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关系的探究
2022-02-27陈燕琴王庭照卢林鑫
陈燕琴 王庭照 卢林鑫
(1.安顺学院教育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2.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61000)
课程(Curriculum)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在教育领域中,对课程的定义有多种,综合学者们对课程的多种定义,可认为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安排、教学的进程、教学的时限、课程标准和教材[1]。它是儿童及青少年为未来完美的生活做准备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过程。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和康复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因此,国家大力支持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师范专业建设,扩建教学设施,提高特教教师培养培训能力、又架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的桥梁。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在特殊教育学科建设方面未形成课程体系相应的经验[2]。学科“(discipline)”又泛指各门课程知识体系,是知识科目和学业门类等多方面内容系统的简称[3]。特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于西方 20 世纪20 年代开始被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需要具备专门化的知识与技能的职业领域,形成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资格制度及高等教育的培训课程,最终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4]。学科在不断的发展中融入和吸纳一些新兴学科,淘汰过时的教育教学体系,反刍于课程体系当中的某一独立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学科与课程在结构上也有区别,即课程是一个总的纲领性的目标,而学科则是根据教育对象的个别化探讨,立足于课程体系再加以因材施教。因此,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及课程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有利于奠定特殊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把握好学科建设及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特殊教育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学科建设贯穿于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的始终,它是创建一流大学,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课程建设不仅是实现专业建设和特色办学的核心和落脚点,还在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到学生就业的整个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在特殊教育课程建设方面侧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导致大多数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实践技能较为薄弱,并且在实际中,大多高校特教专业学生只能通过学校规定的短期实习接受初次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训练。因此,我国高校特殊教育有必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同时加强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科研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高校特殊教育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二、特殊教育学科建设与课程建设间的关系
(一)特殊教育学科的性质规定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特殊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种知识理论体系,它具有与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基本特征,即特殊教育学科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联系,同时它也以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人类学等学科为基石,借助于脑科学和电子计算机研究领域的成果得以不断发展[5]。但是,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基础也较薄弱,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过后才开始对特殊教育学科与概念体系进行探索,不断发展至今仍没有形成一种明确而相对成熟的具有本土化的特殊教育发展和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著作体系)。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国特殊教育发展体系。
在具体的课程建设中应从理论上挑选具有时代发展性的理论知识,夯实学生们的基础,再加以补充最新的前沿知识,从而升华学生们的思维能力;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其真正对所学习的课程感兴趣,真正掌握其精髓,不断地发散思维,通过对知识的迁移,最后成为具有较强基础知识背景和时代前瞻性的学术性人才。同时将培养具有创新性的特教人才任务落到实处。抓牢对学生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将培养合格并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特教人才引入到一线教育教学中去,纵向整合课程体系和从业资格考试内容,剖析内容,安排教育教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整体职业素养,使具有核心竞争力,提升就业率。最终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实践与应用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要注重对学科知识的积累,确立核心概念,把握特殊教育学科内各门课程知识间的逻辑关系,积极参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巩固所学知识,最终成为特殊教育教学实践型、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
(二)特殊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规定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对象决定着学科建设的方向,学科建设的方向又规定着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使用的是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置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根据不同特殊需求学生因地制宜地对其实施个别化教育从而使其得以“康复”,从而达到一般教育目标与特殊培养目标,甚至超过一般教育目标。不难发现特殊教育学是以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活动、特殊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其规律和方法的科学。从研究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活动及特殊的教育现象出发,要求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通过合理的课程建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特教人才的要求。早期的特殊教育学科侧重于从人的心理、生理功能的缺失或畸形作为其建设的依据,以盲、聋、智障为主要研究对象。20 世纪中期以后,特殊教育学科侧重于从人的活动能力受限或完全缺失情况作为其建设的依据。自此,特殊教育的学科建设随着各类特殊儿童的出现而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集中体现在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目标的建设和内容上,根据其需要了解和掌握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儿童相关的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在对其课程的建设上也必然存在差异。但就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大范畴内对其课程建设中的目标和内容,总体上可以借助于先进的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的师资队伍得以实现。在具备丰富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极强地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具有大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遵循国家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为学生选择新的教材体系,结合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以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为基础,借助于网络课程和学科专业网站资源对新教材体系的理论知识部分进行整合。在对理论知识加以整合的基础上建设课程的精品内涵,在建设课程的精品内涵的原则上注重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加以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结合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方向并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或横向的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最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育目标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发掘出特殊教育课程建设体系的不足之处,反刍于理论、于具体实践当中去,使其符合中国本土的发展性教育教学学科的特性。
