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路径研究
2022-02-27苏波
苏 波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3)
高职百万扩招是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重视的具体体现之一,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1]。当前,高职扩招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职业教育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二是提供给社会群体更多接受学历教育的机会。百万扩招对于高职院校来讲,怎么落地、落实扩招学生的教学管理、教学方式及教学服务等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工作。文章针对扩招学生如何教、如何管的问题,聚焦生源特点分析学情,从实施双元育人,改革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工作思路及策略。
1 高职扩招群体与高职普通群体的差异性分析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障。学生的学情分析是开展科学高效教学管理的前提,只有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分层培养。
1.1 知识储备不同
高职扩招的招生对象由农民工、退役军人、基层农技人员、企业员工、下岗失业人员、高素质农民等群体以及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构成。从知识储备看,普通生源普遍好于扩招人员,其正值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有较强的可塑性。而扩招生源因为本身特点所带来的影响,在学习的时间、特别是前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上存在问题。针对普通生源与扩招生源在知识储备上的不同,学校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上进行优化。
1.2 心理成熟度不同
与普通生源在心理成熟度上的不同,导致扩招生源与普通生源在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上存在差异。普通生源多处在18―22岁之间,经历了普通高中或者中职,尽管在自我意识、思维能力、意志等方面表现得相对成熟,但因其缺少社会的历练,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表现出心理成熟度不够。扩招人员接触社会较早,经过社会的磨练,心理成熟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个性也显得更加成熟、独立。也正是因为心理成熟度的差异,对扩招人员的教学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1.3 学习目的不同
普通生源学生教学的开展是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进行,指导性较强,学习内容比较系统。但普通生源学生缺乏社会经历,对今后的人生规划不够明确,导致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不强。与之相对应的是扩招生源学生多了一段社会生活的经历,他们之所以继续学习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以改变自身现有的生活状况,因此他们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调查发现,在关于素质和能力的问题上,88.57%的扩招生更倾向于能加强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有29.14%的扩招生希望通过学历提升成长为复合型人才,26%的扩招生期望成为应用型人才,24%的扩招生期望成为通才,19.71%的扩招生期望成为高级专门人才[2]。从学习方法来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深入打破了传统依靠教师和课堂获取知识的模式,更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在高职教学中。但扩招人员对于信息化技术的接受度不高,对于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不适应的情况。
2 高职扩招后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对于如何加强扩招后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分析;二是制订与普通生源标准一致的人才培养标准;三是针对扩招生源探索灵活多元的教学方式;四是严把毕业关[3]。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诉求多样化、年龄层次多样化等。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2.1 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进行高质量教学管理的基本保障。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管理制度未与时俱进。生源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院校还未随着新的变化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优化调整,用管理普通生源的制度来管理扩招学生,这不利于取得较高效率,也难以因材施教。第二,缺乏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当前高职扩招学生的教学工作多由教务处来管理,教务处原本就有繁重的教学管理等系列工作,人员不足,难以针对扩招学生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开展专门的教学管理。
2.2 教学组织未能与时俱进
生源结构的巨大变化,对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是一种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师资短缺。一方面,扩招学生多有着一定工作经验,在经历了工作中的各种考验后,深感知识与技能提升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他们迫切希望从理论、技能、学历上提升自己,以解决职业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 “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上存在问题。随着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在 “双师型” 教师数量上存在不足;因学校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导致 “双师型” 教师整体质量不高。
二是教学的组织形式不能与时俱进。生源的变化,意味着教学方式、方法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当前,各高职院校的重点依然在原在校生的管理上,面对新增扩招生源,准备不够充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不足,教学组织还有待创新。
