抑足以销其邪心,养其正气,端人善士之域,可驯致矣。”[17]序言其“销其邪心,养其正气”,正是就选文所具有的思想高度而言的。

因此,南宋选家主张培养学者浩然正气,也借选本传播道德思想,荡涤学者心胸,从而立育人之德,树有德之人。

三、选家“为师”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

南宋诗文选本选家“为师”意识的凸显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细究起来,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编纂群体的双重身份与朝廷对教师群体考核的加强是最主要的原因。

1.编纂群体的双重身份

南宋诗文选本鲜明的教育性质,选家为师意识的增强,其本源在于选本编纂者群体身份的双重性——集编纂家与教育家身份于一体。南宋时许多编纂者都曾是教师。如汤汉曾“充象山书院堂长”,后“差信州教授兼象山书院院长”[14]12975,后又“授太学博士”“礼部郎官兼太子侍读”[14]12977。编《文章轨范》的谢枋得,曾“试教官,中兼经科,除教授建宁府”[14]12687。后来他招集兵力抵制元兵,兵败隐姓埋名,教书度日,“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14]12688。《昆山杂咏》为龚昱所编纂,其编纂诗集正是龚昱教学讲学之余所成。徐挺之为其作《昆山杂咏跋》,写到昆山佳士龚昱,“讲学之暇,刻意为诗,裒所藏今昔名公之什,总成此编”[13]240。楼昉是当时的教育家,其学生郑清之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小时候跟着楼昉读书,“能文”[14]12419。真德秀“登庆元五年进士第”,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中博学宏词科,进入闽帅府,“召为太学正,嘉定元年迁博士”[14]12957。马光祖曾跟从真德秀学习[14]12485。《严陵集》编者董棻曾任宣和中官镇江府学教授[13]64。为《论学绳尺》作注的林子长曾担任“京学教谕”之职[13]366。

其中最为出名的教育家兼编纂家是吕祖谦:

“往时东莱先生讲道金华……诸生是时四方来学者,常千余人,自永嘉者特多,学行又冠诸郡,尤与吾宗人厚善……叶公正则始介陈公同甫以来,巳而戴公肖望、钱公(阙),徐公居厚最后来,而刘公茂实、蒋公行可、陈公顺刚则又往来其间。薛公士龙访先生留数月,先生挟以游‘学古’,从容竟日,欲去尚日,顾不忍舍发。”[18]卷十一

吕祖谦讲学之时,四方学者皆来学习,著名理学家陈亮、叶适都曾是吕祖谦的学生。这些学生中,虽然不乏求学问道之人,但也不少学生是抱着应举的目的而来。因此,作为教授者必然要考虑学生的需要,何况当时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有着割不断的关联,应试之虑应当属于教育者的关注范畴。吕祖谦曾有文谈及自己曾在金华兀然独学,没有“讲论切磋”之人,乡间里巷之人“舍举业则望风自绝”,因此开“举业一路”[4]398以招引学子前来,透露了当时教育囿于学生需求而改变教学策略,增加举业教学的情况。

编纂者的双重身份,是他们的自觉选择,甚至可以说,编纂者身份是在“教徒讲学”身份的驱动下产生的。方孝岳指出:“选录诗文的人,都各人显出一种鉴别去取的眼光”“它们都曾经各演出一番长远的势力,作者都曾经拿各人自己特殊的眼光,推动一时代的诗文风气”[19]19。南宋诗文选本的编纂者是以教育者的特殊眼光,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来选文与评点。不少学生向老师求学抱着应考的目的,作为一名教育者,不得不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既能有利于现实应考准备,又能有益于学生终生发展,这当然是最优之选。

2.朝廷对教师群体考核加强

选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在编选之时带有浓厚的教育色彩,由于朝廷对教师群体考核的加强,他们身份的特殊性又使得选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南宋时期教师在品节与文才上皆有高标准,德才兼备之人方是可任用之人。道德品质高尚,修身见性,居行由义,才能赢得人们的敬仰与尊敬。因此,朝廷在选用人才任用教官时,对教官道德品质方面也要认真核查。绍兴十三年(1143 年)八月,宰执进呈左朝散大夫宋宙奏报,请求全复教官。皇帝表示要认真考核,必须选择心术纯正者来做教官。如果所选择的教官不是纯良之人,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读书人心术一坏,一旦做教官,再调整起来费力费劲。在选用教授人员时,朝廷重舍员身份出身[20]2204-2205。如孝宗乾道八年(1172 年)十一月十六日,下诏令威、茂、金、凤、西和、文、龙州、大安军处一并重新安置教授。在提到废罢教授时,有的州军现任职官是没有出身之人,渐渐地都被官员暂时代理教职,因而导致学校荒废,实在有失朝廷“崇尚儒术、敦尚教化”之用意[20]4531。朝廷对教官要求严格,教官也多有以身树德的例子。信州永丰人周日章,操行耿介高洁,为同乡人所尊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他宁可与妻子忍饥挨饿,都不向人求助。县尉谢生为表示自己的敬意,送给他一套衣服,他却说:“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21]481,最终推辞掉,没有接受。在道德品质上,他始终坚守道德,为人师表。

南宋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极高,既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需要精通经书的能力。在此条件要求下,能从事教师行业的读书人在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上必须有过硬的本领,教师队伍逐渐走向职业化。教师须向生徒讲解儒家经义,自己必须熟读经典。南宋许多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庐陵罗天文,乐于施教,以“诗学最高”。冯椅一生著述颇丰,在四书五经上皆有建树。朱熹对学问执着追求,曾居家潜心钻研《论语》《孟子》以及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的著作。除了熟悉经典外,教师还经常有著作产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与学徒讨论与讲解经义,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引发对经典新的认识与思考。不少教师著书立说,惠益教学。崇仕人吴沆,终生居家教学,博通经史,对《易》《论语》《老子》皆有解读,著有《通言》《易璇玑》。《通言》是为教学而备,《易璇玑》有论27 篇,是为解说《易经》一书。理学家吕祖谦创办丽泽书院,为教学之用,撰写《春秋讲义》《左氏博议》等。

鉴于对先生的高要求,朝廷也会对教官做严格的考核。高宗建炎初就恢复了教官考试,后来罢试后又恢复教官考试,应试者到省闱参加两场考试,其中文理优长者任各州教官。绍兴十五年(1145年)九月二十六日,朝廷诏令考核诸州教授,认为教官与诸生难疑问答时应无所不通,“自今并于六经中临时取二经,各出两题,不拘义式,以贯穿该赡为合格”[22]434,在诗赋与经书能力上考察必须达标,并严令教官不得兼任他职,以免影响教学精力的投入与教学质量的提高。绍兴二十六年(1156 年)五月七日,皇帝就下诏令诸路州军教授,“并不许差兼他职。令提举学事司常切遵守”[20]2206。在学校教育上,对教官也须订立规则。绍兴二十六年(1156 年)八月九日,汪贲上奏称“学校必有法度,有法度然后教官、士子咸知,所以遵守”[20]2206。

总之,南宋选家身份的双重性以及南宋朝廷对教师考核的加强,共同促进了南宋诗文选本教育性的增强,使得选家身上的为师意识得以大大加强。因而,南宋选家身上鲜明的为师意识就如一股新风,带来了南宋诗文选本整体风格的转变,甚至影响了后代诗文选本的基本定格,既为学习者提供了容易操作易于习得的学习方法,又大大推动了南宋文学教育的普及。

猜你喜欢

选本诗文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选本意识
——现代新诗选本研究综述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