(三)特殊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规定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虽然特殊教育学科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受到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但在特殊教育学科不断在被以科学化的形式构建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公众对残疾人的认识。公众对残疾人的正确认识,促进了特殊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向近代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迈进,更准确地揭示出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特殊教育教学的正确方法,同时也影响着特殊教育的理论研究进展和具体地应用的发展模式,从而使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反过来决定所选择的方法与学科的建设及课程的建设相适应。再从课程与学科两者的定义不难发现学科建设的状况决定课程建设的选择。即对特殊儿童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能力决定着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及教材的选择。要更能科学地研究各类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及特殊教育教学现象等等问题,在课程的建设中必须为学生选择特殊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等等教材及教学科目。在教学中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自身的条件设施选择其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
(四)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特殊性规定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特殊教育学由于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人才的模式,要使得培养目标具有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使在特殊教育机构、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教人才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培养特殊孩子制定合适的期望目标从而使孩子达到家长目标与孩子的自我需求;充分发挥人本主义的价值观,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的、可创造的、最终目的在于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拥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其人格,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直接从事一线特殊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反刍于一线教学当中去,同时也提供政策性建议,为一线教学提供理论知识、为解决特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供解决策略等。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课程建设中的目标与内容的不同种选择:针对第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课程开设上既要为学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性知识,也要为学生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如:盲文、手语、学校卫生学、特殊儿童的诊断与评估、康复医学等课程;针对第二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课程的选择上除了必须为学生开设基础知识和特殊教育课程外,还必须为其开设统计学课程、特殊儿童实验研究等科学研究类课程。
(五)特殊教育课程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中间作用
从课程与学科两者的含义,可以得出,学科知识与具体人才培养计划共同构成了课程,同时也通过课程的制定得以具体实现;而学科知识的主要媒介是课程,通过其得以传播、改造和拓展。一门课程可能就是一门学科,或有可能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在高等教育领域,特殊教育某类课程也被称作特殊教育的学科。高等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同时取决于学科的建设和课程的建设。因此,需要加强对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以期保证学科建设得以完善和发展,实现对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的传承和创新。即教师在具体实施特殊教育大学科范畴内的课程时,要把握好各种课程类型各自所占的分量,如: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必修课程的讲授和反馈中。在理论的讲授中启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学习理论与参与实践相结合,因为特殊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拟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学期或学年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等),然后采用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和适应课程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讲解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及教学时限等,最后对学生进行科学、严格的考核。
高等教育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主要取决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组织机构、队伍建设、条件设施等内容的建设。特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高等教育学校内进行该学科的建设中同样也主要以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组织机构、队伍建设、条件设施等内容来衡量其建设水平[6]。学生要能顺利开展科学研究其知识和方法主要从开设的课程,如:特殊儿童实验研究、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中所获得。课程的目标主要是指向于学生将来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素养,进而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大学设置学科的目的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术水平,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就必然能壮大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壮大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学科的理论水平,为基层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指导。同时,教师或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途径可以通过规范、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得以实现。
三、特殊教育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关系间存在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学科归属不清,影响特殊教育课程的设置
目前我国已普遍认同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与多门学科相交叉相渗透的特性,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具有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的自身要求[7]。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在我国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将特殊教育专业归属于教育学院(部)中。虽然将特殊教育专业归属或设置在多学科内能有利于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构建出它自身学科独特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构建特殊教育学科知识基础,但是,这很容易使许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盲目地将特殊教育与教育学原理画等号,从而忽略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而轻视特殊教育学自身的特殊性,只是简单地将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套用在特殊教育学上,从而使特殊教育学缺乏自身的相关概念基础。当将其从属于医学科学时,特殊教育课程建设中又会倾向于康复类课程的设置,而忽略教育学知识的传授。忽略特殊教育具有的教育功能,也更容易使人们只是用单一的“医教结合”模式来构建学科本身,没有真正实现特殊教育与多学科的交叉。而如果仅仅只单一设置特殊教育的理论,则更不适于其发展的基本规律,相反会制约其发展。根据上述种种问题归根原因在于我国特殊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缺乏,从而导致我国特殊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没有一个具体的边界线,反而影响其本专业课程的建设,最终使得公众误认为特殊教育学学科没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基础而难以生存。