三是教学考核有待创新。在扩招生源中,多数需要半工半读,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的时间完成学习,且有一部分学生还得养家糊口。倘若采用在校生的考核机制,扩招学生的学习压力会比较大。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考核上有新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3 教学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针对扩招学生的特点,现有高职院校教学服务缺乏整体设计和规划,难以做到 “因材施教” “按需施教”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资源有限,为学生提供的个性化教学服务不足。二是因对扩招学生个性化分析不足,导致学校提供的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咨询辅导等学生服务不足。三是因教学组织形式不同,为学生提供的住宿、图书馆开放等方面的服务不足。
3 高职扩招背景下教学管理的实施路径
扩招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学管理的具体实施可从以下两条路径入手。
3.1 聚焦生源特点,高标准抓好教育教学
做 “深” 学情分析。针对扩招学生,学校可在其入学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学情,摸清不同学生群体在求学方式上的差异诉求,并就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制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校还需要行业企业专家的专业建设指导,论证分析学校的专业建设如何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如何对接职业标准;邀请职业教育专家来校指导,交流和研讨岗位技能培养。在前期充分调研、讨论、论证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生源学生的特点分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做 “特” 双元育人。正是因为扩招学生的特殊性,我们需要有特色地实现双元育人。健全学分制、半工半读、现代企业学徒制、 “1+X” 实践考核等各项制度,构建自主学习、开放学习、个性化终身学习体系。结合扩招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模式,设置校内、校外教学点。形成以线上教学为主,集中授课、分类实训、送教入企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做 “细” 课程教学。学校各专业教学团队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内容对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并依托合作企业,将企业真实项目植入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在各专业课程中设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技术基础、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等一些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结合课程思政建设,着重打造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品质,将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融入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敬业态度、安全生产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合作等,让扩招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职业素养也能不断发展提高。
做 “好” 多样需求。扩招生源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从学校层面需根据扩招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不同,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改造,打造一批符合扩招学生特点的在线精品课程。同时,组织教师开展 “三教” 改革和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及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素养,满足现代职业教育教学需求。
做 “足” 线上教学。优化教学安排,建立 “超星学习通+在线开放课程或自制信息化资源+腾讯直播课堂+QQ班级群” 的总模式,学生通过平台自学、教师定时在线答疑解惑,直播翻转课堂等方式开展线上教学。组建 “扩招生网络教育平台技术交流QQ群” ,每一门课程均组建3―5人的教学团队,指定教师专门负责和对接相关工作。
做 “精”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对于扩招学生的管理,需要做 “精” ,而不是简单、粗放。首先,从管理制度上看,不断深化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改革,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灵活安排学习。其次,建立和完善学分积累与兑换机制,科学设计学分银行[4]。充分发挥 “1+X” 证书制度的激励作用,实现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分的兑换,用岗位工作成效、工艺技术革新等成果冲抵部分专业课程学分。再次,提升教学管理系统的服务品质,为学生选课、学分积累与兑换等提供运行保障平台。
3.2 聚焦学生成长,高水平做好服务保障
强化协同管理理念。学生的培养不是单独的某个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高职扩招群体。所谓协同管理即多主体协同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可在校外设立教学点,安排专人管理。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保障、信息服务等齐抓共管,协同育人。
以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建设学校大数据平台,将各应用系统数据进行整合并实现数据交换,学生只需进行一次入校信息采集,其他业务系统自动获取数据并创建相关业务账号,做到全校 “一张表、一份数据、一个标准” 。学生可以通过 “校园网上办事大厅” 小程序,实现选课、成绩查询、图书借阅、心理咨询预约等。
打造多元化师资队伍。针对扩招专业教师缺口,加大人才引进的步伐,特别是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围绕扩招专业建立专兼职、校企导师一体的教学团队。
以精细化推进服务育人。针对扩招生源的多元结构特点,在辅导员的选拔上,学校要注意选择年龄与扩招学生匹配度高、有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信息化素养高的老师担任,主要负责学生的学籍异动、线上、线下学习的管理、学生档案、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同时,考虑到扩招学生年龄跨度较大,个性各有特点,各有所长的现实情况,辅导员需要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按照性别和年龄结构进行分层、分组管理,发挥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