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山西临汾尧陵历史传统看帝尧圣人符号的地域建构

2022-02-27张晨霞

关键词:临汾平阳

张晨霞

(1.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2.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创造的文明绵延不绝。帝尧是上古五帝之一,他制定历法,治理水患,修明法度,协和万邦,禅让帝位,这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和历史功绩,无不彰显帝尧对人类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帝尧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标志,神圣、厚重、昌明,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可以说,帝尧治世文化是人们在和谐精神理念下的一种智慧创造,此种文化内含的道德意味,亦使其进入历史的主流书写系统,成为建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符号,进而对传统社会的政治教化和地方文化建设产生巨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尧堪称第一位以道德立身治世的中华文明之祖,也是相关地域建构文化认同的中心人物。

山西临汾是帝尧文化传承的核心地域,这里地处汾河下游,上古文明灿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地位重要。唐孔颖达在为《尚书》作疏时称:“冀州统天下四方,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1]这是说帝尧在冀州平阳建立古都,平阳即今天的临汾。如今,临汾大地上汇聚着形形色色的帝尧文化资源,既有尧陵、尧庙、仙洞沟、陶寺遗址等人文景观,也有分散多地的山川松柏风物、村名地名遗迹,还有源远流长的帝尧神话传说和民俗传统。现以临汾尧陵为个案,通过文献典籍、碑刻、口述等资料,探求尧陵的历史传统如何作用于帝尧人物符号,并使帝尧最终获得地方社会认同的建构过程。

一、帝尧圣人符号的纪念物:尧陵祠兴建与陵祠格局调整

尧陵位于山西临汾城东35公里处,是一处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临汾古称平阳,平阳尧陵的历史足以令人敬畏。据文献记载,这里是远古圣王帝尧之埋葬地,也是历代官方纪念祀奉帝尧的重要空间。主体的陵冢依崖而建,崖下有涝河流过,陵冢又称神林或神临,是由黄土堆积而成,高50米,周长300余米,葱郁的古柏覆盖陵冢。陵前还建有祠宇,结构布局紧凑,古代木雕精美。2006年尧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7年开始,地方政府大规模修复尧陵,逐步实施一期二期工程。开放后的尧陵景区,每年均举行隆重的祭尧活动。

尧陵因被视为帝尧葬地而得名,主要包括陵冢与陵祠。陵冢是尧陵的核心部分,作为帝尧的直接埋葬地,为尧陵提供了合法性的存在依据。陵祠因陵冢而存在,陵冢因陵祠得到凸显。帝尧陵祠的始建年代也随之受到关注,学界对此说法不同。有一种说法是唐代或唐以前,在唐代皇甫鉴所撰《城冢记》中,曾提到尧陵在平阳,俗谓神林。这是尧陵唐代说的有力记载,可惜由于此书亡佚,且后世著作中很少称引。但所幸明代碑刻和清代地方志中,均提及唐太宗在尧陵的故事,讲唐太宗从事军事活动时经过此地,或屯军,或驻跸。这种唐代尧陵故事的记录,使尧陵唐代说受到关注。另一种说法是金代即有尧陵。相比上述唐代说,金代说称引较多。此说依据的是一通金泰和二年(1202)碑,碑曾立于陵前,今已不存。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山西通志》“陶唐氏陵”下,直接记载“有金泰和二年碑”。后来的府志、县志多照录了此条记载。此金代碑刻的存在,说明尧陵祠建成不晚于金代,尧陵至少存在八百年以上。

尧陵祠的历史尽管可以追溯至不同时代,但彼时陵祠的样貌和格局因无法查考而无从知晓。明代以后,尧陵迎来了真正的发展,陵祠规模奠定,奉祀格局形成。从尧陵内现存的明代两通碑刻来看,陵祠格局经历了一次调整。一般来说,陵祠格局是时代主流思想的风向标,格局的适时调整与地方社会的文化变化倾向相一致。明代弘治四年(1491)由李瓒所撰《重修帝尧陵寝碑记》碑刻中首次明确了尧陵祠的格局,另一通明嘉靖十八年(1539)所刻《帝尧墓修祀典置守墓人户记》碑,则记载了陵祠格局的调整。尧陵陵祠从建立到格局调整,恰好反映帝尧圣人传统的地方性生成过程。

