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历史文物展板块分类及优势特点分析
2022-02-27青海省博物馆
龚 锐 青海省博物馆
对于文物本身而言,其具有不可再生性,且展现出极其珍贵的文化资源价值。文物具有传承历史的意义,能够更好地见证历史发展。青海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自古以来,各民族聚居于此,作为连接中原农耕文化与西北游牧文化的文化纽带,青海文化尤为重要。在不断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青海各族人民跟随历史发展脚步,创造了不朽的民族文化,在青海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印记。结合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青海本地留下了众多历史发展的遗迹,创造了繁多的历史遗物,这都归功于古代青海的先民们。青海先祖通过长时间的辛勤劳作,利用智慧开创了众多文明产物。青海文物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文物凝结了先人的智慧,延续了祖宗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不仅记录了历史发展进程,更延续了中华文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青海省博物馆建馆以来,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发展任务,坚持为民服务,以民生作为建馆理念,通过搭建公共文化平台,更好地传承青海省优秀文化,并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同时也能够推动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文化强省的主要建设动力。青海省博物馆在顺应时代发展脚步的基础上,将融合旅游与文化作为整体发展格局,不断探索博物馆自身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在全面收集整合现存文物成果的基础上,打造了基于联盟形态的文物资源展览模式。通过增加展品种类,形成多样化的展览内容。为丰富展示展览效果,以更高的策划展览水平组织策划了“1+3”主题展览活动,努力打造高质量博物馆事业,重新塑造博物馆形象,使其焕发新活力,并彰显了全新的文化作为。为进一步凸显青海的文化历史,彰显青海各民族在文化发展中所体现的不同之处,在本次主题文化展览活动中,打造了更加合理化的功能表现形式,确保全面提高展览水平,打造高质量精品展览,还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创建了更加舒适的观赏环境。另外,以满足人民大众的服务需求为基础,创建了更加细化的服务内容。博物馆发挥自身的优势,全面推动文化与旅游的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彰显青海文化魅力的蜕变发展之路。
整体的策划遵循特有的办展思想,以万水千山作为办展宗旨,趋于多元化的文化导向,充分结合青海省的人文特点,展现大美青海。以打造黄河文明、河湟文化为核心内容,展览体系的区域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全方位、多角度地把青海历史文化用可知可感的形式传递给观众,充分展现出青海的文明进程,展现出青海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青海历史文物展在我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属于“1+3”主题的内容之一。本次青海历史文物展主要是通过深刻描述青海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在其中融入多样化的特有文化,基于客观方式,充分展现出古代青海境内的发展境况。例如羌中道、青唐道等,属于古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历史发展中留下来的风采,具有青海独特的地域特点,能够展现出不一样的人文风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生态景观,从而进一步凸显青海的历史文化韵味。
展览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源远流长”。内容主要涉及旧石器时代,保留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痕迹。在柴达木盆地、环青海湖的地区等,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有关的打制石器。当迈进了新石器时代之后,在青海东部,也就是河湟谷地的范围内,发现当地分布着大量古代文化遗迹,更是繁衍出河湟地区璀璨的彩陶文化,被誉为史前艺术的明珠。这一部分的展览分为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交流伊始三个单元展示。所展示的文物中包括带盖的陶壶,目前全国范围内实物比较少见;或是可以看到某软件的“前世”,来自约5 000年前的“网红”石刀;在众多文物中,骨刀、骨勺、骨叉等古物更是展现了古代青海人对吃十分讲究;也可以看到明星展品条纹彩陶靴,就像是现代版的“UGG”;还有更时尚的单品彩陶杯,不知道古青海人用起来是不是很惬意。
