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论析
2022-02-27李晓辕
李晓辕,颜 洲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00后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同龄人,他们的成长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几乎同步,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与移动互联网全方位对接,网络环境的质量关乎学生的成长成才,网络安全教育成为高校最具有挑战性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范围的界定
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利用互联网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能力很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大学生所处的20~29岁这一年龄段占我国网民总数的17.4%,且这一群体对互联网的价值认可度最高,依赖度也最高,他们的生活、精神、发展等各种需求均通过互联网完成[1]。报告同时指出,在网络世界里,安全事故普遍存在,其中22.8%的网民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17.2%的网民遭遇过网络诈骗,9.4%的网民遭遇过系统设备中病毒,8.6%的网民遭遇过账号或密码被盗[1]。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是我国网民最活跃的群体,在上网获取信息的同时,随时都有可能受到来自互联网的潜在威胁与伤害。
目前,在网络安全研究领域,大部分的研究和探讨都围绕网民所遭受人身或财物损害展开,在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时,有关部门的普适性宣传也是围绕人身和财物安全展开。作为普适性的宣传,这没有问题,但这种分类方式在高校不是特别适用,众所周知,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育人展开,网络安全教育也不例外。高校应从大思政的角度出发,分析网络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潜在危害并开展预防性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等级划分
各高校应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系统性地分析存在的问题,根据网络安全事件的危害性和处理难度,将网络安全问题进行等级划分,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
1.低级别网络安全事件。学生个人信息泄露并由此引发的个人安全事件。 这类安全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学生在网络活动过程中缺乏警惕意识,无意中泄露个人信息,被非法分子获取,成为其违法犯罪的手段。这是比较浅层次的、明显的网络安全问题,涉及的是部分警惕性较低的学生。
2.中等级别网络安全事件。网络诈骗、校园贷、网络霸凌、涉黄问题为代表的网络安全问题,涉及到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处理起来较为困难,是中等难度的网络安全事件,处理过程中需要安全保卫部门的介入,甚至要借助警察的力量来解决。这类问题是高校校园里最为普遍和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在学校所有安全问题中占比较高,是目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关注的重点。
3.高级别网络安全事件。网络引发的价值观偏离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袭,典型的是以一些“公知”为代表的西方价值观代言人在网络上大肆宣传,引导大学生形成错误认知,出现价值观偏差;另一类是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中弥漫的“炫富”“不劳而获”等观念,这在一些针对青年人的自媒体软件中非常常见,对青年大学生的暗示性很强,容易造成大学生在劳动观和财富观念上的偏差。这类问题是高级别的网络安全问题,大学生一旦接受错误观念,纠正难度很大。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安全事故频发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文章从网络、大学生和高校三个角度来进行探讨。
(一) 网络层面
网络的虚拟性。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这种虚拟性让很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误以为自己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也是虚拟的,不需要负责任的。 在这种不负责任的意识驱动下,很多大学生会出于好奇或者发泄做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如何也不会有的行为。 调查显示,很多网暴、淫秽、借贷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这种虚拟性的激发而产生的。
网络的隐蔽性。网络和现实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它的隐蔽性,许多非法的组织和个人利用这种隐蔽性来进行各种非法活动,并为这些非法活动披上合法的外衣,以达到其迷惑和欺骗大学生的目的。
互联网的传播性。相比传统媒体,互联网有着强大的传播能力,其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是传统的媒体无法比拟的,互联网的存在大大地拓宽了学生认知世界的宽度和广度,同时也客观上削弱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一点在移动互联网普及后表现更为明显。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自媒体得到发展,学校和老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海量内容无限制、未筛选地呈现在大学生眼前,学校和教师的权威性被削弱,极大地动摇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智能算法的针对性。智能算法利用数据分析了解用户的需求、喜好,为用户画像,对用户进行标签化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推送,以增加用户黏性,不负责任的网络媒体迎合大学生需求,将学生笼罩在相应的信息茧房里,让学生产生“全世界都是这样”的错觉,误导学生的思想观念[2]。
(二) 社会层面
不良社会风气是造成高校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客观因素。
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网络社交媒体上,超前消费、超额消费、攀比消费成为日常, 炫富、奢侈消费成为某些人眼里的时代潮流,这些低俗的、过度物质化消费风气对年轻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罔顾自己的消费能力,一味追求物质满足,便利的网络支付手段,超前消费的低门槛甚至零门槛,成为过度消费、超额消费的帮凶,分期付款、消费贷成为大学生常用的支付方式,为各种网络安全事件埋下隐患。
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网络普遍存在的“佛系”“丧文化”“躺平”,与部分大学生对未来的担忧,对责任的恐惧不谋而合,消解大学生的斗志,成为他们不努力的借口,甚至让部分大学生产生遁世想法;网络游戏里充斥的愤怒、暴力成为大学生情感宣泄的出口;过分强调个性,让学生将错误言行,违纪违规当做“个性”,甚至于标榜为自身特色。 年轻的大学生们容易受到外届因素的影响,价值观上呈现出“多变性”的特点[3]。容易受到网络中意见领袖、大V、公知的影响,一些看似能够自圆其说的错误观点会被大学生接受,甚至让他们为这些错误观念摇旗呐喊,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棋子。
(三) 大学生个人及家庭层面
大学阶段里,大学生逐渐脱离对家庭的依赖和家长的监管,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最终成为独立个体。
年龄段的固有特点。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在心智和价值观上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同时对新鲜和陌生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于社会上各种现象的认知不够深刻,辨识能力有限,但往往又有着超乎年龄的自信,自认为成熟到可以处理好一切事情,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让很多学生落入陷阱而不自知。
生活环境的转变。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以学习为生活重心,家长监管严格,没有时间过多接触网络。进入大学后,多数家长会放松对孩子的监管,学生个人可支配的时间、金钱都大幅度提高,网络因便捷性和功能性成为很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娱乐、社交各方面的首选,自控能力不强且监管缺失导致部分学生迷失在网络世界,成为别有用心之人捕捉的对象。
网络安全意识不强。部分学生缺乏网络安全意识,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安全隐患相比,他们对到网络的危害性缺乏了解,缺乏最基本的网络安全常识,没有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也没有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的自觉性,认为网络危害离自己很遥远,放松了警惕。部分学生对于网络安全没有清晰的概念,单纯地认为网络安全仅仅是防诈骗,防个人信息泄露,对于网络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知之甚少。
家长网络安全教育能力不足。网络安全教育是一个新兴领域,需要一定的网络知识储备和对该领域的长期关注,网络安全教育门槛更高,这给很多家长造成了困难。
(四)高校层面