考察明弘治《重修帝尧陵寝碑记》碑文,可以看到,尧陵在明成化年间,受到官方的重视,陵祠形成一定的规模。此碑追溯尧陵修建始末,讲到元代中统年间,元世祖曾命令道教真人姜善信修尧陵之事,但此时修陵简单,主要是宣告尧陵的存在,使陵冢得以显现。碑文重点叙述了地方官员修陵的起因:

我朝成化间,巴蜀贾公奭以绣衣,来知是郡,下车之际,亲谒尧庙,喟然叹曰:“平阳尧都,既有其庙,陵何在乎?”访诸故老,询于名士,而守庙羽士杨希泰暨义官靳严,悉有德于乡邦,知名于远近者,俱以前朝始末事对,贾公慨然曰:“尧庙既盛,而尧陵荒然,民何仰如天之仁于万世乎?”遂命靳严,以簿籍化于诸王贵戚名公臣卿,暨所属郡邑,得钱若干缗,起工于成化十三年……不数年,厥续告成。

这段碑文包含着重要信息,即已经成为一种地方文化,对地方社会富有意义。碑文提到的道士杨希泰、义官靳严是地方精英代表,德行和识见出众,均能够“以前朝始末事对”,历数尧陵在前代的境遇和经历。在这些地方精英看来,尧陵是地方长久积淀的文化,不可忽视。于是当新任平阳知府贾奭决定修陵时,地方社会广泛筹资,新尧陵很快建成。同时地方官贾奭认为,平阳尧陵在尧都存在具有合理性,建尧陵与尧庙一样重要,可以使尧之仁德教化民众,影响后世。

此时,尧陵建成“正殿五间及寝宫、廊庑、门栏”等,形成严整的祠宇结构。同时奉祀对象明确:“丹朱尧子也,为之立祠以附于庙。唐太宗破刘武周,屯军于斯,亦立祠以致祭。”即正殿主奉帝尧,东西殿有丹朱和曾在此屯兵的唐太宗像,作为配祀来致祭。这是尧陵祠确立的一种格局。

明嘉靖年间陵祠格局的调整,标志着帝尧圣人符号在临汾地域的生成。明嘉靖《帝尧墓修祀典置守墓人户记》碑,由当时县令赵统所立,碑文主要记述了尧陵祠格局的变化。嘉靖年间,临汾县令赵统按儒家礼教思想整修尧庙,改变了原来的祭祀格局。据碑文记载:“正殿之东原祀丹朱,西祀唐太宗,又据礼每祭遣朱主以附飨,撤唐太宗像,升尧诸臣之主亦配食。”即以帝尧诸臣撤换原西殿的唐太宗,而东殿的丹朱塑像不变。这种调整是为突出帝尧治国勤政的形象,宣扬帝尧时代的仁德美政。至此,尧陵供奉帝尧、丹朱和尧臣的格局确定下来。到清代雍正、乾隆、光绪时,尧陵屡次修缮,格局基本未变。

还要指出的是,此碑碑阴还规定了严格的祭祀帝尧仪式,包括春秋二祭,祭器、祭品的使用等。这说明尧陵所祀帝尧,是以古帝圣人的正祀对象出现的。另外,碑文中提到置守墓人,并使“民间岁时自祭”的做法,使此处的帝尧信仰祭祀逐渐演变成祖先信仰。分析见下文。

二、祭祀帝尧的仪式实践:尧陵正祀与民祭传统

祭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义重大。《国语·鲁语》借展禽之口谈祭祀:“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2]可见,祭祀是国之大事,不可偏废亦不可随意而为。在祭祀对象的选择上,古人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他们往往是祭祀有功的祖先。在《国语·鲁语》中记载:“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2]其中,帝尧以“单均刑法以仪民”而列于其中,受到后代国家的祭祀。