展览的第二部分体现在汉治河湟流域,主要讲述的是秦汉时期,匈奴开始崛起,北方草原出现了他们的身影。在冒顿单于时期,匈奴为了攻打汉王朝,联络青海羌人和西域羌人,让二者成为进攻的辅助力量。发展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制订了自己的计划,一面北驱匈奴,一面西逐诸羌。随着战争脚步的不断迈进,西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控制河西走廊,设立了四郡。以敦煌、张掖等为主,并在令居即在现在的甘肃永登县设置了护羌校尉;在河湟地区设立具有管理作用的机构,如西平亭等。发展到汉昭帝时,西汉设置金城郡,汉宣帝时金城郡西扩至青海河湟地区。从此刻开始,青海东部正式融入中央集权管理的郡县制里。
在东汉时期,利用金城郡,从中析置出西平郡,深度推进了汉王朝的发展,稳定了西部边疆。正是在这个发展阶段,青海羌中道越发重要,它成为连接东西的主要交通通道,结合靠北的道路,共同构建了陆上丝绸之路。通过河湟初开、西海安定、羌中道三个单元进行文物展示。所展览的文物中包括卧式羊形铜灯,除造型写实优美和设计感强之外,也具有较强的功能性。羊的身体被巧妙地设计成两部分,应用卯榫连接,既具有实用性,又可以做摆件供人欣赏。还有鸾凤铜熏炉盖,在这件熏炉盖上可以看到一只鸾凤,以单足的状态站立在炉盖的顶端,再看另一条腿,呈现出前倾的姿态,两个翅膀正在奋起。观察鸾凤尾巴上的羽毛,平伸向前,极其舒展,颇有飞扬之势。当时的制作者捕捉到鸾凤起飞瞬间的状态,可谓美丽至极,展现出汉代高超的青铜制作工艺。
第三部分为鲜卑西迁,主要讲的是魏晋时期,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开始迁移,以南下西迁的方式带动了民族大融合这一狂热现象。而北方民族开展大规模的内部迁移活动,对内部稳定产生了一定威胁,因此北方民族为了保护自己,构建了相应的政权,这一阶段被称为十六国时期。在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从辽东慕容鲜卑部落中分出吐谷浑,西迁至青海地区。吐谷浑对青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统治,主要囊括目前的青海全省以及甘肃的西南部,同时还包括四川西北部的羌、氐部落,自此形成了吐谷浑政权。在公元399年,鲜卑首领开始奋起,进入了青海的沿东地区,先后建都于乐都(今乐都区)、西平(今西宁市),统治了甘肃河西走廊东部和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史称南凉。此外,乙弗鲜卑也一度在青海湖西北建立了统治,史称乙弗匆敌国。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青海道一度被称作“吐谷浑道”。由于河西道受到阻碍,丝绸之路上的青海道得以发展,若想对中亚以及西亚进行连接,并与中原地区开展和平交流,吐谷浑道成为必经之路。
第四部分的展览内容以吐蕃东进为主,讲述的是公元6世纪,在西藏山南的地带,吐蕃政权开始建立。这个政权属于新兴的状态,它开始不断地向青海等地延伸,最终将吐谷浑攻灭。这时唐蕃双方也展开了行动,在青海地区开展了长时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安史之乱后,吐蕃借助这次事件,利用唐军东调平叛的机会,占据了青海大部。到了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内部争斗不断,一位沙州汉人借助这个机会将青海东部控制住。在唐末,吐蕃全境爆发了大规模的平民奴隶争斗事件,对青海吐蕃的势力造成了影响,自此青海便失去了统一。
在唐蕃时期,青海地区形成了一条具有连接作用的道路,那就是唐蕃古道,促进了中原和南亚之间的商贸活动,各民族友好发展,青海成为这条道路上的重要环节。在这一展板中分别通过唐蕃的往来、都兰遗珍、唐蕃古道三个单元进行展示。展示文物中的丝织品,在东方的丝绸上描绘吐蕃图案,反映出在古丝绸之路青海道上唐朝与吐蕃之间非常平凡的商贸文化交流。此外,华丽的金银器反映了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之后的成果,同时展出的皮靴、核桃等展现了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五部分为青唐风云,主要讲公元11世纪初,吐蕃赞普后裔唃厮啰统一河湟吐蕃诸部,定都青唐的历史。青唐也就是现在的西宁,主要的构成就是吐蕃人,同时也有汉族、回鹘等各族人民,其建立了地方政权,从唐末五代开始,转变了青海混乱的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青唐政权”,也被称作“唃厮啰政权”。根据政治需要,青唐政权采取联宋抗夏或联夏抗宋的灵活策略。宋军分别在元符二年以及崇宁三年组织了两次进攻,在河湟地区开战,终结了唃厮啰政权对青海的统治。