三全育人的背景下,育人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从这一角度看,网络安全教育理应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高校网络安全的现状充分彰显了网络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网络安全教育定位不准。从目前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来看待网络安全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侧重于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等事务性教育,教育重心偏离。
2.网络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教育过程中以案例教育为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缺失,学生的网络行为处于无意识状态,缺乏主动规范自身网络行为的自觉性,常常造成网络行为失范而不自知的现象。 单方面强调网络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没有从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角度开展教育,缺乏网络安全问题识别能力的培养,软硬件教育脱节。
教育过程缺乏系统性。网络安全教育是应该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在不同阶段由不同的部门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循序渐进形成教育链条,反复作用,最终形成防护盾。事实上,各高校往往热衷于在两个节点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一是安全事件高发期,如新生入校、网购高峰期;二是相关工作重点时间段,例如一年一度的网络安全教育宣传周。每到这个阶段,高校各路人马一拥而上,密集开展各类形式的网络安全教育,其他时间则少有人问,缺乏可持续性,无法形成教育闭环。
3.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缺乏统筹。网络安全教育是一个全局性工作,需要动员校内不同力量共同完成。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网络安全教育分散在高校不同部门,各自为政,安全保卫部门、辅导员、团委、思政课教师纷纷在进行相关教育,但缺乏沟通协作,不能在校内形成合力,网络安全教育没有系统的体系和目标,各种教育进行得松散而零碎,缺乏统筹。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路径
习近平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4],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可见一斑。针对大学生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的现状,各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其危险性和重要性,从大思政的角度出发,整合校内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建设合理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机制,建立网络安全分级教育制度,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类型教育,形成高校网络安全防护网。
(一)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让网络安全教育走进课堂
1.以网络安全教育为核心,建设相关课程体系
网络安全教育是新形势下出现的跨学科教育命题,横跨思想政治教育、安全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多个领域,究其根本,网络安全教育应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保障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计算机网络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为辅助,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安全保卫、群团组织等各部门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有计划、分步骤进行,采用公共选修课、网络课程、短期讲座等教学形式,推进网络安全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
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一是常识类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人身和财物危险,分门别类地介绍相关案例,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识别能力,自觉远离危险,避免受到伤害;二是知识类教育,从计算机网络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相关安全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网络防护手段进行网络安全防护,避免遭受网络攻击和相关损失;三是法律道德类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网络空间的活动规范,让学生对自己的网络行为产生责任意识,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在伤害别人的同时给自己带来伤害;四是思想政治类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分析网络舆论,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2.借助课程思政,与相关课程有机融合
网络安全教育应该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元素,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可以从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层面出发,从爱国、守法、诚信等角度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引导,化网络安全教育于无形。
(二)厘清高校网络安全工作,规范高校网络安全教育
1.网络安全教育重点在防。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提升网络素养,打好预防针,建好防护网,是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重中之重。解决个别学生的安全问题,追回财物,解救被困学生,这些安全事件的后续处理牵扯了高校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精力,客观上造成了本末倒置的局面。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分工严密、系统严谨的工作体系,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前置,走出恶性循环。
2.走出网络安全教育误区。高校大部分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的工作人员认为网络安全教育主要是保障学生的人身和财物安全,事实上这只是网络安全问题的外在表现,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在错误观念指导下,学生才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高校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价值观念和法律法规的教育上,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升网络素养,增强鉴别能力,才能让学生不再误入“网”而不自知,最终实现高校校园的长治久安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形成符合三全育人要求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以三全育人为导向,统筹、调度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加强与学生家长,辖区派出所的横向沟通,全程、全员、全方位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工作队伍、教育体系,全面推进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快速提升网络安全教育水平[4]。
(三)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能力,建设网络安全屏障
高校作为网络安全教育的实施者,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在各相关工作领域的工作能力。
1.建设高校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应急响应制度。网络安全工作是新生事物,也是长期工作,需要一系列制度和规范的支撑,形成纪律严明、切实有效的制度体系,这有利于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应急响应制度,明确责任主题,划清责任范围,畅通信息渠道,让学生学习了解,起到事前学习警示、事后及时处理的作用。
2.提高网络系统建设的能力。提高高校在网站、自媒体、社交媒体等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提高系统防护的能力,及时捕获和屏蔽危险信息的能力,清除不良信息的能力,为大学生建立网络安全防护罩。
3.信息化领域。高效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密不可分,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由于各级管理人员的疏漏,往往会出现学生数据泄露的现象,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4.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严肃,理论性强,在流量至上、算法为王的时代,容易被互联网拦截,无法到达学生。高校作为育人主体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分析能力、驾驭能力、引导能力,走出舒适区,利用互联网。一方面,贴近大学生,提高主流价值观宣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利用智能算法,了解其大学生身份,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内容,提高网络思政工作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