帝尧是列入国家祀典的帝王之一。作为国家的政治传统,历代会选定不同的祭尧地点。比如北魏孝文帝时,国家在山西平阳祭祀帝尧。《魏书·高祖孝文帝纪》记载:“车驾次平阳,遣使者以太牢祭唐尧。”[3]又如元代时,忽必烈“建帝尧庙于平阳,仍赐四十五顷”[4],这是在平阳大规模修建尧庙以祭祀帝尧。这些祭尧传统,对临汾地方政治生活影响深远。到明清时期,国祭帝尧地并没有设在临汾,《清史稿·礼志》“历代帝王陵庙”记载:“帝尧陵向有二:一在平阳,一在濮州。濮州东南谷林,古雷泽也。乾隆元年,修葺厘正,定谷林为旧址,平阳时奠如故。”[5]2530但临汾地方的祭尧并未因此而中断。从当时的典籍和碑刻记载来看,地方社会仍然延续祭祀帝尧的传统,帝尧文化的根脉得到传承和发展。据清康熙《平阳府志·祠祀》记载:“尧陵在府东六十里,于浮山分祭,又洪洞、浮山、太平、垣曲、霍州等处皆有尧祀。”可见,以临汾为中心的多地祭尧蔚然成风,足以说明帝尧作为国家正祀之神,在地方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祭祀帝尧是帝尧圣人信仰的实践和动态展演,主要包括祭祀仪式、民俗信仰、节庆表演等。祭尧的种种实践和民俗行为,既是地方社会对帝尧圣人身份的认同,也在客观上强化了帝尧的圣人形象符号。就临汾尧陵祭祀而言,祭尧的传统至少从明清开始,春秋二祭,相沿不废。地方政府祭尧是有固定场所和严格仪式的,这可见于明嘉靖《帝尧墓修祀典置守墓人户记》碑阴内容。在碑阴部分,刻绘了尧陵全图,清楚标示出尧陵当时的建筑格局;同时还记录了祭祀仪程,并给这个仪程中的祭祀官、日期、祭器等内容作出具体说明。碑阴共分三部分内容。上部为祭尧礼仪,详细列出当时的祭祀礼仪流程。下部是祭礼的解释文字,对相关事项择要说明。中部大块区域则刻画出尧陵全景,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展现了明尧陵面貌,包括尧陵的地理空间、祠宇陵墓分布、主要建筑名称及形制等,为我们保留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此尧陵全景图,为石上线刻,细观此图,各种景物依然可以辨认。然而,此碑历经四百多年风雨剥蚀,有些地方已斑驳模糊,加上所刻图像线条浅细,拓印效果并不理想。所幸当地画家高国宪依据碑阴的祭仪文字和线刻图,精心绘制了明代尧陵全图。借助此手绘图,可以看到位于涝河北岸的尧陵,依中轴线对称分布着形制不同的多种建筑,陵祠的格局非常完整。山门前有一长方形高台,是为戏台。陵园内左右为神库,神库外再有斋堂、省牲所等建筑。主体建筑是钦文殿,单檐歇山顶,面开五间,进深二间。大殿前建宽阔的月台,供祭祀之用。大殿后不远处即为高大的陵墓,陵墓背靠重重山峦,前立一牌坊,上书“陶唐氏墓”,墓旁遍植松柏,显得幽静肃穆。手绘图中呈现的建筑群,是明代官方的祭尧场所,其形制精巧齐整,建筑规模宏大,足以证明当时崇祀帝尧的规格及帝尧在地方社会中的重要性。如果将此图结合碑文中的祭祀礼仪,亦可以看出尧陵祭仪的规范程度,并推知当时祭尧体系的严密性。