青唐政权前后历时近百年,对维护当地社会的安定、促进农牧经济的发展、保持中西交通的畅通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这一环节中分别通过青唐政权、河湟开边、青唐道三个单元展示。
第六部分为多元一统,主要讲述的是公元1227年青海东部地区发生变化,青海首次被纳入了蒙古汗国的版图。随后在公元1370年,青海东部再次变化,受到明军控制,在公元1373年,西宁州被更改,人称西宁卫。清初期,河湟地区再次发生变更,由蒙古和硕特部的首领掌控。到了雍正初年,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反叛之后,清政权才步入统治的正轨,控制了青海河湟地区,并将剩余地区也纳入统治范围。
参展文物共计679 件(套),其中包含的一级文物共计152 件(套),充分展现出青海马家窑的文化,并以宗日文化、辛店文化等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进一步证明了青海在丝绸之路上具有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唐蕃古道的发展,推动了茶马古道的进步。以透物鉴史的展览形式,结合多方面内容进行融合展现,每个文物均具有独特的代表性,都向人们诉说着不同的历史,展现出更加灵动的历史文物之美。
不同于其他展馆采用大面积布设的方式,青海省博物馆在空间上采用了中式园林中的借景设计手法,使得空间秩序井然且通透,达到一步一景的空间效果。色彩上保持统一,并在统一中寻求色调的变化,根据史料确定了每个部分所对应的代表颜色,呈现出空间统一、色彩局部跳跃的设计效果。展柜的设计,除了保证文物的安全性之外,最大限度地增强了通透性表现,强化了设计美感,运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手法,不仅合理划分了空间,还体现了空间的延展性。
亮点一:从考古发掘见证青海悠久灿烂的文化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中国史前阶段,通过考古挖掘,结合后期历史研究,发现了众多历史遗迹,包括陶器、玉器等。通过这些历史遗迹可以看出,青海先祖创造了本地特色文化,还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可以说,青海在这个发展阶段具有发达的联络通道,既连接了中原东西部,同时也向东欧地区进行了延伸。这样的发展通道,不仅将我国的农耕文明向西方传播,同时也为青铜文化的交流沟通搭建了更好的桥梁,并带动了玉石的发展。在青海地区,挖掘出马家窑舞蹈纹彩的陶盆、粟黍农作物、圆銎宽叶大矛、玉璧等实物,印证了早在史前时期青海就已经展开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并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
亮点二:展览内容上力求大格局、新视角。在展览内容安排上,合理发挥了青海“锁钥之地”的价值。基于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历史背景的双重因素对青海的政治发展、经济脉络进行总结,从融合文化内容等多个层面开展更加全面的审视工作。基于文化沟通,充分展现青海当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亮点内容,促使民族之间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在观看有关人物以及物质文明遗迹时,能够在精神层面产生联系。展览内容中包括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部分单例,从全新的视角客观再现了青海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根据青海地区独有的地理位置以及特色地域文化,在展览中拓展、延伸了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青海地区鲜卑民族的西迁历史,包括在青海所建立的政权等,均对青海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览汇集了青海省内各文博单位馆藏珍品,部分参展文物系首次亮相。在展览策划过程中,融合青海文化资源的独特部分,不断地探究其蕴藏的故事,充分展示多样化内容。例如在“青海历史文物展”中,涉及“乙弗皇后”,借助更加丰富的展览内容,更好地解释青海的历史文化。
亮点三:展览运用场景复原、多媒体等多种辅助展示手段,以期达到更好的观展效果。借助场景还原和多媒体等手段,使展览给人带来更好的观赏效果,能够瞬间展示出青海的发展历史,使观众身临其境。通过这样的现代技术手段,搭配历史展览内容,从各个层面更加清晰地展示青海历史文化,促使人们了解青海历史和发展改革内容。
重新开馆的青海省博物馆将带着精彩的展品、新潮的展陈,给大家全方位地呈现一个古老的青海,为大家讲述大美青海悠久的故事。我们不妨走进这座充满历史记忆和文化烙印的博物馆,沉浸式感受这座古城具有的别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