(二)特殊教育学科对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发展支撑力度不足
目前研究者过分关注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心理特征等研究,缺乏对特殊教育学学科的本质特征进行研究,造成对高校特殊教育学、特教专业课程设置、特教师资培养、高等学校特教专业自身的发展产生限制。一线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及特殊教育的“教育”本质问题的相关研究处于薄弱地位。加上我国高校特殊教育学科设置的各门课程所要培养的特教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和技能标准没有明确的研究,即设置的课程使学生要能胜任特殊教育学校各科教学的教师、 管理人员或各级残联的工作而应该具备的素质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这种缺乏具体的培养目标下所设置的课程因没有得到特殊教育学科的大力支撑而缺乏系统性。即使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开设的课程也未有效地向所规定的内容服务,如教学手段较单一。目前我国仍有部分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观看视频、专题讲座、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过程。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脱离实践,不能满足参与特殊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在教学手段上,应根据特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职业认同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还需清晰明细专业必修课课时安排;加强特殊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把培养特殊教育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三)对策及建议
根据特殊教育学本身具备的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及其与多学科相交叉、共同发展的特征,特殊教育学的理论基础需要根据众多的交叉学科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讨论与探究。哲学作为所有学科的母学科,其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涵盖了基本真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与探究特殊教育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背景时,都应将哲学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基石[8]。因此,特教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理论思维的指导巩固其学科理论建设,特别地要强调理论体系的构建。通过对特殊教育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形成特殊教育学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有益于科学地开展特殊教育的实践活动,有益于特殊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得以成熟地发展。没有特殊教育学学科理论指导而进行的一切特殊教育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容易使特殊教育实践者在特殊教育领域迷失方向,不利于特殊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1.提高特殊教育学学科的水平
高校特殊教育学学科水平决定若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特殊专业学生融入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实践中不难发现,良好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质量连同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以发挥特教学科上的优势,而高校特殊教育教学水平又取决于课程建设、教学质量与师资力量等因素,所以发展其根本原因是高校特教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之一。借鉴其他学科建设中的有益经验,深刻地探讨特殊教育的内在规律,全面系统地将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调研,对课程实施进行反馈等)与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相结合,建立特殊教育学科的专业标准,以培养和选拔专业的具有发展性视角的特殊教育型人才。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个体接纳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应当以特殊人群的特点进行个别化教学并且制定相应的某一相对固定残疾类型的课程体系,以课程体系为目标——即融入社会,又可以在学科的教学中获得长久的个人发展。同时,我国现大力支持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设置适当的学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相互反刍的教学体系是重中之重,要迎合时代的发展性质,开设如:可以积极参加就业的音乐和技能型课程,在具备当中的能力之后,更好地运用于一线的特殊人群当中去,促进社会发展,减轻国家负担。
2.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根据特教教育对象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现代科学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足以充分解析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因此采用多学科多方法、一般的研究方法和特殊的研究方法相组合的搭配方式,从多视角、多层次综合地去看待问题才是当今特教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求必须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特殊教育的规律与功能、特殊教育与多门学科相交叉的特点,需要对各门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提高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例如,我国教育学科的研究人员相关统计知识与实验过程掌握得不够夯实,使用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陈旧,大多数为单一被试研究或个案研究,虽然单一被试与个案研究在纵向上可以取得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却在量化的处理上不够精确,纵向研究得不够深入,因此结论存在一定的偏颇,但特殊教育人才通常在伦理道德方面表现优秀,因此及时地引入前沿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量化方法是我国特殊教育人才进步的前提,其次是采用最新技术来探寻特殊儿童毕生发展的奥秘,并积极运用量化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更加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来揭露其本质,用科学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特殊教育学是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尤其是专业术语、理论观点、学科结构、研究方法等大都从普通教育学移植而来。普通教育学是以普通学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往往忽视特殊教育学的特殊性,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特殊教育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常常会存在一些不足。因而,需要利用不同的学科观点和不同的学科方法来认识特殊教育的功能与价值,以丰富特殊教育研究,有利于建设科学、规范的特殊教育学科和建设与之相应的特殊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特殊教育课程,各高校在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师资队伍、学科特点、学科定位、办学思路上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各高校结合自身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特殊教育学科的建设和课程建设工作,只有这样学科建设过程中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希望更多从事高校特殊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有益的探索,以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特殊教育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