除了官方正祀帝尧,明代尧陵祭祀还出现一个明显变化,即从以官方为主到官民共祭,民间祭尧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向。这在明嘉靖碑文中称为“民间岁时自祭”。具体是在官方祭尧的大背景下,民众选择特定时节,自发前往尧陵祭拜帝尧,参与逢会唱戏、祭祀酬神等活动。将这种民祭合法化,是具有多重意义的。对于民众来说,不仅借此表达了尊崇和意愿,还保障了祀尧的香火费。同时,地方政府也借此管理尧陵,与民众形成良性互动。

沿用明代民祭帝尧传统,到清代民国时期,尧陵的民祭获得一种新权益,即地方政府对尧陵周边祭尧村民优免差徭。如清同治三年(1864)《遗常前定侯果泉李大老爷优免差徭德政碑》、清光绪十六年(1890)《郭行北乔二里奉祀尧陵优免差徭碑记》、民国十四年(1925)《中华民国次第承认郭行北乔二里照旧祀陵免差事实记》、民国十五年(1926)《奉祀尧陵民国照旧优免差徭碑》等,这些现存于尧陵的诸种碑刻,记载了地方政府实行减免附近八村的差徭的制度,以及郭行北乔二里于每年清明节、八月十五举行尧陵庙会的历史。

总体上说,官祭与民祭各有特点,互为补充。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历代官祭帝尧推崇帝尧圣人思想,宣扬的是帝尧道德教化;而在民祭帝尧的过程中,帝尧较多是以祖先身份接受祭祀,体现为一种崇奉帝尧祖先的信仰。民祭之所以形成这一特点,是因为生活在尧陵一带的民众,早已视帝尧为祖先,他们将自己看作帝尧的后代,世居于帝王长眠的风水宝地上,因此虔诚敬祀帝尧,供奉先祖,希冀获得帝尧祖先更多的庇佑。对帝尧祖先的崇拜和纪念,也使尧陵的民祭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在上世纪动荡不安的岁月,个人祭尧仍然没有停歇(1)注:据笔者对尧陵周边村落的长期田野调查。。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清明节始,地方政府于尧陵大规模公祭帝尧,一直延续至今。官祭与民祭构成尧陵完整的祭尧体系,共同形塑着帝尧圣人祖先的身份。

三、文化景观的空间载体:尧陵的生态与景观图像

景观空间是帝尧圣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物质载体,为帝尧人物符号的稳定流传和改造重构提供了确实的依据。临汾尧陵所处地理环境独特,依山傍水,四周涝河环绕,风景优美。在历史上,尧陵一带是以生态之美著称的。

明代万历年间,临汾知县邢云路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尧陵绘就了一幅生动迷人的画卷。邢云路字士登,号泽宇,安肃(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区)人。他精读诗书,修德立言,屡次出仕,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同时因改革研究历法,成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天文学家。邢云路在任临汾县令期间,勤于民事,政有声迹,文章政事为一时冠,并为临汾创修了首部《临汾县志》,即明万历地方志。他还有一个突出事迹,利泽后世,备受称赞,即整修涝河渠,大力兴修水利,不仅保障附近民众的稻田丰产,也使尧陵环境生态大为改观,文化景观也随之出现。这种生态意识和文化创造力是超乎寻常官吏的,也是我们当代的文化建设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邢云路建设尧陵的具体做法是,在以引涝河水灌溉民田之时,于涝河尧陵一带建成数个文化景观,分别称之为“千金堰”“流膏洞”以及平台、观澜亭、水云楼。为了增加自然情趣,还在月池中种藕花、放养鱼,两岸植桃柳,这样一来,周围田野的稻子与此种生态交相辉映,形成涝河尧陵一带绮丽清新之景。一时间游人如织,文人亦赋诗吟咏,传为佳话。

此外,历史上有尧陵八景之说。此八景因尧陵而生,分别是“灵岛春荫”“古柏凌霄”“清涝印月”“绣岭落霞”“鹿岩瞰流”“玉林叠翠”“马迹苔斑”“交口烟渡”。它们依次描述了尧陵周围的美景:巨石间遍植翠柏,经冬历春的古柏绿荫苍翠;这些古柏郁郁葱葱,高耸入云;陵前有一湾清澈的涝水,倒映出山间的明月;黄昏时,尧陵的南边之山落霞缤纷;陵东似梅花鹿状的悬崖上,可下瞰涝河的清流;附近的玉林村,树木青翠重叠;下马庄村因帝尧东巡于此,石上履迹犹存;涝河水交合形成渡口,是尧陵地脉之关锁[6]。由此看来,尧陵的历史、传说已融入山石、树木、河水、村落之中,从而构拟出一派风光秀丽、自然和谐的尧陵生态美景。

临汾尧陵作为一处历史意蕴深厚、自然生态优良的帝尧文化遗迹,日益受到重视。本世纪以来,地方政府重修尧陵,目前建成的尧陵景区由尧帝陵寝区和国祖殿区构成。陵寝区为历史上尧陵所在,由山门、仪门、献殿、陵丘构成。原先的山门上建有戏台,下为砖券门洞,这种楼阁式的庙宇山门,是适应戏曲酬神表演而修建,是历史上山门形制的经典范式。仪门系木构牌坊,斗拱飞檐,结构精巧,正面书“平章百姓”,背书“协和万邦”。正中的献殿面阔三间,东西为配殿。献殿后有石阶十三级,踏阶而上,原有正殿五间,现存搭建的碑廊,中间竖立明万历十二年“古帝尧陵”碑,为钦差兵巡河东副使关西栗在庭书。陵内中轴线的两侧,各有厢房耳房,碑廊下石阶两旁,东西各有一院,原献殿东西的斋室以及神厨已无存。一期工程竣工后,陵寝区又新增一些景观,如新山门、赤龙壁、唐尧桥、钟鼓楼等。陵寝区的核心景观是陵丘。陵丘高五十米,周三百米,松柏葱茂,是世代民众认可的帝尧埋葬之处。

国祖殿区是尧陵二期工程修建的祭祀场所,包括国祖殿及朝圣门、尧天丰碑、十二生肖柱、姓氏图腾甬道等景观。国祖殿坐北朝南,为仿汉高台组群建筑形式,气势恢宏。整个建筑共六层,一到四层主题分别是四海同宗、寻根祭祀、文明始祖、帝尧功绩,五、六层为娱乐和观景台。其中第四层是祭拜主殿,内塑帝尧像,高11.8米,鎏金制作,帝尧双手置膝,端坐金椅上,接受人们的祭拜。这一景观充分体现出地方社会主导的帝尧祖先认知和认同倾向。

可以看出,尧陵空间作为独具帝尧特色的文化景观,涉及山水、植被、建筑、雕塑等要素,涵盖自然生态、社会文化、艺术审美等多方面内容,具有历史性、重构性和一定的艺术欣赏性。它较好地展示出临汾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确证了帝尧人物的历史真实性,同时又承载着人们对帝尧文化的精神认同和情感表达,促进了帝尧圣人祖先形象在不同时期的传播。

四、语言文本的历史叙述:尧陵辨伪与神话传说

语言文本中的帝尧叙述,由典籍文献和民间口传两部分组成,具体指向地方志、碑刻和神话传说。地方志和碑刻作为地方性知识,不仅系统保存了一方地域的丰富历史资料,对正史形成补充,而且普遍受到传统圣人之道的教育熏陶,在继先贤和治地域方面,树立起地方文化的典范。明清《临汾县志》和尧陵即属此类。神话传说是民众书写的历史,指的是几千年来围绕帝尧及其事迹而形成的神圣叙事。以临汾尧陵为纪念物,流传着生动的帝尧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的内容意义超过《尚书》《史记》等记载,不仅丰富了帝尧文化内涵,同时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宣扬了帝尧和谐民主、道德仁爱的思想理念。

关于帝尧葬地,典籍文献的说法很多,如狄山、蛩山、尧冢、尧陵、谷林等,诸多地名将葬地指向了多个地域,不同的记载使帝尧葬地扑朔迷离。以尧陵为帝尧葬地,影响较大的有两地,如上述《清史稿》所说,分别是平阳、濮州。这两地的真伪不乏争议,各有立论。客观地说,地处鲁西南的濮州尧陵较早见于典籍,《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成阳,有尧冢灵台”[7],成阳即在当时的濮州境内,而平阳尧陵说晚出。

但尧陵作为文化遗迹的价值不能以真伪立论,而应该着眼于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及其地域影响。尧陵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资源,并不适用于科学研究中的真假评判标准。文化的形成需要历史的积淀,也需要一代代人守护传承。文化资源永远只是资源,传承才是资源的生命,传播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

实际上濮州尧陵的陵址游移不定,鲁西南一带先后出现三个尧陵,据学者考证,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祭尧地,其中东平县尧陵为明代祭尧地,鄄城县尧陵是清代兴建的陵区,牡丹区尧陵(成阳尧陵)则是在汉代成阳遗址上生成的。濮州尧陵不断改换位置,“明洪武虽改祀东平,而隶鲁境则一。乾隆初,定谷林为尧陵,稽古正讹,万世可守”[6]2531。清代礼官对濮州尧陵的“稽古正讹”,不仅给国祭帝尧造成困扰,对于地方社会的祭尧传统也产生不利影响。试想,濮州的三个尧陵位置毗邻,在国家选址祭尧的导向下,必然互相影响,此消彼长,其结果是任何一个尧陵的传统都不能得到合法延续。加之,鲁西南处于黄河流经的区域,又是苏鲁豫三省交汇之地,历史上黄河泛滥,战乱不断,区域内的庙宇和帝尧文化风物多遭到毁坏,难以保存下来。这些不利因素都使濮州尧陵的帝尧文化传承和地域影响受到限制。

相比之下,平阳尧陵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世代相承,不断发展,对地方传统社会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上文提到尧陵的明弘治碑,碑文作者李瓒写道:“愚按经不载尧之巡狩,史不言尧之行幸,孟子曰尧老而舜摄也,尧崩于平阳,又奚疑焉?世谓崩于别郡者,非也。”这是从尧定都平阳而从未外出巡狩,故而推论应崩于平阳,确认平阳尧陵的葬地。这种认识历经明、清、民国时期,已被地方社会普遍接受。比如民国的一位临汾知县郑裕孚,曾经增修过《临汾县志》,对地方历史非常熟悉。他平素喜读经史,精于金石考证,在拜谒临汾尧陵后赋诗一首:“城东寻胜迹,有地号神林。……放勋乃徂落,玄德早升闻。会稽临江水,苍梧阻越云。帝灵犹不远,长自绕榆枌。”此诗已刻于石碑(2)民国《谒尧陵》碑,现存山西临汾尧陵的碑亭。,长存于尧陵内。

平阳尧陵的辨伪及地域价值较充分地反映在明万历《临汾县志》中。这是临汾首部邑乘,由时任知县邢云路创修。此县志为临汾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史料,也开启了后世辨析平阳尧陵的地方志传统。在万历《临汾县志·帝系志》中有邢云路的评论,称为“赞”。赞文曰:

尧生于平阳,卒于平阳,平阳之人也。志之宜详矣,考之《帝王世纪》云:“尧葬济阴城阳西北,是为谷林。”《吕氏春秋》曰:“尧葬谷林”。皇甫谧曰:“谷林即城阳”。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由此观之,城阳即今之平阳也。济水出王屋山,在平阳东南今之阳城,晋尚属平阳郡,虽去平阳百馀里,而临汾东亢村所出有澐泉,(汪命)相传通济源,兹言夫岂无据?况济多穴地,伏流千载而上,陵谷代迁,焉知尧之时临汾非济源耶!今尧陵在临汾东南,视王屋山实合古之城阳西北。古曰“谷林”,而今尧陵俗名为“神林”,尤一验也。后人乃谓山东东平州济水在焉,而遂以尧陵名,何耶?

这段文字详细分析了帝尧一生,从出生地、定都地,以至归葬地,均在平阳。尤其是在重点论述帝尧埋葬地时,逐一分析典籍中的“城阳”“济阴”“谷林”之地。邢云路重新定位“济水”“城阳”位置,指出古平阳郡所辖阳城王屋山所出即为济水,其西北方位恰是临汾。又指出,因“陵谷代迁”,古今河流地理会发生变迁,临汾可能就是“济源”,如此一来,尧陵在临汾更无疑问了,这些地名最终都指向平阳尧陵。

另外,邢云路从巡狩切入来考辨帝尧葬地:“窃尝考舜巡狩于湘,其陵在九疑。禹会诸侯于塗山,其陵在会稽。惟尧之巡狩不见经传,此陵为尧陵相传自古无疑也。然国初诏下访历代帝王陵墓,山东东平州有以尧陵闻者,至今载之祀典,而在临汾者反遗何也?岂昔之搜访未至耶?抑诏下之日而临汾尚属元耶?”他将文献与推理结合,从文献未见尧之巡狩说起,又指出山东尧陵之所以载入祀典,可能是由于临汾在明代初年仍属元朝统治。这些论证虽有臆断成分,但常被后来的地方志照录,如清康熙《平阳府志》、光绪《山西通志》等。

从明清以来的碑刻和临汾县志中,可以看出历代对尧陵的反复申述,在此过程中,地方社会形成帝尧文化传统,尧陵的修缮和祭祀也得到某种推动。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地方社会积极修建尧陵,恢复尧陵祭祀活动,并立志于“把祭祀帝尧恢复到国家级正祀的地位”[8]。因此可以说,平阳尧陵对地域社会的建构作用是其价值的最大显现。

再看产生于尧陵的系列神话传说。其中最有影响是民众葬尧的传说。传说尧王死后,万民悲痛,人们将尧葬于涝河的北岸,由于“涝河北岸全是砂石山岭,没有纯净的黄土。埋葬时,尧王的大臣和无数的兵士,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从离尧陵五里左村垣上去挖黄土,每人背一口袋,便堆起了一个高大的尧陵”(3)讲述人:崔登云,时年35岁,高中文化;李长新,56岁,高中文化。搜集时间:1986年。临汾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尧陵的传说》,《尧都故事》(第一集),内部资料,1989年,第45页。注,此传说还有不同异文,比如丹朱违意选址葬尧传说。。这就样,众人掬土成山,留下这个纯净黄土堆积的陵丘,并成为三皇五帝陵墓中最高大的一座。掬土葬帝尧的传说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帝尧的尊崇和留恋,同时用以解释尧陵的成因,为尧陵的存在确立了一个合乎情理的依据。

当地还流传帝尧悬棺而葬的神话传说。传说尧一生俭朴,晚年安排后事时,恐丹朱肆意破费,故取反意而授遗嘱:希望死后深穴悬棺而葬。这显然不是尧的本意,但丹朱却一反常态,开始忏悔自己以往的乖逆,在尧死后,为其选风水宝地,掘深穴、积高丘、悬棺而葬[9]。至今在尧陵献殿后,仍有台阶可通悬棺井穴,但无法探查井中情形。关于悬棺的神秘特征,民间产生了不同的传说异文。一说为:“帝尧下葬时,系棺的两根绳索放到半截,怎么也下不去了,因而帝尧是悬棺而葬。”另一说则具有普遍性:“人们希望帝尧能够活过来,把帝尧的棺柩悬在了空中,并在悬棺的绳索上系了铃,随后在修墓穴时,特在第七级石阶留一洞口,派人日夜守在洞口静听墓穴内有无铃响之声,一直守了七七四十九天。”这些神话传说是将悬棺与民众的情绪结合起来,使陵墓变得神圣且神秘。

为了凸显尧陵的神圣地位,神话传说还对陵寝前的一个小洞孔进行演述。此孔位于尧陵陵寝前的第七级台阶处。相关的传说有三种:一是帝尧下葬后,希望从小孔处听到陵寝内的铃铛声响,期待尧王复活;二是盗墓者撬开小孔处的台阶,吊下公鸡去试探墓穴情形,但因为发生了怪异之事,陵寝得以完好保存;三是小孔可能传出的铃铛之响,提醒后人不要忘记帝尧时的葬仪,直至现在,当地仍有往棺木放虎头铃的习俗(4)访谈对象:贺志艳,尧陵工作人员。访谈时间:2019年2月7日。访谈地点:临汾尧陵景区。。这三则故事融合帝尧圣人祖先信仰,环环相扣,逻辑严密,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内蕴深刻的“小孔”意象。

这个“小孔”意象有多重含义。首先是传递怀念情感的“象征之孔”。小孔的存在,预留了世俗向神圣空间转化的通道,预示着生死未隔断,表达了民众对帝尧的崇敬与不舍。其次是惩戒恶念的“禁忌之孔”。小孔曾是盗墓者入侵陵寝的引导物,但帝尧的威严和陵寝圣地不可冒犯,小孔开启了禁忌的力量,提醒人们注重自身言行,避免邪恶贪念,遵从入土为安的民俗观念,树立尊崇帝尧的信念。再次是解释现实习俗的“媒介之孔”。当地保存着下葬前往棺木里放虎头铃的习俗,因为“龙虎相对,敲着铃打的响”,“铃铛代表后代灵懂”(5)访谈对象:杨焦杰,仙洞沟文保员。访谈时间:2019年2月8日。访谈地点:临汾仙洞沟景区。。以铃铛之物来趋吉避害,祈福子孙后代,铃铛成为沟通传说与当下风俗信仰的神物。通过对此洞孔来历的分析,我们概括出了此类传说叙事的三重功能,即“象征”“禁忌”“媒介”。经由这三种功能,我们可以进一步感知传说与信仰的融合力量,体会地方民众在帝尧崇拜情感中所构建的文化传统和地域神圣空间。

此外,围绕尧陵生长的柏树,产生陵寝上七星古柏传说,牌坊东西的巨柏传说,等等。在大量尧陵的帝尧神话传说的作用下,尧陵经历了从合理确立到神秘色彩,直至赋予神圣性信仰空间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和文化生成来看,帝尧文化以德为核心的圣治思想[10],一直是历代以儒治国的政权阶层认同的主流理念。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帝尧文化所包蕴的德治精神体现出历代国家的政治向往。比如《管子·牧民》曾提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即要求君民遵守礼义廉耻四种纲纪。有学者称,四维论是传统社会的价值追求,本质上也是一种“德”,而且这种“德”在当代具有新的内涵,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11]。同理,帝尧文化之“德”亦符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追求。

基于此,通过梳理山西临汾尧陵的历史传统,我们发现地方社会依托尧陵,对帝尧人物符号的建构路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仪式实践、景观空间、语言叙述,具体的方式包括兴建尧陵、调整陵祠格局、祭祀帝尧、生产景观、辨伪尧陵、讲述神话传说等。经过地方社会对帝尧人物和尧陵历史传统的挖掘、开发和利用,临汾尧陵成为帝尧祭仪的展演中心和帝尧道德精神的传播圣地,其价值在帝尧文化的传承传播中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帝尧作为圣人祖先的形象符号获得了地方社会的认同,帝尧进而成长为临汾地域文化的标志性人物,在当代地方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临汾平阳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degradation of the C12A7 hollow cathode
Early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12A7 hollow cathode fed on iodin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n inductively coupled RF plasma cathode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临汾清廉地图
Masterpieces 佳作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雷平阳:行走在故乡云南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